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喀喇沁左翼 |
释义 | § 【编辑】行政区划 下辖10镇、11乡: 镇:大城子镇、中三家镇、公营子镇、六官营子镇、南哨镇、老爷庙镇、南公营子镇、平房子镇、山咀子镇、白塔子镇。 乡:卧虎沟乡、甘招乡、水泉乡、兴隆庄乡、大营子乡、坤都营子乡、大城子乡、羊角沟乡、尤仗子乡、十二德堡乡、草场乡。 § 【编辑】历史沿革 喀喇沁左翼之名始于後金天聪九年(1635年)。据《蒙古游牧记》记载:“苏布地从叔父色楞,初为所部塔布囊,天聪九年(1635年)诏编佐领以色楞掌管左翼,授扎萨克,顺治五年(1648年)叙功封镇国公,世袭罔替。”“喀喇沁”,原为部落名称,蒙古语是“保卫”或“看守”之意。 喀喇沁县境,战国初为东胡地。魏、晋时属鲜卑她。十六国时属前燕地。北魏时属营州地。隋属柳城郡她。汉属右北平郡。唐属营州地。唐末被库莫奚所居。辽属中京道。统和四年(982年)置阜俗县。统和十六年(998年)置利州。南境为潭州龙山县,北境为富庶县。金属北京路利州。元属大宁路利州龙山县。明属大宁都指挥使司的营州中卫地,後改属诺音卫地。後金天聪九年(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治所初在官大海,後迁至南公营子)。清干隆五年(1740午)设塔子沟厅。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实行蒙汉分治:汉族归县管辖,蒙古族归旗管辖。一抉儿土地上有两套行政建制,旗县并立。民国三年(1914年)将建昌县又改为凌源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分设凌南县。1937年凌源、凌南二县合并为建昌县。1940年撤销县。将喀喇沁左翼旗改为喀喇沁左旗,统归喀喇沁左旗管辖。 解放後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驻地大城子镇)属热河省管辖。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後,划归辽宁省管辖。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是辽宁省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归朝阳地区行政公署领导。现为朝阳市辖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