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观象台 |
释义 | § 基本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闭馆一天,每天开放时间为上午9:00-11:30;下午1:00-4:30。 交通提示:乘特1和1、4、8、9、20、43、44、57路公共汽车及环线地铁在建国门站下车均可到达。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东裱褙胡同2号 邮 编:100005电 话:010-65242202 § 概述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1] 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古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约公元1442年左右),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朝正统年间,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这里既有当时按照元代以来天文仪器复制的大型青铜天文观测仪器,又有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及外国传教士先后设计制造的精密新仪器,显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是研究古代天文科学成就的重要资料。 § 古台历史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它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 早在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建国门观象台北侧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成为北京古观象台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后,于明正统七年(1442)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此时观星台和其附属建筑群已颇具规模。 1644年清政权建立之后,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1669-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监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康熙五十四年(1715)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至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架古仪都已装备完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这8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平分,各劫走5件。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1902年归还。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1921年装运回国,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1911年辛亥革命后,观象台改名为中央观象台, 1927年,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后,古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于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北京,为保护文物,将置于台下的浑仪、简仪、漏壶等7件仪器运往南京。现这7架仪器在分别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 解放后,北京古观象台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在国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高级官员和科学界同行如英国首相布莱尔、比利时首相伏斯达等都曾慕名前来参观考察。 历史沿革 明朝正统四至七年(1439年-1442年)建造了古观象台,其位置选用了旧日元大都城的东南角楼,当时称为观星台。 清朝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清末八国联军进京,法国和德国掠走了一些观象仪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法国、美国等主要战胜国为一方与战败国德国为另一方在巴黎和会上签定了《凡尔赛条约》。根据该约,法国和德国先后将掠夺的观象仪器归还给了中国。 辛亥革命之后,观象台改称中央观象台。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称国立天文陈列馆,不再用于天文研究,仅做气象观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观象台于50年代作为北京天文馆,后改为对公众开放的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70年代末期东部坍塌,此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 修葺后的古观象台为古朴的城蝶式青砖建筑,城台高达17.79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在外观保留为明清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将内部改变为两层展览厅。台下西侧院内的紫薇殿与晷影堂设有介绍天文学知识和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 1982年,古观象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古台展览 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院内陈放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主要有:明代原大铜制浑仪(复制品)、元代1:3铜制简仪(复制品)、元代原大铜制正方案(复制品)。后院陈放有日晷和圭表等古代计时仪器。这些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古代天文仪器多年来一直深受关注。 时间历法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时间历法》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时间历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主要研究成果。我国古代的历法较为特殊,大多为阴阳合历,从古六历到清时宪历,共102种。其中仅有2部纯阳历,前后经历了五次较为重大的历法改革。展览运用文字和图片说明手段介绍了我国不同朝代的历法概况。同时,展出了我国古代使用的一些时间量具,如日晷、圭表等。同时,亦有数架移自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近代天文摆钟原件。 古观象台 天象记事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天象记事》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和观测成就。例如: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天文图案、公元8世纪的敦煌星图、以及我国传统的三垣二十八宿天区划分等。同时,展览还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天文研究成果:如对太阳黑子、哈雷彗星、以及超新星等的研究。展览立足于给观众以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全面了解,运用丰富的展陈手段,并有相当数量的实例模型。展览展出多年,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同时亦常年作为青少年课外活动的教育基地 古观象台 灵台仪象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灵台仪象》部分主要对我国古代天文台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用仪器作了较为概括的介绍。展览表现了从西汉天文遗址开始一直到北京古观象台的中国天文研究机构发展历程以及浑仪和简仪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观测仪器。展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运用了大量实例模型与照片,同时还展出了我台首创研制的铜制古代天文仪器比例模型。展览自展出以来深受参观者和天文爱好者的欢迎。 古观象台 § 相临景点 故宫 文天祥祠 普渡寺 毛主席故居(鼓楼大街) 东单公园 皇城遗址 南馆公园 嵩祝寺及智珠寺 保利剧院 北京蜡像馆 北京古观象台 青年湖公园 柳荫公园 东四清真寺 和敬公主府 睿亲王府 段祺瑞住宅 清末大学士崇礼住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山公园音乐堂 首都剧场 中国美术馆 王府井天主堂 通教寺 长安大戏院 中国医史博物馆 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 北京大学红楼 老舍纪念馆 茅盾故居 智化寺 正阳门 国贸大厦-恒基中心 北京-蔡元培故居 贡院 五顶庙 雨儿胡同13号四合院 吉安所 富强胡同四合院 东皇城根32号大宅院 前永康7、9号四合院 麻线胡同3号四合院 秦老胡同35号四合院 黑芝麻胡同13号四合院 孑民堂 圣米厄尔天主堂 桂公府 荷兰使馆旧址 陈独秀旧居 意大利使馆旧址 社稷坛 什锦花园19号四合院 明城墙遗址 美国使馆旧址 比利时使馆旧址 英国使馆旧址 地坛公园 古观象台 国子监 雍和宫 太庙 北京文博交流馆 孔庙 孚郡王府 皇史宬 首都博物馆 婉容旧居 北新仓 淳亲王府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禄米仓 凝和庙 孙中山行馆 王府井步行街 宣仁庙 循郡王府 于谦祠 钟楼 明瑞府 柏林寺 成贤街 中山公园 天安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