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抗美援朝战争 |
释义 | § 概述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捍卫中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号召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力配合。抗美援朝纪念日为10月25日。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 § 战争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地位,立即出兵干涉。26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命令美国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对美国的侵略提出警告 驻远东的海、空军参战,支援韩国国军。27日,H.S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派兵,并令美国海军第7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没有苏联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美国关于设立联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在朝鲜半岛的各国部队的提案。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军总司令D.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后由M.B.李奇微、M.W.克拉克继任)。共有19个国家参战(朝鲜,韩国,中国,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 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中国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对于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和侵占中国领土台湾表示极大义愤。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中国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中国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为保卫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9月15日,美军趁朝鲜人民军主力在朝鲜南部洛东江地区作战之际,以其第10军于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配合正面部队对朝鲜人民军实施两面夹击,并向北推进。战局发生了不利于朝鲜人民军的急剧变化。 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联合国军在1950年1月9日至1951年底的进攻和双方僵持阶段形势,黑线为最终双方军事分界线 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随后,中国政府又通过外交途径进一步向美国政府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 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简称“三八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和中国人民的意志,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同朝鲜人民一起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为在军事上掌握主动,中央军委对投入作战的兵力、后勤保障、武器装备以及国土防空、东南沿海防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周密部署。 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战争持续了2年多的时间。 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 原因 分析 1: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2: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3:斯大林承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 4:朝鲜正处于内战期,美国公然干涉朝鲜内政。 § 战争过程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 第一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示意图 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志愿军入朝后,在开进中发现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前进甚速,志愿军已来不及先敌占领预定防御地区,且“联合国军”尚未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保卫边界。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 第三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现韩国首都首尔),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 曾经的核威胁 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发起第三次战役,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占领。 杜鲁门政府与联军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的意见产生很多冲突。杜鲁门希望避免与中国或苏联产生直接冲突,不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麦克阿瑟则以军事上的胜利为优先,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麦克阿瑟的行为在核武时代是非常危险的。麦克阿瑟提出过多次针对中国大陆的攻击,如大规模轰炸东北、动用原子弹轰炸东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请台湾军队参战等,都一一被杜鲁门驳回。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李奇微将军接任。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起知悉的,麦克阿瑟认为这是杜鲁门对他的羞辱。被解职以後的麦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数月英雄式的欢迎,但是这股热潮并未持续。 第四次战役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主力转入休整。“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便迅速补充人员、物资,调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志愿军立即由休整转入防御,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展开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6个军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遂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抗击消耗“联合国军”。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撤出汉城。麦克阿瑟同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发生严重分歧,杜鲁门于4月11日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任命李奇微为“联合国军”总司令。4月21日,将“联合国军”扼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 第五次战役,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从交通大学的学生们正在争先恐后地签名,志愿前往朝鲜前线。 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以进攻粉碎“联合国军”的侧后登陆计划,夺回战场主动权。志愿军由于第19、第3兵团的到达和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重返前线,兵力已居优势。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歼灭其有生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直逼汉城;接着,志愿军又转移兵力于东线,后,中朝人民军队,向北转移,至6月10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 经过7个多月的军事较量,美国政府已认识到如将主要力量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则对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加上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转入战略防御,准备以实力为基础,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光荣的停战”。6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表示。中朝方面,经过五次战役,也深感在技术装备上,中朝人民军队仍处于劣势。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是困难的。鉴于美国已表示愿意谈判,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据此,适时进行战略转变,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双管齐下”。在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的方针。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侵略者的老路 1951年7月26日,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时,竟企图以军事进攻迫使朝中方面就范。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展开,依托野战工事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局部进攻的作战。在此期间,中朝人民军队为配合停战谈判,还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1952年春,“联合国军”方面为扣留朝中战俘,提出所谓“自愿遣返”的原则,反对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张,使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此时,“联合国军”接受了发动夏、秋季局部攻势受挫的教训,采取以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和空军的破坏活动,维持其防线和配合其谈判。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利用战场形势相对稳定的时机,为稳固防守阵地,坚守战线,消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有生力量所进行的作战。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随着阵地的不断巩固,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袭击和伏击“联合国军”,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并逐渐扩大作战规模。 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线”附近地区的整个战线上,有选择地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阵地实施的具有战役规模的进攻作战。1952年秋,中朝人民军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线进行具有战役规模的战术反击作战,攻占了“联合国军”许多营以下阵地。接着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企图而进行的备战活动。“联合国军”被迫放弃进行军事冒险计划,于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复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 为促进停战实现,与人民军一起,发起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从5月中旬开始,先后对“联合国军”进行三次不同规模的进攻。经第一、第二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际,韩国当局声称 彭德怀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要“单独干”、“北进”,中朝人民军队为实现有效的停战和停战后处于更有利地位,决定给韩国军以打击,于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第三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 特点 特点是: 人民踊跃参军,保家卫国 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一、一场规模较大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交织进行,复杂尖锐,两军较量异常激烈。在一个幅员狭小的战场上,战争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喷气式飞机广泛使用于战场。战场上的兵力密度、某些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轰炸密度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争双方武器装备优劣相差悬殊。美国是世界工业强国,美军具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技术装备,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实行现代化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中国经济落后,志愿军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部队作战。后虽有少量空军,也只能掩护主要交通运输线。但有巨大的政治优势。 三、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东西濒海、地幅狭长、山高林密的朝鲜半岛北半部,便于实施登陆作战和利用山地隐蔽军队、组织防御,但不便于发挥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效能和大兵团实施广泛机动。 四、志愿军出国作战,就地补给或取之于敌都较困难,一切作战物资基本上靠国内供应,而且交通工具落后,加之美国空军的封锁破坏,供应困难,作战行动受到很大影响。“联合国军”依赖其现代化装备,能迅速完成补给,保障作战。这些特点,都制约着战争双方的战争指导,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 中美军队领导人员名单 中、美双方军队的司令员: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左一)在朝鲜前线主持作战会议,部署作战计划。 中方: 彭德怀(1950。10。8——1954。9。11) 邓华(代。1952。12。20——1954。9。6) 邓华(1954。9。6——1954。10。30) 杨得志(1954。10。31——) 杨勇(1955。7——1958。10) 美方: 麦克阿瑟(1950。6。27——1951。4。11) 李奇微(1951。4——1952。4。28) 克拉克(1952。5——1953。7。27) 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司令部)正、副司令员名单: 司令员:彭德怀、邓华、杨得志、杨勇 副司令员:洪学智、韩先楚、陈赓、宋时轮 后勤司令部司令:洪学智(兼) 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张明远、吴先恩 空军司令部司令:刘震、聂凤智 空军司令部副司令:常乾坤、段苏权、成钧 炮兵指挥所司令员:万毅、高存信、匡裕民 炮兵指挥所副司令员:成钧(兼) 铁道司令员:贺晋年、刘居英 铁道副司令员:李寿轩、叶林 13兵团司令员:邓华 13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韩先楚 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王建安 9兵团副司令员:陶勇、王必成 3兵团司令员:陈赓、许世友 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曾绍山 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韩先楚、黄永胜 19兵团副司令员:葛晏春、郑维山、曾思玉 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杨勇 20兵团副司令员:王平 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 23兵团副司令员:边章伍、姚喆 § 战斗序列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第一次战役序列 (1950年10月19日——11月5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 炮兵司令部(辖炮兵第1、2、8师及高炮第1团)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4、6团) 前线后勤指挥部(辖第1、2分部) 第13兵团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 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 第66军(辖第196、197、198师) 第二、三次战役序列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第三次占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 炮兵司令部(辖炮第1、2、8师)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4、5、6、8团) 铁道兵(辖铁道兵第1师及两个直属团) 前线后勤指挥部(辖第1、2、3、4分部) 直属军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 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 第66军(辖第196、197、198师) 第9兵团 第20军(辖第58、59、60、89师) 第26军(辖第76、77、78、88师) 第27军(辖第79、80、81、94师) 第四次战役序列 (1951年1月27日——4月21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 炮兵指挥所(辖炮兵第1、2、8、21、31师,高炮第61、62、63、64师) 装甲兵指挥所(辖担克第1、2、3、53团)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3、4、5、6、8、10、18、22团) 铁道兵指挥所(辖铁道兵第1、2、3师) 空军联合司令部(辖空军第3、4、5、6、7、8、9师) 志愿军空军飞行员 前线后勤指挥部(辖第1、2、3、4、5、6、7分部) 直属军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 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 第66军(辖第196、197、198师) 第47军(辖第139、140、141师)第3兵团 第12军(辖第31、34、35师) 第15军(辖第29、44、45师) 第60军(辖第179、180、181师) 第19兵团 第63军(辖第187、188、189师) 第64军(辖第190、191、192师) 第65军(辖第193、194、195师) 第9兵团 第20军(辖第58、59、60师) 第26军(辖第76、77、78师) 第27军(辖第79、80、81师) 第五次战役序列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 炮兵指挥所(辖炮兵第1、2、7、8、21、31、32师,高炮第61、62、63、64师) 装甲兵指挥所(辖担克第1、2、3团,独立第6团)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3、7、10、14、15、16、17、18、22团) 铁道兵指挥所(辖铁道兵第1、2、3师及两个直属团) 空军联合司令部(辖空军第3、4、5、6、7、8、9、15师) 后方勤务司令部(辖第1、2、3、4、5、7分部) 直属军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 第47军(辖第139、140、141师) 第3兵团 全国各区人民捐献武器统计图 第12军(辖第31、34、35师) 被志愿军俘虏的美国兵 第15军(辖第29、44、45师) 第60军(辖第179、180、181师) 第9兵团 第20军(辖第58、59、60师) 第26军(辖第76、77、78师) 第27军(辖第79、80、81师) 第19兵团 第63军(辖第187、188、189师) 第64军(辖第190、191、192师) 第65军(辖第193、194、195师) 一九五二年秋季战役 (1952年9月18日——11月25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 炮兵主任办公室(辖炮兵第1、2、7、8、21、31师,高炮第61、62、63、64师) 装甲兵指挥所(辖工兵第3、4、6、7、9、10、14、16、17、18、21、22团) 空军第2军 空军第3军(辖空军第5、8、9师) 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 军管局(辖高原分局、平壤分局、新成川分局、定州分局、熙川分局) 抢修指挥局(辖铁道兵第1、2、3、4师) 高炮指挥所(指挥高炮第62、63、64师) 后方勤务司令部(辖第1、2、3、4、5分部,公安第18师) 直属军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 第46军(辖第133、136、137师) 第47军(辖第139、140、141师) 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 第3兵团 第12军(辖第31、34、35师) 第15军(辖第29、44、45师) 第60军(辖第179、180、181师) 西海岸防御指挥所(指挥第42、50、64军及人民军第4军团) 第9兵团(兼东海岸防卸指挥所) 第20军(辖第58、59、60师) 第23军(辖第67、69、73师) 第24军(辖第70、72、74师) 第27军(辖第79、80、81师) 第64军(辖第190、191、192师) 第65军(辖第193、194、195师) 第20兵团 第67军(辖第199、200、201师) 第68军(辖第202、203、204师) 一九五三年夏季进攻战役 (1953年5月13日——7月27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 炮兵指挥所(辖炮兵第1、2、3、7、8、21、22、33师,高炮第61师) 装甲兵第一指挥所(辖坦克第4、5、6团,坦克独立第2团) 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3、4、6、7、9、10、12、14、18、22团) 空军联合司令部(指挥空军第3、4、6、12、14、15、16、17师及朝鲜人民军空军第1、2、3、4、5师) 空军前方指挥所(空军第3军兼) 空军第2军(负责指挥空军二线部队) 安东防空司令部(辖高炮第62、63、64、65、102师及防前指) 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 军管局(辖第1、2、3、4、5分局) 抢修指挥局(辖铁道兵第1、2、3、4师) 新建铁路指挥局(辖铁道兵第5、6、7、9、10、11师) 后方勤务司令部(辖第1、2、3、4、5分部,公安第1师) 西海岸防御指挥部 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 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 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 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 装甲兵第二指挥所 第3兵团(兼东海岸防御指挥部) 独立第33师 第12军(辖第31、34、35师) 第15军(辖第29、44、45师) 第9兵团 第16军(辖第32、46、47师) 第23军(辖第67、69、73师) 第24军(辖第70、72、74师) 第47军(辖第139、140、141师) 志愿军空军飞行员 第19兵团 第1军(辖第1、2、7师) 第46军(辖第133、136、137师) 第63军(辖第187、188、189师) 第64军(辖第190、191、192师) 第65军(辖第193、194、195师) 第20兵团 第21军(辖第61、62、63师) 第54军(辖第130、134、135师) 第60军(辖第179、180、181师) 第67军(辖第199、200、201师) 第68军(辖第202、203、204师) 联合国军序列 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初期(1950年10月至12月) 美国第8集团军 第1军 第24师 第9军 第2师、第25师、骑兵第1师 第10军 第3师、第7师、陆战第1师 远东海军—第7舰队(舰艇170余艘、飞机300余架) 远东空军 飞机500余架 英 国 步兵第27旅 步兵第29旅 海 军(舰艇21艘、飞机80架) 加拿大 步兵第2营 海军舰艇3艘 空军1个中队 澳大利亚 步兵第3营 海军舰艇3艘 空军1个中队(飞机35架) 法 国 步兵1个营 海军驱逐舰1艘 新西兰 炮兵第16团 海军舰艇2艘 荷 兰 步兵第16团 海军巡逻快艇1艘 泰 国 步军第21团 海军舰艇2艘 希 腊 步兵1个营 空军飞机7架 土耳其 步兵1个旅 菲律宾 步兵第10营 南非联邦 空军1个中队(飞机28架) 比利时 步兵1个营(1951年1月31日入朝) 卢森堡 步兵1个排(1951年1月31日入朝) 哥伦比亚 步兵1个营(1951年6月15日入朝) 海军舰艇1艘(1951年4月30日入朝) 埃塞俄比亚 步兵1个营(1951年5月5日入朝) 韩国国军 第1军团 第3师、首都师 第2军团 第6师、第7师、第8师 第3军团 第2师、第5师 第1师(属美第1军指挥) 第9师、第10师、第11师 海 军 舰艇46艘 空 军 飞机100架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前(1953年7月) 美国 第8集团军 第1军 陆战第1师、第7师、第25师 炮兵7个营 第9军 第2师、第3师、 炮兵10个营 第10军 第40师、第45师 炮兵4个营 第24师 空降第187团 炮兵8个团又7个营 工兵6个营 远东海军—第7舰队(舰艇210艇、飞机383架) 远东空军 第315运输机师 飞机1440架 英 国 步兵第28旅 步兵第29旅 海军(舰艇21艘、飞机40架) 加拿大 步兵第25旅 海军舰艇3艘 空军1个中队 澳大利亚 步兵第2、第3营 海军舰艇3艘 空军1个中队(飞机35架) 法 国 步兵1个营 海军驱逐舰1艘 新西兰 炮兵第16团 海军舰艇2艘 荷 兰 步兵1个营 海军巡逻快艇1艘 泰 国 步军第21团 海军舰艇2艘 空军飞机3架 希 腊 步兵1个营 空军飞机7架 哥伦比亚 步兵1个营 海军舰艇1艘 土耳其 步兵第5旅 比利时 步兵1个营 菲律宾 步兵第14营 南非联邦 空军1个中队(飞机28架) 埃塞俄比亚 步兵1个营 卢森堡 步兵1个排 韩国国军 第1军团 第15师、第11师、第21师 第2军团 第3师、第5师、第6师、第8师 第3军团 第22师、第25师 第5军团(预备军团) 第102师、第106师、第107师、第108师 首都师(属美第9军指挥) 第1师(属美第1军指挥) 第2师(属美第9军指挥) 第7师(属美第10军指挥) 第9师(属美第9军指挥) 第12师(属美第10军指挥) 第20师(属美第10军指挥) 第101师(劳务部队) 第103师(劳务部队) 第105师(劳务部队) 海 军 第1舰队 第2舰队 第3舰队 陆战队 空 军 飞机146架 § 战略方针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志愿军向阵地发起攻击 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一、实行战略转变,朝鲜停战谈判开始 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战争双方的军事力量趋于均衡,战场上形成了相持局面。联合国军投入到战场上的总兵力增至69万余人,中朝人民军队总兵力增至112万余人,其中志愿军为77万余人。但在技术装备上,中朝人民军队仍处于劣势。经过7个多月的军事较量,美国政府已认识到在日益强大的中朝人民军队面前,其侵朝战争已无取胜希望,如将主要力量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则对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加上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转入战略防御,准备以实力为基础,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光荣的停战。6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表示。中朝方面,经过五次战役的实践,也深感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是困难的。鉴于美国已表示愿意谈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要求志愿军作战应与谈判相配合、相适应。据此,志愿军适时进行战略转变,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双管齐下。为锻炼部队,提高作战能力,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的方针。 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二、粉碎联合国军局部攻势和绞杀战、反细菌战 1951年7月26日,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时,联合国军方面以补偿其海、空军优势为借口,无理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人民军队战线后方,企图不战而攫取1.2万平方公里土地。遭到朝中方面坚决拒绝后,竞企图以军事进攻迫使朝中方面就范。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1952年初,美军对中朝军民还秘密地进行了细菌战。对此,中朝人民军队予以有力的回击,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反绞杀战和反细菌战的胜利,并在反绞杀战斗争中建成钢铁运输线。在此期间,中朝人民军队为配合停战谈判,还主动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收复许多前沿阵地和10余个岛屿。在这种形势下,联合国军方面被迫放弃无理要 求,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三、攻守均处主动,进行全线战术反击和上甘岭战役 1952年春,联合国军方面为强迫扣留朝中战俘,提出所谓自愿遣返的原则,反对朝中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张,使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此时,联合国军接受了发动夏、秋季局部攻势受挫的教训,采取以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和空军的破坏活动,维持其防线和配合其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而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攻防作战均处于更加主动地位。随着阵地的不断巩固,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广泛开展小部队战斗活动,袭击和伏击联合国军,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并逐渐扩大作战规模。1952年秋,中朝人民军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线进行具有战役规模的战术反击作战,攻占了联合国军许多营以下阵地。接着又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金化攻势。 四、进行反登陆作战准备 1952年冬,朝鲜停战谈判仍无进展。新当选的美国第34届总统D.D.艾森豪威尔表示,如果谈判还不成功,就要不顾一切危险全力发动一场进攻。为此,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组织了专门小组,制定进行侧后登陆的计划。中朝人民军队从1952年底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加强了朝鲜东西海岸的防守兵力和防御阵地,囤积了大量的作战物资。正面战场也作了充分准备。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联合国军被迫放弃进行军事冒险计划,于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复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 五、发起夏季反击战役,促进停战实现 志愿军根据毛泽东关于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的指示,为促进停战实现,与人民军一起,发起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从5月中旬开始,先后对联合国军进行三次不同规模的进攻。经第一、第二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6月8日,关于战俘遣返问题达成协议;6月15日,按照协议重新调整军事分界线的工作也将完成,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际,南朝鲜当局却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迫扣留战俘,并公然声称要单独干、北进,企图破坏协议的签订。中朝人民军队为实现有效的停战和停战后处于更有利地位,决定再给南朝鲜军以打击,于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第三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战争第二阶段,中朝人民军队共毙伤俘敌72万余人。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军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 相持阶段和停战谈判 (1951年6月23日-1953年7月27日) 第一次停战谈判 战争中的韩国国民 双方举行第一次停战谈判经历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19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双方进行停火谈判的建议: “ 目前最尖锐的朝鲜武装冲突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苏联人民认为,第一个步骤是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 6月25日,中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发表声明表示赞同,中国在当日《人民日报》中发表社论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而美国总统杜鲁门则在田纳西州参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说表示美国“愿意参加朝鲜半岛和平解决的谈判”。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鲜人民军: “ 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一个停止在朝鲜半岛的敌对行为及一切武装行动的停战协议,并愿适当保证此停战协议的实施。我在贵方对本通知答复以后,将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一会议的日期,以便与责方代表会晤。我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 7月1日,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答复: “ 你在6月30日关于和平谈判的声明收到了。我们受权向你声明,我们同意为举行关于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的谈判而和你的代表会晤,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若你同意,我们的代表准备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会晤。 ” 这样,双方第一次停战谈判于7月10日在开城举行了,朝中方代表为南日(朝)、李相朝(朝)、邓华(中)、解方(中)和张平山(朝)五位将军,韩美方为特纳·乔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和白善烨(韩)五位将军。朝中方提出三点建议,即1、停火,2、恢复三八线为朝韩边界,以及3、外国军队尽快撤离。韩美方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要求将停火分界线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区。第一次谈判破裂。 停战谈判的恢复和军事分界线协议的达成 联合国军在1950年1月9日至1951年底的进攻和双方僵持阶段形势,黑线为最终双方军事分界线 战争中的韩国国民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军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中方西线和东线防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了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推进约2千米。李奇微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于是,停战谈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了板门店。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占领了280平方千米土地,并巩固了开城地区的防御。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千米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 由于双方的条件过于悬殊,停战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王树增提到:“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300千米,每一层防线都构筑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了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中国军队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千米的防线上,深理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国官兵被称之为‘闭居洞中的龙’。” § 伤亡统计及英雄 战争伤亡统计 1953年3月23日,第一批遣返美国的阵亡军人据中国方面的统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万余人次,阵亡、病故171687人,负伤22万人(扣除多次负伤人次),合计伤亡39万人。中朝军队伤亡总人数约63万人。另见抗美援朝纪念馆。 联合国军方面,美军伤亡约14万人次。其中阵亡美军36570人,负伤10万余人次,扣除多次负伤后的负伤人数不详。韩国方面数字并未有结论,许多早前公开数字包括平民伤亡,但无论如何,以韩国人力,不可能有多达百万军队伤亡。近年根据当年人口普查资料推断,所谓伤亡失踪百万应该是军民合计数字。韩军的伤亡约在30万-40万之间。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 ,团职干部200多名。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统计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也付出了重大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共伤亡36万余人。1992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志愿军烈士在册人数分别为(按统计时行政区划,海南省烈士并入广东省): 四川省:30789名 山东省:19685名 吉林省:18260名 辽宁省:13374名 湖南省:10687名 河南省:10673名 河北省:10155名 黑龙江省:8222名 江苏省:7268名 山西省:5853名 湖北省:5167名 安徽省:4151名 浙江省:3732名 广东省:3186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2915名 陕西省:2802名 贵州省:2799名 江西省:2162名 内蒙古自治区:1683名 上海市:1634名 云南省:1482名 北京市:1438名 甘肃省:1041名 福建省:982名 天津市:977名 宁夏回族自治区:461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1名 青海省:48名 合计:171669名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 何凌登 福建省福州市人,1917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司令部参谋处长,1950年10月19日牺牲。 王乾元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50年10月25日牺牲。 苏 冶 北京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司令部通信处器材科科长,第一次战役牺牲。 毛霭亭 江苏省萧县(今安徽省)人,1921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第116师第346团政治处主任,1950年11月4日牺牲。 于国良 山东省人,1910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年第112师后勤处处长,1950年11月5日牺牲。 崔景昆 山西省人,1922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第112师后勤处副处长,1950年11月5日牺牲。 袁敬文 山东省临沂县人,1922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第11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50年11月5日牺牲。 李津涛 山西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第112师后勤处卫生科副科长,1950年11月5日牺牲。 刘德显 山东省单县人,1926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第112师政治部青年科副科长,1950年11月5日牺牲。 孙成本 山东省荣成县人,1923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第112师政治部秘书科副科长,1950年11月5日牺牲。 刘 旭 江苏省人,1922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第112师后勤处财务科科长,1950年11月5日牺牲。 连秋云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第112师后勤处军械科科长,1950年11月5日牺牲。 郑爱民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第112师后勤处军械科副科长,1950年11月5日牺牲。 马德里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50年11月5日牺牲。 孙斌武 河北省平山县人,1918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6军第196师通信科科长,第二次战役牺牲。 王 捷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6军第196师敌工科科长,第二次战役牺牲。 赵兴玉 江苏省人,1916年生,1931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6军第196师第588团副团长,第二次战役牺牲。 马顺天 湖北省滦县人,192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0军第120师第359团政治委员,1950年11月4日牺牲。 毛岸英 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1922年生,1938年赴苏联学习,1946年1月回国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秘书,1950年11月25日牺牲。 赵鸿济 山东省掖县人,1918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军第60师第180团团长,1950年12月10日牺牲。 贾永恒 山东省蒙县人,1914年生,1934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6军第78师后勤处军械科科长,1950年12月24日牺牲。 张端胜 山东省博山县人,1920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6军第77师第230团团长,1950年12月29日牺牲。 郑希和 山东省寿光县人,1919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2军第126师第378团团长,1950年12月牺牲。 胡乾秀 湖北省阳新县人,1916年生,192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军第58师参谋长,1950年12月牺牲。 郝 亮 山东省莱阳县人,1918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军第58师第174团政治委员,1950年12月牺牲。 王建鼎 四川省开江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0师第239团参谋长,1950年12月牺牲。 孔 玲 山东省荣成县人,1913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后勤部运输科科长,1950年12月牺牲。 孙德普 山东省博山县人,1917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2军司令部侦察科科长,1951的1月1日牺牲。 胥秀浦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6军第198师第593团参谋长,1951年1月牺牲。 张明钦 湖北省随县人,1909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6军第196师第586团参谋长,1951年1月牺牲。 石 杰 河北省完县人,1923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6军政治部科长,1951年1月牺牲。 张 铮 河北省深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6军第196师通信科科长,1951年1月牺牲。 张茂生 山西省定襄县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6军第196师第587团参谋长,1951年1月牺牲。 任怀勋 安徽省人,1915年生,1936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6军第198师第592团参谋长,第三次战役牺牲。 吴 书 江苏省灌云县人,1918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第117师政治部主任,1951年2月牺牲。 冷利华 山东省临朐县人,1919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0军第118师第352团参谋长,1951年2月牺牲。 杜英哲 河北省博野县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1951年2月牺牲。 王德荣 江苏省人,1901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炮兵第1师第11团团长,1951年2月牺牲。 邱世清 江西省瑞金县人,1913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1年3月12日牺牲。 李锡臣 山东省复程县(今单县和曹县)人,1910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后勤部管理科科长,1951年3月12日牺牲。 张和祥 江苏省灌云县人,1919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第116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1951年3月牺牲。 吕瑞东 山东省博山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兵第15团政治处副主任,1951年3月在朝鲜巴浦里病故。 王凤来 山东省平原县人,1919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2军第124师第371团参谋长,1951年4月6日牺牲。 乔华春 山东省文登县人,1921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后勤部卫生部政教科科长,1951年4月6日牺牲。 孙斌毅 江苏省丹阳县人,1917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军第60师第180团副政治委员,1951年4月7日牺牲。 王 峰 山东省文登县人,1924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0师司令部军训科科长,1951年4月11日牺牲。 刘希彬 河北省完县人,1922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2军第125师第374团政治委员,1951年4月12日牺牲。 王冠军 河北省定县人,1919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炮兵第2师第29团政治处主任,1951年4月17日牺牲。 宋保田 山东省文登县人,1922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1师第243团参谋长,1951年4月22日牺牲。 耿福海 山东省乳山县人,1917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0师第239团政治委员,1951年4月23日牺牲。 宋崇魁 山西省和顺县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4师第106团团长,1951年4月23日牺牲。 肖 雁 江苏省常熟县人,1926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军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1951年4月26日牺牲。 洪定太 湖北省黄冈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军第59师第175团团长,1951年4月27日牺牲。 董文才 江苏省灌云县人,1921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第116师第346团副团长,1951年4月28日牺牲。 方秉直 广东省开平县人,192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1师后勤处政治委员,1951年4月29日牺牲。 孙 杰 山东省文登县人,192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第27军第81师后勤处副处长,1951年4月29日牺牲。 于 斌 山东省蓬莱县人,1925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0师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1951年4月牺牲。 李 凯 河北省献县人,192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3军第189师第566团副团长,1951年4月牺牲。 田润身 山西省怀仁县人,1918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第193师第578团团长,1951年4月牺牲。 河北省丰润县人,1925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第193师第578团政治委员,1951年4月牺牲。 孙庆明 河北省滦平县人,1920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第193师第578团参谋长,1951年4月牺牲。 张四维 河北省新乐县人,192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后勤部卫生处科长,1951年4月牺牲。 陈振远 河北省徐水县人,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4军第190师第568团副团长,第五次战役牺牲。 张乐天 山东省蓬莱县人,1915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51年5月12日牺牲。 刘瑶琥 山西省阳城县人,1917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0军第180师540团副团长,1951年5月16日牺牲。 蔡启荣 河南省商城县人,1919年生,1932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5师副师长,1951年5月17日牺牲。 李树人 1920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政治委员,1951年5月17日牺牲。 赵切源 四川省渠县人,1912年生,1933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5师第105团副团长,1951年5月17日牺牲。 李超峰 山西省武乡县人,1926年生,1945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5师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1951年5月17日牺牲。 邓仕均 四川省苍溪县人,1916年生,1932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3军第187师第559团团长,1951年5月20日牺牲。 臧克力 山东省诸城县人,1918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4师第101团政治委员,1951年5月20日牺牲。 关 熙 山西省解县(今永济县)人,1922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34师第102团参谋长,1951年5月20日牺牲。 刘 俭 山东省荣成县人,1922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0师第240团政治处主任,1951年5月25日牺牲。 柳德山 河北省高邑县人,1920年生,1938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1师第92团副政治委员,1951年5月27日牺牲。 郭文仲 河北省定县人,1914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4军后勤部秘书科科长,1951年5月27日牺牲。 葛增瑞 河北省滦县人,192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1师后勤处直供科副科长,1951年5月31日牺牲。 吴彦生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5师第105团团长,1951年5月牺牲。 储绍孟 河北省博野县人,1915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第194师炮兵团团长,1951年5月牺牲。 武肇峰 河北省藁城县人,1923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5师105团副参谋长,1951年5月牺牲。 喻求清 湖南省平江县人,1912年生,193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军后勤部部长,1951年5月牺牲。 赵渭清 山东省平度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1951年5月牺牲。 廖亨禄 中国共产党党员,平原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二分团副团长,1951年5月牺牲。 刘玉珠 山东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0军第118师第354团参谋长,第五次战役牺牲。 李仁芝 山东省人,1915年生,1942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0师后勤处军需科科长,第五次战役牺牲。 左耳明 山东省栖霞县人,1915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2军第125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51年5月牺牲。 孟文彬 河北省永年县人,1925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炮兵第8师第31团副团长,1951年6月3日牺牲。 邢桂经 山西省定襄县人,1922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铁道兵第1师第21线路团副政治委员,1951年6月6日牺牲。 杜永福 陕西省人,1920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6军第78师炮兵团参谋长,1951年6月18日牺牲。 石存仁 河北省宛平县(今北京市)人,1919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7军后勤部军械科科长,1951年6月24日牺牲。 高连喜 河北省定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3军第189师第565团副团长,1951年6月牺牲。 赵大海 山西省人,1923年生,194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空军第4师第12团团长,1951年7月9日牺牲。 王 珩 河 北省任丘县人,191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炮兵第8师师长,1951年7月24日牺牲。 纪晨辉 河北省饶阳县人,1924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8军第203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1951年7月30日牺牲。 李雪瑞 湖北省茶陵县人,1914年生,1931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7军第200师师长,1951年7月牺牲。 康育同 河北省满城县人,1923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8军第203师第609团参谋长,1951年7月牺牲。 赵顺启 河北省人,1922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后勤部副站长,1951年8月15日牺牲。 刁仁忠 山东省海阳县人,1919年生,1942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0师侦察科科长,1951年8月17日牺牲。 边登甲 河北省定县人,1914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后勤部第20大站主任,1951年8月24日牺牲。 张振一 山西省汾西县人,1920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0军第119师卫生部部长,1951年8月牺牲。 焦 骥 山西省临晋县(今临猗县)人,1919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高射炮兵第64师第611团副团长,1951年8月牺牲。 王体先 山西省屯留县人,1915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0军第180师第540团政治处主任,1951年8月牺牲。 刘光义 山西省大同市人,1917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5军第44师后勤处副处长,1951年9月12日牺牲。 隗永文 河北省房山县(今北京市)人,1922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第193师第578团团长,1951年9月牺牲。 王雪琴 河北省定兴县人,1919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第193师第578团政治委员,1951年9月牺牲。 何志祥 河北省徐水县人,1924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第193师第578团副参谋长,1951年9月牺牲。 陈森标 浙江省仙居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军政治部秘书处科长,1951年9月牺牲。 赵 杰 山东省新泰县人,1917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6军第77师后勤处处长,1951年10月7日牺牲。 吴国璋 安徽省金寨县人,1919年生,193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副军长,1951年10月牺牲。 李俊彦 湖北省西化县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军第89师炮兵第17团政治处主任,1951年10月牺牲。 张纤华 湖北省京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某部团长,1951年11月15日牺牲。 李生辉 山西省永济县人,1929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后勤部第5分部副秘书长,1951年11月18日牺牲。 王 瑞 河北省涞源县人,1913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8军第202师605团副团长,1951年11月22日牺牲。 张 明 山西省介休县人,1923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8军第202师第605团政治处主任,1951年11月23日牺牲。 郭华安 河南省滑县人,1922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后勤部第1分部第3大站副站长,1951年11月牺牲。 孙洪炎 山东省临沂县人,192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6军第76师炮兵团政治委员,1951年12月31日牺牲。 邓玉林 四川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炮兵第10团政治委员,1951年牺牲。 薛剑强 江苏省涟水县人,1922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第116师参谋长,1951年牺牲。 吴正 冯建屏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0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52年3月13日牺牲。 曹国英 河北省安国县人,1916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5师第104团团长,1952年3月22日牺牲。 杨友涛 河南省偃师县人,192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后勤部第4分部卫生处副处长,1952年3月牺牲。 唐玉楷 山东省荣成县人,1923年生,1939年11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干部部副部长,1952年4月牺牲。 刁龙凤 山东省乳山县人,1917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第81师后勤处科长,1952年4月牺牲。 朱聚宝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5师司令部工兵室副主任,1952年4月牺牲。 罗春生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6年生,193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0军第118师师长,1952年5月15日牺牲。 汤景仲 山东省寿光县人,1917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0军第118师参谋长,1952年5月15日牺牲。 王佑民 河北省宝坻县(今天津市)人,1925年生,1945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第194师军务科科长,1952年5月牺牲。 孙敬之 山东省栖霞县人,1923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第11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52年6月11日牺牲。 郭忠素 山东省鱼台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政治部敌工科副科长,1952年6月11日牺牲。 侯依轻 山西省榆次县人,1920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8军第202师后勤处副处长,1952年6月28日牺牲。 王 泉 陕西省醴泉县(今礼泉县)人,1920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第116师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6月牺牲。 赵吉祥 山东省莒县人,1923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第113师第337团参谋长,1952年6月牺牲。 车景友 山西省应县人,1918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空军第17师领航主任,1952年6月牺牲。 宋文海 山西省长治县人,1917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康省公安纵队政治部主任,1952年6月赴朝参观见学时牺牲。 李 湘 江西省永新县人,1913年生,193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7军代军长,1952年7月8日在朝鲜病故。 石国瑞 河北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4师司令部工兵室主任,1952年7月16日牺牲。 王显荣 黑龙江省大赉县(现并入吉林省大安县)人,1924年生,1945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6军第133师司令部作战 科科长,1952年7月牺牲。 程树增 山东省泰安县人,1922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0军第118师直工科科长,1952年7月牺牲。 王宏夫 安徽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1军第61师后勤处财务科科长,1952年7月牺牲。 汤福亭 山东省荣成县人,1913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1军第93师第279团团长,1952年8月10日赴朝参观见学时牺牲。 徐林书 河北省蠡县人,1919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3军第188师第562团参谋长,1952年8月10日牺牲。 李 克 江苏省如东县人,1924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9军第8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52年8月10日赴朝参观见学时牺牲。 王明新 河北省唐县人,1923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3军第189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52年8月21日牺牲。 林广山 山东省茌平县人,1926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空军第15师第45团副团长,1952年8月牺牲。 雷 岳 陕西省澄城县人,1919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后勤部第2分部通信科科长,1952年9月8日牺牲。 罗永祥 江西省兴国县人,1916年生,1931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辽西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2年9月在朝鲜阳德郡马庄里牺牲。 邢志仪 山东省莱阳县人,1912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7军管理科科长,1952年9月牺牲。 周谷性 江苏省淮阴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政治部前进报社总编,1952年秋牺牲。 张志宏 山东省南皮县(今河北省)人,1925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空军第6师第16团副团长,1952年10月10日牺牲。 熊仁良 安徽省人,1922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3军第73师后勤处军需科科长,1952年10月牺牲。 秦 芹 安徽省炳辉县(今天长县)人,1928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3军第73师后勤处财务科科长,1952年10月牺牲。 陈 达 河北省平山县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后勤部军械科科长,1952年11月牺牲。 郑文彪 河北省安国县人,1922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4军第191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52年12月牺牲。 田有信 河北省魏县人,1918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南军区绵阳军分区团长,1952年赴朝参观见学时牺牲。 丁庆枝 江苏省铜山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8军留守处保卫科副科长,1952年牺牲。 史怀珍 山西省长治县人,1916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1953年1月牺牲。 程道健 江苏省淮阴县人,1924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39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1953年1月牺牲。 李宝珍 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县)人,1917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后勤部第4分部参谋处处长,1953年2月14日牺牲。 饶惠谭 湖北省大冶县人,1915年生,193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3军副军长,1953年2月牺牲。 贾广 山西省稷山县人,1916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后勤部第10大站政治委员,1953年3月7日牺牲。 熊仁良 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炮兵某师后勤处科长,1953年3月8日牺牲。 陆 骏 浙江省嘉兴人,1923年生,1942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3军第67师第200团政治委员,1953年3月13日牺牲。 王国华 河北省定县人,1915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4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1953年3月31日牺牲。 李俊德 安徽省金寨县人,1916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兵某团副团长,1953年3月牺牲。 陈 亮 山东省历城县人,1926年生,1943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空军第3师第9团副团长,1953年3月牺牲。 蔡正国 江西省永新县人,1909年生,192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50军副军长,1953年4月12日牺牲。 王长息 山东省文登县人,1917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50军第148师第442团参谋长,1953年4月12日牺牲。 刘润西 河北省深泽县人,1918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50军司令部管理科副科长,1953年4月12日牺牲。 张平甫 河南省滑县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2军第35师第104团政治委员,1953年4月15日牺牲。 蒋炳柱 安徽省人,1922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3军第67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53年4月28日牺牲。 曹振彪 河北省易县人,1923年生,194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5军第195师炮兵团副参谋长,1953年4月牺牲。 钱新民 安徽省桐城县人,1931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4军第74师第222团政治处主任,1953年4月牺牲。 牛景瑞 河北省饶阳县人,1925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46军第133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1953年5月3日牺牲。 曹 生 山西省广灵县人,1921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7军第201师第603团副团长兼参谋长,1953年5月16日牺牲。 樊玉祥 河北省灵寿县人,1923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空军第15师第45团团长,1953年6月22日牺牲。 康致中 陕西省人,1919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军第7师第19团团长,1953年6月26日牺牲。 孙泽东 河北省人,192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军第7师第19团政治委员,1953年6月26日牺牲。 傅 颖 河北省人,1923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军第7师第19团副政治委员,1953年6月26日牺牲。 刘复汉 山西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军第7师第21团副参谋长,1953年6月26日牺牲。 杜耀亭 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县)人,1917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军第7师后勤处处长,1953年6月26日牺牲。 王启光 河北省蠡县人,1922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第1军第7师后勤处政治委员,1953年6月26日牺牲。 李中林 山西省汾阳县人,1924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53年6月26日牺牲。 赵文全 山西省代县人,1926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空军第6师第16团团长,1953年6月牺牲。 张 祥 贵州省毕节县人,1917年生,1935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7军第199师第596团副团长,1953年6月牺牲。 王德勇 江苏省启东县人,1927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23军第69师司令部工兵室主任,1953年7月14日牺牲。 张 力 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县)人,1926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7军第201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1953年7月20日牺牲。 张子丰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8军第202师第606团政治委员,1953年7月牺牲。 李锦堂 河北省获鹿县人,1915年生,1937年10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8年第202师第606团副团长,1953年7月牺牲。 袁自生 河北省密云县(今北京市)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67军第201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1953年7月牺牲。 杜世美 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后方勤务第5分部第34医院政治委员,1953年8月牺牲。 张庆和 河北省宁晋县人,192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空军第2师师长,1953年牺牲。 赵同义 河北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炮兵第2师第29团参谋长,1953年牺牲。 刘毓满 山东省黄县人,1922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第16军第47师炮兵团团长,1954年10月在朝鲜病故。 郭介人 河南省孟县人,1916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政治部文艺科科长,1955年6月24日牺牲。 李 振 辽宁省丹东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第37兵站医院院长,在战争中牺牲。 人民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烈士当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抗美援朝战役 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 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 有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有 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 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 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 有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杨春增, 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五湖四海。 邱少云 黄继光 杨根思 罗盛教 毛岸英等。 抗美援朝未公开的第六次战役 我军战史都有一致的结论: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过五次战役。后来有消息披露,中朝方面曾策划过第六次战役,但没有实施。 1951年夏季、秋季防御作战,从几个方面看,都应当是战役级别的交战,甚至可以认为是第五次战役后的双方第二次战略决战。 从交战地域看,战场从东到西沿三八线展开,横贯朝鲜半岛; 从双方动用兵力看,联合国军动用了14个师,中朝军队动用了人民军3个军团、志愿军6个军。双方动用的兵力,非常接近第四次战役的水平; 从交战的损失看,更应当是战役级别的损失。中朝方面称,联合国军损失16万人,推进了2-9公里;美国方面称,消灭共产党军队23万多人。就双方宣称的歼敌数字看,也是大大超过了前五次战役; 从交战的结果看,1951年之后,双方战线基本稳定,奠定了停战谈判的基础; 上甘岭战役可以称为“战役”的话,1951年夏秋季的战斗没有理由不称为“战役”。但是我国军史没有给以“战役”的定性,我认为,由于是联合国军主动发起的全线进攻,我军基本上全线处于守势,只是在防御间隙穿插了战术反击,因此,不愿意过分渲染。 其实也完全没必要计较什么先后手。从实际效果看,1951年夏秋季的战斗无疑也中朝军队的大胜。 从美国和西方的相关资料看,1951年夏秋季之前的战斗记载的非常详细,其后就开始模糊了,1952年之后的战斗,根本就不提了。比如,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对于这一时期的交战只提到了“血岭”和“伤心岭”,其他书籍中的记载也是大致如此。这实际反映了自那以后,联合国军再次陷入了被动。如果说第五次战役是双方战场态势的转折点,那么,1951年夏秋季战斗可以认为的实力消长的又一个分水岭。 关于中朝方面的歼敌数字,笔者起初也是不太相信,后来看到美国人撰写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中介绍,“据统计,这一时期,特别是9、10月两个月内,联合国军共有6万人伤亡,其中美国人占2.2万人以上。”我才开始相信。书中还记载了几个美国师的损失,美2师3700人,骑1师2900人,“第3师于9月28日至10月6日期间,在铁原正西三角地带的血战中也付出了死伤500多人的代价,只拿下几个小山包”,就这些伤亡数字看,要比前几次战役中美国承认的损失大的多。 彭德怀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可见这期间联合国军的损失的确是非常大,月平均2-3万人,4个月下来应当在10万(毙伤俘)上下是没问题的。 至于中朝方面的损失,美国方面宣称23万有点离谱,这相当于中国志愿军6、7个军!日本人撰写的《朝鲜战争》给出了美国人的计算方法。 “……山上遗弃了550多具尸体和很多的弹药、粮食。美第2师估计,北朝鲜军仅在血染岭遭受的损失就在1.5万人以上。但不清楚其计算的根据,美国公开史料也注记说:‘这种估计是熟练军官推断的,可能与实际数字有相当的差别’。…….在从8月18日到9月5日攻击血染岭的3周时间内,联合国军所受的损失实际是战死326人,负伤2032人,失踪414人,共计2772人。” 从朝鲜人民军战士的550多具遗体推算出1.5万人的损失! “……北朝鲜军遭受的损失好象是极为巨大,估计北朝鲜第6师、第12师、第13师和中国第204师的损失达2.5万人(确认遗体,1473具,估计死者8389人,负伤者14204人)……” 从1473具中朝战士的遗体推算出2.5万人的损失,显然也属于“这种估计是熟练军官推断的,可能与实际数字有相当的差别”。 日本战史研究人员指出:“…..也许是从联合国军的损失倒着算出来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战场上遭受巨大损失的部队报告总是说给与敌人的杀伤比己方还要大的例子不是没有的,特别是多发生自己打得不好的情况之下。” 第三方的评论应该是客观的吧,尤其是亲美的第三方。 据国内有关资料介绍,在1951年夏秋战斗中,中朝军队伤亡在9万多人,损失也是非常大,但是考虑到联合国军在空军、炮兵和装甲兵上的优势,这样的战果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在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时,往往多关注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实际上在1951年夏秋,苏制装备逐步到位的中朝军队在防御战中再次彻底扭转了战局。 纠正布莱德雷有关朝鲜战争的一段话的引证错误 关于如何评价朝鲜战争,许多书刊都争相援引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的一段话,说他承认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了错误的战争。”至今仍然不断有人引用这段话,但这实际上并不确切,有必要予以纠正。 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当年历史学家姚旭在参编历史教科书撰写抗美援朝运动一节时,转引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的话,说他承认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了错误的战争。”后来,他找到了这个说法的出处是1951年5月15日,美国新闻处的一则电讯:布莱德雷在麦克阿瑟撤职后的辩论中,指责麦克阿瑟要把战争扩大中国,说:“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会把我们卷入一个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一个错误的战争。” 由此可见,布莱德雷的话是针对把战争扩大到中国,而不是针对朝鲜战争。 后来姚旭在回忆田家英时,对他造成的这个广为流传的错误引证,作了检讨。可参看《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223页。 志愿军英雄故事 杨根思 (1922--1950)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 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将他生前所在连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朝鲜政府还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 邱少云 (1931年--1952年)四川铜梁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 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万古留存。 黄继光 (1930年--1952年)原名黄积广,四川中江县人。1949年参加革命,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代理班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上甘岭战役。由于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他两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荣立三等功。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597.9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被敌机枪火力点压制,前进受阻。危急中,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爆破任务。他勇敢地冲向敌地堡,用手雷炸毁敌几个火力点后,敌一残存的火力点还在顽抗,部队前进依然困难。此时,黄继光身上已经7处负伤,手雷也已全部用光。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他忍住巨痛英勇地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射孔,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壮烈献身精神的鼓舞下,反击部队迅速全歼美7师5个连,夺回阵地。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团中央授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为缅怀英雄,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其家乡中江县兴发乡也改名为继光乡。立特等功,获特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许家朋 (1931-1953)安徽省绩溪县人,1951年5月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第200团第9连战士。 1953年7月6日夜,在反击石砚洞北山战斗中,他所在的突击排突入敌阵地后,为敌暗堡猛烈的机枪火力所阻,爆破手爆破未成,英勇牺牲。许家朋从牺牲的爆破手身边拿起炸药包向敌暗堡扑去,在距敌10余米处两腿负伤,就夹着炸药包爬行。在逼近敌暗堡后,发现炸药包受潮失效,他猛然挺立起来,扑向敌碉堡机枪眼,双手紧抱敌机枪脚,胸膛紧抵枪口,整个上身都钻进了枪眼,阻止了敌人机枪发射,保证了攻击部队迅速攻占主峰,全歼守故100余人。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张桃芳 (1931-2007)江苏兴化人。22岁的年轻战士,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就是他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1954年,24军选拔战斗英雄支援空军飞行员队伍建设,经过体检,214团仅张桃芳一人合格,进入徐州第5航空预备学校和济南空军第5航校1团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空军高密第1训练基地担任歼击机飞行员,飞行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歼击机,但在随后换装新式歼击机后,身体不适应高空缺氧,由空军司令刘亚楼亲自批示,转到防空兵,任防空兵某部营长,后来历任坊基地警卫连副指导员、上海空军政治学校学员、山东潍县基地警卫连指导员、济空地空导弹第九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地空导弹九团副团长等职务。 1985年6月,张桃芳退职休养。 吕松山 山东省牟平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原先是一个油脂工厂的技术工人。美国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以后,他便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在一个战斗连队里,当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战斗小组长”,屡立战功,2007年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 大事记 1950年 6月25日, 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南进,进攻韩国国军,朝鲜战争爆发 志愿军向新兴里守敌发起冲击 6月27日, 美国的第七舰队驶进中国台湾海峡。 6月28日,朝鲜人民军攻占南韩首都汉城(现称首尔)。 7月5日,联合国军参战。 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 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决不会置之不理。 9月28日,美韩军队攻克汉城。 9月30日,韩国国军越过三八线。 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的出兵决定。 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 10月19日,美韩军队占领朝鲜首都平壤。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10月25日-31日,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 10月31日-11月2日,志愿军收复清川江。 11月25日-12月9日,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 12月5日,志愿军收复平壤。 12月15日,美韩军队撤至三八线以南。 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 1951年 1月4日,志愿军攻占汉城。 全国各区人民捐献武器统计图3月15日,“联合国军”攻占汉城。 4月11日,麦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职务,李奇微接任。 4月22日-5月23日,志愿军发动第4次战役。 6月23日,苏联副外长马立克建议停火。 7月10日,双方在开城开始停战谈判。 8月18日-9月18日,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8月22日,谈判中断。 9月29日-10月22日,志愿军发动秋季攻势。 10月15日,伤心岭之役,美军攻占“伤心岭”。 10月25日,停战谈判恢复。 志愿军向阵地发起攻击1952年 1月,美军使用细菌武器 5月7日,巨济岛战俘营事件。 5月12日,李奇微离任,克拉克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10月8日,停战谈判中断。 10月14日,美韩军队发动金化攻势。 10月14日-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 1953年 5月13日,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6月8日,双方就战俘安排达成协议。 7月13日,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 7月19日,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7月27日,停火协定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1958年 2月19日,中朝两国政府发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年内全部撤出朝鲜的联合声明。 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声明,决定于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首批于3月15日动身回国。 10月22日,志愿军总部官兵在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王平上将等率领下启程返国。 10月26日,志愿军总部公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 至今美军也没从韩国撤离。 1961年 7月11日,周恩来和金日成在北京签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个条约的核心是军事互助。条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另外该条约第四条对中朝任何一方的独立自主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双方协商与共同利益有关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 9月10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正式生效。 该条约在未经双方就修改或者终止问题达成协议以前,将一直有效。 § 影响 韩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战斗,坚决抗击侵略者。 韩国经济在战后遭到严重破坏,李承晚在战后仍然以统一为目标,不重视经济发展,不断计划随时再和朝鲜方面开战。四一六运动后,李承晚下台,局势依然并没有缓和。此后朴正熙执政期间更出现“实尾岛事件”,双方敌对的气氛并没有因领导人转换而改变。朝鲜和韩国的领导人进行过几次会面谈话,但碍于双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根本差异,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进展。 朝鲜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于1959年10月25日志愿军赴朝参战9周年纪念日建成了朝中友谊塔。坐落在平壤市区牡丹峰西北侧的山岗上。1984年10月25日进行了扩建。塔高30米,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塔身由1025块花岗岩和大理石砌成,象征着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纪念日。塔身正面嵌有“友谊塔”三个朝文镏金大字,每字重40千克。塔顶有一铜坯镀金五角星,重500千克。塔正面镌刻着纪念碑文,两侧绘有中朝两国军民并肩战斗的石雕。但是碑上没有中文。 由于这场战争,金日成得以继续统治朝鲜。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鲜政治稳定,外交上和苏联、中国结盟,经济发展创造了所谓“千里马速度”,人民生活普遍优于韩国。但由于朝鲜的经济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环,结构单一,在198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失利之后日益艰难,人民生活质量不升反降。1990年代朝鲜经济崩溃。在金日成死后,他的儿子金正日权力巩固。朝鲜人民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不断对朝鲜继续经济援助。 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结束以来,超过九千名朝鲜民众叛逃到韩国,2007年初,这个数字会突破一万,韩国统一部的发言人表示,从1990年代以来,逃亡难民大批增加。仅2002年到2006年,就有七千名朝鲜民众逃到韩国。很多朝鲜人先是偷渡到中国,然后转道韩国。 美国 约瑟夫·麦卡锡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有36,570人阵亡,而且几乎与中国和苏联两个共产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中国的宣传中经常强调朝鲜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五星上将布莱德雷说的一句话: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但其话原话是:假如按照麦克阿瑟的战略计划,把在朝鲜的战争延伸到轰炸中国满洲和封锁中国海岸,那将会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经历了越南战争洗礼之后的美国人,几乎已将这场战争遗忘,故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朝鲜战争也令美国人首次意识到,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增加了两倍,军费开支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在一场常规的运动战与阵地战而非游击战中,美军地面部队不能击败积弱百余年的中国与朝鲜的工人农民组成的军队,这一事实被参议院麦卡锡为首的势力归咎为美国国内共产党的出卖,麦卡锡主义一段时间内获得了美国政治的主流话语权,美国国会参议院成立非美委员会彻底调查与中国革命有关的人士的忠诚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半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在内的十几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阵亡于朝鲜半岛,同时错过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时机,但是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来看,美国的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在先(1950年6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在后(1950年10月19日),从时间顺序上看并不是中国主动‘错过时机’,而是美国介入造成的。台湾岛上的中华民国政府透过朝鲜战争取得大量美援,得以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基础,间接的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其发起军事行动的成本。因此,部分历史学者也将朝鲜战争戏称为蒋介石的西安事变。 由于朝鲜战争,苏联打消了中共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的顾虑,从1952年起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大陆建设全面的工业基础,这些援建项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几十个工业项目被合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国大陆打下了冶金、石油、矿山采掘、煤炭、发电、电力装备、机械制造、纺织、造纸、制糖、航空、航天、交通铁路、国防兵器制造等全面的科研生产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了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苏联 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就十分复杂。一方面来看苏联是最大的赢家,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自己则从未正面介入。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军力从欧洲铁幕一线的争夺转移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为苏联争取了时间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日本 日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起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奠定日本之后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同时,由于美国对日本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的依赖,不得不重新启用战前日本国内各行业的领导者。很多二战战犯都相继复出,重新扮演日本政商各界的重要角色。使得日本在战后走上了与同样是战败国的德国不尽相同的道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现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盛行。 中华民国 对当时退守到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而言,朝鲜战争的爆发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战使得美国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将台湾重新纳入防御体系,日后签订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即是基于朝鲜战争的影响。杜鲁门总统派遣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宣布台湾海峡中立化。阻止了解放军渡海攻台的企图,同时战俘归台大大鼓舞了国军士气,亦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制造有利机会。郭廷以称朝鲜战争为:“国民党的‘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国国民党的危局。 § 意义 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创造了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大军凯旋 2: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国际威望。 3: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军威、国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4:这场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这场战争由于双方都面对新的战场、新的作战对象,因而作战样式、战略战术的运用,都有别于过去进行的战争。喷气式飞机的大量使用、直升机直接用于作战、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防御阵地体系的形成,给以后的战争提供了新经验,促进了军事学术的发展。 6: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而且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促进了中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 外部链接 朝鲜战争抗美援朝纪念馆,共青团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 新华网 朝鲜战争 远东朝鲜战争 参战各国对朝鲜战争的历史评价 沈志华等人对朝鲜战争的研究 碧血长空──朝鲜空战探析完整版 朝鲜战争美军阵亡数字分析 朝鲜战争中国第一狙击手张桃芳战绩剖析 岳东晓编写的“朝鲜战争FAQ 英文版”(Korea War FAQ) 朝鲜战争中双方损失飞机统计 Collection of Korean War videos 书目 丁亮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由来》[4],光明网。 驻朝鲜使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56周年》[5],中国外交部。 王树增,《朝鲜战争》。 李奇微,《朝鲜战争》(The Korean War),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l983年10月。 解力夫,《战后四大战争-朝鲜战争》,1993年。 杨奎松,《评〈抗美援朝战争史〉》[6]。 唐德刚:《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第一章。 张戎,《毛泽东:不为人知的故事》。 协议中文版全文:《朝鲜停战协定及其附件和临时补充协议》,人民网,2000年12月29日公布 Brune, Lester and Robin Higham, eds., The Korean War: Handbook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Greenwood Press, 1994) Edwards, Paul M. Korean War Almanac (2006) Foot, Rosemary, "Making Known the Unknown War: Policy Analysis of the Korean Conflict in the Last Decade," Diplomatic History 15 (Summer 1991): 411-31, in JSTOR Kaufman, Burton I. The Korean Conflict (Greenwood Press, 1999). Korea Institute of Military History, The Korean War (1998) (English edition 2001), 3 vol, 2600 pp; highly detailed history from South Korean perspective, U of Nebraska Press. ISBN 0-8032-7802-0 Leitich, Keith. Shapers of the Great Debate on the Korean War: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2006) covers Americans only James I. Matray, ed.,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Korean War (Greenwood Press, 1991) Millett, Allan R, "A Reader's Guide To The Korean War"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1997) Vol. 61 No. 3; p. 583+ full text in JSTOR; free online revised version Millett, Allan R. "The Korean War: A 50 Year Critical Historiography,"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24 (March 2001), pp. 188-224. full text in Ingenta and Ebsco; discusses major works by British, American, Korean, Chinese, and Russian authors Summers, Harry G. Korean War Almanac (1990) Sandler, Stanley ed., The Korean War: An Encyclopedia (Garland, 1995) Werrell, Kenneth P., Sabers over MiG Alley, USNI,ISBN 1591149339 § 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 始建于1958年,当时隶属安东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纪念馆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1956中11月2日,经辽宁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原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撤销。1957年7月,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开辟了“原始社会”、“历史文物”陈列,同时设有“抗美援朝纪念”专室等共十二个陈列室。1958年9月29日经辽宁省文化局上报中央文化部批准,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改为“抗美援朝纪念馆”郭沫若同志题写了馆名。接待国内外观众达l00万人次。 该馆开放至“文革”期间闭馆。1972中和1979中曾两次恢复陈列,但因馆舍狭小,陈列条件差,难以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面貌。 1984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辽宁省委、省政府转报丹东市委、市政府《关于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请示》,同意在丹东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杨尚昆同志作了“在丹东修建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完全必要的”重要批示。自1984年以后,该馆开始了紧张的扩建筹备工作,通过选址,建筑设计专家论证,最后由中央军委两次审查方案,新馆址确定在丹东市英华山,原志愿军指挥所遗址。从13个建筑设计方案中选定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设计方案。1990年l0月24日,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四十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率中央代表亲自来丹东为该馆奠基。辽宁省和丹东市的党政军领导以及部分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老首长、老战士参加了奠基仪式。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工程于1991年9月6日破士动工,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落成开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加开馆仪式并为纪念馆剪彩。 新馆是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融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特色于一体。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90平方米。 陈列馆的平面布局是呈品字形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楼高19.4米,上有5个民族风格的小亭,外墙为灰白花岗岩剁斧石贴面。陈列馆的中央为序厅,序厅的正 面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正中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圆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海东同志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 全景画馆为高28.4米,直径46米的圆形建筑,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全景画陈列厅,下层为空军专馆和临时展厅。 纪念塔由塔基群房和纪念塔主体组成,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塔面用高粱红花岗岩剁斧石贴面。塔基群房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外墙为灰白色花岗岩蘑菇石贴面。纪念塔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 ”七个鎏金大字,背面是记载志愿军英雄业绩的塔文。 抗美援朝纪念馆以抗美援朝战争史为基本陈列,主要陈列内容分布在陈列馆、空军专馆、全景画馆和露天兵器陈列场。 陈列馆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现代陈列手段,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丰富的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陈列内容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抗美援朝战争馆。设六个展厅,反映自1950年l0月至1953年7月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美国侵略者的英雄业绩,歌颂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二部分:抗美援朝运动馆。设两个展厅。主要反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全国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第三部分:中朝人民友谊馆,设一个展厅。反映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第四部分:英雄模范烈士 馆,设一个展厅。记载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们的光辉业绩,缅怀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 陈列馆全部陈列内容分布在1O个展厅内,展线440米,陈列面积1630平方米。展出历史照片500余 幅,文物1000余件,辅以复原陈列、电动沙盘、电动图表、影视设备等现代化陈列设施,利用全封闭玻璃通柜式展线,以及自然光、灯光结合的采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 全景画馆陈列有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画面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为背景,以清川江畔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阻击战为重点,形象地反映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画面高16米,周长132.6米,配置地面塑型、灯光和音响效果,艺术地再现了壮观的战争场面和恢宏的战争气氛。 露天兵器陈列场,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使用的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装备,以及志愿军缴获敌人的重型武器。 抗美援朝纪念馆 抗美朝援纪念馆共收藏文物19500余件,分为两大系列,即抗美援朝文物和历史文物。现收藏抗美援朝文物12l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如原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同志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平壤以北道路调查材料和朝鲜交通调查图;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同志在谈判时期使用的照相机;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同志的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同志的一级国旗勋章、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同志的卡宾枪;魏巍同志的《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手稿等。 该馆还收藏有历史文物7391件,其中瓷器826件,铜器126件,镇币2687件,书画355件,其它工艺品627件。历史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4件,即战国时期的叶脉纹双纽铜镜、青铜短剑、元代的乳白黑釉花大罐、清乾隆年间象牙雕塔。 § 相关条目 战役和事件 仁川登陆 平壤-元山战役 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 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 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 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 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 巨济岛事件 白马山战役 上甘岭战役 金城战役 米格走廊 政府和军队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大韩民国 联合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朝鲜人民军 联合国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游骑兵 美国海军 美国第七舰队 北极熊团 人物 金日成:当时朝鲜领袖,人民军司令 李承晚:当时韩国总统 毛泽东:当时中国领袖 杜鲁门:当时美国总统 斯大林:当时苏联领袖 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总司令 李奇微:联合国军总司令(继任) 马克·韦恩·克拉克:联合国军总司令(继任) 崔庸健:朝鲜人民军副司令 周恩来:当时中国总理和外交部长 王海:中国将领 杨得志:中国将领 洪学智:中国将领 王建安:中国将领 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和特等功臣名单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罗盛教: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杨根思: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毛岸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毛泽东之子 张积慧:中国人民志愿军功勋飞行员 郑律成:《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曲作者 阿姆斯特朗:美国宇航员 奥尔德林:美国宇航员 温纳瑞斯:美国战俘 特里格韦·赖伊:当时联合国秘书长 朴宪永:当时朝鲜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 凯南·埃夫伦:参加朝鲜战争,后来成为土耳其总统 历史 朝鲜战争大事记 朝鲜半岛历史、朝鲜军事、首尔历史、两韩统一问题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越南战争 世界战争列表、中国战争列表、美国战争列表 中美关系、台湾问题 中苏交恶 地理 朝鲜半岛、三八线、板门店 韩国:汉城、仁川、釜山、开城、大田、晋州、水原 朝鲜:平壤、鸭绿江、上甘岭 炸毁的文物:满月台、安鹤宫、广法寺、释王寺、龟城南门、芙蓉堂 横田空军基地:日本的联合国军空军基地 武器 F-86佩刀战斗机 米格-15战斗机 白朗宁自动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 M1卡宾枪 三八式步枪 史密夫威信军警型:手枪 纪念设施 抗美援朝纪念馆 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 影视作品 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从1956年的《上甘岭》开始,几乎从未间断推出各种关于“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有30部左右。 《上甘岭》: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 《英雄儿女》:抗美援朝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铁道卫士》:丹东的公安(警察)机关阻止从台湾来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对进出朝鲜的铁路的破坏。 《奇袭白虎团》:文化大革命中的样板戏之一,山东京剧院演出。 《长空雄鹰》: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拍摄。根据志愿军空军英雄王海、张积慧的故事改编。 《心灵深处》:1982年拍摄。主演:刘晓庆饰欧阳兰。 《战地之星》,1983年拍摄。导演:魏龙。主演:盖克饰女大学生白露用英语对美军广播。 《云水谣》,2006年 决战朝鲜: 《较量》、《奇袭》、《激战无名川》、《打击侵略者》、《三八线上》、《烽火列车》 、《碧海红波》、《前方来信》、《慧眼丹心》、《斩断魔爪》、《为了和平》、《心弦》、《北纬三八度线》、《毛泽东和他的儿子》、《铁血大动脉》、《神龙车队》、《三八线上的女兵》等等。 电视剧有:《欧阳兰》、《中国战俘》、《硝烟散后》、《壮志凌云》、《抗美援朝》等。 抗美援朝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麻扶摇填词,周巍峙作曲。 韩国 《太极旗飘扬》:由张东健、元斌、李恩宙主演。故事讲述饰演两兄弟的张东健及元彬因为各种原因,而成为了南、北双方的军人。作为兄长的张东健更在北方的军队成为了高级军官。然而,他所造的一切,其实只是想要保护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弟弟。这电影充份表现战争使双方人性和理智的泯灭,以及当权者为了自身的私利,不单使一个个家庭破碎,还陪上了众人的生命。 《欢迎来到东莫村》:主演:申河均、郑在泳,战争喜剧,讲述南北双方及美军在这个位于两军边界的小镇上共处的故事。 《JSA安全地带》(《共同警备区》) 《蓝天特攻队》叙述大韩民国 F-86 飞行员与其飞行教官女儿的烽火恋情故事,主题曲在台湾地区相当有名。(又疑本片即是申相玉导演的《红巾特攻队》误译) 朝鲜 《卖花姑娘》 《南江村的妇女》 《一个护士的故事》 《火车司机的儿子》 《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一对失散的姐妹,姐姐在朝鲜成了舞蹈家,妹妹在韩国成了被欺凌的酒吧女。 《无名英雄》:二十集电影,1978年到1981年。一位英国籍的朝鲜人在韩国做间谍,遇到了打入美军的前女友。 《战友》:1956年拍摄。中朝一起战斗的故事。 《路》 《沸流江的新传说》:罗盛教的故事。 《火红的山脊》:黄继光的故事,穿插邱少云的形象。1988年拍摄。 美国 《陆军野战医院》(M*A*S*H) 《钢盔》(Steel Helmet,1951年) 《决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 《战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 at Toko-Ri) 《猪排山》(Pork Chop Hill,1959年) 《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 《仁川》(Inchon, 1981年) Men in War, Jet Pilot, McConnells Story, Battle Hymn, Korea Patrol, At War with the Army, All the Young Men, Battle Flame, Battle Taxi, Battle Zone, Sky Commando, Tank Battalion, The Hunters, This is Korea, A Hill in Korea/Hell in Korea, Air Strike, Cease Fire!, Dragonfly, Squadron, A Yank in Korea, War Hunt § 英雄赞歌 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 不朽的志愿军空军英雄孙生禄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最后34天 人民英雄——吴儒林 守卫在汉江前线的志愿军英雄们 谁是最可爱的人 伟大的战士邱少云 英雄阵地和英雄班 永远活着的人 站在战斗的最前列的人 当年战友回忆邱少云牺牲经过 范执中:为杨根思写讣告 访黄继光生前部队宣传科副科长李明天 访志愿军烈士黄继光的战友钟仁杰 怀念一个志愿军战士 抗美援朝回忆--悲壮轰炸大和岛 上甘岭三勇士"惟一幸存者肖登良深情追忆上甘岭战斗 守护烈士英灵的日子 我的搭档特级英雄杨根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