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施济美
释义

施济美(1920~1968)

§ 历程

童年到少女时代在扬州祖父故居度过。15岁来沪就读于培明女中高中部。民国26年(193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施济美早在读中学时即开始写作,大学时期课余继续写作。民国31年大学毕业,恰值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进入租界,家庭经济困难,施济美不愿到待遇较优的日本人或汉奸投资的公司工作,宁愿去当薪水菲薄的教师,曾先后任集英中学和正中女中教师。

由于施济美的朋友中有一些爱国人士,施也一度成为日本宪兵队捕捉对象。民国33年5月,日本宪兵到她执教的正中女中搜捕,她及早避到苏州友人家,才免遭敌手。施济美的恋人在上海沦陷后即去武汉,后到四川,一边抗日,一边读书,不久遭敌机轰炸遇难。施济美在沪闻讯,悲痛欲绝,从此终身未婚。抗战胜利后,施济美曾在上海市立第一女子中学、进德女子中学任国文教员。

施济美还从事文学创作。东吴大学和东吴附中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女性写作者,较为著名的有程育真(程小青之女)、郑家瑷、杨绣珍、汤雪华(胡山源之寄女)、俞昭明、施济美等,当时有"东吴女作家"之称。其中施济美的作品最多,影响最大,在当时沪上文坛享有盛誉。共发表过数十万字的小说和散文,刊登在《万象》、《春秋》、《幸福》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受到广大读者喜爱。民国36年在上海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凤仪园》和《鬼月》,《凤仪园》在一年之内印了三版。接着,写长篇小说《莫愁巷》,约20万字,曾在香港出版,还改编为电影,由朱石麟导演,李清、陈娟娟任主角。

建国后,施济美一心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七一中学语文教师兼语文教研组长。讲课生动,解说中肯,曾多次举行观摩教学,被誉为"施济美水平"。

在"文化大革命"中施济美被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施济美举行了追悼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