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叶猴
释义

§ 概述

叶猴归属:灵长目,猴科。我国有6种叶猴,即黑叶猴、白头叶猴、长尾叶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和白臀叶猴。佛朗索瓦叶猴

它们都是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叶猴起源于欧洲,它们的祖先从欧洲经非洲再到亚洲,首先进入东南亚地区,然后沿着河谷或低地进入我国华南和西南一带具有热带岩溶地貌的亚热带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区生存繁衍,形成优势种群。这个过程发生在大约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恰好与我国南方热带岩溶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开始发育、形成的时间相一致,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适应和充分的发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宝贵财富。

§ 分布

黑叶猴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是叶猴中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种。但由于黑叶猴的肉有滋补作用,“乌猴结”和骨、肉均可供药用,“乌猴结”用于治疗妇女血虚和贫血症等,骨性平、味酸,肉性温、味甘、略酸,用肉和米蒸熟发酵或者用骨在酒中浸泡3个月以上加工制成的“乌猿酒”驰名中外,其味醇香,对医治风湿病有显著的疗效[1]。因此,有人常利用黑叶猴夜晚在岩洞中栖宿的特点前去捕捉,从前在我国广西仅大新县一个县每年收购的皮张就达1000张。但由活捕率很低,使这一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叶猴

菲氏叶猴分布于云南,它的胆囊和肠道中生有结石,是因吞食的体毛与碳酸钙结合所形构成的,可以入药,药名也叫“猴枣”,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场的价格非常高。于是,菲氏叶猴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在我国境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发现它的踪迹了。

白头叶猴是我国学者首先发现的,也是唯一一种由我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灵长目动物。它是我国的特产物种,仅分布在广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野外总数大约仅有600只左右。

长尾叶猴分布于西藏,野外数量仅有1000只左右。戴帽叶猴分布于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一带,在仅存有大约500-600只。

白臀叶猴唯一的产地据说是海南岛,但从发现时到现在,已经过了100多年,不仅从来没有采到第二只标本,而且也没有发现过它的任何踪迹,因此白臀叶猴可能很早就已经在我国绝灭了。[1]

§ 白臀叶猴

叶猴

白臀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体长大约为61—76厘米,尾长约为56—76厘米,体重7—10千克,是体色最绚丽多彩的灵长目动物之一。 在国外,白臀叶猴的处境也很不妙。在越南战争中,不仅有飞机、大炮和地雷的狂轰滥炸,而且还使用了落叶剂,使大片的原始森林遭到毁灭,白臀叶猴的栖息地已经所剩无几,数量更趋稀少。

白臀叶猴为昼行性,完全树栖,主要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几乎从不下到地面上,善于跳跃,一跃可达6米多远,动作优雅。食物也是以各种鲜叶嫩芽为主,兼食各种野果,所不同的是很少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也很少到水边去喝水,这可能是它从树木的嫩叶和幼芽中已经能吸取所需水分的大部分,另外还能从清晨枝叶上的露珠得到一些水分。平常喜欢群居,既有小群,也有大群。小群一般是4一5只或8—10只,包括1—2只成年雄兽、几只成年雌兽和若干幼仔。但有时也能见到50一60只以上的大群在一起活动,这似乎是若干个家族的临时聚合。雌兽的发情周期大约为28—30天,发情中时大腿的内侧由白变红,甚至持续于整个怀孕期。怀孕期为165天左右,大多在2—6月间产仔,即使在怀孕期间,仍然允许雄兽交配,甚至在产仔的当天也曾见到有交配行为。初生的幼仔身体为白色 ,面部为黑色,眼睛附近有白斑,毛冠及颈、背部有红色。幼仔受到群体中所有雌兽的关注,争相搂抱并为之理毛。雄性性成熟的年龄为5岁,雌性性成熟的年龄为4岁。

§ 黑叶猴

黑叶猴

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francoisi。

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产仔,每年产1胎,每胎1 仔,偶见2仔。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

§ 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顾名思义叫做叶猴,因为它是吃树叶的,它的食物80%、90%都是树叶,在它的环境,在它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各种各样树叶。它根据每个季节,喜欢吃什么树叶,然后采摘一些什么样的树叶,而且采食量并不高。因为它的肚子里面它的胃有一个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这么一个室,所以它吃的树叶下去就能够很快就能够分解了。晚上白头叶猴一般要住山洞,它长期住在这个山洞,到了晚上就在洞口排泄。所以时间一长,就很明显地在洞口的下方就有一些深褐色的这么一些排泄物。白头叶猴非常珍贵,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少。瞧这个图,这个图就是白头叶猴的分布图,这是广西的地图,这是贵州,这是云南,这是越南,这边是广东,这边是湖南。白头叶猴就分布在划线这个地方。划线的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有三个保护区,一个就是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广西的西南部龙州县和宁明县这个范围内,在弄岗自然保护区的话有三片蓝色的,有三片,最下面的这一片才是白头叶猴分布的地方,所以这是白头叶猴分布的一个保护区。第二个保护区就是崇左珍贵动物保护区,白头叶猴也分布在这里。第三个保护区,就是广西的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所以白头叶猴就分布在这些范围内、分布在这四个县的面积不到两百个平方公里的部分石灰岩地区。石灰岩的石山很高很高,在石山和石山群山之间有一个平地,当地老百姓把这个平地叫做弄。白头叶猴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呢,它们就有足够的食物,没有人类来干扰。但是石山和石山之间石山并不高,石山和石山之间间隔很开,中间都是平地。因此,当地老百姓就把中间这个弄,中间这个平地就把它开垦了,种上一些甘蔗,此外还种上、有些地方种上黄麻,有些地方种上豆子,都把它用起来了。此外平地开垦了还不算,瞧这张图,已经开到将近山顶了,已经开到无法开的地方了,这样的环境对白头叶猴来说就非常不利了。人为的活动,人为的破坏和干扰,极大影响了它们的生活。[3]

§ 戴帽叶猴

戴帽叶猴

戴帽叶猴,Capped Leaf Monkey,又名头巾叶猴,为灵长目猴科叶猴属,学名Presbytis pileata。 戴帽叶猴产于亚洲南部孟加拉、印度东北、缅甸北部及我国云南。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在我国仅存500~600只,见于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江河谷地区。戴帽叶猴身毛银灰或黄色,背毛、四肢外侧及尾端色泽黑灰,披毛长而稀疏,顶毛蓬松,无旋毛,冠顶色深,如戴小帽,与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脸面黑,眼、嘴四周的皮肤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环。手、足色黑。新生儿为乳白色,耳、脸、手、足均为粉红色。唾液分泌发达,胃为袋囊状,其消化系统适应了食叶性,因而不具有杂食猴类的颊囊。

戴帽叶猴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10~30只不等,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戴帽叶猴与金叶猴相似,但金叶猴体毛为金或乳白色。额头上有旋毛,冠毛与须毛同色,与长尾叶猴比较则易区别:一方面体小得多,另外,长尾叶猴的幼崽为暗灰,戴帽叶猴的幼仔为桔黄色至乳白,与成年的灰黑成反差,这足以引起居群其它成员的注意力。事实上,每个母猴都对新出生的小猴极为关切,这种习性仅见于疣猴亚科。戴帽叶猴野生量很少,且分布狭窄,已成为易危级灵长类。[4]

§ 长尾叶猴

长尾叶猴

长尾叶猴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20千克,尾长超过体长,颊毛和眉毛发达。体毛灰黄褐色,脸黑色,额、颊、颏、喉为灰白色。 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营树上生活,在地面上也能行走。出没于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常集群活动,一般数十只为一群,多晨昏觅食,以树叶和野果为食。

猴群内部有阶级之分,但不像猕猴分得那么严格。雌猴每胎产一只,幼猴常依附在母亲腹部,母猴随时都容许其他雌猴去照管她的孩子。 长尾叶猴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目前,已在西藏建立了江村、樟木沟自然保护区。 [5]

§ 菲氏叶猴

体型特征

菲氏叶猴

体长为42—60厘米,尾长为64—86厘米,体重5.6—9千克。由于身体的毛色主要为灰褐色,或银灰色略带黄色,只有胸腹部为灰白色,因而还有“灰叶猴”之称。它的主要特点是冠毛较长,身披银灰色毛的灰叶猴,眼、嘴周围的皮肤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头顶的毛浅银灰色,有时较长呈冠状;腹面淡灰色或浅白色;幼体金黄色。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四肢细长,臀胝不甚发达。雌兽没有性皮肤肿胀的现象,在胼胝下面的生殖器官附近有一个白斑。

地理分布

灰叶猴分布在缅甸、泰国、越南和我国云南的勐养、勐龙、勐混、勐旺、景洪、耿马、盈江、勐腊、勐棒、景东、新平(哀牢山)、勐连、河口、屏边、沧源、保山、潞西、腾冲、金平、绿春、建水、勐遮、易武、文山、麻栗坡、马关、元江、贡山、福贡、泸水、云龙等地,共分化为3个亚种,其中2个亚种在我国有分布,栖息于云南西北部的为滇缅亚种,栖息于其他地区的为印支亚种。

习性

菲氏叶猴

灰叶猴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为昼行性,树栖猴类,早晨和黄昏觅食活跃,中午则躲于阴凉处休息,多在森林高层活动,很少下地。性喜群居,十分喧闹,主要以植物的叶、花、果为食,也吃鸟蛋和小鸟。常在树上栖居,攀援和跳跃能力很强,在树上纵跳时会翘起长尾巴保持身体平衡,活动时有一定路线,受惊时多按顺序逃窜,常于枝头快速跑跳,弄得树枝发出很大响动。

现存情况

灰叶猴的胆囊和肠道中生有结石,是因吞食的体毛与碳酸钙结合所形构成的,可以入药,药名也叫“猴枣”,特别是产于孟加拉国的菲氏叶猴的“猴枣”最为著名,据说可以长到鸡蛋一样大小,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场的价格非常高,菲氏叶猴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在我国境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它的踪迹了。它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

§ 揭示自然选择如何塑造复制基因的进化

一种濒危猴子使科学家们对进化有了新见解。原产于东亚和东南亚的食叶的叶猴(douc langur),基因组中有一个“复制”基因,这个基因是从一个编码特异酶的基因的突变体复制而来的,这个突变体突变后编码产出另外一种功能不同的酶。重建该基因突变的路径后,科学家们就自然选择如何塑造这样的基因复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纵观整个进化史,自然发生的基因多余拷贝在许多生物体的基因组中都出现过。基因复制被认为是新基因的主要来源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但科学家就自然选择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些额外拷贝存在分歧。一些科学家认为正向选择对行使新功能的复制基因有利,但另一些科学家则把原因归结为缺少负向选择;因为这些新基因是多余的。但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其分析结果不能明确区分这两种方法。

现在,密歇根大学的进化遗传学家Jianzhi Zhang声称,两种理论都是正确的。他和他的同事在叶猴中发现了一个编码核糖核酸酶的复制基因。在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中,核糖核酸酶作用的是双链RNA;这种酶可能有助于机体抵御病毒,这些病毒中一些含有双链RNA。但在叶猴中,复制的核糖核酸酶基因进化成一个编码消化酶的基因。消化酶通过消化寄生于叶猴肠道中的发酵叶子的细菌的单链RNA来帮助机体补充蛋白。叶猴为查明这个复制基因是如何进化的,研究人员设计了9种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每一蛋白都有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这样就能与原始基因编码的蛋白区分开来。每一氨基酸变化都降低了酶的原始职能--降解双链RNA的能力。这暗示复制基因进化的原因在于缺少负向选择。但统计分析的结果又显示,复制基因的进化速度要比随机变化快得多,这提示,正向选择也在起作用。研究小组将结果发表在2002年3月期的《自然遗传学》上。

纽约州Syracuse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Shozo Yokoyama认为,Zhang的复制基因功能检测是通向了解基因复制在进化种扮演的角色的艰难而必要的一步。“但这还不是最后的答案。”他说。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不仅要证明氨基酸变化是如何降低核糖核酸酶的原始功能的,而且还要查明氨基酸变化是如何帮助复制基因获得新功能的。[1]

§ 动物界最差妈妈

位列动物界最差妈妈榜首的非叶猴莫属。经过多年跟踪观测,叶猴是非攻击性动物,而近期最新研究表明它们的习性远比这复杂,有时会表现出很野蛮的社会行为,激战、绑架和性骚扰非常常见。不过就母性而言,雌猴会自发地遗弃那些受伤的幼猴,有时甚至将它们杀死,这一点让它们超越其它坏妈妈,荣登榜首,遗弃、绑架、忽略和杀婴行为使雌叶猴当仁不让成为最差劲的动物妈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