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末农民大起义 |
释义 | § 概述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 中心地。 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明朝藩王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比其他 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斗 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战 争的地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陕西为中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手工业 者罢矿不断发生,为明末农民战争准备了必要条件。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 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 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进 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天启八年(1628年),陕西 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 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曾经一度占领府谷, 称王设官,建立了临时性革命政权。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 成份复杂,缺乏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目标,就全国范围来看还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陕北起义震惊了明朝统治者,崇祯皇帝准备利用剿抚兼施的策略尽快平息农民起义, 三边总督杨鹤执行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企图瓦解农民革命。在明军剿抚兼施进 攻下,陕西战场义军除壮烈牺牲外,不少首领接受了朝廷招安,呈现出时降时叛的复杂 局面。为避开明军主力,王嘉胤率军入晋,起义中心转移到山西。王嘉胤牺牲后,王自 用联合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各部,号称36营,在山西继续战斗,农民起义军由分散 状态进入协同作战阶段。义军势力壮大,宣告了明朝招抚政策破产,主抚派杨鹤下台, 洪承畴继任三边总督,集中力量围剿起义军。王自用在崇祯六年(1633年)作战牺牲, 起义军在高迎祥领导下与明军展开了激烈博斗,损失较大。为保存实力,起义军从山西 转入河南。崇祯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经渑池县突破 黄河防线,转移到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展开了新的战斗。渑池突围的胜利,不但使义 军未被消灭,而且变被动为主动,对后来起义军势力壮大意义重大。 起义军渑池突围后,在豫楚川陕交界山区流动作战,与明军周旋,明军不得不分兵 把守要隘,穷于追剿,陷入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困境。明将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 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 开封市西南)等地,连连受挫,被迫转入西部山区。崇祯九年(1636年)夏,起义军被 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3个月。高迎祥率部从陕西汉中突围,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埋伏, 被俘牺牲。 高迎祥牺牲后,起义军逐渐形成为两支劲旅,一支由张献忠领导,活动在湖北、安 徽、河南一带;另一支由李自成领导,活动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崇祯十一年 (1638年),在洪承畴优势兵力围攻下,起义军蒙受了很大损失。李自成兵败梓潼,退 守岷州(今甘肃岷县)、临洮。张献忠败于南阳、麻城,最后投降了明军,起义转入低 潮。为保存起义军力量,李自成率部进入河南,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一月攻占洛阳, 镇压了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经过一年休整,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再次起兵,在 罗山(今湖北竹山县东南)歼灭明军主力左良玉部,后转入四川,在达州战役中大获 全胜,随即兵进湖北,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攻陷襄阳,镇压了襄王。李自成、 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张献忠、李自成两支大军相互应援,分别在川陕和河南战场与明军作战。张献忠于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 建立了政权。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 西政权。李自成从洛阳转入湖广作战,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攻下襄阳,称新顺王, 初步建立了政权机构。此后连克承天府(今湖北钟祥县)、孝感、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等地,基本上摧毁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据河洛取天下”。李自成攻占襄阳后,在政 治上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争取群众,军事上改变过去流动作战战术,派遣将领分守所 克城邑,严密军事组织,建立各种军事制度,把军队分为骑兵和步兵两种,形成营队两 组编制,战术上步骑配合,骑兵诱敌,步兵拒战,然后骑兵包抄合围。攻城时骑兵布围, 步兵冲锋,昼夜三番轮攻。这表明起义军已由流动作战阶段进入阵地战阶段,已具备了 推翻明朝的实力。李自成确定了先取关中,继取山西,后占北京的策略。崇祯十六年 (1643年)十月,李自成大军攻克潼关,率10万大军围歼明三边总督孙传庭,十一月起 义军不战而进入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势力进一步 壮大,把西安作为攻打北京的基地。然后,李自成亲率大军渡黄河进入山西,攻克太原, 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县),从北面包围了北京。另一路义军由左营制将军刘芳亮 率领,渡黄河攻克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分取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保定,从 南面包围北京。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从昌平围攻北京,北京明军不攻自溃,十九日李自 成率兵进城,崇祯帝在煤山自杀,明朝被推翻。 李自成进京后,面临的形势是如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其中力量最强的是盘踞在山 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成为起义军的心腹之患。出于对农民起义军仇恨的地主阶级本 性,吴三桂投降了清朝,与清军联合镇压起义军。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吴三桂, 在山海关激战。在满汉军队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失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称帝, 建国大顺,次日退出北京。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有计划地实施战略退却,经山西平阳、韩城进入西安。清军在 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二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 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顺治三 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 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后,农民军余 部继续坚持战斗,大顺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领导,活动在洞庭湖 以东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西地区。大西农民军在孙可望、 李定国率领下转入川贵,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集中兵力镇压义军,李过病逝,高一功、 刘体纯、郝摇旗等战死,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兵败。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农 民军余部完全失败。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 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篇章。 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很大优越性,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 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督抚与武臣存在矛盾,军政腐败, 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在具体战役中往往只有起义军的几分之一或1A10,常常 失败。 农民起义军在战略策略上运用恰当,渑池突围完成了战略转移,后来从流动作战 转为阵地战,避免了不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 形成鲜明对比。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 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农民军将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 革命气节,都激励着后人。 § 相关条目 历史 起义 明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