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敦颐(1017~1073) |
释义 | § 周敦颐(1017~1073) § 正文 中国宋代哲学家、理学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周敦颐幼年丧父,得到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的抚养和栽培。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广南东路判官、提点刑狱等,均有治绩,“虽荒崖绝岛,人迹所不至处,亦必缓视徐按,务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周敦颐从政之余,还“汲汲于传道授业”。南安军通判程珦曾令其子程颢、程颐前往周敦颐处受业。他爱庐山风景,购地筑室以居,取故乡“濂溪”命名。宋神宗熙宁元年病终于此。后人称周敦颐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的哲学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另外还有一些哲理诗文。周敦颐继承、发展儒家思想,但也曾受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太极图说》,与道士陈抟的《先天图》有密切关系。 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万物变化无穷,但都是阴阳二气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无极”和“太极”的意义,周敦颐本人未曾加以说明。 在他的伦理思想中,“诚”是主要范畴。他认为,“诚”是由“太极”派生出的阳气的体现,是“纯粹至善”的,因而以“诚”为内容的人类本然之性亦是善的。他宣称“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把封建道德看作是人性固有的。但他又认为,“纯粹至善”的本然之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环境的影响,刚柔不能适得其“中”,而产生恶。由此,他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和修养,能够“自易其恶”、恢复善性,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违背封建的仁义礼智。从而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封建人伦关系。他的存“诚”,“无欲”的人性论和禁欲主义,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敦颐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吸收了佛、道的学说,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观,便于理学更加有力地同佛、道进行斗争。他把自然观、认识论、思想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等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哲学体系,比以前的儒家学说更加精细和富于理论色彩。周敦颐的哲学具有时代的特色,在宋、元、明、清的理学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