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鹏翥烈士 |
释义 | § 张鹏翥烈士生平 张鹏翥,学名张成荣,乳名寅生,化名戴重,黄埔军校五期学生,中共党员。1902年生于四川达县张家乡一个富有家庭。父张奉庭曾任过张家场乡长,也曾捐资办学扶助桑梓,在石桥河一带颇有声望,其母任淑芝贤淑善持家,教子有方为乡邻所敬重。鹏翥兄弟四人,姐妹五个,鹏翥居长,为父母所钟爱。鹏翥8岁发蒙,1922年毕业于达县中学。学生时代好读书,喜书法,尤长诗文,不仅学识丰富,还会气功、晓拳术,喜乒乓,善足球,以脚力劲健踢跳灵活著称。 1921年与来达传播革命思想的吴玉章相识,深受吴的赞赏。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反封建,反殖民的运动,接受革命影响,从县中毕业后,张鹏翥回石桥河县立第四高小教书。“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新思想一扫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孙中山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积极倡导革命的三民主义。乡村提倡实业、振兴教育,鹏翥主张兴办女学,他卖掉张家场观音寺的庙产稻谷,作为经费办起了女学,但被封建势力告到县衙,县知事张仲孝点名捕人,鹏翥被迫于1923年农历3月离乡到成都,考入成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l922年,吴玉章出任成都高师校长,聘请了恽代英等许多进步人土来校任教,并与杨闇公、刘伯承等宣传马克思主义,掩护进步力量,支持青年学生的革命活动。 1924年1月吴玉章、杨闇公建立了“中国Y.C团”(即中国青年共产党), 求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常阅读《莽原》、《晨报•副刊》和《共产党员》等进步书刊,并经常参加党领导的群众运动。 受吴玉章、恽代英的指派,于1926年3月进入黄埔军校,系入伍生,5月转入共产党, 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同年9月参加学生军出师北伐攻克武汉,转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继续学习,聆听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教诲。1927年由于4.12,继而参加南昌起义,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回川组织地方武装革命。中共四川省军委派他组织川陕革命活动。 他回到张家场住了两个月,面对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白色恐怖,民不聊生的祖国忧心如焚,壮怀激烈。常常是“愁思万缕眠不得,披衣起坐拥寒衾”。他组织青少年,教唱《打倒列强》等革命歌曲,宣传共产主义,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军阀的统治而斗争。他不为军阀王陵基所利诱,并策划其旅团长参加红军。 1928年春到城口、万源、宣汉边境,参与李家俊领导的农民武装斗争。任宣、达、城、万四县行动委员会委员,改编队伍,使用班排连建制,起草建设游击军的规章制度,提出在部队中建立党团组织。同年夏,利用军阀间的相互矛盾,在其家乡驻军王光宗旅部开展“兵运”,使不少士兵纷纷参加红军,革命队伍得到迅速发展。此间,奉命成立四川第一路红军游击队第三支队,任支队长。率部驻防城、宣、万边境的回龙坝、瓮松坪等地。根据行动委员会的命令,率游击队300余人东进,夺取由国民党城口县团防局重兵把守的明通井、蓼子口,破仓分粮,赈济贫民,宣传红军政策。亲率一个排,深入前线,追击残敌,侦察敌情,被军阀部队包围。率部避开敌人主力,千里迂回,历时两个多月,回到革命根据地。1930年4月,奉命赴陕南,发动群众,开拓陕西通道,北上进行革命斗争。6月,被敌人逮捕,8月28日在陕南西乡县慷慨就义。 张鹏翥烈士红军生涯 “南王再世”威名扬 1929年经四川旅鄂返乡的达县籍共产党员唐伯壮、陈长庚介绍,张鹏翥得知王维舟、李家俊正在宣汉、万源、城口边境按照党的 “八七会议”精神,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工农红军,心情十分激动。立即起程,化名戴重,深入巴山腹心地带的崇山峻岭之中,参加了万源固军坝起义。由于他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打过仗,便与李家俊、李哲生(文强)、胡洪疆、徐允士、王国梁等一起担任了起义军领导工作,任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第三支队支队长(司令员),颇有声望。 据健在的张鹏翥的四弟,现年83岁的张成贵(曾被长兄鹏翥改名张少违)回忆:鹏翥中等个子,体格健壮,黑红色的面庞,两眼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虽貌似张飞,但对人忠厚热情,也有人笑他酷似《水浒传》中的活李逵。形象虽如此,却粗中有细,性格耿直,立场坚定,谦虚寡言,但言必有中,大家都很敬重他。参加起义军后,为了抗旱救灾,好不容易为根据地人民买回四万余斤洋芋种,未及发放就被一个农会干部偷吃了一些。在讨论此事时,有的认为灾荒之年在所难免,不能小题大作。可鹏翥却严肃地说“这绝不是件小事!明知是救灾种子,偷吃的又是党员干部,应严肃处理,不能迁就,否则就没有原则了”。后对那个干部作了恰当处理,教育了广大干部战士。 张鹏翥长于谋略,文武兼备,积极向李家俊等建议统一军队名称、旗帜鲜明地建立党团组织,保证党的领导;建立完整的革命军队纲领、制度,不断补充兵员、举办训练班培训各级干部等等,并拟草案付诸实施。由此,起义军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指挥部,打出了镰刀斧头大红旗,将部队整编为3个支队,张鹏翥任第3支队支队长。正式建立了以万源固军坝、井溪坝为中心的城万两县边区根据地。李家俊说他很有谋略和军事才能,分析判断力强,有战略眼光,善于团结人、群众关系好。说他“很像太平天国的军师冯云山”,于是“南王(冯云山)再世”的故事便传播开来。 改造“神兵”技“钉子” 1929年前后,川、陕、甘三省发生严重干旱,赤地千里,饿殍载道,农民为求生相继揭竿而起,各占山头,后又纷纷投奔富甲一方能“驾畚箕云”的李胡子(李家俊),把他当作救世主。因而,起义军初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尤以“刀枪不入”的“神兵”严重地影响着军队的革命化和战斗力。“神兵”没有班排连建制,与敌对仗时,由老师率领,头缠红巾,面涂朱砂雄黄,上身裸露,手握红缨枪,口中念念有词,不等吃符念咒的一套做完,就跪地不动,呆若木鸡,当进不进,当退不退。敌人排枪打来,击倒前面数人,余者一哄而散,颇似八国联军攻打北平时的义和团兵勇一样,愚昧之极。于是,张鹏翥主动承担了改造这支“神兵”的任务。首先,为了解开“刀枪不入”之迷,他找了一个村庄,对“神兵”进行试验。在众多“神兵”老师中,挑选了一个最著名的外号叫“小诸葛”的做坛主,另选几名老师当助教,邀请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参观。开坛后,先由坛主统率助教各领一队“神兵”操练,然后挑选两名“神兵”立于四百步之外,以驳壳枪击之,则只隆起肉包而已。“小诸葛”更是神气,而鹏翥不信,便又挑选一“神兵”将距离缩短到一百步,他亲自挑选一红军战士射击,言定瞄准于无损生命之处,结果“嘣”地一枪,“神兵”应声倒地。鹏翥趁此向大家宣传:所谓“刀枪不入”乃气功而已,气功不能持久,所谓枪打不穿是因为距离较远,而在枪的有效射程之内,气功不能阻挡。使人信服的这一试验,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起义队伍,破除了迷信,使起义军迈向革命化,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为了扩大红军根据地,总指挥部决定向城口、陕西方面发展。首先决定拔掉向西进军中扼守回家湾咽喉的区长赖登初。赖凭借山高路险和七道关卡,以清共团两个中队和团防队一个连防守,多次阻挠我军前进,杀害我地下工作者,是一个凶恶狡诈的敌人。 9月的一天,阳光和煦,金风送爽。在通往回家湾的山路上,一行8人礼帽长衫,身背短枪大摇大摆,谈笑风生,自称是“远方兄弟,特来参加赖区长接四姨太的婚礼”,顺利通过层层关卡,直奔回家湾。原来,他们正是乔装打扮专门去“吃喜酒”的张鹏翥等红军战士随拥挤的人流进入赖登初的大院,各自占据有利地势。鹏翥纵目横扫,忽见正中堂屋墙壁上悬挂着几支手枪,他给徐万仕递了个眼色,徐立即向目标靠拢。赖一见这陌生面孔,立即大吼:“什么人?滚出去!”徐万仕急拔枪,手起枪响,一颗子弹射向赖登初,赖头一歪,未打中,随即也拔枪反抗,说时迟那时快,鹏翥飞步向前,“叭!叭!叭”一连放了几枪将其击毙。一时各院枪声大作,接应的红军战士及时赶到,敌人见主子被击毙,溃不成军,仓惶地向万县方向逃窜。红军首战告捷。紧接着,总指挥部又派鹏翥去消灭在城口县拥有重兵的县团防局局长徐植林,向城口、开县、宣汉发展,扩大革命根据地。他带领三百余名战士直奔明通井,当晚拿下高梯子,次日攻上蓼子口,所向披靡,并破仓分粮赈济群众,宣传革命。不料刘存厚驻城口的刘志超团奉令与徐部配合,从周溪直下明通井将红军包围,截断了归路。鹏翥临危不惧,指挥红军穿过敌人没有设防的高山密林,跨燕子河,翻饥荒坪,过长生桥,经开县白马寺、满月槽,爬观面山、越宣汉的三墩、土黄、樊哙等地,回到了根据地,历时月余,人枪俱增。去时大雪满山,归来已桃红柳绿。当走到饥荒坪时,山上人烟稀少,没有粮食,鹏翥见积雪融化,蕨菜抽芽,鲜嫩茁壮,就组织战士们采蕨菜,燃篝火,烧泉水,煮野菜以充饥。一位战士边吃边笑道:“支队长,你吃了二十多年的美味佳肴,吃蕨根野菜还怕是第一回吧?”鹏翥感慨万端地答道:“同志们,今天我们吃蕨根野菜,正是为了让千百万劳苦人民将来都吃美酒佳肴啊!” 龙潭浴血谋“三边” 1930年6月,刘存厚调集四个团的兵力由民团乡勇配合,在师长廖震(雨辰)的指挥下,分进合击,企图摧毁红军根据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游击军决定避开敌军主力,将三个支队撤离两坝,固守城口边境龙潭河一线,与敌周旋打“磨盘战”,各个击破。敌人到两坝扑空后,廖震恼羞成怒实行“三光”政策并向龙潭河进攻。由于红军缺乏作战经验,加之以刀矛和少量步枪对付敌人的“意式”装备,结果“固守”未成各支队反被冲散,形成混战。鹏翥所率的第三支队与总指挥部和一、二支队均失去了联系。激烈的混战中,鹏翥腹部被打穿,肠子外流,碧血斑斑,衣裤尽染,仍坚持指挥战斗。撤退中,他多次下担架捧着外流的肠子步行,谈笑风生全无痛楚样子,还温言细语安慰饥渴交加、疲惫不堪的战士们,见者无不潸然泪下,深深地被他这种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所鼓舞。所幸被一位名叫刘开国的老中医以土法缝合治疗,仅一个星期,他竟奇迹般地能动起来了。静养半月后,他又与战友们生龙活虎般地继续参加战斗,大家都为他庆贺。龙潭河一战失利,鹏翥经过深思熟虑,向总部提出了一个宏伟的“三边大计”。所谓“三边大计”系指对川陕甘三省边区地带遍撒革命火种,建立革命武装根据地。早在1929年夏,陕军残部旅长王光宗接受时任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的整编,到达县石桥、河市一带驻防。李家俊派张鹏翥回乡做外线工作,开展兵运,一面筹款购枪,支援部队,一面策反王部副旅长朱霞林。同时,奔走于达县、宣汉、开江之间,利用军阀间的矛盾促成王部与开江颜德基联合驱逐刘存厚,不料这些乌合之众经观音山一战大败,死伤六百余人,朱霞林战死。鹏翥趁机收编了其部下王吉人百多人枪,转战城、万、宣边境大巴山中,打出“济贫军”旗帜。李家俊高兴万分,命驻回龙坝。 王吉人粗通文墨,原籍陕西南郑,迷 “桃园结义”,颇讲江湖义气,十分崇拜张鹏翥,但又过不惯红军的艰苦生活,不习惯红军严密的组织纪律,因此仍想投奔王光宗。鹏翥认为不能强留,建议礼送这支队伍回陕,相机实施“三边大计”。总指挥部同意了这个建议,令鹏翥挑选了一百多名优秀战士,混编于王吉人大队进行训练,明确任务,组成若干“桃园三结义”小组,分三批入陕:第一批是王吉人的队伍,第二批是张鹏翥等十余人,第三批是徐允士的独立大队。每批相隔半月,分次递进入陕甘各县。 鹏翥入陕前夕,战友李哲生、徐允士等备酒为其饯行。哲生作了一首《为鹏翥同志赴陕饯别赋诗留念》诗曰:“龙潭浴血战犹酣,蜀水秦山万壑寒。四寨旌旗兴土革,三边大计拯时艰。不因洞腹饶余勇,自有豪情视等闲。饯别举盏明月夜,凯歌期许共尧天。”孰料这一别竟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甘洒热血铸丰碑 原来,1930年夏,张鹏翥一行十余人化装成商贩、教师绕过土匪巢穴,分进北行,在陕西镇巴县城停留了一个星期,继续前进,到达西乡县与王吉人汇合,并与白军团长、县知事等应酬周旋。月余,团部书记官常邀人称“戴先生”、“戴大人”的鹏翥去打麻将牌。8月25日,鹏翥见客栈内外有陌生人窥探,情知有异,仍泰然处之。当晚,他突然被白军王团长扣押,迫其交待入陕的共产党活动。鹏翥从容应付,将敌人出示的装有文件和笔记本的钱包说成是在翻大巴山的路上拾来的......,白军团长一时语塞,与书记官耳语后便撕破了假面具,一口气将叛徒告密的关于鹏翥的真实身份及其职务和革命活动都全盘托出。于是,鹏翥毫不隐讳地承认了这一切,义正严词地将敌人的审讯台变成了宣讲台,痛斥三边地区兵灾匪祸致民不聊生,晓以大义,似给白军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驳得敌人面红耳赤,无言以对,王团长和书记官只得草草退堂。 8月28日,王团长大摆筵席,亲自持壶劝酒,口称“戴支队长”、“戴义士”,谓奉上峰之命不得不尔,表示深 佩其革命精神。酒罢,请张鹏翥端坐在铺有大红毛毯的椅子上。临刑,鹏翥面不改色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万岁!”饮弹就义。党的优秀儿子张鹏翥为了他执著的共产主义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8岁。其革命精神真可谓大感天地、泣鬼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张鹏翥为祖国为人民而甘洒热血的壮举,则将成为共和国永远的丰碑! 91高寿的文强老人为战友挥笔赋诗“凌霄气节垂千古,手足情深若一人,刻石铭碑完党德,秦山碧血壮昆仑”。 附记: 1950年人民政府授予张鹏翥烈士称号,并向家属送了“红属”光荣匾。1988年8月,张鹏翥被编入《解放军烈士传》第一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烈士名录》。 《红三十三军成立时领导成员简介(二)》。 《四川革命烈士传 第二辑 》。(四川开县党史《最早来到开县的红军》)。《黄埔500将军名录》。 1992年被编入《达县党史人物传》(第一集)。张鹏翥的家人寻烈士遗骨,多次派人去陕西西乡寻觅未获,遂于1996年在五四乡黄桷梁村七社烈士故居后面为烈士修建了一座牌坊式衣冠墓。 (本资料系黄埔四期文强忆战友张鹏翥(《英烈奋战在巴山秦岭》节选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