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民革命军
释义

§ 简介

国民革命军军队

孙中山于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介石。“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7年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湖北的英国租界。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部队改篇为第八军。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乾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 形成

国民革命军铁甲队北伐是中华民国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十七年(1928年),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国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完成于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以广东及广西为基地,先后击败以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为主力的北洋军阀,之后取得原属北洋军的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加入,最后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效忠而宣布成功。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两广开始,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於形式上的。

1926年北伐开始时,国共两党仍处於合作状态,直至1927年4月。当时在南京的蒋介石跟在武汉的汪精卫出现分裂(称宁汉分裂):蒋介石在4月12日起在上海等地进行“清党”(中国大陆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搜捕并处决共产党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宁汉合流。自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共产党於8月1日发动南昌暴动(中国大陆称为“南昌起义”),成立属於自己的武装部队。

1923年孙中山在滇桂粤各军的支持下再次回粤执政,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并就大元帅职。孙将各军一律改称讨贼军,其中将在粤的外省部队编为国防军,直属大元帅指挥,归附帅府的粤军编为地方军。待平定沈鸿英及再平陈炯明后,又将讨贼军改称建国军,并加委了建国粤、滇、桂、湘、赣、鄂、川、山陕、奉等军总司令,其中只有粤、滇、桂、湘等军尚可使用,内部编制以师、旅为主。其余各军或规模很小,甚至只有空架子,或在远域他省。1928年两广统一后,建国既各军与新兴的黄埔校军统一组建为国民革命军第1-6军,广西的定桂讨贼军改编为第7军(军辖二团制的旅),以上成为北伐前夕的七个军。

§ 战区序列

国民革命军序列一 (1938年1月)

第一战区(作战地区 平汉路方面)

司令长官 程 潜

第二战区(作战地区 山西方面)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

司令长官 阎锡山

第三战区(作战地区 苏浙方面)

司令长官 顾祝同

第四战区(作战地区 两广方面)

司令长官 何应钦

第五战区(作战地区 津浦线)

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八战区(作战地区 甘宁青方面)

司令长官 蒋中正 副 朱绍良

武汉卫戍总司令部

总司令 陈 诚

西安行营

主任 蒋鼎文

闽绥靖公署

主任 陈 仪

军委会直辖兵团

第二十军团 汤恩伯

第二集团军 孙连仲

第二六集团军 徐源泉

第八集团军 张发奎

整训部队及未经调动部队

计后方整训部队二十六个步兵师,未经调动部队十四个步兵师,七个步兵旅。

国民革命军序列二 (1938年11月)

第一战区(辖区 豫省及安徽之一部)

司令长官 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 山西及陕西之一部)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司令长官 阎锡山

第三战区(辖区 苏南皖南浙闽两省)

司令长官 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区 两广方面)

司令长官 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区 皖西鄂北豫南方面)

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区 甘宁青及绥远方面)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九战区(辖区 赣省一部鄂南(长江以南)及湘省)

司令长官 陈 诚 薛 岳(代)

第十战区(辖区 陕西方面)

司令长官 蒋鼎文

鲁苏战区(辖区 苏北及山东方面)

总司令 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 冀察文面)

总司令 鹿钟麟

国民革命军序列三 (1944年冬)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 胡宗南(代)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 阎锡山

第三战区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司令长官 顾祝同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六战区

司令长官 孙连仲

第七战区

司令长官 余汉谋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九战区

司令长官 薛岳

第十战区

司令长官 李品仙

冀察战区

总司令 高树勋

驻印军

总指挥 萨尔登 副 郑洞国

第一方面军

司令官 卢 汉

第二方面军

司令官 张发奎

第三方面军

司令官 汤恩伯

第四方面军

司令官 王耀武

昆明防守司令部

司令 杜聿明

总部直辖部队

地方绥靖部队

军委会直辖部队

§ 历任司令

何应钦   中国国民党   1944年5月 1946年5月

顾祝同   中国国民党   1946年5月 1948年4月

余汉谋  中国国民党   1948年5月 1949年4月

蒋介石顾祝同   中国国民党   1949年4月 1950年3月

孙立人   中国国民党    1950年3月 1954年6月

黄杰    中国国民党   1954年6月 1957年7月

彭孟缉  中国国民党    1957年7月 1959年6月

罗列    中国国民党   1959年6月 1961年8月

刘安祺   中国国民党   1961年8月 1965年8月

高魁元   中国国民党   1965年8月 1967年6月

陈大庆   中国国民党   1967年7月 1969年6月

于豪章   中国国民党   1969年7月 1975年3月

马安澜   中国国民党   1975年3月 1978年3月

郝柏村   中国国民党   1978年3月 1981年11月

蒋仲苓   中国国民党   1981年11月 1988年6月

黄幸强   中国国民党   1988年6月 1991年7月

陈廷宠   中国国民党   1991年7月 1993年7月

李祯林  中国国民党   1993年7月 1996年7月

汤曜明   中国国民党   1996年7月 1999年1月

陈镇湘   中国国民党   1999年1月 2002年1月

霍守业   中国国民党   2002年1月 2006年2月

胡镇埔   中国国民党  2006年2月 至今

§ 陆军领袖

国民革命军阵亡战士公墓

第一路军 总指挥 陈调元 (该路军原为直军齐燮元的苏军、皖军所部)

第二路军 总指挥 刘峙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顾祝同部)

第三路军 总指挥 韩复榘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1929年降蒋)

第四路军 总指挥 何建上将(该路军原为唐生智湘军,1929年降蒋)

第六路军 总指挥 朱绍良上将

第七路军1 总指挥 刘湘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七路军2 总指挥 毛维寿上将(原十九路军分化)

第八路军1 总指挥 唐生智上将(原第四路军分化)

第八路军2 总指挥 陈济棠上将(该路军为广东地方军阀部队,原李济深旧部)

第八路军3 总指挥 朱德上将 副总指挥 彭德怀上将(中共领导的原中国工农红军)

第九路军 总指挥 鲁涤平上将(该路军为湖南部队,原谭延闿旧部)

第十路军 总指挥 龙云上将(该路军为云南地方军阀部队,原唐继尧旧部)

第十一路军 总指挥 刘镇华上将(该路军为袁世凯年代镇嵩军)

第十二路军 总指挥 田颂尧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三路军 总指挥 石友三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1929年降蒋)

第十四路军1 总指挥 邓锡侯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四路军2 总指挥 顾祝同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

第十五路军 总指挥 马鸿逵上将(该路军为北洋军阀时期回族部队)

第十六路军 总指挥 徐源泉上将(该路军原为张宗昌旧部)

第十七路军 总指挥 杨虎城上将(该路军原为陕西部队,源出靖国军)

第十八路军1 总指挥 毛光翔上将(该路军为贵州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八路军2 总指挥 陈诚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而且是王牌)

第十九路军 总指挥 蒋光鼐上将(该路军原为广东部队,陈铭枢、李济深旧部)

第二十路军 总指挥 张钫上将(该路军为收编万选才、樊钟秀残部后组成)

第二十一路军 总指挥 夏斗寅上将(该路军为黎元洪时代鄂军石星川残部)

第二十二路军 总指挥 吉鸿昌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五路军 总指挥 梁冠英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六路军 总指挥 孙连仲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七路军 总指挥 冯钦哉上将(原十七路军分化)

第二十九路军 总指挥 宋哲元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张学良,间接降蒋。

§ 著名战役

孙中山检阅国民革命军

北伐战争

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一、二、三、六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及张宗昌。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国民党分裂成左派的武汉及右派的南京两个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开始进行清党,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至7月,宁汉复合;蒋介石於8月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何应钦、李宗仁在龙潭击败。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联军,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至6月,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国军亦进至北京。12月,张学良在关外易帜,北伐宣布成功。

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八十四个军约三百个师,共二百二十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及云南等地的部队。而且军队质素非常参差,不少是投诚及收编而成。1928至1929年曾开始编遣工作,计划将国民革命军缩编成六十五个师共八十万人,亦有订明国军最高指挥权在国民政府。但不久国民党内实力军人即互以兵戎相见,先后发生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多场国民党内内战,加上对共产党围剿及用兵,编遣计划及军队国家化的计划遂无疾而终。

抗日战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军大幅扩编。在民族团结下,原来共产党的红军亦被编入为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 革命军精锐部队军)及新四军。至1945年,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据统计,八年抗战中,国军中陆军阵亡将士三百万人以上,当中将级军官已超过二百名,中下级军官更大幅伤亡。此外,抗战期间国军亦首次离开中国,组成远征军, 到缅甸与英印军共同作战,且亦屡有胜果。

内战至渡台,在美国的斡旋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1946年2月在重庆签署《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全12个月内将中国的军队减为108个师,90个师为国民党部队,18个师为共产党。之后再在六个月缩编为国民党50个师,共产党10个师。但是整军尚在开始阶段时,两党已在同年6月再次开战。1947年起,各地共军放弃国军称谓,改称人民解放军。随后国军在中国大陆被解放军所败,国民革命军在中国大陆的历史亦告一段落。

§ 历史评价

军队资料图片

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时期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坚实力量;4.12“清党”之后,国军二次北伐统一全中国,成为维护国民政府统治,镇压中共的有力武器;抗战中,国军作出巨大牺牲,成为抗战的主力军,中共军队名义上也成为国军的一部分。

解放战争中,国军陷入中共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主力被歼,余部退往台湾;国府迁台后,国军成为台湾的地方武装,但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过,近年来受台独势力影响日深。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民革命军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