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仙藤 |
释义 | § 概述 天仙藤天仙藤,茎细长圆柱形,略扭曲,直径1-3mm;表面黄录色或黄褐色,有棱脊及节,节间长短不等;质脆,易折断,断面有数个大不不等的维管束。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片叶三角状狭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基部心形,暗绿色或淡黄色,基生脉明显;叶柄细长,气清香微淡,以茎细带叶、色青绿者为佳。[1] § 基本信息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TiānXiānTénɡ【别名】都淋藤、三百两银(《补缺肘后方》),兜铃苗(《圣惠方》),马兜铃藤(《普济方》),青木香藤(《本草备要》),长痧藤(《南京民间药草》),香藤(《浙江中药手册》),臭拉秧子、痒辣菜(《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茎叶。霜降前后叶未脱落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马兜铃条。 § 生态环境 1、生于山野林绿,溪流两岸,路旁及山坡灌丛中。 2、生于山谷、沟边阴湿处或山被灌丛中。 3、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西、湖北、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4、显微鉴别马兜铃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皮层较窄。中柱鞘纤维6-10余,连接成环,外侧纤维壁厚,内侧逐渐变薄。维管束数个,大小不等。形成层成环。导管类圆形,直径10-170μm。中央有髓。 § 主要功能 1、治产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气腹痛:天仙藤五两。炒焦,为细末。每服二钱。腹痛,炒生姜、小便和酒调下;血气,温酒调服。(《普济方》天仙藤散) 2、治疝气作痛:天仙藤一两,好酒一碗,煮至半碗服之。(《孙天仁集效方》) 3、治癥瘕积聚及奔豚疝气:天仙藤一两(炒),乳香、没药、玄胡索(醋炒)、吴萸、干姜各二钱,小茴香五钱。共为末,每服三钱,好酒调服。(《本草汇言》) 4、治妇人有水气而成胎,以致两腿足浮肿: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软白者、辣者,良)各五分。为末,上每服五钱,生姜、木瓜、苏叶各三片,水煎,日三服。(《妇人良方》天仙藤散) 5、治痰注臂痛:天仙藤、羌活、白术、白芷梢各三钱;片姜黄六钱,半夏(制)半两。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间下千金五苓丸。(《仁斋直指方》天仙散) 6、治乳腺炎:鲜天仙藤适量。揉软外敷,每日换药一次。(《江西草药》) 7、治毒蛇毒虫咬伤,痔疮肿痛:天仙藤鲜品捣烂敷患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 药用信息 【化学成份】天仙藤含马兜酸(aristolochicacid)D,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药理作用】参见马兜铃条。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泥土,闷润,切段晒干。 【性味】苦;温 【归经】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利水消肿;解毒。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 临床应用 天仙藤验方:(《本草汇言》)功能散寒,活血止痛,适用于肝癌及腹腔肝瘤。天仙藤30克,乳香、没药、醋元胡、吴萸、干姜各6克,小茴香15克。共研细末,每服9克,好酒股。 2.验方:主治羊水过多症。 (1)、主方:茯苓皮15克冬瓜皮15克大腹皮15克山药15克白扁豆15克石莲子10克车前子10克冲天草10克抽葫芦15克川断10克桑白皮10克天仙藤10克防己6克 (2)、巩固方:茯苓12克炒白术3克石莲子10克车前子10克山药15克大腹皮10克冲天草10克抽葫芦15克桑寄生10克川断10克冬瓜皮15克冬葵子6克天仙藤10克。 两方有健脾益肾,肃降肺气,使水道通调之功;主治妊娠中晚期,脾肾两虚导致的羊水过多症。临床可见腹部异常增大,有时作痛,胸闷肋胀,舌苔薄白润,脉沉滑。一般先服主方6~10剂,有效后再服巩固方,至自觉症状减轻或经超声波测量羊水已减少后,可间断服药(服药2剂,间隔1、2日再服),至羊水平段恢复正常或症状基本消失则停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