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华清
释义

§ 人物简介

刘华清(1916—2011)

刘华清(1916—2011),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原籍湖北省大悟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1934年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役,并参加长征。后任第十五军团政治部科长、第三十一军司令部科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41年后任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第6旅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

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西南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第十军副政治委员,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4年7月-1958年苏联入海军学院学习;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华清同志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

2011年1月14日清晨6时0分,刘华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 个人回忆

长征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3000余名红25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的旗帜,踏上长征之路。我们这支部队的长征很特殊,自从撤离鄂豫皖苏区,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连遵义会议都不知道,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直到1935年7月,才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所以我们叫它孤军长征。

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刘华清同志

长征中,我被编入军政治部机关,任组织科长,后又当宣传科长。出发那夜,我印完出发《宣言》,躺在稻草铺上睡不着。心想这次打“远游击”,不就是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大别山了吗?就要和鄂豫皖边区父老乡亲离别了!我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好几年没回家了,不知母亲现在怎么样?这次远行,还能不能回来?能不能和亲人重见……

但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我决心抛却一切留恋,随大军西行,革命到底!

独树镇负伤

长征第10天,独树镇之战,关系红25军生死存亡——那一仗,我负了伤,差一点离开人世。

记得是11月26日,寒流气温陡降。天空阴沉,朔风怒吼,雨雪交加。我们在昨天打退敌追击后,进了独树镇。突然枪声大作,另一股敌人扑出挡住我们的去路,子弹雨点般迎面打来。千钧一发之际,军政委吴焕先大吼:“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边喊边冒着弹雨,带领225团反扑过去,与敌展开白刃战。

吴政委的举动,让我热血沸腾,我也举枪高喊:“冲啊!”冲着冲着,我觉得左腿被重重敲了一下,身子一歪就倒了。爬起来一看,左腿踝骨上侧被子弹打穿一个洞,鲜血直流。当时也不觉痛,还要冲。但刚一站起又摔倒,被后面的人抬了下去。

这次战斗,负伤的人不少。我的伤经过处理,血止了,也不那么痛了,但不能走路。组织上要把我就地安置,我表示坚决不留下。拖着伤腿走可能会死,我说,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知道后说:“那就带上他吧。”还给了我一匹小马骑。靠了那匹小马,我跟上了部队的转移。我一直很感激戴季英和那匹小马。1996年6月,我到河南考察工作,在郑州看望了戴季英,91岁了,还清楚记得独树镇战斗。遗憾是那匹小马再也见不到了。

1997年,为纪念这次战斗,当地政府建立了“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我题写了碑名。

创办《战士报》

刘华清(右)会见外宾

红25军长征分两个阶段,中途有一次停顿,创建了鄂豫陕新苏区。创建新苏区的日子里,军政治部创办了《战士报》,我是宣传科长,从筹稿、编辑到刻印都要管,还要负责起草文件、拟定标语口号、组织布置群众大会等等,还让我管政治部的宣传队,管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虽然忙累,但很起劲。

新苏区的创建很不容易。给养不济,生活异常艰苦。我们及时把部队的好人好事收集起来,在报上刊登。为配合群众反抗捐税的斗争,我们又在报上提出抗捐、抗债、抗粮、抗夫、抗丁的五抗斗争口号,积极配合宣传。

《战士报》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许多平时没时间讲的事,通过报纸做了宣传,效果不错。军领导也很关心,吴政委多次给我们指示。一天,我正在编稿,吴政委来了,对我说,报纸的稿子要短一些,稿子要到连队去约,要动员部队的干部多写稿子,多反映部队的情况。有时候,吴政委还亲自写稿子。记得有一篇叫《骑马大王》的批评稿就是吴政委写的。稿子在报上发表后,不仅帮助了被批评者常团长本人,而且教育了全军干部战士,密切了官兵关系。《战士报》很快成了全军上下关心的报纸。虽然简单粗糙,但很及时很实际,富有战斗力,对新苏区创建起了积极作用。

红25军官兵关系很密切,尊干爱兵蔚然成风。我亲眼见过徐海东抬担架运伤员。我自己也两次切身感受。在山阳县由于饮水不对,高烧一直不退。军医院院长钱信忠亲自给我做了治疗,后来我高烧昏迷,他就报告了戴季英。戴季英立即找来担架,让人抬着我走。

绝处逢生

刘华清同志题词手迹

1935年9月初,在合水县板桥镇,敌35师骑兵团突然铺天盖地压过来。225团1营迅速抢占一座山头,以猛烈火力阻敌进攻,掩护徐海东等突出重围。这一仗225团损失200多人,团长方炳仁同志壮烈牺牲。

继续北进,没想几乎走进绝境。先是峻岭中的崎岖山路,再是荒草野地,不时还有小面积沙漠,饥饿和疲劳的阴影笼罩全军。体力弱的,走着走着就昏倒了。伤员更艰难,药品奇缺,加之饥饿,有的生命力耗尽了,就永远长眠在这荒山野岭之中

困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全军指战员采取互助形式,体力强的帮助体力弱的,年龄长的帮助年龄小的,配了马的干部都把马杀了让大家果腹,全军上下团结一致,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恰好,来了一伙赶羊的商贩。军领导如获至宝,当即让供给部把羊全部买下。部队得以饱餐,经数天跋涉终于走出这片可怕的荒漠区。

1935年9月7日,我们到达了合水东北的豹子川(今属华池县),这已是陕甘苏区边缘。9月15日,我们到达延川县永坪镇。9月16日,刘志丹等同志率领红26军、27军赶来和我们会师。会师大会在永坪一条干涸的河道里举行,场面十分动人,热烈握手热情拥抱。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场面如在眼前。9月18日,永坪镇又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两支队伍胜利会师。

我们红25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胜利结束长征。这时,全军总共是3400余人。

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刘华清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已经唱了几十年,当初,它的出来很偶然。

1935年9月,我们与陕甘红军会师后,统一合编为红15军团。军团政治部机关,是红25军政治部改编的,我仍当宣传科长,程坦是政治部秘书长。

红15军团接连打了劳山、榆林桥两个大胜仗,部队补充了大批新兵。在对新兵进行纪律教育时,程坦秘书长建议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为歌曲,让大家天天唱,我完全赞成。我们长征到陕南创造新苏区时,程子华、郑位三要我天天去部队教唱歌,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觉得太麻烦,也曾有过把它编成歌曲的想法。但天天赶路没精力,另外我没有音乐知识,也就作罢。现在真是不谋而合,但程坦也不懂音乐,我们就借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唱过来哼过去,一唱一哼很合拍,于是在《红色战士报》登出这首歌,很快就传唱开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在庆祝会师大会上,红15军团的官兵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立即引起全场注意,很出了点风头。会后不久,许多部队都学会了这支歌。

这支红军歌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军队任务和纪律要求的变化,歌词做过相应的修改。1950年,总政治部组织文艺专家对歌词又进行了修改,1957年,再次修改,就成了现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可以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由红25军先唱起来,然后传唱开的。

从没想过当军委副主席

刘华清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等要职。这个“农民的儿子”、“大别山区的放牛娃”,参加过长征,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在《刘华清回忆录》里,刘华清披露了自己仕途中的三次“意外”,摘编如下。

第一次让他“意外”的,是任命他为军委副秘书长。

1987年11月18日上午,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被召到邓小平家里开会。会议由军委主席邓小平主持。参加这次小型会议的还有军委第一副主席赵紫阳、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和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

邓小平的第一句话,就是指着刘华清和洪学智,他问杨尚昆等人:“他们两个人的命令下了没有?”

杨尚昆说:“下了,都已经签了。”

邓小平问“老帅们看了没有?”杨尚昆说,正在几个老帅那里传阅。接着,杨尚昆对刘华清和洪学智说:“军委决定,调你们两个来,担任军委副秘书长。”

对于这一重大人事变动,刘华清在回忆录里写道:“听到这个消息,我大为意外。”

11月21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兼任军委秘书长;洪学智、刘华清任军委副秘书长。”

这一年,刘华清71岁。

第二次让刘华清意外的,还是对他的工作安排。对于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他担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回忆录里说“我从没有想到过”。

1989年11月6日至9日,刘华清作为中顾委委员列席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刘华清说,那天会上印发了邓小平9月4日上午与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杨尚昆、万里的谈话要点材料。这份“要点”中谈到:邓小平主动提出,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提名江泽民任军委主席,杨尚昆兼副主席,刘华清任副主席,杨白冰任秘书长。

在回忆录里,刘华清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反应:“我吃惊了:小平同志提名我当军委副主席!”“我感到自己能力难以胜任。于是,给小平同志办公室打电话,请他们向邓主席报告:还是选别人好。”“邓办的同志告诉我:‘邓主席已经定了,不会改变。’我不再坚持了。”

第三次“意外”,是他在1992年10月的中共中央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华清在回忆录里说:“我被选进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是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这次全会上,刘华清再次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据刘华清回忆,1992年10月6日,已经退休的邓小平曾经给中央政治局写过一封信,谈到了对中央军委人事安排的意见:“今后主要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同志在江泽民同志领导下主管军委的日常工作。将来挑选接班人的工作,需要熟悉军队的人来承担责任。”邓小平特别交代,“军队要保持团结一致,保持老红军的本色,这点十分重要。”在信中,邓小平对新一届军委领导班子有个具体方案。中央领导人完全同意邓小平的意见。

用刘华清回忆录里的话来说,自22岁那年起,他和邓小平就有了“一份长达近60年的革命情谊”,而且是“小平同志一直在关注我的成长”。在海军司令员岗位离任前,刘华清进了中央顾问委员会,“本以为此生事业到此告一段落,却出乎意料走进了军委机关”。以后,刘华清又“继续被委以更多重任”。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军队高级将领,刘华清说,“这是党的培养,也离不开小平同志对我的教诲和信任。”[1]

谈中国航母战略

航空母舰的应用,是20世纪舰艇发展的伟大成就。我国对航母作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

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案。后来到总参谋部工作,在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主人安排我们一行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

可以说,正是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的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自它问世以来的80多年间,几经波折,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这种舰机结合、攻守兼备、机动灵活、坚固难损和高技术密集的多球形攻防体系。今天,它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武器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能抛核弹的战略威慑力量。在世人眼里,它被视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它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各国军事战略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以往,我只是从“外围”观察和思考航空母舰问题,1982年,我当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我心头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可是很遗憾,当时国家经济力量不行。1984年初,在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我讲过: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

两年后,听海装领导汇报工作时,我又一次提到:航母总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我说,苏联搞了30年。开始,在造航母上也有不同意见,苏共中央不下决心干,但是苏联人民要航母,不久他们还是干起来了。现在看来,防御也需要航母。我的这些想法,海装领导很快向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做了传达,并一同开始了组织论证工作。

1986年8月,听海装和论证研究中心领导汇报工作,我向他们交代了开展航母论证的任务。我说:“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

11月,我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军内外领导和著名专家。不少同志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海军发展航母。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1987年1月,召开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请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的有关领导到会。会上我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型的或是垂直短距离起降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都在注意发展。美国、苏联都在大搞,其他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英国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搞,日本因为是战败国,宪法不允许搞,但搞起来也容易。过去就很有基础,现在技术、生产能力都很强,说搞就很快能搞起来。我们搞难处多一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但从长远考虑,还是需要的。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我要求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我们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显然,海军有了航空母航,海军的质量就将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所以,我要求研究人员,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去进行研究论证。

1987年3月31日,我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这两项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两项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

这次汇报中,我向总部同志详细分析了两大问题的需要和可能:

关于航母问题,当时,我们对海上机动编队只考虑到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但进一步研讨后发现,这个编队如果没有空中掩护,无法到岸基飞机作战半径以外作战。后来在研究台海斗争时,我们又发现,使用岸基飞机非常浪费,因为留空时间短,所需飞机和机场就要很多。我们还分析,不发展航母,海军还是需要发展驱逐舰和护卫舰,靠它们组成海上机动编队。如果发展了航母,这些舰艇既是护卫航母编队的舰只,也是海上机动作战的舰只。在现代条件下进行海战,没有航空兵作掩护,无论如何是不行的。如果发展了航母,并不需要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飞机的性能有所不同,飞机的价格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很多。因此,发展航母编队,是一个如何调整装备经费使用方向的问题,不需要大量增加装备费。更重要的是,有了航母,海上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效能会大大提高。至于技术上能不能自力制造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经与航空、船舶等有关工业部门领导、专家研究,他们认为,条件基本具备。当然,有些特殊装置需要认真对待,也是可以解决的。

我接着说,我们设想,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这样安排,第一,从经费上看,在当前和分摊在今后每年中,并不需要花太多钱。第二,从技术上看,发展它是有各方面好处的,可以带动国家和国防需要的有关技术的发展。第三,预研过程中,可以对航母的战备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摸得更透,有利于作出最后的科学决策。

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来,国防科工委组织科研单位和海军装备系统开展了有相当深度的论证研究工作。

航母论证过程中,我多次听汇报,强调要充分对比论证使用航母、舰载机与使用陆基航空师、加油机、岸基飞机的作战效费比。后来我到中央军委工作,继续关注航母问题,要求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在航母的发展上要把预研费、研制费、装备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和既定的舰船、飞机、武器、电子装备发展规划结合,而不是都挂在航母大项目里专门安排,搞大规划,使上级无法研究。我明确交待,列计划必须由中央军委讨论。

那时,我先后批准海军和工业部门的专家,去法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考察过航空母舰。国防工业部门,也从俄罗斯聘请了航空母舰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航母上关键配套的预研,有了一定进展。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也都反复组织对考察、引进、预研的分析、论证、评估,这些工作,使军内外领导和专家加深了对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大系统工程的认识。

航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海军能遂行海上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核心。建造航母,是国人一直关心的事。我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但航母的发展不只是一个海军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大问题,一定要从综合国力和整个国家的海洋战略全局出发,准确定位,慎重决策。

今天,我已经退出工作岗位。欣慰的是,对于我国的航空母舰发展,我尽了一些谋划的责任。[2]

§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刘华清1916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二程区花桥乡刘家院子村(今属大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入私塾,10岁在村办新学堂学习,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27年黄麻起义后,黄安县农民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先后成立,他成为红色小交通员和本村儿童团长。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任村团支部书记,1935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5月起,刘华清同志任少共黄安二程区委书记、游击武装中队长。同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陂安南县军区指挥部少共团委书记,红安中心县军区指挥部团委书记兼少共县委书记,中共鄂东北道委会秘书及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交通队政治指导员、秘书科科长,在极其困难的游击岁月里坚持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1934年11月,他参加了红25军长征。先后任军政治部组织、宣传、文印科科长,刻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先遣队北上抗日宣言》。他作战英勇,不畏艰险,在独树镇战斗中腿部负重伤,凭着坚定的信念,拉着马尾巴坚持行军。在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中,他负责编辑和刻印军政治部《战士报》、起草文件、刻印布告等,有力地配合了反“围剿”斗争。1935年9月,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政治部敌工部科长,红78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31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红军援西军机要科科长,参加了陕甘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和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战斗。宣传工作中,他和有关同志一起,采用鄂豫皖地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将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成歌曲,传唱至今。西征中,他受命单身策马到敌军围寨下喊话,宣讲红军的抗日主张,成功争取和谈,避免了红军伤亡,受到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同志的表扬。

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时期的刘华清

抗日战争时期,刘华清同志先后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参加了七亘村、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并受命护送邓小平同志由八路军总部到129师赴任。1938年8月,任129师政治部宣教科科长。1939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党总支书记。同年9月任129师供给部政治部主任。1940年在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中,他带领供给部夜以继日地生产和调运军需物资,有力保障了前方部队作战。同年11月起任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在日本侵略军不断残酷“扫荡”、合围的艰苦岁月里和大家顽强坚持斗争。1944年任平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5年2月,任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收复了夏津、高唐县城。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刘华清同志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6旅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出击陇海路、定陶、巨野、鄄城、滑县、豫皖边战役和豫北反攻作战。1947年6月,率部随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羊山集战役中,在友邻部队进攻受挫、战场态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冷静观察、判明敌情、正确指挥、大胆建议,率部英勇战斗,迅速击破敌军阵地,所部荣立大功一次。1948年率部参加淮海战役,转战桐柏、江汉地区,牵制敌黄维、张淦兵团,配合北线野战军主力作战。他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率部协同友邻部队阻击黄维兵团,后奉命阻击李延年兵团,为淮海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1949年春,任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同年6月起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校党委委员,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军政干部。

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华清同志先后任西南军区军政大学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2年5月,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政治委员、校党委书记。1953年3月,任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4年8月,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海军专业理论和高级指挥学。1958年回国后,相继任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他组织基地部队参加旅大海岸防御战役演习,主持编写修改海军40余种条令、训练大纲和教材,提出并组建了基地核心战斗部队。1961年8月,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他带领全院人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开展新型舰艇的自主研究设计。经过4年努力,初步形成了舰艇科研设计体系。1965年任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党委成员兼第七研究院院长。在部院合并、厂所合并中,他坚持正确意见,使七院各配套专业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确保了人心不散、力量不散、研究不断线。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中,刘华清同志受到迫害。他敢于坚持原则,同林彪、“四人帮”集团进行坚决斗争。同时顶住逆流,努力为科学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创造有利条件。1966年10月,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协助聂荣臻同志组织全军装备科研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促成远洋测量船和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新型常规动力潜艇的上马,组织展开核潜艇研制工作,组织研制和改进高炮系统、地空导弹、反坦克武器以及高空高速歼击机。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中,他敢于负责,积极支持技术人员大胆工作,保证了研制工作顺利进行。1970年12月,任海军副参谋长。1975年9月,他向邓小平同志专门写了《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受到邓小平同志的关注和重视。同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促成了一批重要工程上马。

“文革”后

1977年底,刘华清同志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79年2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1980年1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管装备、军务和动员工作。他直接参与和组织制定了国防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创造性地组织拟定了全军常规武器装备体制等文件,对明确军队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军队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采购、保障等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他推动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军队装备维护和管理,提高了装备完好率。他领导总参军务部起草军队精简整编方案,为军队精简整编提供了依据。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部队管理教育特点规律,推动颁发《贯彻共同条令检查标准》。积极推动民兵组织调整改革、修改兵役法、建立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制度、改进民兵军事训练和战时动员工作。1981年5月,任军委战略武器定型委员会主任,领导定型和生产了20多项常规和战略武器。

海军司令员时期

1982年8月,刘华清同志任海军司令员、党委副书记。他与海军党委一班人在海军进行全面整顿,果断处理了历史上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消除派性,增进团结,使海军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他着眼建设强大海军,强调增强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经略海洋,提出并确立了中国海军战略理论,提出了海军作战方针和海军装备发展方针。组织拟制了《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2000年的海军》、海军装备发展规划。他领导进行海军军事训练、院校教育、装备管理、编制体制、后勤保障、战场建设等各方面的改革,开创了海军建设新局面。他领导制定和颁发了《海军师以上首长机关训练大纲》,领导组织首次西太平洋海域远航合成训练、首次驱逐舰编队出访南亚三国、首次南极考察等,在海军训练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他高度重视海军装备建设,参与领导了导弹驱逐舰等一大批新型舰艇、飞机、导弹武器装备的发展决策和研制生产,组织指挥了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使海军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他积极推动建立海军装备论证中心、海军学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领导大力开展与外国海军代表团及编队互访,并率中国海军代表团访问了英、美、法等多个国家,促进了与各国海军的友好往来与学习交流。

中央军委委员时期

中央军委委员时期刘华清与解放军某部基层官兵在一起

1987年11月,刘华清同志任中央军委委员、副秘书长。1988年初,他组织力量自主研制空中加油机,历经6年努力通过了定型审查,结束了国产飞机不能空中加油的历史,为海空军的空中远程作战提供了保障。为建设永兴岛机场,他三赴西沙调研。为适应军队建设的战略性转变,他参与领导调研论证加快和深化军队改革工作,组织拟制了《加快和深化军队改革的工作纲要》,经中央军委批准后颁发。1988年6月,任中央军委国防科技装备体制改革小组组长,提出加强武器装备集中统管的建议和方案。他负责主持制定加快空军建设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对一些需要尽快攻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点和久拖不决的问题大胆拍板,勇于负责。1989年8月,他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及时向中央提出独立自主加快武器装备发展的建议。

中央军委副主席时期

1989年11月,刘华清同志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90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军委军队建设“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制定了《中央军委关于“八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草案)》。

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进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积极推进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坚持把革命化放在首位,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发扬老红军优良传统,强调加强军队党的自身建设和军队宗旨教育,保证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积极研拟和坚决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着眼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提高解放军在现代化条件下的防卫能力;坚持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加强院校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现代化军事人才;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坚持精兵合成、提高效能、平战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军队的编制体制,强化军队质量建设;重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公道正派地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狠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保证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得到提升使用;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科学管理部队,发扬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充分挖掘现有物质条件的潜力,努力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他不顾年事已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部队建设中的问题。刘华清同志非常重视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进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在对外军事技术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快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步伐。他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实际,坚决贯彻科技强军战略,跟踪世界水平,着眼长远发展,着重规划和组织研制了一系列高新武器装备。他几乎走遍了国防科研一线厂、所、院校、试验基地,直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积极推进陆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推动发展新型飞机、舰艇、导弹、电子装备等一系列重大武器装备,推动实施卫星、载人航天工程,为军队装备现代化、为国防工业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刘华清同志积极推动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多次率领军事代表团出国访问和接待外国军事代表团来访,参与决策参加国际军事观察、军备军控谈判、军事维和等涉外工作,增进了解放军与外军的了解和友谊,提升了解放军的国际地位,开创了中国军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刘华清同志十分重视做好香港回归的有关工作,坚决执行中央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认真谋划了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筹建和进驻准备工作,先后三次到驻香港部队调研视察,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指导驻香港部队全面做好进驻香港履行防务的各项准备,为驻香港部队顺利进驻香港履行防务职责奠定了基础。

刘华清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参与了党、国家和军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的讨论,并认真推动贯彻落实。他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晚年时期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闭幕后,刘华清同志退出领导岗位,但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关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关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革命老区的发展,关心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表现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赤诚与忠贞。 2011年1月14日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2011年1月24日,刘华清同志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 人物评价

自我评价

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将来汇报,可以不用汗颜。

中央政府评价

刘华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新华社评价

刘华清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无论是生死关头,还是身处逆境,都百折不挠,奋斗不息,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他坚决拥护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决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刘华清同志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胆略和领导才能。他注重宏观筹划,善于统揽全局,在解放军的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工作方面均有重要建树。他身经百战,有勇有谋,军政兼优,指挥部队打了许多硬仗恶仗,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的洗礼和生死的考验,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艺术。他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忍不拔,敢作敢为,积极推动军队的改革和全面建设,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表现出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华清同志具有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和优秀品质。他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国防、服务人民,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讲政治、讲原则、顾大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生活准则,坚决维护党的团结。他光明磊落,公道正派,诚实厚道,为人谦和,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作风民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他坚持求真务实,不尚空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他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保持了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他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关心同志,爱护干部,德高望重,赢得了全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与爱戴。

国外媒体评价

刘华清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司令员等职,在职期间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布衣将军”

从大别山到中南海,从将军到平民百姓,刘华清不改的是爱民心肠,不变的是布衣本色。[3]

刘亚洲对刘华清晚年评价

在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在任政治局常委期间,他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重托,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认真履行职责,给江泽民主席当好助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副主席为自己的晚年,写出了完美的一章。

李杰大校的评价

刘上将作为海军的司令,也是国家军委副主席、政治局常委,他是经过了长征的考验,同时也在前苏联海军学院系统的学习过海军理论,既有战争的经历,同时具有很好的军事理论功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首次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的海军战略,其后又根据海军的发展提出了建设和发展航母的建议,首次提出海军战略,这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笔,刘华清上将是解放军卓越的领导人,他对中国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4]

杨毅少将的评价

刘华清同志对中国军队的发展,特别是对海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他对中国海军建设呕心沥血,付出巨大努力。刘华清同志担任中国海军司令员时,在中国首先提出创立海军战略问题,这对于中国海军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海军建设上,刘华清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包括在院校改革、增加海军武器装备论证建设、海军军事学术机构建设、海军武器装备建设,以及现代海军军事人才建设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人民海军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与刘华清同志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分不开的。[5]

§ 婚姻家庭

妻子郑莉。

长子,刘维明,曾在解放军总装备部任职。

次子,刘卓明,曾在海军装备中心任职。

长女,刘朝英,曾在长城工业公司任职。丈夫潘岳,曾任中国国家体改办副主任。

次女,刘小莉。旅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