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穆之 |
释义 | § 生平经历 朱穆之,1916年12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县人。1936年加入“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35年,朱穆之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一二·九”抗日爱国民主运动,是北大学生会三主席之一、北平东城区近20所大学游行队伍总领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的朱穆之流亡南京办报任南京《金陵日报》编辑,1938年进入华北抗日根据地任聊城、临清专署秘书。 1939年至1942年,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先后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太行第六军分区政委,后又到地方做党的宣传、政治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宣传科科长、北方局宣传部秘书,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科科长。 1946年以后直到1977年,朱穆之长期在新华通讯社总社工作,先后任解放区部主任、副总编辑、副社长,社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朱穆之被打倒受迫害,1972年复出,1976年春,再次被打倒。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朱穆之任中央宣传口负责人之一。1978年,中央宣传部恢复后,朱穆之任副部长,主管部内日常工作。 1982年至1986年,朱穆之任文化部部长。从1980年中央成立中央对外宣传小组起,至1992年底离休,朱穆之一直担任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1991年4月至1992年底,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1993年,中国人权研究会成立后,朱穆之任会长,2000年10月起,改任名誉会长。在任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期间,朱穆之还是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顾问;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思想、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 成果解读 朱穆之是我国新闻、宣传、文化界的老前辈,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外宣传事业和人权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的著述丰富,七十年来不下千篇。 朱穆之发言 《风云激荡七十年》收集到的300多篇文章,讲话中、精选出117篇,其内容包括经历自述、论新闻工作、论对外宣传、论文化艺术、论人权研究与人权对外斗争以及政论、杂文和诗歌、散文等。 本书可供广大读者特别是从事新闻、宣传、文化、外事工作的同志们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和干部培训的辅助教材。 朱穆之的《论人权》一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我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生动地介绍了我国在人权方面的巨大成就,摆事实、讲道理,有力地批驳了西方对我人权状况的攻击和污蔑。此书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 § 人物评价 朱穆之同志实事求是、坚持原则、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高瞻远瞩、敏锐准确的洞察能力,坚持崇高理想、忠诚革命事业、忘我工作的精神,朴实谦和、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使我深受教益。可以说,我是在穆之同志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下成长起来的。他始终是我学习的楷模。 ——中宣部原副部长曾建徽 朱穆之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与社会接轨得很紧密。每天他要花出大量时间读书看报,去年他与孙子一起学习电脑,练习打字,现在他已经开始用电脑写稿子了。他认为只有不断吸取新鲜的东西,才能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才能对事物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中国新闻社 朱穆之在新华社领导岗位上与吴冷西等同志一起,在把新华社建设成为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的过程中,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主要作品有《论新闻报道》等。 ——《新闻与写作》[1] § 人物语录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的新闻记者始终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永远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我们的报道要首先考虑是否于人民有利,而不能一心想着是否能吸引人来看。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以事不关己的心态作新闻,只是看热闹地走马观花;只有将人民与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更加深入了解事物。” 曾经有人问他,新闻记者应该怎么当?朱穆之便以一副对联相赠: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须当旁观者,事关国家社会群众不做局外人。[2] 党员入党时,宣誓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每个共产党员应该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这个理想。有了这个理想,就能使人成为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