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民居 |
释义 | § 简介 四川民居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屋檐一般不高,绿影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四川民居多依地形、就势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采用石、砖、木、竹等 多种材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其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前坡短、后坡长,多外廊,深出檐,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 民居是四川最古老的建筑,四川民居是由远古的干栏式建筑演变而成。成都十二桥发现的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雏形,以后演变为汉代的干栏式建筑,再进一步演变为地龙墙、高勒脚、木地板、四周设通风口的民居(汉代画像砖),到了东汉即出现了庭园式民居(东汉庭院画像砖)。整个民居分四个院落、前堂、后寝、厨房、望楼,功能分区明确,多为穿斗式、抬梁式结构,有撑拱、斗拱的作法,已体现出四川传统民居的布局和风格。 四川现存民居,多为清代建造。按功能型制的不同,民居或分为大型庄园、廊院式、连排式、农舍、乡土民居等,其中以江安县夕佳山官宅、阆中古城民居、崇州市杨玉春宅第(宫保府)、峨眉山徐宅等保存较好又具有代表性。 § 特点 四川民居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四川民居极其注意与环境的融合,大多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层层拔高,与四邻环境协调,并用古林修竹、挖池堆石加以点化,使之具有特殊的韵味。如峨眉山徐宅,地处万年寺附近,木结构的灰瓦屋顶,外观朴实并与山野相融。其选址十分讲究,背依群山,面向秀林,虚实结合,错落有致,既是观赏峨眉山风光的好地方,又与峨眉山秀丽多姿的景色十分谐调。四川民居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利用曲轴、副轴,使建筑随地形蜿蜒多变,曲折迭进,宜左宜右,忽上忽下,充满自然情趣。空间大、中、小结合,层次丰富,有小中见大的效果。在封闭的院落中设敞厅、望楼,取得开敞而外实内虚的效果。室内外空间交融,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将建筑空间结合环境自由延伸,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映增辉。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四川民居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与历史、人文等因素息息相关,不但表达了民居主人的文化品位、社会地位,同时也包涵着人们的祈求和愿望,以及在满足居住功能之外的某种追求。民居中的门楼的装饰、窗格的变化及围护结构的美化等,最能体现这种文化内涵。民居建筑中,在使用多功能的天井、檐廊和巧妙设置的望楼、碉楼等方面有独到的处理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堪称四川民居一绝。 § 建筑风格 四川民居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屋檐一般不高,绿影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四川民居四川民居里的人们没有正统的建筑概念,不讲什麽“堂屋”。“厢房”等,随坡就坎,随曲就折。由於功能上要满足生活的要求,所以房屋主间佈置自由,利用率根高,内部关系十分紧凑。室内往往有几个等高线,这闲比那间主高出三尺,那间上去又是合楼,上上下下,极富变化。 从外面看是裸露的竹竽或木棒支撑的小木箱,危若垒卵,使人不寒而栗。而居民却能在里面怡然自乐。四川民居在这里,你的空间观念会改变。一张小床,高度只能坐起,而不能在床上站立。空间不大,但个人的私密感和庇护感却很强。室内光线虽不好,但临窗设一小桌,读书十分幽静,累了向外俯视。 近处是一片房顶,上面挂著五颜六色的衣服;远处是烟雾蒙蒙的江面肩来低沉的气笛声。这样的美景在其他城市的高层建筑上是领悟不到的。这种随便意识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形成建筑风格的千变万化。这里的人们没有愚公移山的气魄,却依附於自然,对自然撒娇,体现出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亲和而随意。 § 种类 历史久远的干栏式建筑 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是指以树干为栏的木阁楼。古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之说,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巢居”。干栏式建筑主要是指那种穿斗式木结构,底层架空的吊脚楼。 在中国南方的许多潮湿地域,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在地面立起木桩,并在上面建造房屋的方法,这种形式的建筑在四川各地均有分布,现在还可以在山区及沿河的一些老场镇见到。从成都市十二桥出土的商周建筑遗址来看,2800年前成都就已经采用木桩基础、木地梁,墙体和屋顶用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干栏式结构。到了汉代又发展成高勒脚和架空地板的木结构楼房。 结构比较复杂的干栏式建筑,上层的前部有宽廊及晒台,后面是堂屋与卧室,堂屋内设火笼或祭神台。有的大屋宽可达五间,高三层,楼梯可置于室外也可以置于室内。干栏式建筑常常根据地形布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兴建,沿山而行,顺江而建,遇弯则曲,开合有致,不拘一格。干栏式建筑有很强的山地适应性,多建于斜坡与河畔,靠近水源和道路,迎风朝阳,居高临下。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房屋架空,这样既可以防水防潮,还可以抵御野兽虫蛇的侵袭。在农村,房屋下面的架空部分作为牛栏猪圈,上面住人或贮存粮食。建筑的上层采光良好,下层空气流通,这在多雨潮湿的四川农村非常实用。 单门独户四合院 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经济发展,四川民居出现了许多封闭式的院落,即四合院。早在东汉时期,四川民居已有了重门厅堂的庭院,并以围廊分隔院落,前堂、后寝、厨房与望楼分区明确。四合院是中国汉民族的典型民居建筑,其特点为四周是房屋,中间有院坝或天井。四合院的规模大小不等,大型的四合院有二进、三进及东西跨院。不论大小都以中轴线为中心,讲究对称布局,显得严谨而优雅。四川河流纵横,由于受河流走向的影响,四川的四合院不像北方的四合院那样讲究正南正北,许多院落的中轴线、可能有些向东或向西偏移。大户人家的宅院一般要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和堂屋,往左右延伸布置卧室、书房、厨房、杂屋等,形成左中右三组横列的院落组群。规模更大的宅院在前排建筑的后面还有后排建筑及后花园、仓库、加工作坊等,可谓庭院森森。 由于受封建礼制的影响,四合院在平面布局上要讲长幼尊卑,主仆有别。大院内采用天井、敞口厅堂及走廊将宅院的空间连成一片,但又互不干扰。堂屋是宅院的中心,内设神位或祖先牌位,方便家人供奉。堂屋又兼作客厅,待客、议事、起居休闲等,大多在这里。更为讲究的豪宅,堂屋分行走多,房屋的高度、进深各不相同,但屋顶交叉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从高处俯瞰、小青瓦屋顶重重叠叠,高低起伏,排列有序,看上去就像一群黑色的飞燕展翅飞翔。巧妙的冷摊瓦屋顶四川民居的屋顶很有特色,并且经济实用。不论是干栏式房屋或四合院房屋,屋顶均为两面坡式,贫穷人家屋顶覆以厚厚的茅草,富裕人家则盖小青瓦。屋顶出檐深远,既可以遮挡阳光辐射,又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墙面或渗入屋内。这种屋顶又称“冷摊瓦”,除了指小青瓦屋顶,也包括茅草屋顶。“冷摊瓦”屋顶的特点是透气性好,空气从许多细密的缝隙中进入室内却又感觉不到风,而是徐徐地、不断地循环着室内的空气,这在冬季门窗紧闭时效果尤为显著。在夏季,气候潮湿闷热,“冷摊瓦”屋顶又可以不断地将室内的湿气排出,较好地解决了室内的潮湿问题。 四川民居精美雕刻添光彩 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用一些木雕、石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比较常见的是在门窗格扇、挂落、牌坊、撑拱等部位施以木雕,可分为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和浅雕四种。另一种常见的雕刻是石雕,从各地的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石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石雕。在四川民居中较少见到的是砖雕,但也能见到一些。砖雕又称“花砖”,是用锯、钻、刻、凿、磨等手法,把青砖加工成各种形状,作为建筑上某一部位的装饰,常用在照壁上或公馆的大门上。各种雕刻内容题材广泛,常见的有福禄寿喜字样;吉祥如意图案;历史故事、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形象。不为前堂和后堂,前堂作客厅或餐厅,后堂专事供神。一些较大的堂屋用屏风或隔扇分隔为前后两部分,名曰“鸳鸯厅”。 四川的四合院内都建有天井,天井的四边用石条砌成台阶,中间用石板铺成平面,下面掏有排水沟,可以排泄从屋檐倾泻而下的雨水。四川民居的天井一般都比较小,只有农村兼作晒坝的天井要稍大一些。在北京,传统四合院房屋与天井的平均比例为2∶1,四川则为3∶1,虽然要小一些,但不止一个,民间常以天井的数量来衡量一所宅院的大小。天井除了具有排雨的作用,还具有通风、采光、绿化、晒衣、晒粮食及休闲玩耍等综合功能,是住户人家的小天地。小小的天井充当了住宅中的庭院,这种露天但又封闭的空间,把室内与室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川的四合院房屋一般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或抬梁式结构,墙壁多为木质的,也有用砖砌成的空斗墙;屋内一般不安装天花板,屋顶也要比北方的薄一些。有些大型四合院群落的房间较多,正房、厢房、副房等层层组合,虽然房屋行走去,都可以看到田野中星散着一丛一丛的林子,一丛林子里就是一户人家。在广阔的田园中,机耕小道与灌溉渠交织伸向农舍,农舍门前小桥流水,四周绿荫环抱,人们在这里过着宁静而怡然自得的生活。 四川民居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 明清以来,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镇得以迅速发展。不少乡民进入城镇居住,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面镶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自如。商住两用的房屋多为一楼一底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面是门面,后面是居室和厨房。大一点的商住两用房中间用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城镇的临街民居以多功能的连排店居为主,住户家家相连,店铺连成一片。店居除了具有居住的功能,兼有经营、生产等多种功能,这种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布局,有效地安排了生活空间和商业空间。前店后居的布局既有利于做生意,同时店面又隔离了街上的噪声,保证了后面居室的安静。 公馆是城镇里的豪华民居,里面住的是达官贵人和商贾巨富。公馆一般为大型四合院建筑。过去成都曾集中了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公馆,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了。公馆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门,大门是住房的门脸,体现着主人的地位与富贵。古时称双扇为门,单扇为户,我们经常把个性很强的见解称为“门户之见”,可见,门户能显示出主人的文化品位和生活习性。当官的要在门口筑几级台阶,以示高高在上;经商的要在门口设一高高的门槛,以防肥水外流;读书人要在门口摆一对石门墩,上面刻着书箱,表示书香门第。大户人家很注意大门的朝向设计,修建之前要征求风水先生的意见。过去四川人把大门叫做“朝门”、“龙门”,把在门厅里聊天称作“摆龙门阵”。一些公馆的大门还建有高大的“人”字形牌楼,上面装饰有少雕刻布局繁密严整,层次分明,人物造型生动,山水楼台玲珑剔透,立估感强,工艺精湛,四川民居雕刻风各独特既有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民族民居建筑艺术宝库。四川民居自然天成是农家 农村的四合院又称“四合头”,天井比较大,隔着天井面对正房的厅称为下厅,用作堆放农具杂物,边上设猪圈。四合院的朝门开在下厅中间,正对中轴线。房屋开间尺寸一般要以“八”字为尾数,如堂屋开间一丈一尺八寸、出檐二尺八寸等,“八”谐音“发”,寓意发财。在四川农村,常见的民居格局为“三合头”,即正房两边再延伸出两通拐角的偏房,呈凹字形,中间是一块地坝。 这类“三合头”小院一般不建大门和围墙,而是由一片林木掩映着。房屋一般有5—7间,正房的中间是堂屋,其余为卧室,偏房一般用作厨房、猪圈或储藏室。这类“三合头”小院又称三合院,是四川农村最典型的民居建筑样式。 还有一类比较简单的农舍呈L形,是一种两通连体的格局,因形状有一点像套在牛脖子上的枷担而被农民称作“枷担弯”。这种民居结构紧凑,规模较小,一般只住一户人家。近年来,这类“枷担弯”房舍大多已改建成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小楼,增加了住房面积。一些人家还砌了围墙,修了“龙门子”,成为新型的农家小院。 在川西坝子,几乎每户农家的屋前都有一块小地坝,用作凉晒粮食。农舍的四周大都栽有成片的树木或竹子,并且十分浓密。如果驱车从成都市区向郊外的任何一个方向驶公馆高筑围墙,大院内小院重重,除了建有若干天井还建有花园、水池,有的还建有戏楼和碉堡。民国期间修建的公馆在传统四合院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西方建筑元素,有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既有中国封建豪门府邸的遗风,又有欧洲古典建筑的特色 § 相关词条 川西坝子西方建筑古典建筑 北京上海贵州 § 参考资料 [1]四川民居http://club.news.sohu.com/r-zz0084-12165-0-0-0.html [2]中航传媒http://www.airchinanews.com/imerl/article/20061011/624_1.shtml [3]时光网http://www.mtime.com/movie/67636/characters.html [4]见证青藏线http://www.cctv.com/geography/theme/qingzangxian/zjqz/rwfq/mfms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