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浔区 |
释义 | § 基本概况 南浔区是浙江省湖州市辖属的一个县级区,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南连嘉兴,北濒太湖,东接江苏省吴江市,西临湖州城区。318国道和湖盐(湖州--海盐)公路贯通全境,京杭运河和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距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南浔古民房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和南浔镇、练市镇、双林镇、善琏镇、旧馆镇、和孚镇、菱湖镇,250个行政村,47个居民区。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3万人。区域面积27.72万亩、桑地8.93万亩。 南浔区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帮”之称。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技艺精湛被誉为文房四宝的善琏湖笔;“朝如轻丝、薄似蝉羽”工艺之花的双林绫绢等传统名特产品。古镇南浔名园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和双林三桥、含山笔塔与蚕花圣地等构成了江南旅游胜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南浔历代名人辈出,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现有全国有影响的南浔籍专家、学者8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1991年南浔镇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预备清单。 近年来 南浔种植业,南浔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以种养殖为主的优高农业开始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已日渐成为南浔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区已形成了一批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大户的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品种达20多种。其中,以南浔适溪畜产品加工厂为代表的兔毛等畜产品年外贸出口交货值达到2亿多元,占全国的6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兔毛加工出口基地。 南浔区以南浔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华侨投资区为龙头,带动双林、练市两个市级开发区和7个工业园区加快发展。有8家省“五个一批”企业、有15家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00余家市、区重点骨干企业。200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42.8亿元。其中个私工业产值完成183.7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5.7%。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型纺织、通信电缆、机械电子、建筑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为主的行业结构。 § 自然地理 南浔区位于湖州市东北部,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东南邻桐乡市,东北毗江苏吴江市,南连德清县,西北接吴兴区。总面积716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水网平原。 南浔渔民在捕鱼 南浔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水网平原。 苏南运河(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省际河流相连。 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 § 交通水利 全区有菱新公路、三新公路和墙莫公路的土路基建设,启动了菱新公路部分路段路面和桥梁建设。 全面完成了130条317.5公里“康庄工程”建设任务,提前二年实现了村村通等级公路目标,建成237个港湾式停车场,公交车通村率达到了96%。 2 南浔水利005年度水利建设以规划为龙头,结合实际,以清水河道建设、河道清淤结合标准堤建设、航道防洪圩堤建设、农民饮用水工程为重点,实施了八项工程建设。一是水利规划框架初步建立。2005年度共编制完成了《南浔城区水系规划》、《南浔区中格局圩区规划》、《南浔区“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以及《南浔城区(浔中片)水系整治方案》。另外,经过调整完善的《南浔区生态河道规划》已报区政府审批,双林、练市、和孚三镇的农民饮用水专项规划也已报省水利厅审批立项。二是古镇区水系整治初见成效。古镇区保护性开发是2005年的重点工作,水系整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实施两项工程:一项是对东市河等四条共3650米河道进行全线清淤疏浚,清除水下土方59000多方,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减少内源污染;一项是建设了浔溪提水泵站,安装了3台600QZ-160G水泵,满足了古镇区河道换水要求。经过两项工程的实施,古镇区河道初步实现了水清、流畅,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航道防洪圩堤加固建设全面完成。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全区于6月底全面完成了该项工程,共投入资金1400多万,建设防洪圩堤39公里,超额完成了下达的30公里的计划任务。四是清水河道建设全面铺开。 § 气候条件 南浔风光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5℃—16℃之间,1月气温最低,平均2.8℃—3.8℃;7月最高,平均28℃—28.3℃。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平均降水量在1050—1850毫米左右,平均湿度为78%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左右,无霜期224—246天。年日照为45%,气候温和宜人。 § 自然资源 水产养殖动植物资源丰富,栽培植物以水稻、大麦、小麦、豆类、油菜为主。桑品种资源丰富,有全国著名的桑树良种——湖桑。目前栽培的优良桑品种有农桑12号,农桑“号等。蔬菜作物水旱俱有,优良品种有南浔大头菜等。豆类作物以菱湖白扁豆著名。区内动物种类繁多,以盛产淡水鱼而闻名遐迩,主要经济鱼类除了号称“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外,还有鲤鱼、鳊鱼、鳜鱼、鲈鱼、银鱼、鳗鲡等。近几年河蟹、甲鱼、黄鳝、河虾等名特优新产品的人工养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脊柱动物主要是家蚕。家畜中优良品种有湖羊、獭兔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优良品种有“温氏鸡”。 § 文化事业 围 南浔文化绕建设文化大区这个目标,抓文化队伍建设,抓制度化管理,以开展群众文化“十百千工程”为契机,以农村文体建设年为抓手,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2005年,区社发局被评为“浙江省全民健身活动月”先进单位。加强文体市场管理,全年检查文化经营场所1714家次,取缔非法经营户61家,有效地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行为。 启动南浔区群众文化活动“十百千工程”。全区共开展文艺精品演出活动2次,广场文化活动40场,群众文化活动260场,放映电影2272场,区社发局组织举办文艺活动13次。配合南浔镇参加央视“2005年度中国魅力名镇”展示第二轮评比,经过加工提炼的和孚镇特色文化节目《渔家乐》打击乐,在北京农业电影电视制作中心演播室登台亮相,既展示了南浔区的特色文化成果,又为南浔镇顺利入围“中国魅力名镇”赢得了关键的一分。2005年,还创作和演出了说唱《美啊,南浔》、越剧小戏《桃子熟了》、小品《明天就要结婚》等一批新节目。第三届湖笔文化节期间,组织《湖州风情》广场文艺南浔区专场演出,有2个节目得奖。越剧小戏《两把钥匙》获浙江省乡镇文艺调演创作金奖、演出银奖。 § 教育事业 南浔区地处湖州市东南郊,与嘉兴市、江苏省苏州市交界,素有“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的美誉,尊师重教之风兴盛,教育的历史基础良好。 2005年 教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全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为载体,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教育协调、均衡、快速和优质发展。全区现有市属高中4所;区属初中19所,小学21所,完小(教学点)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2所,民工子女学校4所,幼儿园29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所(含中等职业学校2所)。全区初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19868人和3263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11336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含中等职业技校)在校学生人数1561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达到3437人。全区十五年基础教育各项指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在成为省第三批教育强区和9个镇均成为省教育强镇的基础上,菱湖镇创建成为第一批市示范性教育强镇。 全区 全民健身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9868人和32632人,在园幼儿11336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共3457人,其中中学教师1180人,小学教师1596人,成校教师44人,幼儿教师618人(其中公办58人)。省特级教师2名,省教坛新秀4名,省优秀教师9名;市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55名。现有离退休教职工1008人,其中离休干部3人,退休、退职教职工1005人。本年度共减少在编教师123人,其中调出37人,辞职11人,死亡1人,退休74人。根据学校师资需求情况,聘用应届毕业生80人,区外调入7人,安置随军家属1人,共增加教师88人。与上年度相比,净减少教师35人。并根据教师本人申请,经学校同意,为16名教师办理了离岗退养。教师数量已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开始由教职工聘任制转向聘用制。 全区有成校9所,其中省级示范成校3所,省一级成校2所,省二级成校4所,占地89.03亩,校舍建筑面积16965平方米,新添设备22.3万元。在编教职工44人,其中大学本科23人,专科18人,学历达标率93.2%,兼职教师110人。以项目为载体,农科教结合,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全区围绕省、市、区级11个项目,开展各类培训达3483人,项目实施总面积达49490亩,推广面积58880亩,成校自有实施基地2个。全区乡镇成校年培训总量8928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6.21%。 § 科学技术 2005年全区 南浔科技水平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攻关计划项目49项,其中市级以上18项。科研项目立项呈现出产品档次高,市场前景好的良好态势。湖州科峰磁业有限公司的“铜锌射频抗干扰磁性材料”被列入市技术创新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利税200万元,并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浙江世友木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型环保高效节能木材干燥窑技术开发”项目被列入浙江省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75万元,实施后每年新增利润985.2万元。全区还承担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在技术合作上,南浔企业已开始走出国门,紧跟世界行业发展的前沿,与世界同行业顶级企业、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承接他们的技术转移,引进了技术、引进了智力、引进了资金。双方进行联合攻关、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为企业技术整合集成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如浙江巨人电梯有限公司开发的“节能超高速电梯”已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电梯无线远程监控系统”被批准为省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该公司又与世界第三大电梯生产厂商芬兰通力集团强强合作,引进消化吸收了通力集团的先进技术,使该公司迅速成长为一个年产值超2亿元的区域电梯龙头制造企业。建区以来,全区已累计获得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9项,居全市前列。通过示范企业的带动,我区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为加快全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全区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到2005年 望远镜底,浙江长城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湖州新元泰微电子有限公司等80家企业与全国56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其中:浙江南方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州越球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实验室。湖州东科电子石英有限公司、浙江沃克斯电梯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国外大公司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浙江恒基电源有限公司的6—DZM—15AH电动助力车用高能量环保型铅酸蓄电池等19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浙江南方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的集成光波导芯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通过这批项目的实施,2005年新增销售收入8亿多元,利税8600多万元。湖州生力电子有限公司的SMT绿色环保工艺等一批高技术项目的开发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尤夫工业纤维有限公司的拒海水涤纶工业纤维的开发,2005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利税1065万元。浙江正导电缆有限公司的高频数字网络电缆的开发,使2005年新增销售收入3500多万元,利税250多万元。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全区行业技术进步,增强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对享有自主产权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起了着关键作用。 § 经济概况 南浔区地处湖州市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 民族风情乡”之美誉。全区现辖9个镇和1个开发区,总人口51.4万,其中农业人口41.25万,耕地42.16万亩,其中水田38.39万亩,桑地12.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近20万亩。南浔农业以水产、粮油、蚕桑、畜牧为主导产业,不仅是全国著名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兔毛、蚕丝加工出口基地,又是浙江省的产粮大区、牧业大区。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木业、花卉苗木、水产苗种、特种养殖成为了全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全区拥有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农业加工企业151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4个。2004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16元。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南浔区是全国重点的蚕茧产区之一,是浙江省优质茧生产基地和丝绸出口创汇基地。“辑里湖丝”闻名全国,丝绸文化历史悠久。2004年,全区桑园面积12.2万亩,全年饲养蚕种19.02万张,同比增加2万张,增幅11.6%;平均张产42.4公斤,比去年提高0.4公斤;蚕茧总产8056.8吨,茧款收入13949.4万元。南浔区处于杭嘉湖平原水乡,辖区内水网交错,池塘星罗棋布,水产资源丰厚,养鱼历史悠久,养鱼技术精湛,以盛产鱼虾而著称。 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业全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全区各类水域养殖面积15.7万亩,2004年养殖常规品种4.89万亩,面积基本稳定。稻田养殖面积8.2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54231.17吨,渔业总产值达7.43亿元,其中养殖产量52822.51吨。主要养殖品种有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鳊鱼、鲤鱼、鲫鱼、黑鱼、鳜鱼、加州鲈鱼,白鱼、鲶鱼、罗非鱼、花骨鱼、黄鳝、黄桑鱼、牛蛙、青虾、罗氏沼虾、河蟹,中华鳖、巴西龟等近30个品种。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水产加工企业7家,年销4万吨鲜鱼的水产品交易市场1个。着力培育水产苗种、龟鳖养殖、中高档肉食性鱼类、珍珠、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等六大水产优势产业,大力推广水产无公害养殖技术,树立品牌,提高水产品质量。 2004年全面启动水产种子种苗工程,全区人工繁育罗氏沼虾虾苗56.9亿尾,南美白对虾苗2.6亿尾,人工繁育幼龟鳖983.5万只,人工繁育夏花鱼苗15亿尾,总产值达到7922万元,利润3103.7万元。今年新建罗氏沼虾育苗场8家,全区共有罗氏沼虾育苗场19家。形成年产水产苗种70亿尾的生产能力。现有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5只,省级绿色农产品13只。已申请注册水产品商标16只。以“古村渔都”为主的休闲渔业已初具规模。渔业是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渔业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4%。 畜牧业南浔畜牧业南浔区是全省家禽饲养量1000万羽以上的5个县区之一,也是省无公害湖羊基地和湖羊本品种繁育基地,畜牧生产已成为南浔区农业的一大优势产业。全区畜禽养殖持续增长,2004年,实现肉类总产量39855吨,禽蛋产量达7716.7吨,全区畜牧总产值达7.1亿元。生猪饲养量53.24万头,湖羊饲养量31.5万只,家禽1669.22万羽,兔29.53万只,只其中獭兔饲养量19.58万只。 全区畜牧业区域布局明显,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进一步的优化牧业内部结构,基本形成了东部以生猪、湖羊、樱桃谷种鸭为主,中部以獭兔为主,西部以肉鸡为主的优势产业带。 种植业水稻种植情况南浔区耕地种植以粮、油生产为主,是浙江省重点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之一。通过培育规模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引进,品质得到优化;栽培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无公害生产步伐加快,绿色农业工作成效显著。2004年共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2.2万亩,比去年增长9.6%,单产494公斤,完成粮食总产20.75万吨。油菜种植面积11.61万亩,推广种植“沪油15、浙双72”两个双低油菜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平均单产达174公斤,单产创历史新高,油菜籽总产达2.02万吨。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得以广泛推广运用,无公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种植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大力推广各类栽培新技术,今年全区水稻直播面积达到8.32万亩;秸杆还田面积14.12万亩;化学除草面积30.1万亩;病虫害综合治理面积32.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1.3万亩;单季晚稻“双百”工程实施面积26.3万亩。 大力 龙柏苗木基地推广应用新型农机具,晚稻机收面积15.2万亩,占总晚稻面积的47.8%。新增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稻米基地9个、面积99180亩;水果基地2个,面积计1630亩。到2004年止,全区累计无公害稻米15个,计15.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个,计951亩;无公害水果基地4个,计2230亩。已创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0只。 全区主要道路、农田林网、江河沟渠新绿化总长度已超过220公里;318国道二侧南浔段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南浔经济开发区新增绿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射中、荃步、荻港、重兆四个村,作为我区的绿化示范村上报省林业厅;“高标准平原绿化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论证,即将上报省林业厅立项,在全区范围内实施。花卉苗木产业是南浔林业的支柱产业。全区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14695亩,2004年新发展花卉苗木1374亩,花卉品种达到350多个,葡萄、梨等经济林也呈不断发展趋势。 地板产业地板生产地板生产企业稳步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木地板之都”地位基本巩固。2004年进口各种规格的杂木300多万立方米,生产实木地板5000万平方米,销售额突破50亿元。5家地板企业获得全国质量、信誉双承诺称号,3家企业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3家企业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60家地板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39家地板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体系或ISO14000认证体系,国家级免检地板产品保持稳定。胶合板行业、家具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保持稳定,2004年销售额超31亿元。 § 历史沿革 据南浔区境内发现的洪城、花城、上石等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 南浔古建筑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历史上,南浔隶属关系变化很大。相传夏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南浔辖域隶属扬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东迁县改名东安县,次年仍复名东迁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 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南浔古建筑 1949年5月2日,南浔解放,今南浔辖区隶属吴兴县。1981年1月,撤消吴兴县,改称湖州市。1983年7月,撤消嘉兴地区,湖州市改为省辖市,建立城、郊两区,南浔隶属湖州市郊区。1988年11月,撤消湖州市城、郊区建制,实行市管县又直接领导原城、郊区所属乡镇、街道的体制,南浔辖区各镇直属湖州市。1993年9月,湖州市区下设城区、南浔区、菱湖区3个区工委。今辖区内南浔镇、练市镇、双林镇、善琏镇、旧馆镇属南浔区;菱湖镇、和孚镇、千金镇、石淙镇属菱湖区。 2003年1月,根据国务院(国函E2003)2号)和省政府(湖政发E2003)2号)文件精神,湖州市撤消城区、南浔区、菱湖区三个区委、区管委会,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南浔区区委、区政府驻南浔镇,辖南浔、双林、练市、善琏、旧馆、菱湖、和孚、千金、石淙9个镇。 § 行政区划 南浔区总面积716平方千米。总人口50万人(2004年)。 夕阳下的南浔 区人民政府驻南浔镇,邮编:313009。行政区划代码:330502。区号:0572。拼音:NanxunQu。 行政区划下辖9个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华侨投资区) 镇:南浔镇、练市镇、双林镇、善琏镇、旧馆镇、菱湖镇、和孚镇、千金镇、石淙镇。 南浔镇建镇于宋代,与周庄、乌镇、西塘、同里、甪直并称江南六大古镇,位列浙江历史文化名镇之首,有“江浙雄镇”之称,2004年人口11.74万。 § 风土人情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秦汉两代木雕工艺 南浔木雕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成为当今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宠儿”。明清时代的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归纳起来有四大种类:东阳木雕、东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广东金漆木雕。这四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东阳木雕诞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有几万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中国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 历史文化 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南浔区的先民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耕作、渔猎、生息。南宋以来,已是“商贾云集,水陆要冲之地”。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仅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文房四宝”之一的善琏湖笔、“轻如朝雾、薄似蝉羽”的工艺之花双林绫绢、全国著名的菱湖淡水鱼,而且汇聚了中西文化、儒商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古桥文化、剪纸文化、灯谜文化。 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经济发达,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堂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与南浔相距7里远的辑里村是著名的辑里丝的产地,辑里丝曾获18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 南浔自然与文化交融,历史与传统互 南浔区动,处处散发出江南水乡独特神韵和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游人商客。南浔古镇相继获得了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国家级文明镇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古桥保存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百间楼”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沿河古民宅群 “桑基鱼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 荣获“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 旅游资源 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东与江苏苏州(吴江)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2公里,是湖州市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南浔历来是江南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1991年被列为浙江省15个历史文化名城之首。南浔古镇南浔镇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万历至清中叶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富豪达数百家,民间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如今水乡古镇的景色风韵依旧,镇北运河东西横延,镇中市河南北穿镇而过,河街相交桥梁通便,黛瓦粉墙绿柳拂水,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图。南浔古镇以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南浔镇政府从1982年开始着手对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大批的古民宅、民居、园林等古建筑得以保存。2003年,古镇南浔与乌镇、西塘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已被列入预备清单。南浔镇荣获全国文明镇、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名镇、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点等四个国家级先进和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科普示范镇等七个省级先进荣誉称号。目前,全镇拥有省级文明单位6个、文明村2个、文明社区1个;市级文明单位16个、文明村8个、文明社区3个、文明家庭6户;区级文明单位37个、文明村8个、文明家庭15户;镇级文明家庭18083户。 双林古镇 双林古镇座落在杭嘉湖水乡平原金三角中心,浙江省改革试点小城镇双林镇的北区,东北距南浔镇约24公里,西 双林古镇北距湖州市约32公里。双林镇历史悠久,是江南水乡著名古镇之一。据附近洪城和花城古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唐时已成村落,名东林;南宋时,北方商贾随宋室南迁集居于此,故又称商林。明永乐三年(1405)与其西二里的西林村合并,更名为双林镇,一直沿用至今。现属湖州市南浔区。 根植于水环境中的双林古镇是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集地和经济网络空间。虽然在历次城市建设中已对古镇区进行了较多的改造,但旧镇址未变,区内还仍然保留着江南水乡城镇特有的水网体系、街巷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穿镇而过的东、西市河,沿河而建的米行埭、港北埭、西荡埭、坝桥埭和木匠埭,河街旁的油车弄、财源弄、九思弄以及永平里、天成里、陆府前等古巷民居构成了古镇区空间的基本框架,依然较完整的体现出江南水乡古镇“天人合一”的环境特色,散发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和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在双林古镇区中,以“三桥”为代表的桥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据《东西林汇考》记载,历史上曾有桥125座,其中始建于宋代4座,元代1座,明代13座,清代35座。虽经沧桑变迁,大部分已废圯湮没,但至今仍不失为“江南古桥留存集中区”(《中华文物古迹旅游*古代桥梁》之语),仅镇区尚有21座之多。其中镇北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始建于明代以前,均为市级文保单位。桥长50米左右,且空间水平相距不到360米,为江南仅有。双林三桥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见载于茅以升《中国古代桥技术》和徐望法《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等权威专著,并配以图文说明。三桥造型壮观挺拔,并列鼎峙,气势雄伟,近视依依相望,远眺层层相叠,有姐妹之称,又有凤凰尾之说。三桥结构巧妙,工艺精湛。桥上构件实用而美观,具有较高艺术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镇区尚存的望月(市级文保单位)、虹桥(市级文保单位)、金锁、耕坞、永丰、镇安、积善等桥也各有特色。它们和河道及两岸传统民居配合,波水桥影,虚实相映,瑰丽多姿,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古镇景观视廊。而有关桥名、桥记、桥联、桥诗、桥俗及口承传说,组成了桥的可视性与非可视性文化景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见证,古桥已成为双林镇的地域标志和文明进步的象征。 菱湖古镇 菱湖镇菱湖水乡(田园风光旅游)古村群(简称水乡古村群,下同)。菱湖地处典型的北副热带季风湿润区,因“其地宜菱,以旁菱湖而名”,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区内桑园连绵万顷,鱼塘星罗密布。淡水鱼养殖和载桑养蚕历史悠久。菱湖古镇早在四千七百年前,菱湖先民就织出丝带和绸绢织品。秦汉时,桑树“有地即载,无一旷地”。唐朝时,菱湖丝织品已被列为贡品。宋朝时“茧泊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明清时期,菱湖蚕丝产量、质量均为湖州府第一,为“甲天下”的湖丝之冠。战国时菱湖就有人工养鱼,汉唐时期开始掘池饲养,在塘与桥之间形成集市,“尤多水产,商贾云集,号为水市”。至明万历年间,池鱼已经极为普遍。这一带,“水市朝开,渔歌夜发”,“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到处呈现水产养殖的兴旺景象,绵延一千七百多年从无衰退。目前,菱湖的蚕丝产量仍占湖州全市的24%,各类淡水鱼年产量达四万余吨。菱湖成为全国三大丝业名镇之一和三大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之一,被称为“中国五千年鱼桑之都”。 菱湖镇域6万亩桑地和11万亩鱼塘,相连相倚,蔚为壮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养鱼培训中心及国际地球物理基金会赞赏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的集中地,而水乡古村群地处这片水乡湿地的核心区。这里襟山带水,“龙溪苕溪左右夹持,菁山云巢一抹山岭遥相对望”。河湖港汊汇错,塘兜墩荡散落,地貌极为丰富。区内翠桑绿柳遍地,乔灌草本茂盛,芦荻萍莲众生,自然景观颇为优美。 和孚古镇 和孚古镇位于湖州市南郊,由荻港、袁家汇两座紧邻的古镇和天然湖泊和孚漾构成,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和孚镇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著名的钱山漾遗址近在咫尺(就在和孚镇境内)。和孚古镇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且类型多样。荻港和袁家汇两座古镇小桥流水,回廊曲巷,基本保持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格局与形态,可与周庄、乌镇、南浔等江南水乡古镇相媲美。与其它江南水乡古镇不同的是,和孚古镇不仅有水,而且有山。依山傍水,湖山相映,为江南水乡平原地区古镇所罕见。 荻港古镇东靠杭湖锡运河,现存的外巷走廊沿运河而建,全长380余米,沿河条石驳岸、梯形河埠十分完整。岸边廊屋蜿蜒,店铺相间,河中船舶穿梭,浪涛拍岸,景观颇为奇特。镇内古民居数量众多,规模较大。言传镇内建有三十六座堂,惜大多残损,但三瑞堂、墨耕堂等结构基本完整。这些堂屋从名称和结构都体现着“耕读传家”的儒家风范。袁家汇古镇南频和孚漾,虽改建较多,但风貌犹存。镇内河港基本保持原貌,河上古桥众多,两岸还还保存着不少古民居建筑。其中钟氏旧宅规模宏大,为多进多落的组群建筑,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颇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和孚镇的宗教遗迹为数不少。著名的南苕胜景是一处道家的胜地,位于荻港古镇的东南隅。它建于元代,后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重建。现楼宇建筑尽矢,但放生池、四面厅台基、吕纯阳画像碑、古树木犹存,尤其是八边形的放生池及纵架南北的五孔石梁桥保存完好,此种“鱼沼飞梁”的结构形式为道教建筑所特有,在江南已十分罕见。位于荻港的演教禅寺和位于长超山脚的广济寺等佛教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它们大都创建于唐代,后虽经多次废毁,但近年都得到恢复重建。 善琏古镇 善琏镇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中心,东与练市镇、双林镇毗邻,南与德清新市镇接壤,西与菱湖石淙、千金镇相连,北与莫蓉乡交界。素有“湖笔之邦”、“蚕花圣地”之美誉。善琏古镇善琏为镇历史悠久,据清《湖州府志》记载:善琏镇在府城东南七十里,一名善练(善琏)以市有四桥,"曰福善、庆善、宜善、宝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善练,又据嘉、湖方志记载,在清初时期,善琏的住户已达千户至数千户之多,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荣。由此可见,已属江南水乡重镇之一。 善琏是中华文房四宝之首湖笔的发源地,素有“湖笔之都”的美称。在古镇善琏几乎家家有笔工,户户出湖笔,工艺精湛,名噪天下。每支湖笔的成品都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结头、装套、牛角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整个制作工艺流程竟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故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善琏产的湖笔有羊毫、狼毫、紫毫、兼毫、鸡毫五大类,分别用羊毛、黄鼠狼尾毛、野兔毛、混合毛(羊毛与兔毛或与黄鼠狼尾毛)及鸡绒毛制成,每类笔兼备尖(笔锋尖利)、齐(修削整齐)、圆(丰硕圆润)、健(劲健有力)之独特风格。现善琏镇有两家规模较大的湖笔生产企业(善琏湖笔厂和含山湖笔厂)和准备开发的集湖笔产、购、旅游为一体的湖笔一条街。 § 参考资料 http://wiki.keyin.cn/index.php?title=%E5%8D%97%E6%B5%94%E5%8C%BA&oldid=63317 http://www.nanxun.gov.cn/introduce/whjy_wh.htm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4%CF%E4%B1&in=28871&cl=2&cm=1&sc=0&lm=-1&pn=3&rn=1&di=340010336&ln=200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