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东工业大学
释义

§ 山东工业大学史略

(1949——2000.7)

山东工业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成立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是一所已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的山东省重点综合性工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在共和国的怀抱中,在齐鲁大地上胜利地走过了51年的光辉历程。

一.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时期 (1949——1951)

1949年夏,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省内的6所性质相同、学科相近、具有一定的办学水平、师资生源兼备的工科类中等专业学校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华东交专徐州分校、华东高级工业学校、山东省人民政府生产部工业学校、生产部青岛高级工业学校、华东财办工矿部济南工业学校全部系科师资设备等合并,组建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49年11月1日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正式成立,总校部设在济南,潍坊、青岛各设分校。济南设电机工程系和自动车系,青岛设土木、纺织2个高工科,在潍坊设机械、应用化学2个系科。张协和担任校长兼党组负责人。

山东工专成立后,校部机关设置:总校设有秘书室、会计室、编译室、工程大队、生产管理委员会和其他委员会,各分校设教务处、总务处、会计室、生产管理委员会及各种委员会,学校下设6个系科,计有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自动车工程系、土木高工科、纺织高工科、应用化学高工科。1950年3月,潍校应用化学科改为化学工程系,8月,青校纺织科改为纺织工程系,经过调整,全校共设有电机工程、自动车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和土木工程6个系。

时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极度困难,各项经费异常拮据,学校建设只能处处因陋就简,自力更生。当时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学校享受供给制待遇,每餐主食是玉米、小米、豆面混合做成的窝头,除重大节日外,一律吃青菜,绝无肉食;住的是木板搭成的通铺,门窗残缺不全。1949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济南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0℃,而此时学生宿舍状况并未能改善。学校围墙尚未全部建起,学生宿舍门窗不整,校园时有狼群出现,夜间更甚。为了安全学校成立护卫队,师生志愿参加,轮班夜间巡逻,直到围墙全部完工。尽管如此困难,环境如此艰苦,全体师生毫无怨言,他们把参加劳动建校视为分内之事,并为自己成为创业者中的一员感到莫大光荣。每到课余饭后,自发组织的劳动大军就出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建教室、宿舍所用的城砖都是师生们从4华里以外的旧城南门用手搬肩扛运回来的,学校成立后所建的学生宿舍,用的砖、石大部分是城墙碉堡用料。学生不仅积极参加运料劳动,而且参与制作砖坯,建教学1号、2号楼所需的红砖,多是学生自己制作的。

1950年6月1日-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成就是:1.确立了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2.通过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课程改革的原则及领导关系的决定;3.奠定了高等教育界的初步团结基础。张协和校长参加了本次会议。为贯彻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精神,7月25日,山东工专第一次教学会议在济南总校召开,会议就学校的建设方针、任务、实施步骤与方案、师资培养、课程改革、教学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研究,会议指出,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山东工专的办学方针,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教育”,“工专的任务是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并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会议强调要“克服教条主义和狭隘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偏向”、“学校要向工农开门”。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努力避免搞突击、搞短训班的方式,走正规办学的路子,改正过去师生相脱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亲自批改作业、指导实习、辅导自习,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力戒雇佣观念和等级观念。会议要求各系要高度重视理论教学,要适当减少学生的社会活动,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并适度精减专业课程。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如继往地重视实习教学,规定学生实习成绩占学年成绩的一半,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升级,同时要避免单纯为实习而实习的观点,注重平时的训练与培养。为了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学校决定把工厂实习定在暑假中进行。这次教学工作会议是山东工专成立以来第一次大型的专门研究办学思想、确定办学思路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初步解决办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次会议的方针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山东工专是由我党亲手创建的高等工科学府,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的工业建设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所以非常注重优良校风学风的养成,当时学校颁布的校训沿用了华东高工时期的“人民的立场,科学的态度,创造的精神,实际的作风”,各项工作无不具体体现着这20字的基本精神,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知识分子与工人关系十分融洽。校长张协和刚届而立之年,却是1937年就已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来山东后一直保持着老八路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他很尊重爱护师生员工,不摆资格,不端架子,学校盖起第一批教职工宿舍他不进住,一直坚持等全体教师、工人有了住房以后,才最后一个搬进平房办公居住,张协和的工作作风给全校师生留下很深的影响。师生员工团结一心,相互支持,没有人讲报酬,讲索取,大家把精力都集中在如火如荼的学校建设中。在建校劳动中,学生与老师、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尊师爱生完全是发自内心,非常真挚真诚,学生到食堂帮炊,炊事员关照学生已成为一种风尚,充分体现了亲密无间的关系。由于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建校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较大成绩。

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受到巨大损失。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调山东工专土木系一级甲、乙两班立即开赴治淮前线。10月14日,土木系两个班师生共计79人携带测量仪器乘火车抵达南京,参加集中学习后,分赴受灾最重的宿县专区(今宿州市)、阜阳专区(今阜阳市)。冬季治淮,主要工作是复堤、清淤、疏浚及干渠、湖沼堤坝的培修。在工地上,山东工专学生既当施工员、技术员,又当教员、宣传员,大部分同学兼任工务股长,率领近万名民工。1950年冬天,华北酷寒,大雪封河,施工难度极大,同学们住的是茅庵,吃的是大灶伙食(和民工同等待遇,一般是窝头、稀饭、咸菜),条件异常艰苦。当时,淮河流域尚有残匪活动,未镇压的反动势力也借大灾之年蠢蠢欲动,伺机破坏。尽管条件如此恶劣,工作如此繁重,但是山东工专学生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特殊品质。1951年7月,治淮工作胜利结束。山东工专被治淮领导机关授予“治淮先锋”锦旗一面,许多学生荣立一等功、二等功。政务院鉴于他们在治淮中的突出表现,专门指示把这批学生毕业分配到淮河沿线工作。当时,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志愿。1950年7月,工专高工部第一届毕业生共54人,为了国家需要和国家大局,全部愉快地接受到东北工作的分配任务,将自己的知识和青春献给了边疆的建设事业。抗美援朝期间,全体学生响应党中央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参加节约捐献活动。

§ 二.山东工学院时期 (1951——1983)

为加速学校发展,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1950年11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山东工专改名为山东工学院,1951年6月1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鲁(51)字第326号令:“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决定将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改为山东工学院,并经本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由本府工业厅冯平厅长任工学院院长,张协和任副院长”。学校改为山东工学院时领导关系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委托山东省文教厅、工业厅代管。学校设有党组,张协和任党组书记。

1952年夏,中央教育部决定“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以华北、东北、华东为重点,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工作”。从下半年开始,中央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根椐方案要求,学校承担了建设4个系11个专业的任务:机械工程系设机械制造、金相热处理及其车间设备本科,金工、金相热处理专修科;电机工程系设发电厂配电网及配电系统、无线电通讯广播本科,发电厂电机、有线电工程专修科;化学工程系设无机物工学本科;自动车工程系设拖拉机专业本科,汽车维护与检修专修科。山工的土木工程系、纺织工程系调至新成立的青岛工学院。与此同时,山东大学工学院机械、电机两系的师资、设备、学生调入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这次调整使学校由6个系减为4个系,但调整后的教师队伍得到加强和充实,教师中有不少人曾在英、美、德、日、比等国留过学,获得各种学位,各有所长,各有所专,他们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颇受学生尊崇和欢迎。这次全国规模的院系调整,学校的师资水平达到了建校以来的鼎盛时期,社会声望也得到显著提高。

1953年山东工学院改由中央高教部直接领导。此时,正值国家“一五”计划第一年,中央鉴于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经开始,为使高等学校院系分布进一步趋于合理,人力物力的使用更为集中,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决定继续进行专业调整。1953年8月7日,中央高教部下达调整方案,山工拖拉机专业改为汽车本科专业;无线电通讯广播本科调入南京工学院;有线电专修科调入交通大学(上海交大);汽车维护与检修专修科停止招生;化工系停办,无机物工学本科专业调入华东化工学院;设在上海的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撤消,该校机械科调入山工金工专修科和热处理专修科。调整后山东工学院设机械、电机、自动车3个系,设机械制造工艺(本科)、汽车制造(本科)、发电厂配电网及联合输电系统(本科和专修科兼有)、金属切削加工(专修科)、金属热处理(专修科)6个专业。1954年12月31日,中央高教部、机械工业部联合发出通知,以交通大学、华东工学院、山东工学院等三校所有汽车专业的师资、设备、学生为基础,组建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为吉林工业大学)。根据通知要求,1955年暑期,山东工学院自动车系调往长春,1955年暑期,苏南工业专科学校铸工专修科调入山工。

1956年暑期学校增设金属压力加工及机器、铸造工艺及机器,电机及电器3个新专业,金属热处理专修科改为本科,其他专修科停办,加上此前新设的机床与刀具专业全校共有2个系、7个本科专业;成立夜大学部,设机制工艺、发电厂2个专业,第一届招生91名。

为了加强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1952年5月31日,学校成立政治辅导处,下设组织、宣教、青年3个职能科,分管组织、宣传、青年教师工作。同时各系设政治辅导员1人,具体负责全系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检查,协助党组织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政治辅导处针对全校师生思想情况,结合国内形势,经常采用时事报告、组织讨论及通过《山工校刊》(《山东工大报》前身,1953年1月开始出版)、广播、黑板报等多种途径,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在学生中开展学习目的、学习纪律、热爱劳动、热爱专业、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些措施对师生政治觉悟的提高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56年5月19日,中国共产党山东工学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57名代表,代表全校428名师生党员。会上丁宗岳代表上一届党委作了《为坚决贯彻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向科学进军而奋斗》的报告。这次大会始终贯穿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检查了建校以来在贯彻中央知识分子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批判和揭露了学校党内存在的问题及个别党委委员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缺点错误。大会活跃了党内民主生活,增强了党的团结,健全了党的民主制度,为加强党的领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更好的贯彻党的决议提供了组织保证。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的工作领导集体,经上级批准,丁宗岳担任本届党委会书记,王铁生、向旭为副书记。 1959年8月26日,山东工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丁宗岳当选为新一届党委书记,孔真、侯淑平当选为副书记。在党建方面,1951年全校只有1个党支部,40名党员,1959年全校有4个党总支,42个党支部,党员人数达到472名。全校教职工797人,其中教师286人,在校学生达3309人。1951年到1959年已毕业学生2435名,共完成科研项目218个,科研论文128篇,读书报告80余篇,校园占地面积344322平方米,建筑面积86161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61600册。

1959年初机械、金属工艺、电机3个系专业达到15个。1959年底又新增4个系、17个专业,原机械制造系与金属工艺系合并为第一机械系,新增第二机械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数学力学系、理化系,这样学校设有6个系32个专业。

山东工学院成立后,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1954年6月3日,学校第10次院务委员会通过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决定,科研工作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从1951年到1955年,共完成科研项目16个, 1956年,共完成科研项目15个。教务长刘先志为某厂设计的“发汽收热器”为该厂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他的《液下周期激励所引起的波浪形状》一文被苏联《机械力学》杂志转载。为加强对学校科研工作的领导,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1956年4月17日,学校科学研究部成立。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向社会及时宣传推广学校的科研成果,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10月,《山东工学院学报》创刊发行。1958年9月,研制成功一台400周交流计算台、一台C610-山工型无级变速车床和陀螺仪。10月18日试制成功我省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模拟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机床等成果达到先进水平。11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机械动力、自动化、力学3个研究所在山工成立。

1958年山东工学院重归山东省领导。1961年山工调整为5个系20个专业,这5个系分别是第一机械系、第二机械系、电机系、无线电系、数理系。从1962年,学校下马了精密仪器、电真空技术、无线电部件与材料、应用物理、应用化学和计算数学6个专业,停办汽车拖拉机、工程力学专业,焊接工艺设备专业暂不招生。最后全校保留11个专业,即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内燃机、热能动力装置、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电机电器、工业企业电气化、无线电技术、焊接工艺及设备、热处理、铸造、锻压。

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批准发布、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 根据《高校六十条》的有关规定,学校领导体制由以前的“党委领导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为首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1963年9月9日,原济南工学院的“农田水利工程系”正式调入山工,改名为“水利工程系”,同时调入教职工50人。11月,学校撤销数理系,改设基础教学部。

学校于1965年暑期首次招收研究生4名,担任研究生导师的是艾兴、孟繁杰、侯博渊,“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招收研究生。学校历来重视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和艰苦朴素、扎实勤奋作风的养成,自学校诞生以来,广大青年学生一直在学校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建校之初,还是60年代,从一号至七号教学楼到游泳池、北校门的施工工地上,都有他们辛勤劳动的身影。学校的学生工作曾得到郭沫若、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关怀,他们先后致信院刊编辑部,参加同学们关于“今天的大学生应当做什么”的讨论,提出了对政治与业务、红与专关系的看法。这次大讨论由山东工学院在校生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产生了很大影响。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在中国发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高等学校作为重灾区,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各造反组织之间的派性斗争几乎不断,整个学校完全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文革”结束以后,学校的领导机构、系科组织、专业设置随着形势变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1978年3月20日,经省文委批准,撤销学校政治部、教革部、后勤部,重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生产处、保卫处、总务处、院工会。民盟、九三学社相继恢复组织活动。《山东工学院学报》、《山东工学院院刊》相继复刊出版。

1977年11月,学校恢复基础课教学部和各系教研室。1978年3月,第一、第二、第三机械系重新合并为第一机械系、第二机械系。1978年9月,学校增设机械设计、计算机、继电保护、数学4个专业。1978年冶金系停办,1983年8月恢复水利工程系。1983年9月,增设家用电器和工业热能利用专业。1983年,学校14个学科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其中6个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1978年,全校有36项科研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写出学术论文58篇。这一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学校研制的半导体继电保护装置、稀土高铝耐热铸铁、电子束曝光机、短波终端机4项成果获奖,刘先志教授、马长贵副教授被评为先进个人。在1979年省科研成果授奖大会上,学校有20项科研成果获奖。1980—1981年全校14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2 项达到或接近当时国际水平,9项达到国内水平,3项填补省内空白,有13个科研项目获省级一、二、三等奖。1982年,有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4篇论文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983年有34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

1981年3月,学校被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院校,9月,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省属高校重点专业,11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机械制造、机械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热物理、内燃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6个专业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2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之一。

§ 三.山东工业大学时期 ( 1983——2000.7)

1983年9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工学院改名为山东工业大学,从此,山工发展史又掀开新的一页。1984年1月18日,山东省委批准郭兴和任山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3月2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任命夏天赳为山东工业大学校长。

1984年山东工业大学被山东省确定为改革试点单位,学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明确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指导思想和逐步建成一个培养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专科生多层次的,以机电类为主土、化、计算机多学科的,以工为主理、工、管理多门类的,站在若干学科前沿具有相当科研水平的综合性工业大学的奋斗目标。1984年学校取得系处级干部任免使用权和讲师、副教授及相当技术职称的人事审批权。1986年12月30日,学校隆重举行教师职务聘任大会,42名教授、238名副教授、372名讲师、296名助教接到聘书,这是学校第一次向教师颁发聘书。校部机关中校长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分开,组织部、人事处各负其责,组织部分管科级以上干部,人事处分管教授、副教授、讲师、一般干部和工人,生产处与机械厂合署办公,成立物资设备处和教学科技服务部。1989年底,全校共有31个处系级单位,校机关处级单位19个。

为了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山东省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1985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热物理、内燃机、工业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等学科招收研究生班。1986年7月28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学校机械制造专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艾兴教授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并于1987年开始招生。此外,机械制造、机械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热物理、内燃机、工业自动化、固体力学、铸造、压力加工、电机等11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3月,学校增设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电气技术、机械制造3个本科专业,并于当年招生。1984年8月21日,全校设10个系(部),除原有的第一机械工程系、第二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基础课教学部以外,增设动力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水利工程系。1985年,增设无机化工、化工设备与机械2个本科专业。1986年2月,增设科技英语、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本科专业。学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及热处理3个学科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专业,给予重点扶持。1985年9月成立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1987年,恢复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同时,第一机械工程系改称机械工程系,第二机械工程系改称材料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改称自动化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改称水利及土建工程系。到1989年12月,全校设有11个系(部)32个专业,在校生已接近7000人。

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基础设施紧张的矛盾也凸显出来,仅仅1984年和1985年两次扩招,使在校生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学生数量剧增给学校带来了巨大压力。当时,无论师资力量、实验条件、教室宿舍食堂、体育场所、图书馆以及其他办学条件,远不具备容纳在校生6000人的能力,而这次扩招仅仅是现有人员、设备的最大限度的挖潜。当时校舍特别是教工宿舍紧张的矛盾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为尽快解决基本建设方面所存在的困难,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经多方面争取,山东省政府先后批准了一些基建项目。从1983年到1989年底,校舍建筑面积增加了近14万平方米,几乎相当于重建了一所山东工学院。

1983年以来,学校实验室建设发展迅速,到1989年,学校建有63个实验室,实验用房面积29257平方米,实验技术人员327人,全校实验教学开出率达到93%。1984年以来,学校从各方面争取资金1200多万元,更新、配备了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另外争取世界银行贷款220万美元,专用于实验室建设,到1989年,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增加到2180台(件),设备原值总计4190 万元。1991年1月13日,学校4个学科、3个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4个重点学科分别是:机械制造、铸造、内燃机、工业自动化。3个重点实验室分别是:材料工程实验室、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与数字仿真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

1991年9月12日,原电子计算机系调整为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工程系,原基础部的半导体物理及器件专业调入电子工程系。1993年2月28日,数理系、外语系成立,基础课教学部撤销。 1994年5月15日,专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面向全省恢复招生,同年8月10日,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增设通信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数学专业改为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专业,省教委批准学校增设制冷与冷藏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供用电技术、城镇建设、文秘和国际贸易等6个专科专业,并于当年招生。10月29日,机械工程系改名为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改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力工程系改名为电力工程学院。1995年8月10日,增设环境工程、技术经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增设检测技术与应用专科专业。1996年8月10日,增设工业设计和国际企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1998年8月,增设会计学本科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开始招收艺术类考生,截止到1998年9月,学校共有43个专业。1998年底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将原有43个老专业改造为23个宽口径新专业,并新建4个专业,新增辅修专业23个,新开必修课和选修课100余门。1999年又对部分专业、学科和院系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管理学院、土建与水利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至此,学校逐步形成了文、理、工、管4大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办学格局。

学校通过加强培养、积极引进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艾兴教授是国内著名的金属切削方面的专家,现任中国高校切削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华东分会理事长,澳大利亚国家科研委员会重大科研资助项目评审专家,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系和管理系兼职教授。几年来,学校共推选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1人,校级的56人。建立了教学拔尖人才评选制度,制定了积极延揽、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办法,吸引博士、博士后来校工作。1989年以来,学校教师中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山东省劳动模范1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6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87人,此外,还聘请了一批两院院士和著名专家学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1999年3月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批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学科中,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获准设岗,这在地方院校中是唯一的。1999年11月,在第三批特聘教授岗位学科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获准设岗。

1991年4月26日,学校召开了第一次科技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科技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实现了办学思想的重大转变。据统计,“八五”以来,学校每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均超过800人,其中从事开发研究的人员超过400人。“七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的几项主要指标大部分列全国高校的第90位到140位,到“八五”后期,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高校的前70位,有的指标进入了前10位,在全国地方院校中均进入前10位,有3项指标居第1位。1990年,学校科技经费仅320万元,1995年达到1445万元,1998年全校科研经费突破2000万元。“八五”期间,有16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占山东省获国家级奖励项数的十分之一,其中发明奖12项,在全国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大学居第2位,应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到60%,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1999年,学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共承担纵、横向课题391项,其中“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2项,“863”高技术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实到科技经费3383.2万元;鉴定成果76项,其中国际水平37项;申请专利11项,专利授权9项;获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奖励2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2000年,学校获教育部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级奖励25项。国际合作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先驱公司捐赠500万美元软件和300万元人民币硬件建立的“山东孟尧微电子研究中心”,使学校在EDA领域开发条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截止2000年7月,全校共有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研究所,53个研究室。1998年,山东省CAD工程技术中心在山工大建立,新建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等3个研究机构,学校图书馆藏书84万册,已实现了采编、典藏、流通等部门的计算机管理,并具备联机检索能力。1999年新增光盘服务器和微机40余台(套),30座电子阅览室、光盘数据库局域网和多媒体导读系统相继建成。

1995年12月,学校工程热物理、焊接、金属塑性加工、信号与信息处理4个学科被确定为省级“九五”重点学科,工程陶瓷、液态金属与遗传工程、工程控制系统3个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九五”重点建设单位,连同“七五”期间省级重点单位,学校的省级重点建设单位增加到19个。围绕“211工程”建设,1997年学校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信息系统与控制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作为5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位点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90年以前学校硕士点为11个,博士点1个(机械制造),1990年10月5日,计算机应用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铸造专业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新增3个硕士点,全校博士生指导教师3人。1996年5月,金属塑性加工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硕士点4个,1998年6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材料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月22日,学校原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对应调整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授权学科、专业也作了相应调整。1998年7月10日,山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山工8个学科、专业增列为硕士点,学校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至25个。1999年新增博士指导教师10名。1999年初,学校新增机械工程和材料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2000年共有博士生导师33名,建立起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1995年1月6日,省政府以鲁政字1号文致函国家教委,申请对山东工业大学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1996年9月份,省教委又以鲁教科字42号文向国家教委呈交《关于开展山东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的补充报告》。1996年10月2日,国家教委同意山东省开展“211工程”预审工作。

1996年11月26日,预审开始 。参加预审的专家组成员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卢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矿业学院教授宋振骐,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林,博士生导师、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黄树槐,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原校长韩祯祥,博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校长颜威利,专家组组长左铁镛,副组长潘际銮。1996年11月28日,经专家组评议,10位专家组成员“一致同意通过山东工业大学‘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7年6月18日,学校又如期通过了“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论证和立项审核,1998年12月24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1999年6月山东省计划委员会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山东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根据国务院批准的《“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正式同意山东工业大学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至此,山东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从山东工专、山东工学院到山东工业大学,已走过了51年的光辉历程。经过几代人的奋力开拓,学校已发展成为学科门类比较齐全、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地方综合性工科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42公顷,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设有4个学院、13个系、3个教学部、44个专业;25个硕士点,4个博士点;现有在校本专科学生7900人,研究生600人;2个博士后流动站;教职工2789人,其中教师1166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34人,教授141人,副教授409人。

学校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研究所、53个研究室、4个中心实验室和85个实验室。拥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其中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80多人。

建校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6万多名毕业生;“八五”期间承担国家计划和企业委托科技项目70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数居山东省各单位之首,其中获国家发明奖的数目居全国高校第3位。学校在新材料、新工艺、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的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2000年7月22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共同组建新的山东大学,从此,山东工业大学融入山东大学新的大家庭中,为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山东大学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