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姚荫梅 |
释义 | § 简介 姚荫梅 姚荫梅,苏州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十六岁后从师习弹词《描金凤》、《大红袍》。建国后,参加上海评弹团。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于表演文丑角色。编演的长篇弹词有《玉连环》、《啼笑姻缘》、《方珍珠》、《义胜春秋》等。 § 艺术经历 姚荫梅 14岁登台,演出评话《金台传》。因病改学弹词,拜唐芝云为师,学唱《描金凤》,在取得柳逢春的该书唱词后,曾在江浙乡镇演唱数年。1924年起,与夏莲君、朱琴香、尤少卿、赵湘泉等十馀人组合成班,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唱化装弹词(又称“书戏”)年余。 20多岁时,将《玉连环》小说本改编成长篇弹词,演唱多年,并和周剑虹拼档,将《玉连环》与周的《大红袍》互相交换。因其《大红袍》无师承关系,为符合光裕社社规,拜朱耀祥为师。1935年,着手将张恨水所作长篇小说《啼笑因缘》改编成弹词,在江浙码头边演边改,反复磨砺。 1945年8月,隶上海沧洲书场开说《啼笑因缘》,因其说法新颖、别具风格而轰动节坛,以至在新老沧洲两家书场同时开书,以满足听众,此后即长期走红。自幼聆遍名家演出,书艺博采众长,以语言生动、描述细腻、构思新奇巧妙、说表亲切自然而引人入胜,有“巧嘴”之誉。 在演唱《啼笑因缘》、《方珍珠》等近现代题材书目时,借鉴方言话剧的表现手段,根据人物的籍贯、身份和性格,运用不同的乡谈,表演生动。且说表以噱见长,诙谐风趣;曲调自成流派,以吐字清晰、婉转亲切,富有幽默感为特色,世称“姚调”。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为首批入团的18位演员之一。后随团至治淮工地。 § 创“姚调” 姚荫梅 以刻画人物,描摹世态细腻生动及语言诙谐为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单档说书的风格,形成了重在语调语意、语气表达的朴质、自由的唱腔——一姚调。 姚调以普通的书调为基础,受了小阳调的一定影响,以本嗓为主、偶也交入用假嗓的小腔。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调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灵活自如,力求对内容表达均贴切和透切。 他唱的《啼笑因缘》中的《旧货摊》唱篇。运用“乱鸡啼”曲牌,将旧货摊上各种货物。列举。中间有大段急口令式的白口,生动风趣。 《一定等把淮河修好》中的《杨广林转变》,运用为是“费家调”曲牌,将民工杨广林面对治淮工地为艰苦生活时的思想活动和情绪变化,曲折传出,细减贴切《双按院·炼印》中杨传的唱篇,充分发挥了姚调说唱性的特色,刻画假按院杨传、李乙在炼印之前的焦急、紧张心情,层次分明,感染力较强。这些都是姚调的代表作。再加《王孝和》中赵班斧的唱段,能刻画出人物的阴险恶毒、《林冲》中高衙内的唱腔。吸收蒋调行腔。又是姚调风格。既顾及整个中篇在曲调上的统一,仍显出人物个性的不同、这些都体现了老一辈弹词艺人对唱腔,要求紧密结合书情和人物的认真严肃的艺术态度。 姚荫梅还擅唱白话开篇,早期的代表作有《跳舞厅》、《饭粥》等,均以描绘世态,缕析人情见长,又以诙谐噱到胜地。这些也都得利于他唱腔的自由灵活,平易近人。 [1] § 艺术贡献 评弹 前辈艺人总结评弹的艺术特征为“理味趣细技”五字艺诀。(今人有将“技”改为“奇”的,姚荫梅也极为赞同。)姚荫梅编演的书目,能充分发挥评弹的这些美学特征。他铺排书情,经营“关子”,前有“种根”,后有“关锁”,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细节生动,情节波折起伏,奇正相生,涉处成趣,给听众以无尽的兴味。 他又从另一层面创造了“懂通重动松”的五字艺诀,作为他编演艺术的美学追求。懂,在于其准确透彻畅晓的表现力,力求获得听众的接受、领悟和理解。通,在于书情要以理当先,符合物理人情,令人信服。比如他改编《双按院·炼印》,认为假钦差的假印和真钦差的真印,都被置于大堂公案上,仅凭有人喊一声“后堂失火”,造成混乱,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将假印调换真印而不被真钦差发觉,还不能使听众信服。姚荫梅认为,戏可以这样演,书却不可以就这样说。于是,他补充了真钦差双手搭在真印上,突闻变故,本能反应,瞠目转首,反将两手松开,才给了假钦差调换金印机会的情节。这样就于情更合,于理更通。重,在于内容的充实,思想的深刻。传统书回《玄都求雨》原是以荒诞情节表现的搞笑闹剧。姚荫梅在整理中,剔除了书中迷信宿命的成分,着重描写了昏庸官吏在旱荒之年,无力救灾,为推卸罪责,嫁祸于人,张榜募人求雨,在求雨台下放置松香木柴等引火之物,求不来雨,作为欺君之罪,要点火烧死。江湖道士钱志节误揭皇榜,被迫上台求雨,他面临灾厄,无法脱身,只得忍抑悲愤,佯装作法求雨,以求自保。求雨时,他以玩世不恭的戏谑,强颜欢笑,以掩饰其内心的凄苦和辛酸。于是,人物以笑代哭,听众则含泪而笑。心中感到沉甸甸的。编书不只是写人物的喜怒哀乐,还要注入人生的哲理。不仅是给听众以感染,还要能使他们从中有所感触与感悟。这正是姚荫梅提出的“重”。 深谙评弹叙事特性的姚荫梅,也深谙戏剧性是其叙事的主要元素。评弹艺谚说:“没有关子便没有书。”人物是构成关子的主体,而人物只有在动作中展示其性格,展开矛盾冲突及情节,才能引人入胜。就这一点来说,评弹与戏剧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姚荫梅在艺诀中提出的“动”。作为补充,姚荫梅还提出了“表不如讲,讲不如争,争不如打。”(“讲”在这里指的是人物对话。)当然,他并不是说,情节中都要表现争吵和打架。无非是强调,要避免单纯的客观叙述,并要在动作中刻画人物,要在矛盾中展开书情。姚荫梅对于放噱,无论“肉里噱”,还是“外插花”,无论语言性的还是动作性表演性的,亦皆擅长,是一位高手。但他提出的“松”,不是一般地追求趣味、谐噱,而更是指的张弛有度,疏密相协,松紧互济,譬如发面蒸糕,不使板结僵实,以给听众留有品味、思索、审美的弹性空间。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