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望夫石 |
释义 | § 简介 望夫石望夫石,首推涂山望夫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不过,如果不是仔细考量,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不是黄河故地,而是在淮河岸边。涂山便是这个故事4000多年来的见证者。 辽宁省兴城市西南望夫山之望夫石﹐则传为孟姜女望夫所化。其它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西南﹑江西省分宜县昌山峡水中﹑贵州省贵阳市北谷顶埧﹑广东省清远市均有望夫石。参阅《嘉庆一统志.锦州府》又《平凉府》﹑《袁州府》﹑《贵阳府》及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望夫石》。后用以喻女子怀念丈夫的坚贞。 这座紧邻淮河的山就是涂山,也叫当涂山,它位于怀远县城东南、淮河东岸,距离安徽蚌埠市区仅十多公里。这里便是古涂山氏国所在地。与涂山相对的这座山叫荆山,而在涂荆两座山的中间,淮河滚滚向东北方流淌。正所谓“双峰峻耸,瞰淮矗立”。形成了淮河第二峡--荆山峡。别看今天的涂荆两座山东西相向而立,在传说中遥远的尧舜时代,它们可是连为一体的。 § 来由 版本一 望夫石 望夫石矗立在香港沙田西南面的小丘之上。这块大石约有十五米高,外形仿似一个背着小孩的妇人。有关望夫石的悲惨故事可谓家传户晓,对沙田的居民来说更是耳熟能详。传说在沙田,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妻子产下女婴后就病逝,遗下女婴,邻居的妻子亦产下麟儿,她怜悯那孤女,为她哺乳。两位孩子自幼青梅竹马,相处融洽。不久女孩的父亲亦逝世,孤女成为邻居的「童养媳」,长大后,跟男孩结婚,并育有一对儿子。有一年发生天旱,农作物失收,丈夫为求生计,被迫舍下妻儿与同乡出洋谋生,谁知一去不回就音讯全无。妇人只好每天手抱幼子背著长子,攀登高山,遥望远洋,冀盼丈夫归来,日日如是,风雨不改。有一天,母子三人如常登山时,突遇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母子三人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於世上,但他们站立的位置却出现一块巨大的石岩, 版本二 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孟姜女孩子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大石上来回走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孟姜女庙后殿之后,有大石一块,上面有几个石窝窝,传说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脚印。石上还刻有三个大字---"望夫石"顺治八年山石道白辉所书。凡到此的游览者一般都要在望夫石旁留个影,以寄托自己的美好的愿望。好像只有这样才不枉孟姜女庙一行。 望夫石 版本三 桂林地区山石怪异,各具特点,也有一处“望夫石”。在桂林漓江边九牛岭下的的江峡叫黄牛峡,沿峡你能看到“群龙戏水”、“青蛙过江”等奇观,接着,就进入了斗米滩。在斗米滩,你能欣赏到望夫石。 关于望夫山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是:相传,曾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撑船路经此地时,船不幸搁浅。眼看口粮只剩下最后一斗米,丈夫于是爬上山顶四处瞭望,以便发现救援的船只。一直守在那里,始终未能等到,心一急便化做一块石头。妻子见丈夫久去不回,便背着孩子上山寻找,刚走到山腰,望见丈夫已变成石人,顿时伤心欲绝,一同化做石头。清代诗人李秉礼曾赋诗:江头望夫处,化石宛成形。两洗髻鬟湿,烟横黛眉青。离魂悲壮宇,积恨感湘灵。何事远游客,征帆去不停。 版本四 以前,有一对撑船为生的夫妻,正值数九寒冬,他俩逆水行船,倍受辛劳。傍晚,夫妻俩泊船江边,遇到一个老妇人,拖儿带女的来向他们讨米。夫妻俩见她们实在可怜,就把仅有的一斗米送给了老妇人。夫妻俩断粮后,只盼上下游有船往来接济。可那时偏偏没有往来船只。正是屋漏更遭连夜雨。于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瞭望船只。有一天,妻子见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结果发现丈夫已被大雪冻僵,饿死在山上。妻子一急,也死在丈夫身边。 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好心肠的夫妇,就把他们泊船的地方称作“斗米滩”。后来夫妻俩化为石头,人们便称丈夫为“仙人石”,妻子为“望夫石”。 § 传说 相传在4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改道南流,夺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黄河夺淮入海使得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当中。这时候,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研究水患问题。人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也就是禹的父亲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的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凶猛,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因为治水不利而被处死。 望夫石 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最终禹凭借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蒙之爱女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 影响 望夫石是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妇人站于山石之上,向远方眺望,盼望其夫归来,日久年深,化作石头仍保持着遥望的姿势。它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从役在外的丈夫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反映了古时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曹丕《列异传》也记载望夫石的传说。原文: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望夫石 注释:贞:指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望夫石在人们眼中成了忠贞的象征,许多诗人墨客曾在此挥毫遗墨,就连风流天子乾隆也在这望夫石上留下了亲笔御题。 凄风秃树吼斜阳, 尚作悲声吊乃郎。 千古无心夸节义, 一身有死为纲常。 由来此日称姜女, 尽道当年哭杞梁。 常见秉彝公懿好, 讹传是处也无妨。 历史记载 望夫石系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辽宁省兴城市西南望夫山之望夫石,则传为孟姜女望夫所化。其它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西南、江西省分宜县昌山峡水中、贵州省贵阳市北谷顶埧、广东省清远市均有望夫石。参阅《嘉庆一统志.锦州府》又《平凉府》、《袁州府》、《贵阳府》及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望夫石》。后用以喻女子怀念丈夫的坚贞。 § 古诗望夫石 【标题】:望夫石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律 【内容】: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望夫石 【标题】:望夫石 【年代】:唐 【作者】:刘方平 体裁】:五绝 【内容】: 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 【标题】:望夫石 【年代】:唐 【作者】:孟郊【体裁】:杂言 【内容】: 望夫石,夫不来兮江水碧。 行人悠悠朝与暮,千年万年色如故。 【标题】:望夫石 【年代】:唐 【作者】:严郾 【体裁】:七律 【内容】: 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 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 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 近来岂少征人妇,笑采蘼芜上北山。 【标题】:望夫石 【年代】:唐 【作者】:唐彦谦 【体裁】:五律 【内容】: 江上见危矶,人形立翠微。妾来终日望,夫去几时归。 明月空悬镜,苍苔漫补衣。可怜双泪眼,千古断斜晖。 望夫石(香港) 【标题】:望夫石 【年代】:唐 【作者】:武元衡 【体裁】:五古 【内容】: 佳名望夫处,苔藓封孤石。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 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 【标题】:望夫石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七绝 【内容】: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内容】: 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 还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长望舜裳衣。 【标题】:望夫石 【年代】:南宋【作者】:陆游 【内容】: 送君远戍交河北,男儿自以身许国。 不能弯弓骑恶马,欲随君去何由得?登山矫首西北云,形容虽变心犹存。 月明夜夜照泪痕,铁心石肠输与君!望夫石 【标题】:望夫石 【年代】:(唐) 【作者】:王建 【体裁】:七古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赏析】: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以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众多的诗作中独具特色。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之鲜明,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的《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笔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而优美的节操,这坚贞的爱情,难道不令人同情和起敬么?望夫石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意无穷,耐人咀嚼,发人深想,极有情味,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望夫石矗立在沙田西南面的小丘之上。这块大石约有十五米高,外形仿似一个背着小孩的妇人。有关望夫石的悲惨故事可谓家传户晓,对沙田的居民来说更是耳熟能详。传说有一个妇人,她的丈夫以出海捕鱼为生。一天,丈夫出海后下落不明,音讯全无。于是,妇人每天背着小孩走到山上,等待丈夫回来,风雨不改。一天,妇人背着小孩如常在山上等候丈夫归来,忽然雷电大作,风雨交加。第二天,这个妇人和她的小孩就变成了一块大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望夫石。 [1] § 交通提示 乘九广东铁抵达大围站,从往「车公庙」的出口离开,然后向前走,利用行人天桥横过车公庙路,在新翠村外的巴士站乘86A 、87A、86B、86C、81C、89B号线巴士,到达红梅谷路近狮子山隧道公路的巴士站下车,然后横过马路,沿阶梯从狮子山隧道公路下面横过该路,便到达狮子山郊野公园。那里有明确的指示牌,指示往望夫石的途径。游人亦可选择从大围火车站沿红梅谷路上山方向步行前往,步行约需30分钟。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