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典音乐
释义 古典音乐

§ 简介

古典音乐(ClassicalMusic),Classical一词在英文中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称“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为: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

§ 定义

古典音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地理上,这些音乐主要创作于欧洲和美洲,这是相对于非西方音乐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

但若细究古典,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古代+经典),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 ”(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韩德尔,乃至更早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宗教音乐,向后延伸到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西方的现代音乐。这些都是广义的古典音乐,也就是基于这个传统的,无论是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还是试图以创新来突破这个传统的音乐创作尝试,都可以归入古典音乐之内。而在这个传统外独立发展的音乐,虽然有借鉴和影响古典音乐创作的,但是一般也不归入古典音乐之内,比如爵士乐、摇滚乐,以及东方一些民族的音乐。

因此对于广义的“古典音乐”这个词来说,欧洲艺术音乐的定义更加准确。

欧洲艺术音乐与其他的非欧洲音乐和流行音乐体系的主要区别是记谱法有所不同,其规则大约源自于16世纪便开始使用的记谱法。在西方记谱法中,作曲者给演奏者规定了音调、格律、速度,独特的节奏和对于一同段音乐准确的演奏方式。这种即兴演奏发挥空间很小的记谱法模式,极大的不同于非欧洲艺术音乐(相对于传统的日本音乐和印度音乐)和流行音乐。

古典音乐作为音乐中类别的称呼,是相对于轻音乐、通俗音乐等类别而存在,它本身并没有严格明确的解释或者定义。在轻音乐范围里,有时也采用“古典”的概念来指某些经过时间检验,被人们奉为楷模的轻音乐作品,如古典轻歌剧、古典爵士乐等,这里的 classical 理解为“古代+经典”,似乎更为合适一些。

§ 乐理

套曲Cycle,一种由多乐章组合而成的大型器乐曲或声乐器

组曲Suite,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器乐曲组成的乐曲

奏鸣曲Sonata,指类似组曲的器乐合奏套曲.自海顿.莫扎特以后,其指由3-4个乐章组成的器乐独奏套曲(钢琴奏鸣曲)或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小提琴奏鸣曲)

交响曲symphony,大型管弦乐套曲,通常含四个乐章.其乐章结构与独奏的奏鸣曲相同

协奏曲concerto,由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分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小协奏曲等

交响诗symphonic poem,单乐章的标题性交响音乐

音诗poeme,单乐章管弦乐曲,与交响诗相类似

序曲overture,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十九世纪又出现独立的音乐会序曲

前奏曲prelude,带有即兴曲的性质、有独立的乐思、常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引的中、小型器乐曲。

托卡塔toccata,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

幻想曲fantasia,形式自由,给人以即兴创作或自由幻想之感的器乐曲

随想曲capriccio,形式自由的赋格式的幻想曲,19世纪后是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性器乐曲

狂想曲rhapsody,始于19世纪初以民族或民间曲调为主要素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

练习曲study,为提高乐器演奏者技术水平而写的乐曲

无词歌songs wighout,抒情的小型器乐曲,有伴奏声部,旋律声部象歌曲样的钢琴曲

浪漫曲Romance,罗曼司,主要指具有抒情性的声乐曲和富有歌唱性的器乐曲

叙事曲ballade,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钢琴独奏曲

夜曲nocturne,流行于18世纪西洋贵族社会中的器乐套曲,常在夜间露天演奏

小夜曲serenade,晨歌的对称。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吟唱诗人在恋人窗前所唱的情歌

谐谑曲scherzo,诙谐曲。节奏强烈,速度较快、轻松活泼的三拍子器乐曲或声乐曲

间奏曲intermezzo,为歌剧或戏剧中的过场音乐或幕间曲;另一种为形式较自由篇幅较小的器乐曲

赋格曲fugue,拉丁文音译意为遁走。以复调手法写成的大型乐曲

卡农canon,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

轮唱曲round,用同度或八度卡农手法写成的声乐曲

创意曲invention,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类似前奏曲或小赋格曲。巴赫始用此名称

练声曲vocalization,没有歌词而用韵母、音节或唱名演唱的声乐练习曲

§ 历史

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却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450年,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的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是在那时,欧洲传统的大小调式逐渐形成。

巴赫1600年,欧洲音乐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1750年巴赫逝世后,也就是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乐圣”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

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时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19世纪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

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不得不提到拉赫马尼诺夫,马勒等作曲家,他们把欧洲传统作曲法发展到了极致,当然也包括新的尝试,出现了象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合唱》这样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采用多调性,为以后的传统作曲法到先锋音乐的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勋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

在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象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 区分标准

“古典(派)的”这一词汇本身包含平衡、节制、简洁和精致的概念。这些概念例如可用于“古典”建筑,但用以表达古典风格还不够贴切,古典风格音乐可以具有暴风雨般的气势和复杂的内容和形式。简而言之,古典风格是指那些可以从18世纪最伟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的风格。

形成古典风格空前绝后特徵的部分原因是历史性的。如果古典风格中出现民族化的倾向,就会使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们惊讶不已,因为那是到19和20世纪才出现的。虽然他们认识到他们的作品与巴洛克晚期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反差,但其渐变过程都比历史的动因更为缓慢。

也许采用奏鸣曲曲式是古典音乐最典型的特徵,这种曲式是许多18世纪末期作品,共同采用组织音乐素材的基本方法,但它作为整整一代的主要曲式,一直使用到古典乐派衰亡之後,并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作曲家提供了灵感。

古典作曲家对奏鸣曲形式的描述,从未像现在这样彻底。更重要的是,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喜欢运用表达的概念。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为他的创作意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他当时这样谈到了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极难与极易之间的愉快媒介,它们都是非常辉煌和悦耳的,而且十分的自然流畅。乐曲中不时伸入一些过门,鉴赏家可以从中得到满足;但是这些过门都写得不深奥以免曲高和寡。”通俗易懂正是莫札特音乐生命力所在。

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发展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它为了解下列现象必然会发生的原因提供一个线索:即1740年前后,滋生了一种对老学派假定的晦涩传统方法不耐烦的情绪。这种传统方法讲究作曲的对位法技巧,当时的作曲家希望写出一些具有开放和声(和弦中各音位置排列为分散的和聱)的简单乐曲。但是最要紧的是不要混淆古典风格的主流发展。因为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时代,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已经被音乐语言所吸收:人们可以从海顿早期的交响曲看到这种演变过程,亦可从莫札特的交响曲中看到。而且成熟古典风格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回归到巴洛克鼎盛时期的对位原理(contrapuntalprinciples)。

韩德尔在古典风格音乐中,对比的思想是本质特徵,就像在奏鸣曲形式中的描述一样,“强烈”的第一主题与通常有节制的第二主题形成对比。尽避在巴洛克晚期音乐中已有许多著名的例子,其中强烈的对比概念是极重要的。例如像韩德尔的清唱剧和歌剧中的戏剧性合奏那样。另一方面,在古典风格的范畴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作品,即在某一乐章中几乎放弃了对比的概念,以追求一致性的表达:韩德尔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中的许多乐章,被认为是单一主题的,或建立在一个主题的基础之上。有时它们可能表现出动态的对比性,但实际上保持音乐素材的统一性,与我们对古典风格的简单认识相矛盾。另外一些例子可在莫扎特早期一些钢琴协奏曲里,流畅和优美旋律的乐章中找到。

如果有一个区分古典与巴洛克音乐结构的标准的话,那么肯定就是调高或调性的运用,这是作品中的戏剧性要素。古典乐派作曲家建立了一套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文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例如:海顿四重奏乐章中的大多数新奇感,来自于当听众的注意力被导向希望听到某一确定的调性时,而听到的却是另一调性。还有节奏上的新奇感和旋律上的新奇感,但是表现这类新奇感的重要方法则是透过调性之间的对比来实现。

不必像19世纪的评论家那样产生过分理性化的倾向,但只要抓住这种调性构成的实质,对古典风格的基本推动力就一目了然了。可立即看出它的范围是多么宽广,因为调性配合的可能性范围是非常大的;但它又是有限的,因为丰富的半音和声(chromaticharmony)尚未被开发,半音和声后来速渐发展成主导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技巧。

因此,古典风格虽然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风格,既可以表现强烈和热情的情感,又能表现抒情和丰富的情感,但它始终受到常规的限制。18世纪末期,大作曲家的音乐处于这些常规的制组之下,但又始终遵循这些常规,在这种意义下来理解古典风格比任何形式上的描述都更为重要。

§ 特点及代表作

中世纪时期(MedievalPeriod)(1450年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声部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弥撒,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推荐《GREGORIANCHANT》。

海顿巴洛克时期(Baroque)(约为公元1600—1750)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华丽、复杂、藻饰、扭曲、著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那么巴洛克时代(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著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figuredbass)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是巴洛克时代大事。另外,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触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l)(约公元1750—1820)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如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莫扎特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ism)(约为公元1820—1900)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萧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

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钦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 主要人物

1、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度过了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同作曲家韩德尔和泰勒曼齐名。

尽管他的音乐并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但由于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洛可可和古典主义风格,巴赫的复调音乐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均对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受难曲,并且由作曲家门德尔颂在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颂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获得了如今的崇高地位。在西方音乐史上巴赫Bach,贝多芬 Beethoven和布拉姆斯Brahms被尊称为德国“3B”。

2、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文: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1827年3月26日),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 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抒情曲(Lieder)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3、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根据当代的考证显示,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迁变。

§ 表现形式

(一)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多乐章形式的乐曲

1.交响曲(Symphony)

巴哈交响曲在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上,在不同的时期曾有着不同的意义。在文艺复兴时期,交响曲这个名称被用来当做器乐曲的代名词,这时的交响曲并不具有特定的形式,仅仅是表示这首曲子不是声乐曲而已。此一观念延伸到巴洛克时期,巴哈曾将他所写类似组曲形式的管弦乐曲,题名为交响曲;而在韩德尔着名的神剧《弥赛亚》中,有一首用器乐演奏的短曲,命名为《田园交响曲》。由此可知,即使到了巴洛克后期为止,交响曲也仍然未具有特定的样式。不过也就在此同时,开始有作曲家试着将由快板、慢板、快板叁个段落连续演奏的义大利歌剧序曲,改变成由快板、慢板、快板叁个乐章分开演奏的音乐,并将这种音乐称之为交响曲,这也就形成了早期的叁乐章交响曲。

2.大协奏曲(Concertogrosso)

大协奏曲是巴洛古时期相当盛行的一种乐曲形式,它是一种由一个独奏乐器小组与管弦乐联合演奏的音乐。大协奏曲中的独奏小组通常包括两把小提琴和数字低音(由大键琴及大提琴担任),乐团部份则是由一个小型的弦乐团再加上几支管乐器所构成。大协奏曲的演奏特色在於独奏乐器小组和乐团组在交替演奏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力度上的对比。

3.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应该都是指「独奏协奏曲」,所以若没有特别强调,则协奏曲这个名称,指的就是独奏协奏。

所谓独奏协奏曲,也就是由单独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一起合奏的音乐形式。有的爱乐者以为在整个协奏曲的发展历史上是先有大协奏曲,然后等大协奏曲没落后再由独奏协奏曲登场,替代大协奏曲的位置,这样的观念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在巴洛克时期是同时存在的,只是独奏协奏曲的发展比起大协奏曲要来得晚些,而且巴洛克之后大协奏曲逐渐没落,而独奏协奏曲却反而兴盛起来罢了。

4.组曲(SuiteorPartita)

由组曲这个名称我们可以推知,组曲是由多首曲子所共同组合而成的一种乐曲形式。虽然将组曲放在这一节来讨论,但并不是所有的组曲都是用管弦乐团来演奏,也有不少作曲家曾为独奏乐器谱写过组曲。

(二)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单乐章形式的乐曲

演奏现场1.交响诗(SymphonicPoem)

由李斯特所首创的单乐章管弦乐曲。名称用了“交响”两字是因为其乐曲规模以及演奏时所需的乐队编制,都达到与交响曲相同的水平;称其为“诗”,主要是因为它通常都以文学性题材做为创作依据,并且以传达出纯音乐以外的诗意为目标。

2.序曲(Overture)

歌剧或神剧于正式开演前,习惯上都会由管弦乐团先演奏一首器乐曲,这首曲子一般就称之为序曲。不过并不是每一出歌剧都一定有序曲,例如普契尼的著名歌剧《杜兰朵公主》就没有序曲。另外也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将歌剧开场前的音乐称为序曲,例如华格纳的歌剧《罗安格林》以及《崔斯坦与伊索德》第一幕前演奏的器乐曲,华格纳将它命名为前奏曲而不称之为序曲。

3.前奏曲(Prelude)

在某些情况下,前奏曲和序曲在功能上是相同的,例如华格纳就将他部份歌剧开场前的器乐曲,称为前奏曲,而不叫作序曲,但不管名称如何,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另外,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如韩德尔及库普兰等人,有时也将他们所写组曲中的第一曲题名为前奏曲,在这种情形下,这个前奏曲和巴哈管弦乐组曲中的序曲,在意义上又是相连的。

4.间奏曲(Intermezzo)

间奏曲的意义,最通俗的解释,是指在歌剧或戏剧每一幕或者幕中不同场景之间,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器乐短曲。例如马士卡尼的歌剧《乡间骑士》以及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间奏曲,都是非常著名的例子。另外像是一般爱乐者都很熟悉的名曲《泰绮丝瞑想曲》,其实也是马斯奈歌剧,《泰绮丝》中第一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之间的间奏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