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心声
释义

§ 简介

如果瓣膜闭锁不全,例如,大动脉的半月瓣在心室舒张时不能完全关闭大动脉血液回流的通道,血液就要“漏”回到左心室,用听诊器就能听到在第一心声之后,出现“丝丝”的声音,即杂音(heart murmur)。杂音是大动脉血液漏回心室的声音。房室瓣如有损伤而闭锁不全时,同样也会出现杂音。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遭到老师拒绝,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

§ 部分

小说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写老师布置公开教学任务,京京提出朗读课文要求,老师没有答应。

第二部分(从“回家的路上”到“京京心里难受极了”),写京京在小树林里独自朗读《万卡》,联想起自己的身世,想起乡下的爷爷和小朋友,心里难受极了。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放学后”到“他还听见赵小祯银铃儿似的笑声”),写京京指出同学朗读预演中的错误,同学取笑他,他感到非常委屈。

第四部分(从“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到结尾),写公开课上京京勇敢“救场”,他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了大家。

小说四部分其实就是四个场景,四个情节。这四个情节又是按时间顺序联系在一起的,并呈现波澜。正是第一部分中京京喜爱《万卡》,要求朗读课文遭到老师拒绝,才导致第二部分京京的伤心和对往事的回忆,并只好一个人在小树林里大声朗读课文,尽情宣泄郁积在心中的感情。而第三部分写他纠正同学朗读中的错误,未被接受反被嘲笑,目的是一方面让同学与京京进行对比,另一方面设置情节的又一个低潮。到第三部分,情节从第一部分开始一直走向低潮,让人物性格塑造山穷水尽,给读者无尽的压抑。而到了第四部分,情节急转,公开课开始,出人意料地有同学怯场,京京的机会来了。要在一般同学,遭受老师和同学的一再打击,早就心灰意冷,而京京竟不气馁,犹豫一下,他勇敢地举起了手,要求朗读。读者读到这里,自然会产生疑问:程老师会再一次拒绝京京吗?假如程老师准许京京朗读,他能读好吗?接下去的情节发展是,程老师说:“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京京这一次是幸运的,因为就他一个人举手,假如还有第二个人举手,就很可能轮不到他。京京读得非常好,程老师临时改变主意,让他把剩下的课文全部读完。小说虽然以京京的如愿以偿结束,但京京的命运仍让读者牵肠挂肚:京京朗读的心愿了却了,但他的生活呢?等待他的是什么?是万卡那样吗?小说的结尾不像一般儿童小说那样大团圆,也不像有些成人小说那样以悲剧收场,而是介于悲喜之间,充溢一种淡淡的安慰和一种淡淡的牵挂。这是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的一个方面。

人物分析:李京京的思想性格无疑是非常丰富的,他虽然还是个孩子,但是他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世和经历,从小跟爷爷在乡下长大,与乡下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内心已经认同于纯朴的乡村文化;而回到城里后,因为从小没有与父母一起生活,没有正常孩子那种美好的父爱和母爱,因而与父母在思想感情上格格不入;父母吵架,自己遭打,更使他与父母貌合神离,他整天梦牵魂绕的是过去的生活,乡下的爷爷和朋友。这是造成他与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思想性格的主要背景。京京还小,他承受了太多不应该承受的东西。他学习并不差,就是嗓子不太好,老师不让他读课文,也许不能给程老师扣上歧视差生的罪名,但确实给从小懂事的京京自尊心一个不小的打击。好在京京并不是那种脆弱的儿童,他也许对这种打击习以为常,他朗读课文的要求没有得到实现,继而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受嘲笑,这本该灰心丧气了,但他在关键的时候毅然举起了手,这表明京京的不屈不挠,终于使他成功了。这似乎可以启示人们,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也许多试一次,机会就会降临。不过京京对成功与否并不在意,他要求朗读课文,仅仅是出于一种宣泄感情的需要。其实人很多时候的行为,都是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无法说出其功利目的。

为了更充分地展现京京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用了大量心理描写,表现京京的心理活动。比较典型的段落有: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他对朗读课文的渴望,表现纯真的童心。

京京叹了一口气,走起神来。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

后来京京长大了,妈妈说要让他到城里来上学,他就再没见过爷爷。可是爸爸妈妈总吵架,总吵架。一吵起来,妈妈总是打他,一边哭一边打,他害怕极了。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万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

这两段心理描写,写京京想念乡下的爷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京京对父母的不满意,对乡下爷爷的思念之情。

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万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乡下小伙伴的怀念之情,充满伤感和无奈。

哦,多叫人怀念的事,跟万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京京甚至想像得出万卡写信时的心情,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这是个多好的故事!

这一段心理描写,又一次表现京京对朗读课文的极度渴望。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老师的意见和难受的心情。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样撒娇的腔调。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表现他纯朴认真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京京气得要命。怎么能这么说呢?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忌妒别人。他可不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被误解后的难受心情。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祯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想举手念课文却又担心老师不喊他,同学嘲笑他的矛盾心情。

后面还有几个心理描写段落。这些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京京丰富的心理活动,展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儿童小说如此多的心理描写,非常少见。小说给读者一种感觉,京京就是这样,总是一个人心事重重,似乎周围知心同学极少,倍感孤独。其实,这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

对程老师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毕竟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她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学生,但忽视一般学生。她的公开教学不应该那样做,因为公开教学与演戏毕竟不一样。不过小说还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这也是许多教师难以做到的。我们设想,假如公开教学课上没有发生意外,从严格的教学意义上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公开教学;而惟其出现了意外,公开课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小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她在公开课上的果断处事,证明她基本上是一个好老师。

主题: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好概括,因为它所涉及的方面较多,不过不要紧,只要能感受得到,就行了。这里有一点要提出来,希望教师在教学时提醒学生,即这篇小说的主题非常具有针对性。突出的一点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优秀学生在学习中的带头作用,是对的;但实际上,教师又常常忽视另一方面,即普遍广大的学生。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注意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看来,程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警醒。

《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京京的心弦?由于他的身世与作品中的万卡的身世遭逢相似,使他在阅读《万卡》时心里产生深深的共鸣。共鸣是文学欣赏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文学欣赏的高境界。同样是小学生,一般孩子对《万卡》的感受,远没有京京那么深刻,他们几乎无法理解万卡的遭遇,也同样无法理解他们班上的“万卡”──李京京。所以他们的嗓子尽管甜美,却读不出真情实感。换句话说,他们对《万卡》的人物和内容,远远没有引起心里的共鸣。而京京与万卡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虽然嗓子有点沙哑,但文学欣赏是靠心而不是靠嗓子,他是在用心去读,而不是用嗓子读。所以他的朗读征服了大家。可见,文学欣赏中,要有生活,要有感受,要投入感情。患难生活,使得京京多愁善感。面对与自己一样的万卡,他又怎能不感动?

这篇小说的语言也符合儿童小说儿童化的要求,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艰深的话,没有一个不好理解的词,作者就是靠平平常常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另外我们注意到,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三五个字一句的话比比皆是,长句则极少。这也是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看来,作者深谙儿童小说语言的真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8: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