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
释义 | § 基本介绍 “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阿斯洛克”是美国海军主管、杭尼韦尔公司研制、水面舰艇发射的短程弹道式反潜导弹。ASROC是英文Anti-SubmarineRocket的缩写。它是夜“海燕”(Petrel)、“阿尔法”(ALFA)和“阿斯托尔”(Astor)反潜武器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研制的。该导弹实际仍是一种火箭助推式鱼雷。经过多次改进,现已有MK1(携带核深弹)、MK2(携带MK44和MK46鱼雷)等多种弹型。1955年开始研制,1961年开始装备。研制费用为2.45亿美元,1961年每枚导弹的价格为2.2万美元。至今生产量已超过20000枚。弹长4.64米,直径325毫米,发射重量435千克,射程大约10千米。战斗部可以携带1枚声自导鱼雷或1枚核深水炸弹,目前战斗部采用的是MK46鱼雷。MK46型反潜鱼雷是美国研制的第三代轻型反潜鱼雷,服役后成为北约标准的反潜武器,该鱼雷经过多次改进,现今最新型的是MK46 Mod5型,长2.6米,重量235千克,战斗部装药44.5千克,最大速度45节,射深750米,射程8千米。 § 研制背景 二次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声纳系统的探测距离愈来愈远;潜艇的航速、航深和续航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用于攻击潜艇的反潜声自导鱼雷由于携带的能源有限,其航程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鱼雷是在水中航行,其航速的提高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从根本上提高鱼雷的航程和航速,50年代美国首先将火箭助推技术应用到反潜自导鱼雷上,由此诞生了第一代反潜导弹。反潜导弹也叫火箭助飞鱼雷。有人曾形象地称反潜导弹“既是空中飞行的快速远程鱼雷,又是水中航行隐蔽攻击的导弹。它分为舰载反潜导弹和潜射反潜导弹两类。美国研制的“阿斯洛克”就属于舰载型反潜导弹。 § 研制历程 "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1953年,美国利用当时比较先进的MK43鱼雷作为战斗部首先开始了舰载反潜导弹的研制。这种舰载反潜导弹被称为“鼠”式反潜导弹,由海军航空试验站研制。最初采用MK43-0型鱼雷为其战斗部,后因MK43-0型鱼雷停止生产,便直接采用MK43-1型鱼雷,其战斗部携带的鱼雷还可以更换为核深水炸弹,“鼠”式反潜导弹在1957年初试验成功,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舰载反潜武器,并于1958年装备在驱逐舰上,由于后来RUR-5A“阿斯洛克”的研制成功,“鼠”式反潜导弹被淘汰。美国海军为了不断加强水面舰艇的反潜作战能力,于1955年开始研制RUR-5A“阿斯洛克”,主承包商是霍尼威尔公司,西屋电气公司是它的第二个生产厂商。导弹1961年开始装备水面舰艇,从1960年投入生产至今已经生产了约2万多枚并经历了几次较大改进,装备了美国的27艘巡洋舰、87艘驱逐舰、65艘护卫舰,并出口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巴西、希腊、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阿斯洛克”仍然是美海军水面舰艇的主要反潜武器之一。 [1] § 技术性能 RUR-5A“阿斯洛克”主要由战斗部、弹体构架、点火分离装置和固体导弹助推器等组成。弹长4.6米,弹径336毫米,翼展845毫米,垂直发射5.05米*0.35米*0.696米。发射重量435公斤、635公斤(垂直发射)。射程2-10公里,垂直发射45公里。速度1.0马赫。战斗部可以携带一枚声自导鱼雷或一枚核深水炸弹。早期采用W-44核深弹战斗部,后又发展了Mk-44鱼雷战斗部,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改进装备了性能更好的Mk-46轻型声自导鱼雷,作战最大深度由300米增加到400米,航程增至10公里。1975年又发展了Mk-50小型热动力鱼雷。目前“阿斯洛克”多数采用MK46鱼雷战斗部,并增加了自动驾驶仪和推力矢量控制系统,使其作战性能得到很大提高,据称可攻击航速40节、作战深度达600米的潜艇。 § 配备分布 “阿斯洛克”是世界装备最广泛的一种反潜导弹。美国:27艘巡洋舰、87艘驱逐舰、65艘护卫舰;日本:15艘驱逐舰、11艘护卫舰;西班牙:5艘驱逐舰,5艘巡洋舰;希腊:4艘驱逐舰;力“拿大:4艘护卫舰;联邦德国:3艘驱逐舰;土耳其:3艘驱逐舰;巴西:2艘驱逐舰;巴基斯坦:2艘驱逐舰;意大利:1艘导弹巡洋舰;南朝鲜:2艘驱逐舰;中国台湾:4艘驱逐舰 § 发展历史 "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阿斯洛克(ASROC)”是美国60年代开始装备在水面舰艇上发射的短程反潜导弹,70年代卖给台湾,台湾有12艘驱逐舰装有此型导弹。弹长4.6米,弹径325毫米,发射重量435公斤,射程2-10公里。由一枚MK46鱼雷及一固体火箭推进器组合而成。其火控系统为MK114,包括MK53攻击战术显示台、MK134计算机等。台湾使用的是MK112八联装发射装置。 现在美军的ASROC均可以使用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发射效率明显改善,而且可以与标准IIER、战斧、海麻雀等混装,作战性能大为提高。 台湾当局反潜作战主力、海军168舰队的“济阳”级护卫舰在左营军港外海进行海空协同的反恐操演,并且首度开放媒体登船采访,炫耀海军对潜艇的作战能力。演习中,反潜直升机吊挂磁探仪标定目标后,通过“汾阳”号舰上极高灵敏度的声呐系统发射鱼雷,迅速打击水面下的潜艇。这次曝光的“汾阳”号舰在1993年正式成军。“济阳”级护卫舰原为美国于1965~1967年建造以反潜任务为主的“诺克斯”级护卫舰,共建造有46艘。台湾海军总共得到8艘,号称是“靖海第一关”。 停靠在港口的台湾海军“济阳”级(原美国“诺克斯”级)护卫舰“济阳”号(932和“凤阳”号(933)) 可就在2004年,台湾《中时新闻报》报道,民进党籍的台湾当局“立法院”委员对台湾海军驻扎在基隆的主力舰队进行了突击巡阅,发现其拥有的“成功”级、“康定”级和“诺克斯”级护卫舰这三种最重要的水面作战平台均存在战备不足、人员缺编甚至因零件缺乏而靠泊歇工的情况,特别是从美国租借来的8艘“诺克斯”级护卫舰最为严重。台湾媒体称,由于台湾很难在短时间内买到潜艇,自制潜艇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用说买到了还要花多年训练的事实,至少在下一代兵力成军之前,台湾反潜作战只能依赖水面舰艇和反潜机了。原来就以反潜目的而建造的“诺克斯”护卫舰长期从事台岛东部水域反潜作业,被称为伸向海底的“耳朵”,如今这双“耳朵”要失聪,台湾当局能不急吗! 但仅仅一年之后,8艘“诺克斯”级护卫舰就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台湾媒体吹捧上天,个中含义颇令人玩味。 § 装备概况 "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诺克斯”级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建造的、专门对付大洋中苏联核潜艇的反潜护卫舰。从1965年10月第一艘“诺克斯”号(FF1052)安放龙骨开始,直到1974年最后一艘“莫伊内斯特”号(FF1097)服役为止,美军共建造46艘。“诺克斯”级主要作为航母和战列舰编队外围不可或缺的反潜尖兵,担负编队外围50-150海里的反潜任务。90年代初,美国海军中的所有“诺克斯”级全部退役。此时,台湾海军的主力舰队正青黄不接,于是向美国租用其中9艘,其中一艘“托德·西雅图”号(FF1070)启封情况不佳,实际只租用了8艘。这些护卫舰共分三批交付,第一批和第二批各3艘,最后一批2艘。台湾海军装备后,对其重新命名并重定舷号,分别为“济阳”号(FF932)、“凤阳”号(FF933)、“汾阳”号(FF934)、“兰阳”号(FF935)、“海阳”号(FF936)、“淮阳”号(FF937)、“宁阳”号(FF938)和“宜阳”号(FF939)。未租用的那艘本来传言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台湾海军可能将其拖回台湾,置于陆地作为训练设施,但这个构想并未实施,最终以台海军拒绝接受该舰而收场。 停靠在港口的济阳级护卫舰,排在最外侧的是“海阳”号(936),前面醒目的潜艇是“海豹”号(792) 台湾海军装备的“诺克斯”级舰全长134米,舷宽14.33米,平均吃水4.6米,最大吃水7.55米;标准排水量3075吨,满载排水量4260吨(“济阳”号为3877吨),主机为两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蒸汽轮机,蒸汽压力为84千克/平方厘米,最大推进功率35000马力,单轴驱动;最大航速27.5节,携燃油750吨,20节时续航力为4200海里。另有750千瓦涡轮发电机3台,750千瓦柴油交流发电机1台,为全舰提供电力。全舰编制军官17~20名,士兵255~265名。 声呐系统 “诺克斯”级反潜护卫舰拥有SQS-26CX舰艏声呐、SQS-35(V)可变深度声呐及SQR-18A(V)1拖曳线列阵声呐三种。SQS-26CX是低频主动声呐,搜索工作波段为3.5千赫兹,针对不同的水文环境可有多种操作模式。SQS-35(V)可变深度声呐(VDS)是借由拖缆自舰艉放入水中实施探测的声呐设备。其入水深度可以设定,拥有12个旋转定向发射波束和24个接收频道,工作波段为13千赫兹,可搜索隐藏在不同深度的潜艇。台湾海军用SQS-35(V)在浅水海区进行高频声波试验时,竟然出现有鱼跃出水面的情况,可见其声呐波束的强劲程度。在台湾海军的联合演习中,参与潜舰对抗的“海龙”号等潜艇上的官兵都尝过它的苦头。据说,被强劲声呐波束笼罩的潜艇内的官兵,就象戴着钢盔被人用铁槌连续用力敲打一样,滋味极不好受。此外,配合SQS-35(V)使用的是SQR-18A(V)1拖曳阵声呐,它使用被动工作方式,用拖缆拖带于SQS-35(V)的后面几百米处,利用前端的放大器放大接收海底信号,把潜艇发出的声音过滤出来。 猎潜火力 “诺克斯”级的战斗控制中心安装有反潜战术资料系统(ASWTDS)。前述三种声呐系统获取的资料和情报都汇集到该系统进行分析,再将作战指令下达给MK114水下火控系统,由该系统控制“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以及MK46反潜鱼雷攻击目标。 “济阳”级护卫舰上的8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架,其中一个发射箱已经打开,露出了里面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 改进情况 "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早期"阿斯洛克"反潜导弹采用8联装的Mk-112倾斜式发射装置,为提高发射灵活性和快速性,美国在70年代末期又开展垂直发射“阿斯洛克”的研制。垂直发射与传统的倾斜发射相比,容易实现舰对空、舰对舰导弹和反潜导弹共架、共库,从而大大减少舰上固定设备体积,还能有效地攻击来自任意方向的潜艇并缩短发射准备时间。这也是世界各国海军舰用战术导弹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VLA(垂直发射式)“阿斯洛克”是为了替换目前使用的RUR-5A“阿斯洛克”和为海军提供一种中程的全天候快速反潜武器。它可以利用水面舰艇上装备的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发射,战斗部可分别携带MK45-V、MK50鱼雷和核深弹三种不同的反潜武器。 VLA“阿斯洛克”是由洛莱尔公司在RUR-5“阿斯洛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1978年4月从垂直发射模拟器上进行了首次发射。对于试验中存在的问题,美国海军计划研制一种新型火箭发动机,改进推进器分离技术、总体结构、自动控制和飞行控制系统。经过论证和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各系统均符合技术指标,1983年VLA“阿斯洛克”转入生产定型。根据报导,在后来VLA“阿斯洛克”的十次计划发射中有三次战斗部随同导弹一起爆炸,另外五次顺利入水后只有四次击中目标。由于发射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美国海军推迟了VLA“阿斯洛克”的生产,以便于解决存在的问题。1988年问题解决后开始生产,1990年开始装备美国海军水面舰艇。 VLA“阿斯洛克”在空中飞行过程与RUR-5A“阿斯洛克”相同,由于它采用垂直发射装置发射,可以灵活地攻击任何方位的目标潜艇;使用新的火箭助推器可以将战斗部发射到更远(30千米)距离;战斗部携带的MK46-V型鱼雷可以攻击1000米水深的潜艇。它比RUR-5A“阿斯洛克”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远的攻击距离、更大的攻击深度和更高的命中概率。利用MK50鱼雷改进的VLA“阿斯洛克”可以攻击1250米水深的核潜艇,而且MK50带有聚能定向爆炸装置,可以攻击目前世界上任何高性能的核潜艇。原计划1994年底或1995年初装备美国海军,由于这几年的国防预算中无此项经费拨款,几年内不可能装备海军。美国海军原计划订购10000枚VLA“阿斯洛克”用于训练和储备,但是由于经贯等方面的原因,估计订购数量不会超过1000枚。VLA“阿斯洛克”将装备到有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水面舰艇上。目前日本是第一个进口VLA“阿斯洛克”的国家,很快将有许多国家的海军也会订购VLA“阿斯洛克”。 § 使用 当舰载声纳系统发现敌方潜艇后,RUR-5A“阿斯洛克”从舰艇甲板上的发射架中以45度仰角发射升空,弹体加速按预定的弹道飞行。当达到预定的射程所必需的速度时,点火分离装置发出电信号,引爆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分离装置,使火箭助推器分离。由弹体构架和战斗部组成的部分继续沿弹道惯性飞行,到达预定时间(到达目标上空附近时),点火粉离装置再次发出电信号引爆弹体构架分离装置,使战斗部与弹体构架分离。如果战斗部携带的是一枚声自导鱼雷,则鱼雷后部的降落伞打开,使鱼雷减速安全入水,鱼雷入水后降落伞解脱,同时鱼雷启动并下潜到预定深度,利用声自导系统搜索、跟踪并攻击敌方潜艇。当战斗部携带的是一枚核深水炸弹时,核深水炸弹入水后降到一定深度引爆装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