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夹江汉崖墓 |
释义 | § 夹江汉崖墓 奇异的夹江汉崖墓夹江汉崖墓 从伏龟山、张山、寨子山、观音山、王高山等九盘诸峰的山崖和山谷中,沿蟠龙河新民村一社至艾中村七社的范围内,崖墓绵延不断,即散布,又集中;有孤立独处,又有几座、十余座一组的群聚。特别是盘渡村蟠龙河畔张山、寨子山的崖墓最为密集,上下重叠,鳞次栉比,大小错落相间,洞穴密若蜂房。崖墓的凿造,或高或低,一般依山势沿崖壁而上,或一字排开,布局合理。高者凿造在30米以上的山胁间,坡度约60度至70度的陡岩上(如艾中村七社王高山处崖墓)。低者距水面仅有二、三米,且已掩没于土中(如盘渡村伏龟山猫儿沱处崖墓)。这规模宏大的众多崖墓构成了一个奇异的洞穴世界。 在二郎庙山门的脚下,有崖墓十余座,修造规模比较宏大。在一墓门右侧,发现有镌刻在石壁上的“元和囗囗十二月廿三日造冢”字样,“元和”是东汉章帝刘炟年号(公元84~87年),清楚地表明此墓距今有1910年了。此处的刻记,经仔细多处察看,是这一带仅有的唯一题刻。 汉崖墓的营建,平面的布局,推测均模仿当时生活习俗的居宅凿造。形制结构,大致可分为单室、双室与多室类型。各型墓葬规模大小相差悬殊,这肯定与墓主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分不开的。张山、寨子山都有单穴单室墓,深度2米,宽约1米,高1米,凿一容棺石槽,墓壁斧凿痕迹十分草率,相当粗糙。二郎庙下有几穴为双室与多室墓。其中有几穴并列墓室是比较典型和富有特色的多室墓,墓道深达29.5米,甬道宽敞,两侧有各种用途的耳室、享堂、棺台,连续数进,墓门有对称跪羊浮雕,还隐约可见风化残存的房檐、瓦当等仿木建筑雕刻,两穴墓室外形分居,内部相通,布局基本一致,只是上方一穴墓道仅深20余米,此类墓穴,疑为同族或同家合葬之墓。 崖墓的奇异体现于墓的深度和墓门的精美装饰。崖墓的檐口多为三进,外阔内狭。有的墓口宽大是由于年代久远,垮塌所致。一般崖面至墓门均有二、三米的坦地。墓室最深的是丈人峰下的一墓穴,深不可测,未有人探寻到底,据当地人讲,深度至少在40米以上,近年因垮塌已堵塞。棉花坡123号墓,测量深度达36米。125号墓,深达19.8米。崖墓门的精美装饰最令人伫步观赏。棉花坡124、125、126号墓为中型单室制墓,墓门精美的平面浅浮雕刻仿木建筑结构,如房檐、瓦当等清晰完整,所饰花瓣纹缕清爽如新。椽档间刻有浮雕“钓鱼图”,其意或是墓主生前所好再现,或希冀死后继续享受有“余”。125、136号墓门浮雕为吹箫俑与瑞鸟,檐下左右并列两束竹柱,下饰悬环的“一斗三升”曲拱与人骑羊图、人与跪羊浮雕。所有墓门石壁上装饰的瓦当、板瓦、椽、枋、楣等仿木建筑雕刻,大多采用垂立平面浮雕,个别为弧面浅浮雕和阴刻线。这些雕刻多以繁杂的图案,可见在雕刻完工时期,是多么光彩溢目。倘若涂以色彩,又是多么的富丽堂皇。 在张山的个别墓室底,新发现雕刻有长1.8米,高1.5米,深0.3米的大型蝙蝠形虎怪“图腾”,刀法简洁,造型深沉而又豪放,古朴而富野趣,有浓郁的古代气韵风格。由于藏于墓穴深处,故相当清晰、完整。棉花坡的几处崖墓外观,除自然坍塌、山石风化剥落外,人为的破坏少一些,虽经千年风霜,墓门所饰图案、雕刻均可尽情观赏。 九盘诸山的崖墓凿造,足以证明在东汉这一带人烟稠密,居民殷实富庶,已形成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的居民聚落,反映了夹江过去这片土地在当时的繁荣兴旺。现在从汉崖墓的遗迹,去探索古代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风情,对了解夹江过去的文明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夹江县志》(民国版)载:“《晋书》:山陬水曲,獠洞森列,或深至数丈、数十丈,皆獠人凿以居也。”前人及诸多书籍、地方志多把汉崖墓讹记为“獠洞”,信以为系少数民族先祖的遗迹。农村乡民多称汉崖墓为“蛮洞子”、“蛮王洞”。甚至还讹传为三国孟获率部占七十二洞,此处居其一的说道。漹城一带喜呼汉崖墓为“猫猫洞”。以前千佛岩附近禹王宫侧有数穴崖墓,讹称洞深通廖堰,使人信而不疑,莫敢深入。甘江镇新民村三个洞、狗爬岩等处崖墓,都有奇异的传说。夹江境内的漹城镇、界牌镇、木城镇及南安乡、迎江乡、新新乡等,凡在汉崖墓分布的地方,同时也都衍生出诸多讹传的谈资。 汉崖墓群中,原本有许多随葬品,主要为当时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罐、釜、壶、钵、盘、碗等,也有各种陶俑,以及各种造型的家禽家畜,都做得相当精致、逼真(前些年在挖掘崖墓内浮土填路时,还发现有陶棺残块)。这些墓群随葬品在这一带是百分之百遭破坏盗掘。近年来,崖墓的人为的损坏也较为严重。成乐公路旁以崖墓为地名的“三个洞”,由于开厂打石,早已徒留其名了。文物毁弃,无以再复,前人凿造崖墓于岗峦以图永久,精心营建,不遗余力以企不朽,给我们留下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珍贵的艺术瑰宝,崖墓的主人未必能推测到现在的情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