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寅伯
释义

§ 人物简介

吴寅伯吴寅伯(1910—2004)著名摄影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27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作品《芦花》1931年入选美国芝加哥博览会。1933年参与组织苏州影社。1937年在上海加入黑白影社。曾任苏州、上海金城银行办事员。建国后,任《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和第三届理事。作品有《落日》、《筏》、《荷花》、《华山松》等。[1]

吴寅伯自青少年起,就迷恋摄影。他用玻璃瓶底研磨镜头,自制照相机。在20世纪30年代,他与郎静山、吴中行、刘半农等名家结合西洋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创立了中国摄影的艺术地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寅伯参与了“上海摄影学会”的恢复组建,这一期间,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摄影沙龙及国际摄影比赛,并获得了一些奖项。自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后,他曾在中苏友好协会、人民画报社、外文局等单位担任摄影记者,同时进行摄影技术的研究和新器材的试验。文革初期,他顶着“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的帽子,背负着沉重的器材骑自行车数次到天安门选点,创作出了一幅广为流传的名为“东方红、太阳升”的经典作品。

§ 职业历程

吴寅伯1933年组织苏州影社。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外围组织上海银钱业联谊会活动,担任摄影指导。抗战期间为“同仁书画”摄影展览义卖,支援抗日。 1947年成立“上海摄影学会”。

1947-1950年间参加美、英、新西兰、丹麦、印度、捷克等国家摄影沙龙。建国后从事北京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摄影工 作,任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

自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后,他曾在北京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从事摄影工作,任人民画报社、外文局等单位摄影记者。获文化部授予新闻高级记者职称。同时,他还进行摄影技术的研究和新器材的试验,设计拍摄彩色片使用闪光泡的曝光计算尺,被评为文化部外文局先进工作者。曾任中国摄影家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兼展览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三、四届理事。文革初期,他顶着“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的帽子,背负着沉重的器材骑自行车数次到天安门选点,创作出了一幅广为流传的名为“东方红、太阳升”的经典作品。

§ 获得奖项

获文化部授予新闻高级记者职称。设计拍摄彩色片使用闪光泡的曝光计算尺,被评为文化部外文局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摄影终身成就金像奖。获造型艺术成就奖。[2]

§ 人物评价

著名摄影评论家鲍昆在《逝者如斯--纪念吴寅伯老先生》一文中说:“吴寅伯和他的时代同仁们共同构建了一段摄影历史,这段历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历史的一部分。他们在积弱贫穷的旧中国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执着地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经营摄影--这一外来的、新奇的影像技术,将中国文化人的艺术理想和自我的人生感悟以影像的方式释放给世界和历史。他们不倦地参与世界各种形式的沙龙展览比赛,以一种赛手的身份将艺术化的,但却不是现实的中国影像推送到国际影像的交流平台上。他们展示和坚持了古老的中国精神,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和遮蔽了现代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晚年的吴寅伯,以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重新检讨这一代人的追求与实践,坦承遗憾的缺失,表现了一个智者的襟怀。但历史无法重构,更无法假设,每一时代都有必定的局限。吴寅伯一代人的追求和无奈,是历史帏幕下的个人宿命。当我们回归到他们个体的考察时,才能将宏大的历史微观化和情境化,看到历史与逻辑的必然冲突。”“如今,斯人已去,但历史长存。吴寅伯作为历史的符号,已经镌刻在我们民族的影像文化路程上,所以我们是不能忘记的。”[3]

§ 辞世

吴寅伯于2004年11月3日17时50分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4岁。在他走完漫长的摄影人生之后,又完成了他最后的奉献——捐献遗体。他生前使用过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摄影器材,以及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的全部奖金,也将一并捐赠给筹备之中的中国摄影博物馆。

作为一名从清朝末年跨越世纪的老人,他经历了人生坎坷,风风雨雨,却始终对社会充满热爱。他淡泊一生,不事张扬,生前嘱咐家人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在协和医院的一间简朴的告别室,数十位家人在默默地为他送行。[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