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州汉代陶船 |
释义 | § 藏品介绍 广州汉代陶船此船于1954年广州出土,高16厘米、长54厘米,为随葬明器,可由于它是依照真船的结构、形状,按比例缩小制作的,所以,它仍然是我们研究中国造船史的重要标本。 这只船有三个舱室,前舱低矮宽阔,篷顶是两面坡形,可能是个货舱。中舱比前舱稍高一些,上面有一个顶部微微凸起的圆形篷盖,两侧各有一门,便于人员出入,这大概是船工的住处。后舱也叫舵楼,舱顶也是两面坡形。它的旁边有一个低矮的小屋,还开着一个门,这是船上的厕所。船头还有一个小篷,这是防浪用的,非常引人注目。船头是十字形的船锚,船尾那件长方形的,是船舵。这个舵的装置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在世界造船史上,船舵是由中国发明的。 在古代典籍中,舵又写作柁,对于它准确的问世时间,目前还没有结论,可是就已经发现的实物资料看,这只陶船上的舵是年代最早的,它比欧洲的船舵早了1000多年。在陶船前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舵面是不规则的四方形,舵杆用十字状结构固定,在舵杆的顶端有个洞孔,是用来安装舵把的。人们利用杠杆原理,通过转功能舵把使舵面偏转,从而调节、控制船航行的方向和线路。 船舵的发明有个漫长的过程,最初的船,由于船体不大,吃水也不深,用撑船的篙或划船的桨就能控制船的方向。随着船体加大,仅靠篙和桨就不能控制船的行进方向了。大船要在深水里行走,用篙就撑不到河底,使不上劲了。再者,大船要用好多只桨,需要许多人来划,大的桨需要几个人才划得动,这时候再用桨既管划水又控制方向,就太不容易操作了。于是分成了专管划水的桨和专管控制方向的桨。后一种桨由船身的两侧移到船的尾部,就成了船舵。这是中国人对世界航运史的一个杰出贡献。有了船舵,自然要有操舵人员,而且这是一个关系到船能否安全航行的关键岗位。在这只陶船尾部,有一个人左手扶着后舵篷沿,右手向侧方伸出,似很用力的样子,他该是本船的舵手吧。 这只船上共有六个人,科学家按照这些人的身高比例推算,这只陶船所仿照的船大约有20米长、5米来高,能装载一万斤左右的物品,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中型的船了。由于这只船整体是长条形,头、尾较窄,中部稍宽,船底较平,研究人员认为它是一只在广州一带的河里航行的运输船。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在2000多年前的时候,广州已经是我国重要的港口,船舶往来,非常热闹。 船在行进时,需要舵控制航向,而当船停下来时,又需要一种使其固定的器具,这就是锚。最早只能利用河岸边的树木、石块之类的自然物拴系船只。在河岸既无树木又无石块的情况下,人们埋置木桩用以系船。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行范围的扩大,船只要在海上连续航行,不可能每天都靠岸,要自行解决固定问题,于是产生了人工制造的船锚。古籍中有“系石为碇”一说,碇,是古人对石船锚的说法,即用绳索捆缚较大的石块放置船上,当船需要停泊时便把石块放到水底,开船时,再将石块提起来。不久,人们又用坚硬的木头制成带有爪的木锚,靠爪的抓力增加船停泊时的稳定。这只陶船船头系的就应是这种锚。至于金属锚,大约到距今1500年左右我国才开始使用。 § 参考资料 [1] 中国国家博物馆百科 http://bwg.hudong.com/view/%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8D%9A%E7%89%A9%E9%A6%86.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