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释义

§ 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 正文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人运动在德国的兴起而产生的文学运动。它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848至1918年为初创时期;1919至1933年为大发展时期;1933至1945年为流亡时期,也是成熟时期。

无产阶级文学自开创初期,便带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它既针对德国专制主义,又针对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同时它也是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的号角。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在19世纪3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时期开始形成的,1848年革命前夕达到第一个高潮。在此以前,毕希纳充满革命民主主义内容、提出贫富对立是阶级对立的根源的作品,控诉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无名氏工匠歌曲,史称“三月革命前期文学”的革命民主主义诗歌,都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40年代以卡尔·贝克为代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对无产阶级文学的形成也产生过影响。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接受了法国、英国的革命精神,批判德国的鄙陋现状,但脱离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散布小资产阶级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批评它是政府用来镇压工人起义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补充。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及其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对于促进和发展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起了决定性作用,《新莱茵报》则是初期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阵地。

初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重要的成就,是诗人韦尔特的作品。海涅在马克思的影响下,于1844年创作了《西里西亚织工之歌》,反映工人阶级的苦难及其埋葬旧制度的愿望。受海涅政治讽刺诗的启发,韦尔特创作的诗歌《兰开夏之歌》、《工业》、《铸炮者》和小说《德国商界趣闻》(1847~1848)、《著名骑士施纳普汉斯基的生平事迹》(1849),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嘲笑了德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丑行。他的诗歌在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战斗作用。此外,弗赖利格拉特和黑尔韦格也在40年代革命高潮中,以他们优秀的诗歌鼓舞了工人阶级的战斗意志。黑尔韦格的《全德工人协会会歌》(1863)在工人中广泛流传。雅科布·奥多尔夫的《德国工人之歌》(1864)被誉为德国“工人的马赛曲”。

1848年革命失败后,初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第一个高潮结束。50年代德国工业发展,社会矛盾目趋尖锐。1863年在拉萨尔领导下,成立了“全德工人协会”。从1871年普法战争前后,到90年代中期,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个时期大量涌现的歌颂巴黎公社的诗歌,不但寄托了德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愿望,也蕴含着对普鲁士德国的批判,使同时代的资产阶级诗歌相形见绌。其中一部分是普法战争时德国士兵所创作,也有阿道夫·奥托-瓦尔斯特的《公社万岁》、马克斯·凯格尔的《巴黎公社》等著名作品。

初创时期的工人戏剧, 主要是形式短小、 演出灵活的活报剧和独幕剧, 其中有 “全德工人协会”领袖让·巴普蒂斯特·施韦策宣传改良主义思想的《淘气鬼》(1862)和《一个蠢女人》(1869)、安德雷亚斯·舍尔策的充满马克思主义战斗精神的《德国工人》(1871)、赫尔曼·戈尔德施坦的《社会民主党人》(1877)和马克斯·凯格尔的《竞选》(1874)。1878至1890年“反社会党人法”期间,宣传性戏剧为譬喻性戏剧或历史剧所代替,起到了团结工人队伍、反对悲观失望情绪的作用。“反社会党人法”废除后,工人业余剧团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社会民主党的第一支宣传队“社会进步”;1890年成立的“柏林自由人民舞台”则进行了创立工人戏剧的尝试,并向工人介绍古典作品。1893年上演豪普特曼的《织工》,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19世纪90年代中期至1918年,是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初创时期的第三个高潮。这正是德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社会民主党一方面发展成很有影响的群众性政党,另一方面又有改良主义限制了左翼力量在群众中的影响。这时梅林、蔡特金等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艺术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无产阶级在发展民族文学方面的历史使命等问题。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诗歌创作由于受改良主义的影响,大多局限于歌颂自然,吟咏假日生活,几乎完全丧失了工人诗歌的战斗性。只有亨利希·坎普辛描写鲁尔区矿工生活和阶级斗争的诗歌,如《你们要把自己当成阶级》,仍表现了革命工人的不妥协精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文学中的散文得到了发展。如罗伯特·施韦策以波兰民族解放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举起斧子的人》(1868)、以德国农民战争为题材的《为自由而战》(1898~1899)等,为工人阶级提供了解放斗争的经验。明娜·考茨基以现代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享有较高声誉。恩格斯曾以她的《旧人与新人》(1884)为例,阐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倾向性问题。“纪实文学”在20世纪初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人采用自传形式,反映工人阶级的历史与现状,如卡尔·费舍的《一个工人的思考与回忆》(1903~1905)、威廉·布罗姆的《一个现代工厂工人的生活史》(1905)和弗兰茨·雷班的《一个农业工人的生平》(1911)。这类作品后来由社会民主党议员保尔·格雷作为“现代民俗学资料”编辑出版,并加以解说,变成了适应资产阶级趣味的读物。

1919至1933年,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以及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和失败,给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它逐渐摆脱了社会民主党的影响,在德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列宁倡导的党的文学的道路。作家们把文学看作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自己看作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的战士。这时一批资产阶级出身的左翼作家,如贝希尔、沃尔夫、托勒尔等,脱离了表现主义文学潮流,站到无产阶级一边。另一方面,苏联文学对德国无产阶级文学发生了重要影响,包括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

1925年,德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接受了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的观点,把它看作解决无产阶级文化问题的指导思想。从此,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声势浩大的文学潮流。德国共产党不再单纯着眼于宣传鼓动工作,在制定文化政策、利用文艺形式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最突出的是开展 “工人通讯员运动”, 贝希尔领导的《无产阶级文艺通讯》(1927~1929)在这一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工人作家,如贝尔塔·拉斯克、卡尔·格伦贝格、马尔希维查、布雷德尔、汉斯·罗贝尔等。

随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1928年成立了“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并出版《左翼》杂志。“联盟”作家大部分是工人业余作家或是党的报刊的工作人员。“联盟”宣布文学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工具,文学的目的是以无产阶级的立场改造世界。联盟一方面领导创作活动,另一方面开展文艺批评,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它在当时“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中是一支很有影响的队伍。

在创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长篇小说有格伦贝格的《鲁尔烈火》(1926)、图雷克的自传体小说《一个无产者的自述》(1929)、亚当·沙勒的《没有祖国的伙伴》(1930)和《大骗局》(1931)等。1930年“联盟”编辑出版了一套“一马克红色小说”丛书,收有马尔希维查的《袭击埃森》(1930)、布雷德尔的《N和K机器厂》(1931)和《罗森霍夫大街》(1931)、克劳斯·诺伊克兰茨的《魏丁街垒》(1931)、弗兰茨·克赖的《玛利亚与条款》(1931)等。丛书促进了革命的大众文学的发展,在抵制资产阶级“通俗文学”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基施、魏斯科普夫的报告文学也占有重要地位。

诗歌创作有贝希尔的诗集《王位上的尸体》(1925)、长诗《伟大的计划》(1931),魏纳特的《埃里希·魏纳特朗诵诗集》(1930)等。布莱希特和作曲家艾斯勒、歌唱家布施合作,为工人群众歌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戏剧方面,1923年出版了《革命戏剧集》,包括辛克莱、米萨姆等人的剧作。20年代初,埃尔温·皮斯卡托尔开创“政治戏剧”的活动。1924年以后,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组成了 200多个业余戏剧宣传队,经常深入工人群众中或在集会、游行时演出。1928年成立“德国工人戏剧联盟”。 剧作家沃尔夫的 《氰化钾》(1929)、《卡塔罗的水兵》(1930),布莱希特根据高尔基小说改编的《母亲》(1932),古斯塔夫·万根海姆的《捕鼠器》(1931)等,都是这个时期无产阶级戏剧的优秀作品。

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作家或被投入集中营,或流亡国外,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作“地下文学”、“流亡文学”作品。他们在政治上摆脱了20、30年代宗派主义影响,更注意同反法西斯主义力量合作。德国共产党1935年布鲁塞尔会议确定的“人民阵线”政策,得到作家们的普遍承认。1935和1937年分别在巴黎和马德里举行的“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使这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无产阶级文学在艺术上也日益成熟,作家们创作长篇巨著,表现现实和历史题材,如克劳狄乌斯的《绿色的橄榄树和光秃秃的山》(1945),布雷德尔的《父亲们》(1941),贝希尔的《1937年哀祖国》,沃尔夫的《马门教授》(1935)和《博马舍》(1941),西格斯的《第七个十字架》(1942),彼得森的《我们的大街》(1936),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1947)等。此外,基施的报告文学《神秘的中国》(1933)、魏纳特的“西班牙诗集”《同伴们》(1951)表现了德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发生分裂。无产阶级文学传统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得到继续发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6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工人生活遭遇为题材的工人文学。

参考书目

Alfred Klein,Im Auftrag ihrer Klasse, 1972.

Klaus K姄ndler,Drama und Klassen kampf, 1974.

Frank Trommler, Sozialistische Literatur in Dentschland, 1976.

§ 配图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