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承宗
释义

§ 军事改革

孙承宗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元年(1621),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少詹事。当时沈阳、辽阳相继失陷,孙承宗以知兵,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他上任后,上疏条陈当时军事体制与作战指挥上的弊端,谋求改革,主要内容有:

(1)“兵多不练,饷多不核”。这是说当时军队训练差,后勤供应混乱。

(2)“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边,而且增置文官于幕府”。指出当时“以文制武”指挥策略的失误。

(3)“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指出“将从中御”的不妥。因此,他主张“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此外,还要抚辽西、恤辽民、简京军等,都得到了明熹宗的批准。登莱巡抚袁可立与孙承宗同为天启二年殿试同考官,共同主辽期间,满人蜷伏。孙承宗将辽海防务委之于袁可立,十分倚重。他说道:“读后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里洞彻,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体,仰酬国恩” (孙承宗《高阳集?答袁节寰登抚》)。

§ 战略选择

孙承宗的车营类型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以后,明军实际上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军事防御的战略选择问题,即是主守关防,作积极的防御;还是固守关门,作消极防御。对此,明前线军事将领意见不一。辽西经略王在晋主张“拒奴抚虏,堵隘守关”。

所谓“抚虏”,即以金钱收买蒙古对付后金。所谓“堵隘”,即在山海关外再修一座关城。很明显,这是置辽西走廊这一缓冲地带于不顾,消极防御的方针。天启二年(1622),王在晋确定在八里铺筑城,并上报朝廷。此举遭到其部下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筑城“非策”,极力劝阻,并写信给首辅叶向高,申诉己意。由于情况不明,叶向高难以断定可否。孙承宗遂提出前往实地考察,再作决断。他抵达山海关后,当即认真巡视山海关及王在晋所主张建筑的八里铺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黄土岭等处的战略地势。在阅察八里铺新城时,孙承宗曾与王在晋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新城成,即移旧城四万人以守乎”?孙承宗问。王在晋回答说:“否,当更设兵。”孙承宗又问:“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答:“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问:“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答:“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孙承宗责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哄堂奥,畿东有宁宇乎?”严厉批评了王在晋画地为牢、坐以待毙的危险倾向。“在晋无以难”,但仍固执己见。

为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孙承宗召集将吏讨论如何防守。监军阎鸣泰主守觉华岛(辽宁兴城东三十里海中,今称菊花岛),袁崇焕主守宁远卫(今辽宁兴城),王在晋则主守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县前所)。监司邢慎言、张应吾等附和王在晋的意见。孙承宗在全面考虑了各方意见,权衡利弊得失后,表示支持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

§ 宁远觉华岛防线

宁远之战示意图宁远,位于辽西走廊中部,“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守住宁远,也就等于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能确保二百里外的山海关的安全。因此,孙承宗的决计守宁远,颇具战略眼光。

孙承宗回到北京,即向熹宗明确阐述了其坚守宁远,以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计划,正式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并建议解除王在晋的兵部尚书及辽东经略之职。熹宗接受了孙承宗的意见,将王在晋调任南京兵部尚书。自此,八里铺筑城之议遂息。

王在晋调走后,山海关的防务采取并贯彻了孙承宗与袁崇焕主守关外的战略。此后,经数年艰辛的努力,布置成一道坚固的宁(远)锦(州)防线,成为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都没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在屡次碰壁之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

§ 锦州防线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他即着手实施其欲保关门,必先固辽西;欲复辽东,亦必先固辽西的战略计划,积极部署宁锦防线。

首先大力整顿了关门防务。“是时,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承宗大阅,汰逃将数百人,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乃定兵制,立营房,五人一房,三千一营,十五营为三部,而将帅以营部为署。兵不离将,将不离帅,教肄分而稽核便。”经过整顿,使“兵将一清”,提高了关门守军的战斗力。祖大寿在关门防务上,“并夹城之役,修筑关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则从望海台出芝麻湾,三面环海,安大炮为横击。陆则三道关之石城,可顿万人,开突门力夜击。北水关外,有峻岭筑号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经五个月的惨淡经营,稳定了关门局势,并为恢复辽西失地,强固了根基。

同时是修筑宁远城。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复宁远,并令驻军尽速恢复山海关至宁远沿线被焚弃各城。召辽人回故居,垦荒屯田,重建家园。又发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确保军需。宁远城竣工后,调袁崇焕镇守。孙承宗自己则坐守山海关,并备前屯,充当其后盾。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

随着宁远城守的日渐巩固,明军防线不断延伸。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期间,没有打什么大仗,小败仗倒还有过。按照战功来衡量其的经略,似乎孙承宗有些碌碌无为。

自请罢官

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与登莱巡抚袁可立、天津巡抚李邦华遥相呼应,“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明末辽东形势图

正当他锐意恢复之际,却遭到了来自魏忠贤的打击。

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故进行过多次试探,但均遭到拒绝,由此怀恨在心,魏忠贤首先将积极支持孙承宗辽东防务的登莱巡抚袁可立罢官,以去其左臂。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报请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贺万寿节,并面奏机宜。魏忠贤得知,恐其拥兵“清君侧”,大惧,“绕御床哭,上亦为心动”,当即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为名,令其返关。孙承宗无奈,只好返回。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拥兵向阙,叛逆显然”,但熹宗没予理会。

天启五年(1625)八月,柳河之败,导致了孙承宗的去职。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的话,派兵渡柳河,袭取耀州,中伏遭败。阉党借机小题大做,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孙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自请罢官。九月,返乡。

§ 被排挤下台

孙承宗辞职以后,兵部尚书高第出任辽东经略。高第为一文人,既不懂军事,也没打过仗。他一到任上,即一反孙承宗的部署,下令拆撤宁锦防线。关外驻防将士除镇守宁远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外,其他诸城均撤一空。因而使孙承宗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明朝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只是由于以袁崇焕为首的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才使明军在天启六年正月、天启七年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奇迹般地挡住了后金的凶猛进攻,从而不仅使宁锦防线经受住战争的考验,且使明朝避免了由于高第的错误军事决策而导致的军事大溃败。袁崇焕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假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指北京。且行反间计,使崇祯帝囚系并最终杀害了袁崇焕。此事所谓“己巳虏变”。一时,明廷乱作一团。而袁崇焕的下狱,又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东归。在此危难之际,明廷再次起用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统筹全局。孙承宗首先晓以大义,安定了军心。其后协调各路军队,联合行动,经数月艰苦作战,取得“遵永大捷”,并于崇祯三年(1630)五月将后金军驱逐出关。

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后,仍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毁弃的大凌河、右屯二城。崇祯四年(1631)七月,令祖大寿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发一万四千人筑城。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宗伟往救”。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延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禾嘉及承宗”。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崇祯十一年(1638),后金(清)兵深入内地。十一月九日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三天后,城破,孙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死后谥号文正。著作有《高阳集》。

§ 人物评价

孙承宗遗留的军事著作有《车营扣答合编》。这是他在督师蓟辽,经营辽西防务时,筹划反攻辽东与其属下讨论军事问题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全书共一百零八个问答,由《车营总说》、《车营百八扣》、《车营百八答》和《车营百八说》等四部分组成,通过问、答、说、图等对车营编组方法、营阵布列、行军作战、后勤保障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很重视发挥火器的作用与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如说:“用车在用火”,“用火在叠阵”。所谓“用火”即是发扬火力;所谓叠阵即步、骑、炮重叠配置,彼此协同,长短相补。战斗队形也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圆、曲、直、锐等各种队形,向人们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步、骑、炮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雏形,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孙承宗之死

明朝崇祯四年,孙承宗被罢官后回到了老家高阳县。多尔衮一晃过了七年,孙承宗已是76岁的老人了。这一年,清兵占领了通州。领兵的大将军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他想马上带兵攻打北京,皇太极拦住他说:“不,先攻高阳,后攻北京,你忘了上次咱们占了遵化,在通州城下被孙承宗打败啦?乘孙承宗在高阳闲居,没兵没将,把他捉住,明朝就没能人了。皇弟,我要活承宗,不要死榜眼,捉住他是你的大功一件。”

多尔褒带兵围了高阳县城。他本想走马取高阳,等到了城下一看,倒吸了一口冷气。只见城里尘烟四起,战马嘶鸣,一声梆子响,城头上站立着白发银须的孙承宗;在他左右,站立着十八员大将,一个个金盔金甲,威风凛凛地站在城上。

多尔衮面对孙承宗劝降:“孙老先生,小小的高阳县,经不起大军围攻,你不如早早投降,免你全城百姓做我的刀下之鬼!”

孙承宗冷笑一声说:“多乐衮,要攻城你就攻,我孙承宗不知道降字怎么写!我在城在,不必多言!”

多尔衮见劝降无效,就下令攻城。哪知城上早有准备,滚木擂石砖瓦齐下,砸断了云梯,使攻城的清兵死的死伤的伤。清兵一连攻了三天,死伤一千多人。

多尔衮攻不下高阳城,便想退兵。贪生怕死的高阳县令却偷偷出城向多尔衮告密说,孙承宗手下根本没有兵将,城里的尘烟是孙承宗把城里的耕马尾巴绑上树枝,赶着四街飞跑荡起的尘土,那十八员大将是孙承宗的六个儿子和十二个孙子,守城的兵丁是城里的百姓……

多尔衮得知情况后,又卷土重来攻城。城里的滚木擂石打完了,孙承宗就带头拆房,这样又坚持了三天。孙承宗令三儿孙滂,孙子孙之洁,分头去河间、任邱求救。深夜里叔侄二人杀出城去,奔了河间、任邱。

多尔衮得到孙承宗派人求救的消息,就加紧了攻城。这时候,皇太极见多尔衮攻不破高阳城,派人送来了西洋大炮。大炮轰塌了东南城墙,清兵攻进了城里。孙承宗一见清兵入城,便率领五子十一孙及全城百姓和清兵打开了巷战。

去河间、任邱搬兵求救的孙滂、孙之洁在半路途中听说高阳县城已被清军攻破,便拨转马头,杀回高阳。正在指挥儿孙和清兵血战的孙承宗见三儿幼孙杀回县城,大喊道:“好儿孙,好儿孙。”

终因寡不敌众,全城丁壮一个个倒下了,孙承宗的六个儿子、十二个孙子和孙承宗被俘了。

多尔衮看着屡次战败他的孙承宗说:“大明气数已尽,清朝当兴,先生归顺我朝,封你为开国军师!”

孙承宗冷笑一声:“宁给明朝百姓当儿孙,不给清朝当祖宗!”

多尔衮又说:“你不归降也行,拿钱买你的老命!”

孙承宗回答:“难道你不知道天朝有个没有钱的阁老?”

多尔衮抱来了孙承宗一个刚满三岁的孙子,说:“你要归顺了,就饶你孙子不死,给你孙家留条根子。”

孙承宗大声回答:“你放开我的小孙子,他要是找我,就算他要投降!”多乐衮放开了孩子,这个孩子迈着还走不稳当的步子,奔多尔衮走去,张开小嘴就咬。多尔衮又惊又怒,一剑刺死了孩子。然后,把孙承宗绑在马尾巴上拉,一直拉到了南圈头村边桥上。孙承宗的一腔热血洒在了高阳县土地上。

§ 故事传说

回龙宫回龙宫高阳县东田果庄村南有条大堤,过去大堤上有座小庙,庙里塑着孙承宗的坐像,人们把这座小庙叫“回龙宫”。

明朝天启五年,孙承宗受大太监魏忠贤的诽谤,辞职回到了老家高阳县。这年秋天,大雨下起来没完没了,东田果庄村南大堤外的洪水一劲儿上涨,老百姓们拼命打堤,堤高水涨,水老是平着槽。孙承宗见此险情,率领全家人来到堤上,和老百姓们一块打堤抢险。这时,有个白胡子老头走到孙承宗面前说:“孙大人,今年龙宫里该我值年,高阳县该遭水淹,请您躲开这儿吧!”

孙承宗说:“我是高阳人,不能眼看着让你淹掉高阳,你水涨一寸,我堤高一尺!”

白胡子老头说:“我淹不了高阳,回去没法向龙王交代呀!”

孙承宗说:“我替你交代。”说完,写了一张条子,递给了白胡子老头。白胡子老头一看,上面写着:“堤上有承宗,马上请回宫。”白胡子老头看罢,向孙承宗行了个礼,拿着字条跳入水中不见了。不多时,只见一只簸箩大的王八顺流凫走,洪水也跟着撤了。

后人为了纪念孙承宗上堤抢险,就在大堤上修了座小庙,里边塑上他的坐像。

让状元让状元过去,在高阳县城里十字街心有一座木牌坊,两边和正中都镶着一块刻着榜眼两字的匾,匾的两边配着对联。上联是:丹樨云朵三千字;下联是:春场雷轰第二声。说起这副对联,还有一个故事呢。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是个大比之年,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都上北京科考,孙承宗也准备进京一试。

这天,从南方赶来了一辆载着赶考人的篷楞子车。车上插着一面旗,旗上写着“今科状元”四个大字。

这辆车刚走到南大圈头桥上,冷不丁刮起了一阵大风,嘎吧一声,把车上插的旗从根刮折了。这一下惊动了坐在车里赶考的书生。他慌忙下车四处打听:高阳这地方谁是才子。听人说,城里南街有个孙承宗,文才出众。这书生便去拜会孙承宗。两个人一谈话,那书生就觉得孙承宗学问很深,才思敏捷,自己比不过他。便说:“年兄,小弟远道从南方来到北方赶考,车上插了一面旗,上面书了‘今科状元’四个字,没想到大车走到圈头桥上就让风把旗杆刮析了。小弟没动身时我嫂子劝我不要插状元旗,我不听,跟我嫂子打了赌,如考不中状元就不活着见她。科考时,望年兄救我一救。”

孙承宗明白这是恳求自己把状元让了,就笑着答应了。

到了考试的日子,孙承宗和那书生都中了两榜进士。可是,在万历皇帝钦点状元时,孙承宗和那考生的卷子几乎字字相同,很难分出高下。万历皇帝灵机一动,出了一道考题:“朕限你们三个时辰各写三千小字。”

孙承宗听了,提笔在卷子背面写了几个字,又翻过来,双手提笔“刷刷刷”写了起来。那书生看着双手写字的孙承宗,双眉紧皱,眼看三个时辰快到了,才提笔写了四个字,就去交卷。这时候孙承宗也写完了,比那书生晚一步交了卷。

万历皇帝看子书生的卷子,对孙承宗说:“爱卿才思不如他快。你看,他只写了‘三千小字’四个字。”孙承宗说:“万岁看臣的卷子背面。”万历翻过卷子来一看,见也写着“三千小字”四个字,望着孙承宗说:“爱卿把状元让给他了?”孙承宗点了点头。

那榜眼匾上的对联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 相关词条

袁崇焕满桂马世龙袁可立              喻安性

刘兴治祖大寿孔有德熊廷弼

§ 参考资料

1、《孙子兵法精读》  陈宇著  2008年02月

2、《中国历代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2007年01月

3、《明朝顶级名将》  姜国柱主编,张文杰,张羿著  2007年07月

4、《大学士孙承总》  杨延欣著  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6年09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