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古观象台
释义

§ 概况

北京古观象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

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北京古观象台以建筑(包括台体和附属建筑群)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台上陈列着气势磅礴、精美雄浑、雕刻细腻的清代八架古天文仪器,台下是幽雅古朴、景致迷人的附属建筑群,时至今日作为历史遗珍,一些国家的政府首脑以及政府官员、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和天文学家都慕名前来,一睹这座凝聚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天文宫殿。

清代制造的八架铜仪除在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直接反映另外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至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前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如此古老完整配套的巨型天文铜仪在世界上已是独一无二了。

§ 历史

夜色下的北京古观象台

明朝正统四至七年(1439年-1442年)建造了古观象台,其位置选用了旧日元大都城的东南角楼,当时称为观星台。清朝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清末八国联军进京,法国和德国掠走了一些观象仪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法国、美国等主要战胜国为一方与战败国德国为另一方在巴黎和会上签定了《凡尔赛条约》。根据该约,法国和德国先后将掠夺的观象仪器归还给了中国。

辛亥革命之后,观象台改称中央观象台。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称国立天文陈列馆,不再用于天文研究,仅做气象观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观象台于50年代作为北京天文馆,后改为对公众开放的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70年代末期东部坍塌,此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

修葺后的古观象台为古朴的城蝶式青砖建筑,城台高达17.79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在外观保留为明清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将内部改变为两层展览厅。台下西侧院内的紫薇殿与晷影堂设有介绍天文学知识和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

1982年,古观象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相关建筑

全景观象台

是一座砖砌的高台建筑。台上陈列着大型铜铸的天文仪器,台下有紫薇殿、漏壶房、晷教堂等附属建筑群。明、清两代天文观测,都以此为中心。明代在台上陈设有浑天仪、简仪和浑象仪,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初,因采用西法另铸新仪,便将台上明代仪器移往台下。抗日战争前夕,明代的天文仪器被移往南京紫荆山天文台。清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1673),采用西方天文科学成果,制造了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和化限仪等6件仪器,安装在观象台上。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台上又安装了一件大型天文仪器——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设计和制造玑衡抚辰仪,十年后制成,也安装在观象台上。它是用西法改进的一种浑天仪,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清代共有八大仪器,均陈设在观象台上。北京古观象台,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台古迹之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光辉成就的见证。由于观测历史久远,仪器设备齐全,建筑完整,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又因清初采用西法制造和使用天文仪器,此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

古观象台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对于天文学的伟大贡献得以记载,我们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智慧和劳动得以反映。而台上这些遗存下来的天文仪器蕴含着多少知识和奥秘,凝聚着多少辛酸和苦涩,只有亲身去体会。

§ 观像仪的演变

观象仪

明朝时,古观象台上最初陈列有大型铜制的浑仪、简仪和浑象仪。这些观象仪器是按照南京鸡鸣山观星台的元代仪器复制的。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和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发展,崇祯年间又制作了纪限仪、平悬浑仪、平面日晷、转盘星晷、候时钟、望远镜、交食仪、列宿经纬天球、万国经纬地球和沙漏等。

清朝时,康熙皇帝嘱深谙天文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并督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等。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纪里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但却以元明时代的古仪器作为原材料,后来康熙皇帝下令禁止方才使得明代三件古仪器保留了下来。

乾隆皇帝浏览了所有的古观象仪器后下令,再造仪器时,结构要古,刻度要今。据此,天文学者和工匠们设计制造了玑衡抚辰仪,在刻度上把中国的365.41度和百刻制改为圆周365度和96刻制。

古观象台的建筑亦有所扩建,以适应观象仪器逐渐增多后的摆放要求。乾隆皇帝时古观象台往东接出五米;民国十年在东北角增建了一座三层混凝土结构的观测楼。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天文工作者将明代的浑仪、简仪、漏壶和圭表和清代的小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等迁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现在,古观象台上陈列有八件清代制作的古观象仪器。它们是:玑衡抚辰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赤道经纬仪、地平仪、地平经纬仪。

§ 历经沧桑

观象台在明代,观星台上使用着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等大型仪器。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奉康熙帝之命,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了六件新天文仪,至康熙十二年制成,计有: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

新仪制成后,就将明代仪器全部移放台下,将新制六件仪器安于台上,进行观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纪理安设计的地平经纬仪造成后安于台上,这架仪器是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的合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纪理安在监制这架仪器时,竟将台下遗存的元明古仪充作废铜使用,幸后来有人发现并奏明朝廷下令禁止,才保留了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三件(可惜,辛亥革命后,天体仪已不知去向)。这可以说是北京古观象台上古代仪器的一大厄运。立经沧桑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亲临观象台,遍观了天文仪器后称,结构以浑仪制近古,刻划制度宜从今。于是,当时钦天监的有关人员集思设计制造了“玑衡抚辰仪”,制造工期达十年之久。这架仪器的结构,基本上与中国汉唐以来我国历代制造的浑仪相类似,不同的是取消了浑仪中的地平环和黄道环,时度刻划同于台上其它七件仪器,用圆周360。和九十六刻制取代中国古代的365.25。和百刻制。“玑衡抚辰仪”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它重五吨有余,高大雄伟,雕刻细腻,除了作为观象台上的一架观天仪器之外,也是一座精美的工艺品。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北京古观象台洗劫一空。德法看到这些明清大型精致古仪,竟私下达成瓜分我古文物的“协议”,法国侵略军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和明制简仪搬到了驻华使馆,后迫于舆论又于1902年归还中国。德国侵略军则将明制浑仪和清制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抢走,运回德国,陈列在柏林波茨坦离宫,至1921年才根据《凡尔赛和约》归还中国。十件古仪全部归还后,又将清代八大铜仪按原来布局安于台上,明制浑仪则安于紫微宫左侧,简仪安于右侧。 观象台

明清十大仪器被抢走之后,当时的天文工作者为了不问断观测,曾经制造了小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议(即半径为清制天体仪的一半)各一架,安于观象台上使用。为记载这段史实,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刻石碑一座,现在立于台下紫微宫左侧的耳房前面,以供参观。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保护文物,遂于1933年将明制浑仪、简仪、漏壶、圭表和清制小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等七件运到南京,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上。至此,北京古观象台就只存有清制八大铜仪了。

§ 地理交通

北京古观象台

开放时间:9:00-4:30 夏季:9:00-6:00 全年开放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裱褙胡同2号 邮编:100005

电话:65242202

交通情况:乘1、4、9路在北京站下车向东;44、48路和地铁在建国门站下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