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蔡元培故居
释义

§ 绍兴故居

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位于绍兴市区萧山街笔飞弄13号,是一个颇具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专门介绍蔡元培一生事迹的名人纪念馆。蔡元培祖上自明末由诸暨迁至山阴。清道光间,蔡元培祖父嘉谟公在笔飞弄自置房屋,初有大厅三楹,后又在屋后加盖五楼五底,自祖父以下三代合祝元培父培宝煜居东首一楼一底加一骑楼,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生于此。座楼东次间为其书房兼卧室,在他28岁前及在绍兴中西学堂(现绍一中)任职时和历次返乡时均居于此。

故居主要建筑有门厅、大厅、座楼,共三进,占地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4平方米,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门厅三间,坐西朝东,门楣匾额“蔡元培故居”系艺术大师刘海粟所书。厅内安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目光和蔼睿智,一派长者风范。大厅上方悬挂毛泽东褒誉先生“学界泰斗”匾额和周恩来撰、沈定庵书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对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历程。

现故居大厅前厢房、大厅及两边间、座楼前西厢房及座楼西边间均辟为“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介绍蔡元培先生一生业绩。蔡元培故居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元培故居坐落在绍兴城区笔飞弄13号,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

故居的主体建筑是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共三进。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厅堂和第三进楼房均坐北朝南,三进分布不在同一轴线上。由门厅通往堂厅的前天井特别开阔,差不多有篮球场那么大,周边的围墙也特别高,高墙深院,显得气势不凡。第二进一堂两厅,已辟为陈列室,堂厅正中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颇有学者风度。左壁悬有毛泽东撰、沙孟海书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巨幅联语;右壁有周恩来撰、沈定庵书的“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对联。后进为坐楼,五楼五底,蔡元培就出生在此处,并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蔡元培故居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火车站乘1、3、7、11路车到胜利路口下车,步行前往。[1]

门票:8元

§ 上海故居

蔡元培故居

华山路303弄16号三层住宅一幢是我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故居房屋已被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缅怀蔡元培先生的业绩,本市中、小学的学生常结队前往瞻仰。故居建设面积526平方米,花园面积671平方米,系蔡元培先生前租住,房地产的原产权人经辗转买卖,最终由挂名美商的溢中地产公司盛泮澄(晚清大官僚盛宣怀的第三子)用他的名义为孔祥熙购置,解放后由人民政府代管.继续归蔡元培先生亲属居住使用。

现一楼辟为故居陈列馆,二楼、三楼居住着蔡元培先生的子女,故居的陈设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样。陈列馆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展览分为三大部分:一、“从刻苦攻读到教育救国”;二、“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三、“志在民族革命,醒在民主自由”。同时还展示了他生前使用过的打字机、行李箱等文物。陈列馆对学生团体预约参观免费,学生个人参观半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子女免票,同时可对青少年举行18岁成人仪式、入团(队)仪式等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和帮助。

华山路303弄16号

建筑风格:三层住宅

建筑面积:526平方米

花园面积:671平方米[2]

§ 北京故居

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在东城区东堂于胡同75号。1917~1920年蔡元培在此居住。故居为东西各三进四合院格局,建筑面积368.49平方米。故居原门牌33 号,为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原大门在中间。现分为75、77 号两个院落,蔡元培寓此时,将5间倒座作为客厅。二进院北房3间,前有走廊,左右各带1间耳房,东西厢房各 3间,南房4间,第三进北房5间,带走廊。此宅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东堂子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是东单北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六条胡同,自西向东沟通东单北大街与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胡同南侧与协和胡同相通。

明代,称“堂子胡同”(旧时苏沪方言称妓院为“堂子”);清代因与“金鱼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遂将此“堂子胡同”改称“东堂子胡同”,彼“堂子胡同”改称“西堂子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二条”,后复称“东堂子胡同”。胡同内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现为公安部接待站和宿舍。《天咫偶闻》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东堂子胡同,故大学士赛尚阿弟也。”院内原有一联:有水有山有竹,宜风宜雨宜晴。赛尚阿,字鹤汀,正蓝旗蒙古人,阿鲁特氏,是当代国学大师启功的外高祖父。赛尚阿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人,曾任内阁学士、理藩院尚书,又被授予过头等侍卫,最后官至步军统领、协办大学士。咸丰元年(1851年),因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连连失利被治罪,其宅第亦被籍没。咸丰四年,赛尚阿的宅第被改为铁钱局公社;咸丰十一年,铁钱局公社改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顺天府志》载:“此次总理衙门义取简易……拟仅将大门酌加修改,其余则稍加整理,不必重行改修。”

蔡元培故居

东堂子胡同75号,旧时的门牌是东堂子胡同33号,在胡同西段北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建筑面积为368平方米。现在的街门是利用一间倒座南房后辟的,无规矩可言。一进院有倒座南房5间;二进院有南房4间,北房3间,东、西两侧各有耳房1间,有东、西厢房各3间;三进院有带前廊的北房3间。院内房屋均为起脊合瓦房。蔡元培从1917年到1920年租住于此,当年,一进院的倒座南房是客厅。

1985年10月,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其作为“蔡元培故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3]

§ 拜谒故居

蔡元培故居

上海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开埠以来的150年中,曾经荟萃了无数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居处也因其主人非同寻常的经历和成就而充满了异样色彩,随之也便成了历史的见证。寻访上海市静安区名人遗迹,保护这些历史的建筑,便成为一件非同寻常的很有意义的事情。

上世纪的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市愚园路寓所迁至海格路(今上海市华山路303弄16号)居住。同年11月2日,他带头与交通、同济、暨南、浙江等大学校长黎照寰、翁之龙、何炳松、竺可桢等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对华之侵略,并严惩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之暴行……日军侵占上海后,蔡先生果断移居香港。

蔡先生故居是一幢黄色花园洋房,外形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构架,深灰色卵石墙面,加上红瓦屋顶,显得亲切而高雅。整幢建筑采用不规则布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侧有一间矮小的花房,两侧屋旁植有龙柏、芭蕉、罗汉松、瓜子黄杨和盘槐。整幢房屋占地2.22亩,建筑面积526平方米。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屋前有石阶扶梯可直登二楼,穿过狭长室内走廊,在走道中间,塑有一座蔡先生半身铜像。会客厅内大部分是蔡先生生前之物,基本保持原貌。在客厅北墙上,悬挂先生中年时代一帧巨幅画像,目光炯炯,神态严肃。墙下置放一只老式写字台,除了文房四宝、花瓶、水盂之外,有一架台历撕到公元1868年1月11日,这一天是先生生辰。台上还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先生著作,写字台旁一只老式转椅是先生生前写作办公用的。南墙左侧挂着一幅油画,是刘海粟大师当年的作品;右侧墙上对称地悬挂着一幅蔡夫人周峻为先生作的肖像油画。先生在其空白处题了一首诗:“我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蔡元培故居

在西墙下悬挂着一张1936年蔡先生和师生在江湾国立音专与萧友梅校长合影。东墙上挂着1935年先生在国立音专任校长时植松树照片,东间是藏书室,藏着先生部分著作、书和信件。

1940年3月5日,蔡先生病逝于香港。值得指出的是,他的遗言仅为两句话:“科学救国,美育救国”。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留给后人的遗训将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蔡元培先生身前自述:律己不苟,责人以宽;无所不容,有所不为;以美育代宗教,倡科学以救国;志在民族革命,行在民主自由。学人亦兼通人。只有当你置身于这幢老房子中,才能体会得出这段自评的含义。

§ 建筑现状

蔡元培故居紧靠胡同的一侧,数间房屋被严重拆损,屋顶没了,院壁一片残痕,院内几间房屋也被捅破了顶,大门两侧,被刷上两个大大的“拆”字,而刻有“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字样的石碑还嵌在墙上。

文物部门唯独将东城的东堂子胡同75号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因为这里与伟大的“五四”运动有着密切联系。

近一段时间,蔡元培故居突然面对危急形势。一个房地产项目计划在这里兴建,故居周围已拆出了一片,随即发生故居部分房屋被破坏事件。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赴现场制止了这一行为,并派专人看守。所幸故居大部分房屋保存完整。

11月24日,故居已开始由房管部门修缮。

北京市文物局明确表示,蔡元培故居只能原址保护,不许异地拆迁。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文物法》里之所以有文物保护单位这一项,就是因为它们不能动。如果随便搬来搬去,还谈什么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太重要了,它与周边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是不能搬迁的。这里又不是修水库,建设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工程,有什么理由让蔡元培先生搬家?”

§ 独特故居

蔡元培故居与别的故居有些不同。别人的故居,比如郭沫若、鲁迅、梅兰芳、老舍,他们生前都有自己的房子,拥有房屋的产权。但蔡元培一生未置产业。直到他1940年在香港病逝,他在大陆也并没有一处他自己的房产。

在北京蔡元培先后租住过的几处住宅中,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之所以被定为“蔡元培故居”,是因为蔡元培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长期间租住在此。“五四运动”正是在这里策源。 [3]

§ 主人介绍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

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