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龙翔
释义

§ 个人简历

1916年3月19日 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1930年 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3年 高中毕业,升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4年 插班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毕业。

1938年 考入岭南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

1939年 应聘到昆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同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成行。

1940年 改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从事致癌多环芳烃代谢作用的研究。

1942年 获博士学位后,去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在著名生物有机化学家安德森(R.J.Anderson)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

1944年 应聘到重庆桐油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6年 受聘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

1950年 任北京大学代秘书长等。

§ 主要论著

张龙翔作品

1.M.M.Creighton, L.H.Chang and R.J.Anderson, J.Biol. Chem, The Chemistry of the Lipids of Tubercle Bacilli. LXVLL.The Lipids of Human Tubercle Bacillus H-37 Cultivated on a Dextrose containing medium. 1944, 154: 569~579

2.张龙翔,程榕时.高级脂肪酸的葡萄糖酯11.软脂酸-α-D-葡萄糖五酯的同质多晶现象.化学学报,1953,19(3):139~143

3.生物系生物化学教研室.催产素的合成.北京大学学报,1959(2):177~185

4.Ru Bing-gen, Du Jin-zhu, Zeng Yao-hui, Chen lian-sheng, Ni Yi-sheng, Tan Guo-hua, and zhang Long-xiang. Active Products of Porcine Trypsin after Autolysis. Scintea Sinica, 1980, 23 (11):1453~1460,等等。

§ 主要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制定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张龙翔选择了分子生物学中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作为基础性研究方向,并以从1954年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即开始的、制备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晶胰蛋白酶及其结构与活性功能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胰蛋白酶在自溶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结构不同但仍具有酶活性的δ、γ、σ三种胰蛋白酶自溶产物,以及它们与苯甲脒复合物的晶体,并对它们的化学结构、溶液构象和性质做了研究。还合成了δ胰蛋白酶与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单晶,进行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建立起一个具有先进水平、设备齐全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另一项科学研究工作是以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作为分类学特征,研究我国珍稀动物大熊猫与相关动物的亲缘关系。通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4氨基酸序列分析来判断大熊猫在动物分类学中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大熊猫的分类学地位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根据传统方法按解剖学特征和化石标本,有的学者认为大熊猫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熊,应归入熊科(Ursidae);另有学者认为大熊猫更接近于小熊猫,应属于浣熊科(Procyonidae);也有学者提出大熊猫应列为独立的一科(Ailuropodidae)。张龙翔等认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以作为一个客观信息来研究动物的亲缘关系。他们首先用亲和层析等方法从大熊猫骨骼肌中分离纯化了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4,又完成了M亚基331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测定,并与小熊猫、黑熊、狗、猪等相关动物同一酶的氨基酸序列作对比,发现大熊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4有其独特性,从而提出了大熊猫应在食肉目中划为独立一科的见解。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从而使学术界更多的同行认定: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的亲缘关系应是一条可行的、更确切的途径。随着国际上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1985 年在对胰蛋白酶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了胰蛋白酶的分子设计与蛋白质工程的研究。这项研究后来成了国家高技术发展“863”计划中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项专题研究。为了探索加强胰蛋白酶稳定性和提高对底物作用的专一性,提出了对胰蛋白酶分子改造的设计方案。并用定位突变方法得到了几个相应的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和性能测定,而且得到了稳定性和活性较野生型胰蛋白酶有所提高的胰蛋白酶突变体。1989年,张龙翔写成“几种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进化”一文,被邹承鲁院士编入由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当前中国的生物化学研究》一书。该文总结了张龙翔和他指导的研究者们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在对蛋白质结构、功能及其工程的长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经国家科技管理与学术职能部门和同行专家组的审批,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由张龙翔领导的“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工作经历

张龙翔塑像

张龙翔对学会工作一贯非常重视,他认为学会是学科同行“以文会友”、交流学术、增进彼此了解与团结的民主形式和群众组织,是帮助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人员的纽带和桥梁。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生物化学会,长期担任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并多次参加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第六次全国生物化学学术会议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生物化学会第五届理事长。1982年,又与杨福榆等创建了北京生物化学会,被连续推选担任第一至第三届理事长。并从1984年筹建开始就积极、热心支持由中国生物化学会主办的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始终担任常务编委,认真细致地审阅稿件,积极参与谋划刊物的成长。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还根据理事会的讨论和决议,申请将学会和学报的名称,变更为与国际对口联合会的名称接轨的《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便于国际间的联系和交流。他对学会工作认真负责,始终坚持“五湖四海”原则,平易近人、谦逊、民主、尊重同事,使与他一起工作或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感到心情舒畅,因此获得了大家的好评,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还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世纪80年代初,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领导期间,极力推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增强北京大学与世界各国著名大学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科学是造福人类的事业,不应故步自封。他与周培源校长一道积极主张派出留学生学习先进国家和人民的科学技术,然后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同时邀请国外著名的学者来中国讲学,突破狭隘的意识形态桎梏,率先在学术界改革开放。

1980年任国务院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198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评议组副组长。1985年任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考选委员会委员及学务委员会委员。1986~1992年任中英友好奖学金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多次赴英国考察,与英方代表哈塞尔(C.Hassall)教授共同提出有关的规划。1987~1990年任国家发展高技术“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蛋白质工程主题评审委员。1991~1993年任“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评估员。从1981年起,在他担任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选项目(China U.S.Biochemistry and Mo1ecular Bio1og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CUSBEA)中方主席的九年间,一贯秉公考选,对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考生一视同仁,北大学生每届都有中选者,但从来没有得到过“近水楼台”之便。先后通过此项目选拔赴美国在多所著名大学留学的四百多名年轻学人中,多数已获得博士学位,在生命科学各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和教学中成为骨干,培养了学科的一代新人。他还多次受国家教委之托,去美国各高校视察和慰问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鼓励青年们潜心向学,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祖国的振兴出力,受到这些留学人员发自内心的敬重。1993年直到1996年他去世前,他被推选担任在北京召开的“海外及归国中国生物学者生命科学暨生物技术讨论会”的主席和名誉主席。

§ 人物评价

张龙翔一生热爱科学、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同行、关心青年、奖掖后进、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温文儒雅的学者风采,受到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界和高等教育界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他五十年如一日,在祖国的教育和科技战线上辛勤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很多学生在缅怀张龙翔先生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他对待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且在生活上也如同长辈般给予关心。更可贵的是,他能在文化大革命和其他政治运动中,在法治和道德沦丧、世态炎凉、利害重于情义、威势重于是非的艰难环境中,关心和顾及青年学子的命运和前途,以大智大勇的善心仍给学生以科学知识的培育,并千方百计匡正青年学子的迷惘言行,给以善意的引导,避免了一些人更深地误入歧途。与人为善,一以贯之。就是后来他身患癌症之后,仍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无数难以忍受的病痛之苦,不懈于自己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四年中继续坚持培养了他招收的最后一批博士研究生四名,在他(她)们陆续通过答辩获得学位后,还亲自写信推荐出国到处于学科研究前沿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使学生们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成长。充分显现了一位十分敬业乐群的老教师、老科学家的高尚人格魅力和堪称楷模的师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