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屈伯川 |
释义 | § 生平 求学经历 1928年春考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于南京大学)预科,同年暑期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32年因参加抗日爱国学生运动遭到当局迫害。 1932年毕业后先后在四川沪县中学、广州桂林第三高级中学任教。 1934年9月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留学,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教学工作 屈伯川 1938年4月回国,同年,参加筹备成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任驻会干事负责人,10月参与筹建延安自然科学院,任教育处长。 1940年1月任延安新华化学工业合作社主任(即新华化学厂厂长)。 1942年初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业局任副局长。 1945年9月任晋察冀军事工业部工业试验所所长。 1947年1月到大连担任“关东工业专门学校”校长。 1948年9月参加大连大学的筹建工作,任工学院院长兼科学研究所所长。 1950年7月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任院长兼党组书记。 1960年使大工成为中国首批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文革”期间受到冲击。 1979年3月再度出任大连工学院院长。 1980年,使第一个培训高中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基地——中美两国政府合办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设在大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引进国外现代管理教育的办学机构。 1981年9月起任大连工学院名誉院长(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并帮助大连市筹建大连大学。 1983年5月,联合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上书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主要内容是建议国家拿出50个亿,重点资助50所高校,使这些学校到90年代,在仪器设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建议受到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后来逐渐形成共识,90年代初期,国家教委即提出“211工程”的设想。 延安工作 1939年10月,经周恩来和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吴玉章介绍,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秘书的身份,跟随林伯渠、吴玉章到达延安,是延安革命根据地第一位在国外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近年称这种人才为海归,从某种意义上说,屈伯川博士可以说是共产党中国的海归第一人),先后在中央财政经济部、新华化学工业合作社任职。 筹建大学 屈伯川 大连理工雕像 1948年9月参加大连大学的筹建工作,任工学院院长兼科学研究所所长。 1950年7月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任院长兼党组书记。在他的积极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大连理工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就以成功设计了中国“三大港口”而闻名。陆续承担了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军港、第一个现代化渔港、第一个现代化油港的设计任务,并为国家引进大型化肥生产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此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首次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 1960年建校11年时就使大工成为中国首批教育部直属国内重点大学。[1] § 荣誉 2006年,在由中央电视台、亚太MBA联合会联合国内二十家主流媒体及亚太地区百所知名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国际MBA群英会暨2006中国MBA人物评选活动”中,获“推动中国MBA教育特别贡献奖”,为第二高奖项,与时任美国商务部副部长,主管1980年中美管理项目,现任美国工程院院长的JORDANJ.BARUCH(巴鲁奇)并列,仅次于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代表中央直接负责此项目的经济学家袁宝华。 § 纪念 屈伯川 1997年1月,《屈伯川教育文集》由他在延安时代的学生,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题写书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屈伯川在1997年2月逝世后,他的家属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内脏器官捐给大连医科大学(原大连大学医学院,大连医学院)“供教学科研使用”,骨灰“送给大连理工大学,同绿化用肥料混合,撒在学校绿化园地”(今屈伯川铜像南面的树林里)。 1999年,大连理工大学建校50周年,大工新图书馆——一座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多功能图书馆落成。为了缅怀屈伯川博士,在大连理工大学全校师生和校友的要求下,经中共中央批准,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新馆命名为“伯川图书馆”,这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以人名命名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大门的南面,屹立着香港校友捐款筹建的屈伯川博士的半身铜像。 § 名言 “办第一流的大学要靠第一流的教师。” “对办学有利的事,就是要冒点险。不干,机会就错过;一闯,也就上去了。”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你们要好好把握,要学好本领,才能建设祖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