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
释义

§ 馆名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这个名字,是遵照国家文物局1979年10月16日的建议确定的。1979年7月,中共景德镇市委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振奋时

刻,提出以建设名符其实的瓷都、重振名城历史辉煌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强调把挖掘陶瓷历史文物、发展旅游产业提到市委工作的重要日程。8月26日,时任市委书记杨永峰在常委会议上再次强调,发挥陶瓷历史文物的特殊优势,强化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旅游产业,争取多创外汇,为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同时建议:修复龙珠阁(明代御窑厂督陶史行辕),展览古瓷及陶工斗争史;恢复明清时期御窑厂的部分生产能力,生产仿古瓷;修整一条古代通往御窑厂的瓷器街,使生产与销售配套,开辟一处具有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风景点。显然这是对景德镇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考虑。常委会经过热烈讨论,一致同意杨永峰的建议,并做出筹建“珠山陶瓷历史博览区”的决议。

国家文物局对景德镇这一构想十分重视,10月16日通过局、处长座谈会的形式听取汇报。认为,景德镇市委的构想同国家文物局想到一起来了;建议,把“博览区”改名为“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与国家文物局对口;强调,把博物馆搞起来是有名望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求,把这个项目的建设视为国家的事业认真办好;特许,生产的仿古瓷如果水平高,可以打上“国家文物局监制”的印鉴,使之身价百倍大有天地。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一致认可,大力支持,使景德镇受到极大鼓舞和激励。11月9日市委常委会决定:改“博览区”为“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强调把建馆作为建设名符其实的瓷都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协调计,成立筹建领导小组,由各涉责部门领导参加,推举杨永峰为组长,常委分工由我任副组长负责具体工作;审议通过了创建“博物馆”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营建“博物馆”的工程从此开局。

§ 创意

创建“博物馆”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意义重大。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一项措施,也是这一代人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责任,体现了在改革开放号角声中,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挖掘保护中华瓷文化遗产使之古为今用的文化创新思路,对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产生了启迪作用。这在当时是发人深省、振奋人心的。我被强烈地吸引住了!事实上,营建“博物馆”的整个筹备工作,就形成了从挖掘利用文物跃升到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整合文化资源并进行科学开拓利用的文化理念转变和升华过程。“建议”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掌握古代精湛制瓷技艺的陶瓷艺人,在生动地生产实践中来体现“文物的特殊优势”和瓷都的“陶瓷历史文化特色”,把建馆的文化要求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表明陶瓷艺人是实现文化创意的关键要素。这是“建议”的客观依据,也是建议者长期工作生活在瓷都的心里感受和精神超越。跟随“建议”的启示,人们的文化理念转变首先是对人从艺人到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人紧密相联的文化传承关系的认识开始的。

古代广大陶瓷艺人是瓷都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从唐武德年间算起,直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大约1170多年的漫长岁月,他们依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代代薪火相传的特殊技艺,在当时那种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奇迹般地创造了景德镇制瓷业在我国封建社会阶段的辉煌时期。远自唐代即烧造出青白瓷,被誉为“假玉器”,第一次奉诏进御,并向海外输出,因而一举名天下。五代生产的白瓷,吸水率低于0.5%,白度高达71%,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符合标准的真正瓷器。宋代荣膺全国6大窑系中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创烧的影青瓷和影青刻花瓷“与玉无别”,引领陶瓷美学达到高峰。元代在世界上率先使用“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使景瓷质量达到“冰肌玉骨”的新品格。发明了青花瓷,被世人誉为“永不稠谢之花”,“沸腾着人们的血液,燃烧着人们的情怀,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改进,更显得格外幽靓雅致、青翠欲滴,被誉为瓷国的灿烂明珠,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绝佳瓷器而独领风骚600年。明代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在制瓷技艺和装饰艺术上皆有历史性突破。创烧的青花釉里红雍容华贵,宛如嫣红宝石,标志着景瓷装饰工艺达到绝妙程

度。素雅清新、晶莹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为明代独创。商品生产达到“制作日巧、无物不备”,产品畅销国内外,“遍国中以至海外夷方,凡舟车所到之处”。清代康、雍、乾三朝仍然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制瓷技艺达到历史高峰,创造的五彩瓷、古彩、粉彩、珐琅彩、美人醉、郎窑红和各种特艺瓷均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铸就了“景德镇”这块集千年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创新发展,千年世界制瓷领先地位,千年皇家御用珍品和众多国家的博物馆藏,千年誉满全球的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千年圣火承传于一身的金字招牌,给世人留下了包括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青花、青花玲珑、粉彩和高温色釉四大名瓷在内的13大类,232个系列,1662个品种,5000多个画面的精湛制瓷技术和装饰工艺,大批晶莹玉润的各种颜色釉的染料配方,以及超凡的彩绘艺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最值得庆幸的是,在千百年以后的今天,一些现代瓷厂中竟然还保留着一批古代制瓷技艺的传承者——手工制瓷艺人。虽然人数已经不多,却都是娴熟地掌握着几近失传的精湛手工制瓷技艺的能工巧匠。他们是古代手工制瓷技艺的载体、传承弘扬祖国传统瓷文化的主力军、最可宝贵的特殊文化遗产,身价非凡。然而,这样的文化观念并不是很早以前就有的。长期以来,随着半机械化、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的技改步伐加快,手工业工人在制瓷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已经是大工业中濒临最终淘汰的小工匠。只是在建馆文化挖掘选择中才领悟到他们存在的重大文化价值。陶瓷艺人的存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了延续发展的能力,为建馆提供了基本条件。

古代建筑是建馆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要素,筹备工作是从普查古建筑入手的。在落实市委决定的过程,首先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经费十分拮据,钱成了办这件大事的拦路虎。为了排难前进,起初设想选择一个无需付出巨额搬迁代价的办法,购买邻近农村淘汰的古旧房屋按“博物馆”建筑设计进行改造,经过努力未果。一筹莫展之际,市委决定对市区和市辖浮梁县境内的古建遗存进行全面普查,在本市寻找。从1980年初开始经过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在上万栋住宅中发现明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民俗建筑136栋,较为完好的仅有89栋,还发现大批清初建筑和残存的古代窑业建筑。明代建筑的文化特点很突出:1、类形多,有官僚地主府第、窑户与富商住宅、普通民居与农家小舍,还有天后宫、祠堂、牌坊、商店、闾门、街道以及大量各种饰品。2、所有民俗建筑均恪守明代刑制中关于庶民庐舍设计标准的规定,反映了皇权至上的伦理观念。标准化、模式化雏形清晰。3、建筑形态多数两层,个别三层,代表了赣东北乃至江南一带的风格。

4、装饰艺术上,四乡民宅都强调结构美、材料美,雕刻装饰只限重点部位,简朴中见精华,工艺水品很高。官宦之家则不同,采用高品位图案,重工雕饰,十分华丽精细。5、学术价值较高,有些明建有绝对纪年题记,有些在家谱和地志中记载着建造年代,绝大部份建筑建造年代皆可依据辩认。6、明清古建是景德镇在明代中后期和清代前半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作坊主、资产者产生和工资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制瓷业达到鼎胜时期并带动其它行业繁荣,瓷商、柴商、茶商多而富,城乡都比较饶裕的象征和实物证据。我国古建筑专家学者鉴定认为:“这批明代建筑是继安徽徽州、江苏洞庭东山、山西丁村之后又一重大发现,为近年来我国考古领域内所罕见,对于研究中国建筑史,尤其对研究景德镇明清时代的城市社会发展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古代工业建筑是明代生产作坊和窑炉改革的最新成果,很有特色。虽然仅存坯房2栋,窑房3栋,还有一批拆散的旧料,但非常珍贵。坯房(制坯作坊)的设计特点是:整栋建筑的每一根枋子、每一个空间都排上了生产用途,做到了建筑与工艺水乳交融,达到使用最廉价的材料、占用最少的内外空间、工人操作省力省时的最佳工艺效果。这是我们祖先在几百年实践中不断改进筛选出来,又经过五、六百年使用而无大变化的古代制瓷工场建筑的特型。窑房(焙烧瓷器的工场)建筑异常奇特,梁柱皆采用粗奘弯曲硬质杂木的自然躯干,经工匠巧妙利用曲木的重心立柱及其弯曲外形起拱架梁,不区形制。人们走进窑房宛如亲临枯槁森林,别有情趣。整个构架和相连各个部位一律以榫头搭接,不用一根铁钉,谁都惊叹古代匠师们艺高胆大,才智超人。窑炉(称镇窑、柴窑)建在窑房内,容积300立方米,约占窑房总面积的1/4。其结构独特,是用窑砖无膜砌筑的双层薄壳、空气隔热结构,非常巧妙。它容积大、升温快、热效高、保温好,能在窑室整个空间上下前后不同温差下烧成要求不一、风格各异的多种多样产品,具有古代其它各式窑炉难以兼备之优点,保存价值很高。现代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先生鉴定认为:“现存的作坊和窑房是迄今尚未载入中国古代史册的、当今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有体系的遗物,是我国制瓷业进入工厂手工业最有力的证据。”

明代建筑是难得的珍贵文化遗产,不可再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堪称耀眼的明珠。但是,在这之前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也没有认识到它们的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普查中遗憾的看到,城乡大量明代民俗建筑已经在住房更新中拆毁甚多,仅存的也面临泯灭危机;窑业建筑在以煤代柴的技改过程已基本拆除,寥寥无几的幸存者亦将彻底消失。古代建筑的重大发现,在瓷都传统文化史册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对营建“博物馆”犹如雪中送碳,锦上添花,引起市委的高度重视,第一次把建筑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提到了工作日程。

特殊文化遗产和建筑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及其高品位文化内涵,和它们犹如久别重逢般地自然匹配条件,成为实现“建议”要求的可靠保证。

§ 整合

古建大普查加深了人们对瓷都文化底蕴丰厚程度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为“博物馆”的总体设计拓宽了视野,晋升了品位,加快了进程。1980年3月20日,市委决定将馆址定在西市区风景秀丽的盘龙山人工林保护区内,集中成片保护一批珍贵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确定规化面积83公顷,其中自然环境保护区40公顷,建设用地43公顷;决定抢救保护一座古窑和一部分精选的明、清民间建筑珍品,组合成陶瓷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总体布局,是在纵深1000余公尺、方园12400平方米的丫型山谷中布置了三个文化展区。东部为掩映在茂密森林边缘的古窑瓷厂。中西部利用人工湖分割,依山傍水布置两个展区:东畔为清代民俗建筑展区,谓之“清园”,搬迁保护5栋世俗精品建筑,用于珍贵古瓷和陶瓷历史文献展览;西畔为明代民俗展区,谓之“明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

闾”,搬迁保护8栋世俗精品建筑,为明代乡镇小环境陈列。“博物馆”的中心是最先迁建的古窑。在这里,搬迁保护了1栋较为粗奘、完好的古窑房,2栋原装的古坯房,4栋用技改中拆除的古坯房料复原的坯房。可以说,都是明、清窑业建筑的原始遗物。同时,按照300立方米镇窑容量、年产100万件的生产能力,优选配备了13位陶艺家,20位烧炼师傅、120位各工种老艺人带子带徒传艺,11位行政管理干部,组成了全能的仿古瓷生产专厂。在窑房后面的森林里,穿过一条绿菌掩映的小径,按照清代督陶史唐英《陶冶图说》中的画谱建造了由三组建筑组成的“陶人画坊”,朴素雅静,造型别致,犹如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古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景德镇的特殊文化遗产与世间独一无二的珍贵窑业建筑真实地自然匹配,完美整合,交相辉映,因而成功地使“博物馆”具有了勃勃生机的鲜明个性。

人工造园既注重周围生态环境保护,又强调与大自然环境整体连接。三个展区的联系是通过一条曲折有致的溪径来完成的。用青石板、碎石、砖幔、泥结做成的路面铺装,利用地形高差修筑的依山边潺潺流过的溪水,在散点的赣东北常见花木环境里,将三、四百年树龄的罗汉松、桂花、山茶花、紫薇花等古树以及6个品种竹类分别点缀其间,同大自然原生草坪相衔接造成的古朴典雅、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达到了与参差起伏、错落有致的古建群相映衬的美学效果,体现了古时的山乡村寨特色,再现了15、16世纪“江南雄镇”的一隅,展现出千百年悠久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的缩影。 [1]

古建搬迁复原非常艰苦细致,技术性很强,景德镇做得是成功的。在国家文物局的直接指导,省文化厅、中国古建学会、中国考古研究所、原南京工学院以及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下,全体参建单位和人员发扬求真务实、通力合作、只争朝夕精神,经过两年时间,投资120多万元,一座风姿独特的“博物馆”即同中外参观旅游者见面。不但速度快、省钱,而且质量上完全达到忠实地再现建筑原貌,即使是原来残损的某些装饰构件,都修复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原汁原味。这座“博物馆”真实、完整而又集中地保护了陶瓷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精髓,鲜活地体现了明、清鼎盛时期大制瓷作坊和山乡小镇的活体,为世界上独有的实践人类古代神奇精彩造瓷技艺的展示地,维系了千年瓷都的魂魄,激活了积蓄长久的文化力量,焕发了传统陶瓷文化应有的光彩,点燃了人们继承、宏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激情,为中华瓷文化的科学保护和可持性传承奠定了基石。它是古老瓷都的标识和文化象征。

§ 成果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是抢救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典范。大普查后,抢救保护建筑文物和手工制瓷技艺迫在眉睫。当时,在古建界特别强调对建筑文物就地原貌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景德镇市委主张从实际出发,独辟溪径,在坚持返璞归真的前提下,对濒临泯灭的珍贵建筑文物采取异地搬迁的抢救措施,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拓利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作到真正意义的保护;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只要科学利用就能同样展示它的自身价值和文化光辉;永续利用将是长久保护的可靠保证。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文物、古建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认可和支持。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先生,在景审评“博物馆”规划方案意见时指出:“保护文物,已毁坏者不恢复,一般不迁移,但在这里都可以打破,真的作陈列,恢复的作附助陈列品也行”。单士元、汪之力、陈从州、张开济、张志中、潘谷西、杨鸿勲等全国著名古建专家实地考察审评认为:“搬迁修复是一种保护性抢救措施,起码可以把东西留下来,为祖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一份重要资料”,“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为祖国的荣誉担起这一代的责任”。景德镇进行的大胆尝试表明,摆脱现有博物馆的原型,把本地独有的建筑文化遗产同作为特殊文化遗产的陶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既有精美传统陶瓷、精品建筑文物和精典文献的静态展览,更有历代陶工传承人在实际生产中生动地传统手工技艺演示的“活”的动态展览,成为静动结合、举世无双的新型特殊展览形式,其意义远远超出了“重要资料”的价值。谢辰生先生指出,“把建筑历史文物加上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仿古瓷生产,就是一个‘活’的特殊的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事实上,这座“博物馆”建成之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1987年来自国内各地20余位专家教授在评审意见书中指出:景德镇“遵循忠实历史、科学复原的指导思想,把散落在市郊濒于毁坏且难以就地保护的作坊和明、清世俗建筑搬迁复建,……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立个性,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建筑艺术色彩,成功地构成为一座新型的博物馆,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同年12月《中国环境报》以头版头条报道指出: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设计和营造的结果,“在我国首次解决了迁建与集中保护珍贵的明清民俗建筑的问题,……为保护历史名城的珍贵遗产作出了较大贡献。”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朱自煊、副教授楼庆西参观后挥笔写道:“这种形式,在国内当属独创”。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又是文化与旅游紧密融合的典型。营建博物馆、拓展旅游休闲产业,是景德镇市委的初衷,也是对文化遗产开拓利用的最佳选择。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文化的滋润和熏陶。文化作为特殊的生产力,以其无形的巨大力量教化着、激励着、引导着人们自觉地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聪明才智。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人离不开文化。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渴望在兴致勃勃的旅游休闲中寻找高品位文化体验是必然趋势。文化需要旅游这条重要传播渠道实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旅游需要文化、特别是最能吸引世人眼球的文化的支撑提高自身的品味。这座“博物馆”具有特殊观光魅力:琳琅满目的历代精美陶瓷和明清高品位建筑艺术,会使人们在振奋中陶醉;工匠们手工制坯的神奇演示,会使人们在凝神欣赏中痴迷、流连忘返;生产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历代陶工那种不畏艰难、勤奋劳动、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为人类文明进步而热心追求的向上精神,会使人们在感叹中受到激励和鞭策。一经建成,就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国家公布的首批AAA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文明风景区示范单位,从而使历史名城的旅游业增添了文化神韵,博得了国家有关部门、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20多年来,先后有几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参观指导。200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景德镇时,把“博物馆”列为视察首站。5月31日,总书记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古窑的传统手工拉坯成型表演,盛赞古老而神奇的制瓷技艺,叮嘱“要把镇窑保护好!”

“博物馆”作为优秀文化资源,它还具有文化产业特性,为陶瓷历史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古窑既是陶瓷历史文化的展示平台,又是瓷制精美工艺品(仿古瓷)的再生工厂,具备面向今天、走向未来的发展基础和底气。古窑试烧的第一窑瓷器就出了乱真产品,20多年生产的精美仿古瓷深受中外爱好者的喜爱。这说明,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传承人类的优秀瓷文化,而且可以通过文化资本运作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文化产业已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新的生气蓬勃的劲旅。在这个大潮中古窑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天地。高超的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现代科技不能取代的优势因素,但科技引领未来,手工制瓷应该在绝对保护精湛手工制瓷技艺的前提下融进现代科技,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积极追求精品、打造精品,让古窑这块金字招牌永世生辉。

§ 概述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是一个综合性博览馆,以闾门、祠堂、民宅、店铺等多种类型明清世俗古建筑为馆舍主体,配有仿明清时期风格的门楼、亭台、游廊,区域内移植栽种了各类名贵花木,与周边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相溶合,忠实地保存了景德镇明清时期乡村庄园的历史风貌,具有较高的游览、审美及研究价值。[2]

§ 建筑

“明闾”有闾门、店铺、祠堂、民宅八栋建筑。其中闾门在中国明代建筑遗存中较为罕见的,它与安徽歙县溪南明路亭同属明代建筑中精致的建筑小品。“清园”有四栋不同类型的清代建筑。其中有构架精犷壮观,雕刻彩饰华丽堂皇的祠堂;有气势轩昂、用料考究的窑柴行老板大宅。它们是研究景德镇的经济、建筑、陶瓷发展史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又可以一览古时景德镇民间建筑之风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游览价值。

§ 陈列

瓷碑长廊

馆内的陈列、表演项目如下:

景德镇陶瓷民俗展

在展示陶瓷生产习俗事项的同时展示了相关的制瓷工艺手法及其演变程序。

“瓷都赞”瓷碑长廊

世界上第一座“瓷碑长廊”。收集了古今历代名人有关瓷都景德镇的题字、咏诗。

历代窑炉陈列

通过 1:1的窑炉仿制模型,真实地再现了冶瓷窑炉的结构型制,借助大字说明可以清楚知道陶瓷冶炼的全过程及不同型制的窑炉在不同历丈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了解到它们相互影响并列延存的历史渊源。历代窑炉陈列

系列瓷板画—制瓷图

在清代唐英“陶冶图说”的基础上设计绘制而成,全面展示景德镇古代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

表演项目—瓷乐 瓷乐

可见于清代文献《景德镇陶录》和《桂海虞衡志》中的记载,经景德镇市歌舞团多年潜心研究、发掘、发展,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瓷乐器组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瓷乐器演奏表演项目。

§ 旅游景点

1994年10月,陶瓷民俗博览馆被省委、省政府授牌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又入选为全国100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陶瓷文化博览区(含民俗馆、古窑瓷厂)2004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现已成为瓷都最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