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文台 |
释义 | § 圆顶构造 云南天文台一般房屋的屋顶,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独天文台的屋顶与众不同,远远望去,银白色的圆形屋顶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天文台的圆顶完全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它特殊的用途。我们看到的这些银白色的圆顶房屋,实际上是天文台的观测室,它的屋顶呈半圆球形。 走近一看,半圆球上却有一条宽宽的裂缝,从屋顶的最高出一直裂开到屋的地方。但那不是裂缝,而是一个巨大的天窗,庞大的天文望远镜就通过这个天窗指向辽阔的太空。 将天文台观测室设计成半圆形,是为了便于观测。在天文台里,人们是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太空,天文望远镜往往做得非常庞大,不能随便移动。而天文望远镜观测的目标,又分布在天空的各个方向。如果采用普通的屋顶,就很难使望远镜随意指向任何方向上的目标。天文台的屋顶造成圆球形,并且在圆顶和墙壁的接合部装置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旋转系统,使观测研究十分方便。这样,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只要转动圆形屋顶,把天窗转到要观测的方向,望远镜也随之转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调整天文望远镜的镜头,就可以使望远镜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标了。在不用时,只要把圆顶上的天窗关起来,就可以保护天文望远镜不受风雨的侵袭。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文台的观测室都要做成圆形屋顶,有些天文观测只要对准难北方向进行,观测室就可以造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在屋顶中央开一条长条形天窗,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进行工作了。 § 建造条件 上海天文台天文台的主要工作是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星。中国的天文台大多设在山上。如紫金山天文台,它就设立在南京城外东北的紫金山上,海拔267米。北京天文台设有5个观测站,其中兴隆观测站海拔约940米,密云观测站海拔约150米。上海天文台在佘山的工作站,海拔也有98米。云南天文台在昆明市的东郊,海拔为2020米。 天文台设在山上,不是因为山上离星星近一点。星星离开地球都非常遥远。一般恒星都在几十万亿千米以外,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亮,距离地球也有38万千米。地球上的高山一般只有几千米,缩短这么一小短距离,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地球被一层大气包围着,星光要通过大气才能到达天文望远镜。淀粉气中的烟雾、尘埃以及水蒸气的波动等,对天文观测都是有影响。尤其在大城市附近,夜晚城市灯光照亮了空气中的这些微粒,使天空带有亮光,妨碍天文学家观测较暗的星星。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尘埃和烟雾较少,情况要好些,但是还不能避免这些影响。 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烟雾、尘埃和水蒸气越少,影响就越少,所以天文台大多设在山上。 世界上公认的三个最佳天文台台址都是设在高山之巅,这就是夏威夷莫纳凯亚山山顶,海拔4206米;智利安第斯山,海拔2500米山地;以及大西洋加那利群岛,2426米高的山顶。 § 最古老的天文台 原始人类从实际需要出发,很注意对天体的观测。因此在一些文明古国,造就建立了从事天文观测的天文台。在古希腊文化极盛时期,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市就建有著名的天文台。早在三千年前中国周代初年就几经有了天文台。据记载,周文王在都城丰邑东面,筑了一座天文台,叫做灵台。至今在西安市西南约4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自古以来未变的灵台村,树旁有一个高大的长方形土堆,相传折旧事故灵台的遗迹。西汉时在长安西北筑有清台,后易名为灵台。东汉时修造的灵台高约30米,上有浑仪、相风铜鸟及铜表等仪器。但这些古天台现在多不存在了。目前世界上留存下来较好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23—647年间建于南朝鲜庆州的瞻星台。[1] § 中国天文台 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原名观星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中国明清两代的天文观测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五天文台 百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 三大天文台 中国现有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的总部在北京,下面设有云南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兴隆观测站、怀柔观测站和密云观测站等。[2] 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台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于2001年4月宣布成立,系由中国科学院天文学科原四台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国家天文台由总部及4个下属单位组成。原北京天文台的各项事宜由国家天文台总部负责。下属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其中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由原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改制为科技型企业后,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的天文光学实验室改建。各下属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在属地注册法人资格。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由于历史悠久,承担着国家重大的科技项目和课题,并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继续保留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学术上受国家天文台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国家天文台另与高校联合成立有四个研究中心。 在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中,国家天文台的奋斗目标是建成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为世界公认的高水平天文台,成为中国在国际天文学界的主要代表。 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最著名的天文台之一,始建于1934年,位于南京市东南郊风景优美的紫金山上。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是一个综合性的天文台,始建时拥有60厘米口径的反射望远镜、20厘米折射望远镜附有15厘米天体照相仪和太阳分光镜等设备,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迁往昆明,其余遭到破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修复了损坏的天文仪器,并先后增置了色球望远镜、定天镜、双筒折射望远镜、施密特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等先进的天文仪器,可以进行恒星、小行星、彗星和人造卫星的观测与研究,以及对太阳的常规观测,研究太阳的活动规律并作出太阳活动预报。紫金山天文台还是中国历算的权威机构,负责编算和出版每年的《中国天文年历》、《航海天文历》等历书工作。 紫金山天文台从去年(1999年)开始建造我国最大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这架望远镜在全世界同类型望远镜中将排在前五位。这架望远镜的球面反射镜直径为1.20米,通光口径为一米,目前已开始进行镜面磨制,预计将于2002年全部完成。紫金山天文台将在江苏盱眙铁山寺森林公园里建设一个观测站,放置这架望远镜。[3] 上海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立于1962年,它的前身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1872年建立的徐家汇观象台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观象台。全台现有职工人数213人,其中科技人员14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包括正研级高级工程师)23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8人,中级科技人员36人。现有在学博士生34人,在学硕士生75人;博士后7人,外国高级访问学者3人。 上海天文台以天文地球动力学和银河系、星系天体物理为主要学科发展方向,拥有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卫星激光测距(SLR)、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多项现代空间天文观测技术,是世界上同时拥有这些技术的7个台站之一。主要设备有:25米射电望远镜,1.56米光学望远镜,60厘米人造卫星激光测距仪,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Reque8100GPS接收机和氢原子钟等。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上海天文台为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 § 外国天文台 世界上著名的天文台很多,有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天文台和欧洲南方天文台等。其中,欧洲南方天文台是欧洲天文学家合作的国际性机构,它设在智利的甚大望远镜(简称VLT)由4架口径8.2米的望远镜组成,这4架望远镜联合起来使用时,相当于一台口径为16米的光学望远镜。 格林威治天文台格林威治天文台世界闻名的英国天文台,现位于英国南海岸苏塞克郡的赫斯特蒙苏堡。格林威治天文台始建于1675年,位于英国首都伦敦的格林威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往新址,但保留了“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名称。1884年,经过这个天文台的子午线被确定为全球的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也称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格林威治天文台初建之时,目的在于精确地观测月球和恒星,帮助航海家确定经度。现在它已经发展为英国的一个综合性光学天文台。1999年12月28日,一种新的时间系统——格林威治电子时间(GET)正式诞生,它将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一个时间标准。而原有的格林威治时间(GMT)仍将保留,作为21世纪的世界标准时间。 莫纳克亚山天文台莫纳克亚山天文台莫纳克亚山天文台坐落在美国夏威夷群岛大岛上的毛纳基山顶峰上,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学研究场所。所有的设施都在毛纳基的科学保留区,占地500英亩,被特别称为「天文园区」的土地内。天文园区在1967年设立,由夏威夷大学的管理处承租该区的土地,并且由许多国家合作在科学与技术上投资了美金20亿。天文园区位于对夏威夷文化有历史意义的土地上,成为历史保存行动要保护的土地,因为夏威夷的歌谣历史故事称毛纳基山是夏威夷人祖先的发源地。他的高度和孤立在太平洋的中央,使毛纳基山成为在地球上进行天文观测很重要的陆上基地,对次微米、红外线和光学,都是理想的观测地点。在视象度上的统计,显示在光学和红外在线都有很好的影像质量,例如,加法夏望远镜一般都有0.43秒角的分辨率。 为让研究人员能适应环境,在海拔2,835米(9,300英尺)处建立了天文学家中心,并为访客在2,775米(9,200英尺)建立了游客中心。毛纳基山的高度使得科学家或访客都必须在此处停留至少30分钟,才能在抵达山顶前能先适应高山的环境。 欧洲南方天文台欧洲南方天文台欧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SouthernObservatory,缩写为ESO)是由13个欧洲国家组成的国际性天文学研究机构,主要观测设备位于南美洲的智利,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加兴。 1962年10月5日,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典五国在巴黎签署了一份协议,决定共同在南半球建立天文台,并命名为欧洲南方天文台。后来陆续有丹麦、芬兰、意大利、葡萄牙、瑞士、英国、西班牙(2006年7月1日[1])、捷克共和国(2007年1月1日[2])加入。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选址工作始于1950年代中期,那时曾向非洲的卡洛沙漠派出考察队。1960年代中期,欧洲南方天文台考察了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玛沙漠,最终选定这里作为台址。1969年3月25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在阿塔卡玛沙漠南部的拉西拉山正式剪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