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都理工大学 |
释义 | § 学院简介 张灯结彩迎新生成都理工大学的主体原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现为四川省重点大学。校园面积2888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目前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地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2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同时设有研究生部、沉积地质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农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62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在校学生总数25314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637人,硕士研究生2069人,博士研究生552人。在编教职工22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9人,教授171人,副教授310人,其中有3人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中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人入选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3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研究生教学楼成都理工大学是中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1个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校52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近100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750项(次),发表论著1万余篇(部)。学校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近年来组队参加 “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 英语演讲等重要赛事,获得国际奖9项、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400余项;获得中国大学生田径、羽毛球、攀岩、健美操锦标赛前八名20余项次,省市高校田径、篮排球、健美操等团体和个人前八名近40余项次;获得中国、省市级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含金奖在内的各类奖励50余项次。 校训与雕塑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近5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独立学院和多个联合办学点,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校博物馆是一座在西部乃至中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以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已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高校首批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级别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154万册,中文电子全文图书约70万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2万多种,并且集藏、借、阅、咨一体化和印刷性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相统一。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分类科学,是四川高校少数获“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国家一级”称号的档案馆之一。 学校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中央、沪蓉高速公路起点、多条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 学校领导 刘宝珺名誉校长:刘宝珺 刘宝珺院士,男,1931年出生,天津市人,著名的沉积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 现任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成都理工大名誉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刘宝珺教授早年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方面的研究,在有关沉积构造的水动力解释、沉积相动力学分析、河流相模式以及砂岩铜矿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刘宝珺将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新理论。 80年代以来,刘宝珺在沉积学的前沿领域不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关于风暴岩的研究,提出了扬子地台陆缘 寒武纪磷矿风暴岩沉积模式。刘宝珺主持了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规划”的研究,编制出一套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在该项目中,刘宝珺教授全面系统地组织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包括构造岩相分析、沉积作用演化、盆地分析以及成岩成矿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是目前国内外少见的大型综合研究的范例。 刘宝珺教授在国际学术界十分活跃,自1987年起,刘宝珺作为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委员会”领导成员和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多次组织并参与了国际有关全球沉积地质研究工作。 40多年来,刘宝珺教授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各类专著近20部,其中代表性专著有《岩相古地理基础及方法》、《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和《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等。曾多次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奖。1989年刘宝珺荣获中国地质学界的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996年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斯潘迪亚罗夫”奖,是100年来世界上获此殊荣的第二十位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学家此奖的首获者。1997年由中国科协评为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冯文广书记:冯文广 冯文广,男,汉族,1949年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9年参加工作,1977年在南充师范学院毕业并留校任理论物理学教师,1984年起先后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学院办公室主任, 1988年起为学院党委委员,1993年任四川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1999年任川北医学院党委书记,2003年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四川省第七、第八次党代会代表,中国侨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四川省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高校党建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委会成员,四川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成都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导师,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导师。 刘家铎校长:刘家铎 刘家铎:男,汉族,1949年8月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获成都地质学院硕士学位,1988年获法国里昂克洛德·贝尔纳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1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成都地质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院长助理、成都理工学院副院长、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西南石油学院副院长等职,2003年9月任成都理工大学校长。 是四川省科技成果奖国土资源学科组评审委员会副组长、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领域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四川省矿业专家、成都市第十二届、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四川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十分重视学科建设,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潜心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 在教书育人方面,已培养10名博士生和10名硕士生,正在培养6名博士生和4名硕士生。曾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校园春色 在科学研究方面,对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勘查有深入的研究,完成国家“八五”攻关项目5项、国家攀登计划1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及协作项目7项,在研国家和部、省协作项目6项,为节约能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含油气盆地分析、岩相古地理、石油储层地质和区域成矿学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是《沉积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实验地质》、《古地理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等核心期刊的编委。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在“海拉尔沉积盆地分析及油气勘探” 项目研究中,1992年度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在“东营凹陷通61断块沙二段构造储层精细模型研究”项目研究中,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1.26亿元的经济效益,1997年度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在“扬子地台西南缘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项目中,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域基底演化与成矿、岩浆活动、峨眉火成岩省及其成矿效应等重大地质问题,提出了主攻矿床类型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成矿远景预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度获四川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等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关系;在现代沉积学和海洋钻探领域,与法国多所大学和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论文曾4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 副书记:刘家铎 副校长:王迎川、罗映光、高卫东、刘京美、黄润秋、倪师军、谭书敏倪师军 正校级调研员:喻晓 现任校长倪师军 2010年7月7日下午,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负责人到校宣布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成都理工大学行政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倪师军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树根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倪师军,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地球化学和地学核技术应用。1990年在成都地质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由地质矿产部批准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5月8日,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成立,倪师军被吸纳进入月壤特征与月面环境专家组,成为来自全国80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122名“探月专家”之一。 § 校徽 校徽成都理工大学校徽用两个圆形和一只变形恐龙、中英文的“成都理工大学”字样和阿拉伯数字1956等部分组成,颜色为深蓝色(C:100,m:60,y:0,k:0)。 内圈的恐龙由成都理工大学现存马门溪龙化石外形变形而来。马门溪龙系中国第一、亚洲第一巨型恐龙,为成都理工大学镇校之宝,它是历史的象征、文化的象征,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中华民族自诩为龙的传人,但只有恐龙才是实实在在的“龙”。2002年是新世纪的第一个马年,今年确定恐龙作为校徽标志具有特殊意义,含有激励成都理工大学师生员工发扬“龙马精神”之意。恐龙外形象一个字母“C”,其中还包含了字母“U”、“T”,分别是英文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成都理工大学)的三个首写字母。总之,校徽采用马门溪龙图案,其寓意是希望成都理工大学也像马门溪龙一样独具特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跨入中国西部乃至世界名校行列,并寓意成都理工大学前程似锦、灿烂辉煌。 阿拉伯数字“1956”代表了成都理工大学的创建时期是1956年。 外圈的中英文成都理工大学几个字,中文指明了主体,而英文适应了涉外需要;中文在上,英文在下,表示中文永远都是成都理工大学的至上母语。中文采用手写体,具有传统的中国风格与气派;大写的英文采用宋体,显得庄重大方。 整体上看,校徽结构优美、色调清新、内容深邃、简洁明快,极富个性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个给人新意、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校徽。 § 校训 校训一、内容:“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二、涵义: 1、“穷究”:深入钻研,追根寻源,不舍追求。见《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见朱熹:“格物穷理”;见成语:“穷经皓首”等。 2、“于”:在于、及于、对于、自于等等。 3、“理”:事理、物理,包括道德伦理、人生哲理、科学真理、事物法理以及理想、理性、理论、理念等等。将寻常所说的道德、道理等尽包其中。 4、“成就”: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等等。指在正确的理想、理念、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绩。 5、“工”:实践、实干,工作、工力,过程、擅长,巧智、巧用,艺术境界等等。如“能工巧匠”、“巧夺天工”、“无意而工而无不工”等等。 八字可直译为:在事理物理处穷究钻研,在实践实干中获得成就。亦即:穷究于事事物物之理,成就于实践实干之工。 三、优点: 1、海涵包容,厚重博大。“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将倡导师生员工“厚德、博学、笃行”,“勤奋、求实、创新”等意尽数包涵,理论容量大,文字张力强。 2、独特表达,新颖别致。“八字箴言”文白夹杂,古今融通,历史感与现代感兼融,目前少见;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经读、耐读,反复咀嚼,回味悠长。 3、雅俗共赏,深浅由人。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 4、唯我独有,他人莫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自然嵌入“成都理工大学”中的三个关键字,浑然天成,意境深远,他人纵然艳羡,也将因我独特而无法照抄或移植。 5、深化“理工”,升华“理工”。传统以为,“理”、“工”不过专业门类之谓,即“哲、经、法、理、工、医、农、文、管”等。但由上可知,“理”、 “工”含有更深刻哲理寓意,“理”即事事物物之理,“工”即实践实干之工,只要穷究物理,实践实干,成在其中矣。因而校训亦可直接用于教导学生怎样做“理工人”,同时又使成都理工大学校名“成都理工大学”具有更新更深的含义。 § 助学金 大校门1.优秀学生奖学金 2.专业奖学金 3.新生入学奖学金 4. 蓝风奖学基金 5.龙威奖学基金 6.泸天化奖学金 7.贷学金: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无息贷学金。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突出或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方去工作可免减部份或全部贷学金:一等800元/ 年,贷款面5%,二等600元/年, 贷款面5%。三等400元/年,贷款面10%。 8.为了扶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学校设特困生补助金,每生每年5O0元,补助面5%、另外,学校还设有勤工助学专项基金,积极组织生活困难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取得相应报酬,以资助完成学业。 § 院系设置 南校区1:研究生部 2:地球科学学院 3:能源学院 4: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5:信息工程学院 6: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7: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8:信息管理学院 9:商学院 10:中澳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11:文法学院 12:外国语学院 13: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14:网络教育学院 15:体育教学部 16:沉积地质研究院 17:继续教育学院 § 领导题词 姜春云同志 题词朱训同志 题词 李鹏同志 题词 王荣轩同志 题词 徐世群同志 题词 杨析综同志 题词 谢世杰同志 题词 王涛同志 题词 宋瑞祥同志 题词 § 参考资料 搜狐:http://daxue.learning.sohu.com/school_detail_103.html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230/5715/5719/20010620/493317.html 《成都理工学院年鉴》 成都理工大学校网:http://www.cdut.edu.cn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