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净慈寺 |
释义 | § 景点介绍 净慈寺净慈寺位于杭州的西湖南岸,寺之主山为南屏山。南屏山发自天目,千里蜿蜒而东,苏轼称之为“龙飞凤舞,萃于临安”。南屏山峰峦耸秀,怪石玲珑,峻壁横披,宛如屏障。凌空而中峙者为慧日峰,峰下古寺,即净慈禅寺。《净慈寺志》描绘该寺是“凭山为基,雷峰隐其寺,南屏拥其后,据全湖之胜”。 净慈寺依山而建,背靠翠峦,面对碧波,梵宇层叠,宏伟庄严。古时寺后山坡有莲花洞、少林岩,右为石佛洞,东南有欢喜岩。莲花洞无顶,片片石芽从坡地升起,蔚成巨型石莲。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称:“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志书所载开山祖永明延寿每晚上净慈寺 山坐禅称念“阿弥陀佛”,即在莲花洞。相传因永明大师在此吟诵《莲花经》,上天仙女来此散花,故名莲花洞,又名雨花台。明代司礼太监孙隆曾在崖上镌刻“花雨缤纷”题字,惜已漫漶难见。洞前旧有“居然亭”,取意于明代绍兴太守洪玉方诗句:“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白”。此处历来是文人墨客观景吟诵的胜地。清时古亭废圮成为竹园。莲花洞上有奇岩隆起,摩崖上镌刻有“少林”两字,故称少林岩。相传南宋高僧少林妙崧禅师于嘉定年间住持净慈寺时常在此坐禅入定。莲花洞右有石佛洞,平地两石屹立形如佛龛,内镌有石佛三尊。左壁有明代浙江总督胡宗宪题刻“寰中天室”四字,右壁亦有摩崖题刻,为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所镌,字迹已模糊难辨。石佛洞东南有两石相对称“欢喜岩”。古时曾镌有三佛,现已不存。此处石景袁宏道称之为“净慈之绝胜处”。 南屏山钟灵毓秀,净慈寺香烟氤氲,为历代文人向往之处。不少士大夫为避世出尘,常来该寺谈禅吟咏,成为古代杭城文风。还有不少人来此筑室隐居,读书撰文。如元代的莫维贤在寺旁建“南屏别墅”,明代的孙一元筑室高士坞,柴绍炳辟“南屏书屋”;黄汝亨在雷峰塔旁建“寓林”,常常高朋满座;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长期寓居净慈寺。清时,南屏常有诗社雅集,也有诗僧参加,此为南屏古文化之一大特色。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宋时画家绘西湖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即后人称“西湖十景”),其中即有“南屏晚钟”。寺内有古钟初动,山谷皆应,因山高穴多,湖面空旷,故其声远扬,响入云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夷简修葺寺宇重建钟楼时,以旧钟较小,曾积铜二万余斤重铸大钟,“高悬扬声,响彻湖上”。按《百丈法规、法器章》称:“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即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味“。洪武大钟由明初文学家宋濂撰《净慈寺新铸钟铭》,铭文云: 南屏之山,中有梵宫。新作巨钟,声震太空。 一音普被,如佛住世。乘戒圆融,胜劣无滞。 人天龙鬼,莫不能闻。所闻既泯,始显本真。 昔观世音,由闻而证。圆道三昧,廓然正定。 矧其神功,阖辟化衡。摄其阳趣,升为阳明。 闻声而觉,觉我元性。我性本空,执觉亦病。 今光发舒,化佛涌出。我钟炽然,共宣妙法。 铭文大意为,钟声远扬,如同我佛宣讲佛法。对南屏钟声,历代诗人画家均有篇章。明人凌云翰有诗云:“一百八声才击罢,雷峰又照塔中灯“。画家李流芳等也绘有《南屏晚钟图》等一批南山山水画。 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南巡时,手书匾额,改“晚钟”为“晓钟”,于万工池北建碑亭。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江南织造孙文成重铸铜钟。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弘历南巡,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亭中,仍改为“南屏晚钟”,诗云: 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 却怀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 乾隆二十二年,弘历再题《南屏晚钟》云: 湖山四面画为屏,合有钟声警众声。 唐宋至今诸物改,霜天惟此未曾更。净慈寺寺前有雷峰古塔,建于南屏支脉夕照山,古时有雷姓居此,故称雷峰,吴越王妃黄氏建塔于此,每当夕阳西坠,塔影横空,自成一景。故宋代诗人林逋有“夕照前村见”之句,康熙玄烨、乾隆弘历均题名“雷峰西照”,后人仍复原名为“雷峰夕照”。该塔被毁前原为重檐飞栋,窗户洞达。由此,“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成为净慈寺两大胜景,又为名刹增辉。“南山净慈,北山灵隐”,为东南两大名刹,古人称:“两峰胜概山僧得,好为南屏一写图”。历代题咏作画的难以计数。 净慈寺由五代吴越王创建。由于四代钱王代代崇佛,故净慈寺前后左右佛刹林立,成为杭城最大的寺院群。在雷峰塔下有塔院小昭庆寺,塔西有惠昭寺,峰北有瑞相院(即宝相寺),寺西有善庆寺(即兴教寺),并有弥陀寺、显应寺、天王寺、安吴寺、法性寺、广教寺、空律寺等环列。晨钟暮鼓,梵呗相闻;故时人称南屏山为“佛国山”。苏轼咏南山寺庙有句:“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玄烨题《由净慈寺经南屏诸山》诗云: 纡曲南屏路,欣随步辇来, 鸟飞惊玉仗,花落点经台。 邃谷闻松籁,疏篙迸竹胎, 双峰高不极,更在白云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名为“净慈禅寺”,由玄烨亲书寺额。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时,又亲书“敕建净慈禅寺”寺额,为僧众仰慕的东南古刹。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寺塔相继刻废圮,净慈寺亦屡毁屡建,成为南山孤寺。上世纪八十年代得海内外佛徒信众襄助,重修寺宇,再悬洪钟,净慈寺焕然一新,又开始为湖山增辉添色。 § 历史沿革 净慈寺近城临湖,踞南山之胜。宋时为其鼎盛时期,人文荟萃,儒释交融,与灵隐寺相埒。南宋时被评为江南禅院“五山”之一。 宋净慈寺北宋时,净慈寺名僧接踵,大德辈出,有的成为佛教禅宗一代宗师。宋初有“两寿”,即延寿和洪寿,均师法于德韶,兴教于南屏,其佛学教观盛行于当时。继“两寿”之后,又有圆照宗本和大通善本相继住持净慈寺,世称之为“大小本”。他们都曾遍访名山,弘扬禅宗佛法,而且都先后成为北宋京都开封的高僧。宋神宗曾赞圆照宗本为“真福慧僧”、“僧中宝”,要他“方兴禅宗,宜善开导”。大通善本为汉董仲舒后裔,也被尊为“大通师”。 正是由于这些高僧住持,才使“名蓝有光”;受到宋王朝的重视。北宋统一中国后,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赐慧日永明院为“寿宁禅院”,并重加修葺。翌年(978年),吴越王钱弘俶听从延寿禅师遗嘱,“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后人评钱弘俶之举时称:“重民轻土,捨别归总,用师之劝谕也“(《大明统志》)。由此,朝廷对净慈寺格外青眼相待。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曾特赐寿宁禅院铜毗卢迦佛像等。从此,诸多达官名流纷纷与佛门弟子结为方外之交。延寿禅师所著《心赋》由吴越王钱弘俶之子钱惟善撰序。延寿弟子法涌在校《宗镜录》时,就由尚书郎中杨杰为序。历代杭郡州官大多与寿宁院僧人往来莫逆,互相唱和,参佛论经,甚至蹉商政事。如雷峰慧才法师逝世后,时为杭州知府的赵抃(即赵阅道)在寿宁禅院见其壁间画像,不禁黯然神伤,他题诗云: 白鹤丛林古梵宫,壁间留像见真风。 忆师去岁雷峰别,只似南柯一梦中。 圆照宗本原在苏州住持瑞光寺,经杭州二任郡守陈襄、苏轼相邀,最后经上疏奏准才来杭住持寿宁院。苏轼治杭时,对佛门好友至为关切,曾抱病探访圆照宗本,并和大通善本长老,楚明宝印(后为该寺十三代住持)、法涌(延寿弟子)、臻谦(即梵臻法师)等“参请最契”,还常在一起商谈竣湖救荒善策。他曾请法涌进京“继扬宗法”。熙宁五年(1072年),臻谦由朝廷诏命居寿宁院,苏轼“以师敬事之”,相交甚厚;苏轼元祐时第二次来杭任知州,闻臻谦已逝,不胜伤感。在《东坡志林》中,苏轼对这些僧人都各有评价,对圆照特别推崇,称其为“志行若卓,教法通洽,昼夜行道二十余年,自辨才归寂,道俗皆宗之”。所说之辨才,即上天竺寺住持元净,也是寿宁院第十八代住持。他和赵抃、苏轼以及诗僧道潜(即参寥子)等均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受过牵连和迫害。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圆照宗本住持该寺,时属岁旱,湖水尽涸,寺西有甘泉,据传泉内有“金色鲤鱼游焉”,于是凿泉为井,寺众千余,饮之不竭,故名“圆照井“。同时寿宁禅院经多次营建修缮,规模不断扩大,还在寺前经募化集万人开凿水池,名“万工池”,以备汲水灭火之用。明时因盛行净土,提倡行善放生,该池改为“放生池”当时的寿宁院号称“南山之冠”。宋人陈尧佐赞寿宁院云: 附郭山光峭若悬,倚空楼阁白云颠。 孤轩半出青松杪,灏气疑游碧汉边。 元丰元年(1078年),净慈寺雷峰慧才法师在灵芝、元照等寺授菩萨戒,据称曾见观音像放光,朝廷命僧人法真、守一为此撰《证戒尘记》,由米芾书记,辨才(元净)立石于寺中。此时,辨才于苏轼离杭后已迁往南屏净慈寺。 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初,也曾笼络各地高僧,曾诏告天下,凡“为众师法”的有名德僧可奏请赐谥师号和封赠。但至北宋末年,道士林灵素以方术得宋徽宗宠信,奉行排佛崇道,寿宁禅院为宋徽宗占为香火院。北宋末,方腊起义中烧庙,湖寺尽毁,唯寿宁院独存。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杭州)。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下旨敕改寿宁院为“净慈禅寺”。不久寺毁,宋高宗又亲临察看,然后下诏命湖州佛智寺道容来杭,由其聚集工匠,主持重建殿宇,五年而成。其功业卓著者为依据《涅槃经》塑五百罗汉,置田字殿。 道容在净慈寺先塑十六应真像,再塑五百罗汉,据说塑像都出一僧之手,而仪貌各异,神气如生,像塑成而僧化去;所建田字殿,将五百罗汉分四层背座,尊尊异形,位置曲折,屈指多迷,为一大奇观。道容建田字殿为江南佛寺之首创,田字形平面既能供奉众罗汉像,且都面向信众,采光较好,便于参拜礼佛,这是佛教中的特殊建筑。节度使曹勋为此撰记称该寺重建后,“金碧辉煌,华梵绚丽,行都道场之盛,特冠诸山”。绍兴九年(1139年),宋高宗大赦天下,为表示奉祀宋徽宗,特将净慈禅寺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并将惠照寺并入。绍兴十九年(1149年)十月,又改称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净慈寺),诏命道容住持该寺,并赐予经藏。继道容住持净慈寺的肯堂彦充曾师事庐山东林寺僧颜,学净土法门。杭州名僧痴绝道冲、无准师范等均师从肯堂学法,得以传承。 南宋时净慈寺几经毁建。淳熙十四年(1187年),朝廷起用退谷义云禅师,命其在净慈寺说法并主持寺务,杭城士民都很崇敬,爱国诗人陆游赞他为“才能绝人”。一日,退谷义云率众僧入城,当晚火起,净慈寺尽毁,据陆游《净慈退谷义云禅师塔铭》所记: 是夕寺焚无遗宇,比师归,独山门岿然瓦砾中,师不动容曰,成坏相寻,亦岂有常今日之坏,安知不为四众作福之地哉。 所谓“成坏相寻”,为佛教法眼宗“六相”教义,意指“成”和“坏”是常常互相转换变化的,类老子所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宋孝宗闻悉后,立即出内帑库金重建净慈寺。重建后的净慈寺“广殿邃庑,崇闳杰阁”,比前更加宏伟,宋孝宗亲临察看并手书“慧日阁”额。嘉泰四年(1204年),净慈寺又毁,住持德辉禅师随火焚化,由郡守奏请赐金重建。时道济(即民间传说中的济公)依德辉为师,并为该寺书访,由他参与募化,再建寺院。,嘉定三年(1210),少林妙崧奉旨住持该寺十二年,他效永明大师,常上山坐禅修持,并曾重新整修,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重建,翰林程珌记文称该寺: 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 这次重建后的净慈寺,“寺故宏大,显于湖山”,可谓壮观之极。为此,妙崧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奉召入内廷说法,宋宁宗赐予紫衣并封号“佛行禅师”,下旨为妙崧建“泰宁庄”。 南宋嘉定年间,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净曾两度来杭住净慈寺。如净原在雪窦寺出家,从智鉴学法,为杭州高僧歇清了再传弟子,他浪迹江湖二十余年,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受法,住持建康清凉寺,后迁台州瑞岩净土寺、杭州净慈寺,又转定海瑞岩寺,再住净慈寺,于宝庆元年(1225年)住天童寺。如净参学临济,得法于曹洞,成为一代宗匠。日本僧人永平道元最后得如净授法,回国后创曹洞宗,奉如净为日本曹洞宗祖师。如净圆寂后归葬南屏,至今净慈寺仍保留有如净墓塔,被日僧奉为祖塔。 嘉定年间,朝廷品第江南诸寺,净慈寺以“闳胜甲于湖山”列为禅宗五山之一。并以“南屏晚钟”称胜湖上。当时该寺中心五层主殿,两旁“配有偏殿,各类阁、堂、轩、楼等三十三座,寺僧达数千人。 宋理宗当政,对佛教十分信奉。嘉熙四年(1244年),荆湖总臣竟奏请朝廷下旨,着令僧道都要买紫衣和师号,有师号才能住持佛寺。时笑翁妙堪住持净慈寺,他上书反对说:如果这样,那么有千金的人都可“主法”,则“吾道殆矣”,平息了这场争论。淳祐九年(1249年),名僧无准师范住持净慈寺时,宋理宗曾于修政殿召对。无准师范奏对既详情,又明了,使宋理宗深为感动,赐予金襕衣;第二天又宣他在慈明殿垂帘问政,无准师范直言奏称:“法要示陈,参政贵谊,奏云简明直截。才有补圣治”。宋理宗十分赞赏,赐以金帛,并封号为“佛鉴大师”。翌年(1250年),宋理宗命净慈寺建千佛阁,并亲书“华严法界正遍知阁”八字。当时寺内庑壁由名师钟鼎、丁清溪绘有五十三参像,规模与灵隐寺相仿,“北有灵隐,南有净慈”由此而出。南宋后期,日僧纷纷入宋求法。日僧无关普门(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辩圆弟子)、寒山义尹、南浦诏明等先后来杭在净慈寺从断桥、义远、虚堂等禅师学法。这些日僧在杭长期修学,均得要旨,学有成就,回国后均成为日本禅宗巨匠。 直至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末年,他还赐田净慈寺,并命建毗卢阁。 元净慈寺元初,“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原奉蒙藏密宗(喇嘛教),对佛教禅宗不予过问。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净慈寺火焚后,都由各代住持募化重建。经古田德垕、愚及至慧、方山文宝等禅师悉心筹划,先后修建了蒙堂、两库司、观音殿、大殿、罗汉殿、法堂、最后重建山门,才恢复了旧观。 对于异族统治,净慈寺一批名僧,大多采取消极抵制。元初,晦机元熙,为净慈寺书记,其兄唐元龄原系南宋临江通判,随文天祥起兵抗元而战死。当时,杨链真伽曾邀晦机元熙同去阿育王寺取舍利,他就托辞探母避往江西。元代王室对净慈寺第六十代住持千濑善庆(人称“濑翁”)大加封赏,除授以金襕衣外,并封号“慧光普照文明通辨禅师”。而千濑毫不动容,置之度外。住持本源善达还和住寺名僧及庵法师等相约“誓不历职”,在当时佛门弟子中形成了很大影响。 由于净慈寺是南宋评定的禅宗五山之一,故从元代中期开始,朝廷对该寺一些高僧采取怀柔政策,藉以安抚僧徒。几经邀请,晦机元熙于至大元年(1308年)重来杭州并请其住持净慈寺,入寺之日,中书省、宣政院大批官员曾俯伏迎请,竭尽尊礼;在晦机上堂说法时,参加的僧众数以千计,其中还有高丽、日本等国的佛徒。此后,朝廷对净慈寺历代高僧都常加封赏,如大辨希陵,因他是宋末净慈寺住持东叟促颖和石林行巩门下的内记和外记(都是书记),他在径山寺说法时,云峰法师就曾称他有“诸老遗风”,于是元世祖、元成宗、元仁宗三代皇帝都有封赏,前后封号就有佛鉴、大圜、慧照。原叟行端亦因他是宋末石林行巩门下弟子,除元成宗赐号“慧文”外,元仁宗又赐号“普照师”。高峰原妙、中峰明本等都是当时住净慈寺的名僧,他们先后上西天目山,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三代帝王对中峰也都有封赠,并赐号“智觉”,中峰均回避拒受。圆寂后又追谥“普应国师”。其他如悦堂、会堂、孤峰等名僧也都受过朝廷封赏,分别封号为慧通、普济、圆明定慧。而石屋清珙以“清苦自守”闻名,断绝外缘,但元至正年间,朝廷也“降香币以旌”,皇后亲赐金衲衣。其实,朝廷封赏所费财力甚微,对佛门弟子却起到了一定安抚作用。此时杭城佛教重心已转移西天目山。当时人称“净慈三峰”的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孤峰明德都是名闻南宋京师的高僧,都先后离开净慈寺,对朝廷远而避之,千岩元长等都追随高峰、中峰转入浙西山区修持弘法,孤峰则离杭游历名山,不再返回。为显示朝廷崇佛,一批大臣仿效前朝遗风都纷纷与佛门结方外交,并采取护教措施。如浙江行省的达识贴木尔丞相和康里公丞相都与净慈寺的平山处林、愚庵智及、清远怀渭等禅师常有来往,互通信函。愚庵智及就由达识贴木尔推举为净慈寺住持;平山处林于元后期至元五年(1339年)由枢密使高纳麟推荐并由元惠宗下诏命其住持净慈寺。平山在朝廷支持下重建殿堂,修饰罗汉堂群像,“尊而祖堂、幽而三塔,凡所宜有,焕然一新”,而他不论冬夏,布衲一领,受人尊敬,一时“学徒云集,动以万指”。而平山处林将归寂前还不忘“肩舆入城别丞相”。千濑上堂说法,元仁宗就亲下玺书表彰护教。悦堂颜明在南屏设四大道场,树大法幢弘法,“名闻京国”,“藩王大臣无不函香问道,黑白骏奔,如众归市”,而元帝也遣使者“再下玺书护其教”,可谓盛况空前。 元代统治近百年,净慈寺研习佛学之风逐渐衰微。徐玉冈蒙润著有《四教仪集》为台宗学徒入门之书,千濑善庆遗有《扶宗显正论》外,即使被当时名流称颂学行甚高,“奇采烂然”,曾受元文宗封为三品官阶的笑隐大訢和为元代学者宋濂等尊崇的悦堂颜明等名僧都没有遗世之作。元代后期,佛门风行参禅语录,大多名僧都以问法参佛时论述的言论编辑成语录,如平山有《四会法语录》大辨、石屋、高峰等都有以自己法号命名的《语录》,成为有别于历朝的一代佛门文风。 另一方面,净慈寺在元代后期的寺规礼仪也有所废驰。据挂单僧恕中无愠所见:元泰定初(1324年),净慈寺寺规严肃,上堂僧人五百多人,不准围炉闲谈,不准检阅外书(指佛教经典以外书籍),不准外人随便出入;恕中在阅读《庄子》时曾受到严厉斥责。但二十年后(约于元至元年间)他再度到净慈寺时,但见“人员丛杂”、“寮舍围炉”、“抚琴奕棋”,却很少有寺僧研习功课。反映了元代汉地佛教的衰落现象。 明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竭力倡导佛教,整顿佛门,净慈寺等名刹高僧也都开始致力于重振佛门,净慈寺等名刹高僧也都开始致力于重振佛门宗风,杭州佛教再次兴盛。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于开国伊始,在金陵(明代京城、今南京)钟山天界寺举行“无遮大会”,招揽佛门弟子,两浙名僧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净慈寺愚庵智及名列榜首,但他自称老病,未能参加大会和奏对。于“无遮大会”第二年(1372年),明太祖又于金陵蒋山寺举行“广荐法会”,命各地举荐高僧集会点校藏经,净慈寺由清远怀渭、逆川智顺两代住持参加,逆川还升座说法,明太祖亲临加以慰问。在此同时,明太祖曾下旨召中天竺名僧季潭宗泐赴京封为左善世师,但宗泐对明王朝限佛等措施颇具戒心,于是急流勇退,辞官返杭住持净慈寺,由此开罪朝廷。当时,由于元末兵乱,净慈寺寺宇破败,宗泐只能倾其筐箧筹资修葺,而朝廷不予置理。宗泐与工匠商议动工时,忽然寺监又涉讼累及宗泐,被迫将修寺集资代偿,从此无力修缮。最后,宗泐也和愚庵智及一样,被朝廷迁往外地终老。 洪武七年(1374年)朝廷决定举荐“耆硕名僧”住持江南名刹,先后命中竺无旨可授(号休庵)和德隐普仁住持净慈寺,他们都以净土法门为佛事,弘扬延寿、圆照“净土之业”。德隐在奉旨继净慈寺法席入院时讲法,日夜环听者达万人,都表叹服。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同庵易简主净慈寺,他募化集资,聚铜二万余斤,葺殿治钟,栽竹植松,不数年寺宇为之一新。史称“两山阒寂之秋,独南屏成此宏伟”。为此,明太祖封其为僧录司左善世师,奉旨清理全国寺僧,征集高僧住金陵善世院。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寺毁,由祖芳道联募化重建,使殿宇堂室金碧交辉,深受赞赏。 明成祖永乐初期,朝廷篡修《永乐大典》 ,净慈寺祖芳道联和希古师颐都奉诏参加了修典。永乐四年(1406年)征召祖芳为“释教总裁”,他博通经典,纂集有方。明成祖重其声望,命他到各地名刹征集古代文物彝器归朝,得朝廷封赏;藏典校定后,又赐佛像等物。翌年,礼部奏请命祖芳赴五台山大祐国寺,祖芳宣称“吾世缘殆尽”,三日后趺坐而化,朝廷对此甚为惊奇,命工部备龛由僧录司奉灵骨归葬南屏,礼仪隆盛,礼部尚书胡濙盛赞祖芳,称其: 笃意禅学,废寝忘食,用志精专,由是智藏豁开,词源涌出,随机问答,辩若悬河,同袍无出其右者。 在修典中,希古师颐也曾居第一座,至永乐十六年(1418年)住持净慈寺;他开堂阐法时,佛徒甚多,时称“灵山再会”,很得人心。明永乐年间,因杭州高僧道衍(即姚广孝)助燕王靖难复国有功,明成祖即位后封其为上柱国,太子少师荣国公,道衍虽居高位,仍不忘禅事,上朝冠带,下朝僧服,佛学著述甚多,并常来杭州各寺参佛,特别与净慈寺止庵德祥,祖芳道联等均为同参佛友,对杭州市佛教发展也很有影响。 永乐年间,净慈寺曾有一件历史疑案,始终没有定论。明惠帝朱允炆因年号“建文”,故也称“建文帝”,当燕王朱棣率靖难军进军金陵时,建文帝就不知下落,或说已死,或说出逃。至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闻知净慈寺有僧在篡修文典,即征其为“释教总裁”,迁住五台,而此僧却悄然隐遁不知去向,后人传说此僧即隐匿于净慈寺的建文帝,并有其画像为证。此说虽不足信,但杭州名僧溥洽(时已征召为右僧录司)却因此涉嫌助建文帝国出逃,先后系狱十五年。 明正统年间,朝廷认为自设善世院后,在该院阐佛弘法的大多出自净慈寺高僧,于是明英宗于正统十年(1445年)二月十五日下旨,将《大藏金经》 (共四龛)赐藏净慈寺,并颁有《护藏敕》称: 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行天下,用广流传。慈以一藏安置浙江杭州府净慈禅寺,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馨,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 自此佛门修学之风又盛。景泰二年(1451年)寺僧南宗广衍特在雷峰塔旁临湖建藕花居,作为归老退居别业,林亭幽雅,夏荷飘香,他长期在此研修佛学大典。成化十年(1474年),住持古渊智源,“倡新寺宇,开堂说法,四方僧衲,奔集参请”,常有数百人来此听法,并修葺殿堂,弘扬净慈宗风。时人赞称:“自五代(道)潜、(延)寿两师而下,至师(智源)百代相继,法席益盛。住持得人,是不特有功山门,实有功《宗镜录》者”。 明代后期,海盗倭寇屡屡侵扰,饥荒连年,致使寺庙不宁。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岛夷连结倭寇自海盐登陆侵犯杭城,时浙江按察御史胡宗宪统率军民出城拒敌,在湖墅一带战死数千人,又调集广西、山东、湖广和浙江括苍山区精兵万余人,屯兵于临湖大刹,净慈寺驻兵三千人,此时寺庙成为兵营,僧徒窜伏林莽。倭寇围城时,巡抚李天宠下令废寺庙大钟溶为兵器,又恐寺庙屯驻倭寇,准备烧毁沿湖佛寺。当时净慈寺住持了然道富头顶“敕建净慈禅寺”匾额,泣跪于辕门,几经哀求才幸免烧毁,而昭庆等寺已成灰烬。如此戎马纷纭,征鼓喧杂几十年,才得平息,而南屏乔松修竹全被砍伐,寺宇破败不堪。遂后又遇连年饥荒,特别是万历十六年(1588年)时,杭城大荒,米价昂贵,杭城市民在上竺挖“观音土”和树皮充饥,“树无完肤”,饿殍难以数计,当时内监孙隆出资命净慈寺施粥赈济灾民,日施粥米十石,经六月至八月的赈灾,杭城有半数市民得以生存。 万历十七年(1589年),司礼监孙隆奉明神宗之命将皇太后亲手绘制,皇帝御题赞辞的“瑞莲观音大士像”赐净慈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孙隆又以净慈寺位居禅院五山,奏准将《大藏经》安放该寺。净慈寺明朝后期,佛教界接连发生了多起佛教学说的纷争,净慈寺一些僧人也受到冲击。万历后期,有嘉兴人文英与性莲兄弟在净慈寺落发出家,并先后为该寺住持。文英能诗善画,人称“英古松云”,他常请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来南屏讲经,杭城施主均集文英处听讲,袁中郎称他为“醉圣僧”。其弟性莲,曾在金山寺听雪浪法师讲演《楞严经》,阐发了法藏主张的教义。法藏系明末禅宗高僧,出家后从密云承受禅法,后住虞山(江苏常熟)三峰寺,著《五宗原》一书,反对密云宗旨,主张一个圆相,是禅宗五家的根本。性莲返杭后,聚集多人,对法藏所著《五宗原》边读边抄录,然后拟阐扬法藏之说,众人都推由云栖寺莲池祩宏(云栖大师)主讲,当时性莲曾邀集官员、居士去迎请,莲池不从,性莲遂持香日夜跪求,罚誓如“宏师不从则膝穿不起”。遂后莲池允请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至净慈寺讲《圆觉经》(即法藏圆相之说)和净慈寺第一代祖师永明延寿的《心赋》,来此听经的有各方士女、游僧、乞丐约万余人,聚集南屏。性莲作为“会首”,每日用大锅烧饭,供食二餐,前后五十三天。此事圆满后,士民施米二百石赠莲池,他将粮食转送胜果寺作为修法华忏之用。性莲还在万工池禁捕,重建永明塔,修葺寺宇,人们赞其盛况胜于历代,朝廷闻讯后召其进京,赐予紫衣。但这时佛教界有人反对法藏背叛师说,离经叛道;同时,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因“妖书案”发生“紫柏狱”,性莲立即潜返净慈寺修行忏悔,莲池也归隐丛林,不再外出。原由性莲筹组的胜莲社(僧众放生的组织)停止活动。此时佛门沉寂,寺僧唯闭门念佛,寺规礼仪虽经莲池等整顿也曾中兴一时,但与元末相仿,仪制不具,人员冗杂。明文学家袁宏道曾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寓居该寺,他为文记述如下: 余弟小修曾与蒋兰居士谈禅寓此。余今岁同陶石篑、方子公看西湖,凡三往返皆居焉……僧房多香客及游人、妇人往来,喧杂若公庭,莲公闲门谢事,僧之好静者多强人吃斋,余不能斋而莲公复不强我。凡锅、甑、瓶、盘之类为仆之羶亦无嗔怪。……余弟最粗豪,莲公不厌。余唯狂癖狂诞,好高使气,目无诸佛,莲公不以为妄。 文中“莲公”,当指净慈寺一百十七代住持性莲。此时性莲就因冤狱迭起,法藏已被排斥,故已无意整肃寺规,听之任之。直到崇祯五年(1632年)才又有僧众在净慈寺千佛阁结莲社,劝人专修净土和放生行善,杭城士女,群相皈依,但景况已不如前。 清 清初康、乾之治,对杭州寺庙倍加重视,两代帝王南巡,必到寺院遍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玄烨曾亲临净慈寺;三十三年(1694年)以御书《金刚经》一卷赐净慈寺;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玄烨再次到净慈寺,改“净慈报恩禅寺”为“净慈禅寺”,由康熙手书“净慈寺”寺额和“西峰”两字,并书对联云: 云开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 康熙还题《南屏晓钟》、《由净慈寺经南屏诸山》等诗。雍正、乾隆间,朝廷对净慈寺屡有封赏,曾赐赠智觉(延寿)禅师法像、画轴、菩萨碑图等。 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六日,清世宗胤祯下谕: 佛教自达摩西来,阐扬宗旨,济拔群迷,利益众生,福田慧果,曹溪以下,代不乏人,朕留心内典,深明此事。历古来名僧言句,宋初永明延寿智觉禅师实为出类拔萃,其所著惟《心诀》、《心赋》、《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书,实皆宗教合一之论,与后学参证禅徒大有裨益。朕亲加选录,刊刻颁示天下丛林,禅师可谓曹溪以后善知识中杰出之人,着加封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因念师生宋时,居杭之慧日,开堂说法,其寺为今之净慈,今寺内僧徒未知仍旧供养禅师法相与否,现在承其支派者何人,着地方官并行详查;如香火已废,着为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瞻礼,香灯供养;其支派如已无人,着具摺奏闻,朕酌量择人承嗣。其塔院现在何处,亦着查明修理。夫三教一贯之理,朕已别降谕旨,深切开示,谅僧俗人等必已灼然无疑。朕今此举,与褒录先贤之典,非有二义。尔督抚率该地方官敬谨遵行。特谕,钦此。 由于雍正朝对永明大师的褒扬,至今香山碧云寺五百罗汉殿正中仍供奉永明延寿铜像。 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时曾为净慈寺手书“正法眼藏”、“敕建净慈禅寺”等殿额和门额,此后曾五临该寺吟诗题吟,仍将“南屏晓钟”改为“南屏晚钟”,并拨库银重修寺宇,时人熊学鹏撰《净慈禅寺重修碑记》称,重修后的净慈寺“重轩广墀,崇宏坚固,旁及偏厢,夹道楼阁堂亭,金碧丹绿,无不聿新”。 明清时,杭州曾以净慈寺为主,形成南山香火。每年正月六日为“定光(即燃灯佛)诞辰”,杭城男女倾城出游,成为旧时风俗,俗称“赛爆竹”,游人取道净慈寺至法相寺进香,“沿途张筵,笙歌杂奏”,多以爆竹相互斗放。每遇除夕,则官府设筵寺中燃放焰火,全城男女来观者摩肩接踵,不下数万人,昭庆、灵隐、三竺都如此,而净慈寺尤甚。常有无赖子在人丛中放肆喧扰,甚至挤死香客,祸及寺僧。若省城官员来寺则需索酒食,寺中主持要撞钟率众迎来送往,俯伏道旁,稍有疏忽,常受凌辱,寺僧无法安于禅法。后人称之为“末法陵迟,教微僧弱”。意为此时佛法已经衰颓,佛教已陷入微弱的境地。 自清初后,随着国事衰落,净慈寺一直由寺僧募化自理,禅风不振,长期来并无起色。 新中国成立,净慈寺在 1955 年进行大修,寺庙更显庄严瑰丽。文革中寺庙遭到破坏。 1985 随着宗教改革的落实,净慈寺逐步得到恢复。 § 传说 净慈寺净慈寺,周显德元年钱王俶建,号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潜禅师居之。潜尝欲向王求金铸十八阿罗汉,未白也。王忽夜梦十八巨人随行。翌日,道潜以请,王异而许之,始作罗汉堂。宋建隆初,禅师延寿以佛祖大意,经纶正宗,撰《宗镜录》一百卷,遂作宗镜堂。熙宁中,郡守陈襄延僧宗本居之。岁旱,湖水尽涸。寺西隅甘泉出,有金色鳗鱼游焉,因凿井,寺僧千余人饮之不竭,名曰圆照井。南渡时,毁而复建,僧道容鸠工五岁始成。塑五百阿罗汉,以田字殿贮之。绍兴九年,改赐净慈报恩光化寺额。复毁。孝宗时,一僧募缘修殿,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募化三年,簿上布施金钱,一一开载明白。一日,大喊街头曰:“吾造殿矣。”复置酒肴,大醉市中,揠喉大呕,撒地皆成黄金,众缘自是毕集,而寺遂落成。僧名济颠。识者曰:“是即永明后身也。”嘉泰间,复毁,再建于嘉定三年。寺故闳大,甲于湖山。翰林程珌记之,有“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之语。时宰官建议,以京辅佛寺推次甲乙,尊表五山,为诸刹纲领,而净慈与焉。先是,寺僧艰汲,担水湖滨。绍定四年,僧法薰以锡杖扣殿前地,出泉二派,鍫为双井,水得无缺。淳佑十年,建千佛阁,理宗书“华严法界正偏知阁”八字赐之。元季,湖寺尽毁,而兹寺独存。明洪武间毁,僧法净重建。正统间复毁,僧宗妙复建。万历二十年,司礼监孙隆重修,铸铁鼎,葺钟楼,构井亭,架掉楔。永乐间,建文帝隐遁于此,寺中有其遗像,状貌魁伟,迥异常人。 § 毁建概况 净慈寺自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首建到清代,于南宋最盛,规模恢宏,经历近千年,屡毁屡建,难以计数。概述如下: 金刚殿(三楹) 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中龛弥勒佛铜像,后绘书驮像,左右两壁绘“灵山”、“净土”两法会,塑金刚神二尊。该殿于南宋绍兴初毁,九年(1139年)由宋高宗下旨重建;未几又毁,由宋孝宗赐金复建;嘉泰四年(1204年)又毁,曾由寺僧道济等化募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下旨令住持妙崧复建。咸淳间又由住持文宝修复。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又毁,宣德七年(1432年)由住持觉庵宗妙重建。 大雄宝殿 即净慈寺正殿,高十三丈,中供奉大如来像三尊,该殿也于后周显德元年首建。南宋绍兴初被毁,由道容奉召来净慈寺重建。未几又毁,隆兴年间,宋孝宗赐金重建并增建“慧日阁”,御书阁额。嘉泰四年(1204年)再毁,曾由寺僧道济等化募重建,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由宋宁宗敕住持妙崧重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毁,由住持至慧重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夷简曾修葺寺宇,重建钟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毁,住持祖芳道联向士绅募化集资开始重建,经希古师颐等历代住持连续修建,直至永乐八年(1410年)才完成。永乐十四年(1416年)由杭城缙绅资助整修。至宣德五年(1430年),大殿又毁,由觉庵宗妙募化重建,四年落成。正统二年(1437年)时,寺内原有永明室、毗卢阁、圆照楼、丛玉轩、一湖轩等均毁圮,当时寺内发现有重数千斤铁锅,上刻“梁贞明二年铸”,为公元916年遗物,由其他寺庙移此。成化二十年(1484年)、弘治十年(1497年)先后由住持古渊智源、用仁文怀等陆续整修。寺前两座重檐三门石坊亦建于成化年间。 千佛阁 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增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千佛阁废圮,于七十多年后的天启四年(1624年),才由住持西宗静方修复。 此外,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夷简以旧钟过小,乃募化聚铜二万斤,铸巨钟悬钟楼,楼高十余丈。明天顺四年(1460年)明英宗赐帑建禅堂,以接待云水僧人。弘治十三年(1500年)春,明孝宗以屡见灾害,特拨发内帑散发全国各名山,净慈寺得黄金二百两,由住持文怀修葺天王殿、罗汉殿等。 万历二十年(1592年),司礼监孙隆在净慈寺“铸铁鼎,葺钟楼,构井亭,架棹楔(棹楔即牌坊之类),将原有寺旁石坊迁建于万工池左右,左题“湖南佛国”,右题“震旦灵山”。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由寺僧修建下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住持翠峰在疏浚万工池时于池底发现有“井”字形巨木,形如门坊,中悬铁牌,刻有“吴越王妃孙氏所建之塔”。既然雷峰塔由吴越王妃黄氏所建,铁牌所指当另有他塔。 明代末年,各代住持僧曾多次修建宗镜堂、永明塔、圆照楼、浚万工池、葺罗汉殿,以示对净慈寺先祖延寿,圆照的崇敬。净慈寺清顺治时,该寺曾由僧人正岩修缮;继由住持般舟等先后建祖师殿、应真殿。特别是康、乾两朝,净慈寺曾多次重建修葺。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浙江督抚倡议重建,重建后的大殿高十三丈,“飞檐鸱尾,藻井虹梁,结构庄严,气象宏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净慈寺重修并塑三尊大佛如来,“素螺绀目,趺坐宝莲,迦叶阿难侍立左右,梵王、帝释旁列其前,并有十地菩萨,十八诸天,北壁为普陀大士蹑鳌首翔立巨浪之中”。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寺毁,钟楼、罗汉殿及庑廊等尽成灰烬,惟大殿无恙,住持僧溥溢于康熙南巡时至嘉兴接驾,奏明寺院被毁经过。康熙帝派皇太子至寺踏勘后召见江南织造孙文成说:“南屏晚钟烧了,岂不少了一景”,并命他就地募化“造寺铸钟”。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玄烨再临该寺,又拨内帑重建禅寺,他还亲制碑文勒石,至四十九年(1710年)竣工,再现“层楼绀殿,壮丽湖山”。雍正八年(1730年)浙江总督李卫重修净慈寺山门和“湖南佛国”、“震旦灵山”东西石坊。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寺僧两度奉旨修葺寺宇并有御制碑文勒石。乾隆五十年(1785年)时,还从江苏寺庙移来鎏金塔两座,塔身七层,塔高丈许,分置大殿左右。前次寺毁,大殿独存,但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殿柱霉蛀,屋宇破败,住持际珍恳请浙江巡抚等官员和浙人解囊相助,整修大殿,于嘉庆三年(1798年)四月竣工,并由梁同书挥毫书写修寺记文立于大殿。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五年(1840-1845年),曾由中丞乌敬斋重修大殿。时值皇太后七址寿辰,杭城绅商在该寺设坛“祝釐”。咸丰十年、十一年(1860-1861年),太平军两次攻城,曾将净慈寺作为屯兵之所,并将罗汉像搬上馒头山,手执旗帜,以为疑兵,遭到严重破坏(《浙江百年大事记》)。志书称:“咸丰之季毁于兵火,鞠为荆墟”。后由僧人慧曙结茅清理,由于寺产被侵占,经十余年苦行才清理就绪。继由圣因寺僧人雪舟迁往净慈,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历时十年先后修建观音殿、功德堂、仰仞堂、天王殿、宏法堂以及寮舍等。俞樾称该寺“因山为屋,高高下下,具有画意”。僧人允中、鸿定先后接住该寺又重修济祖殿,重凿运木古井,增建云水堂。 运木井 旧名神运井,据《净慈寺志》,周显德初,香积厨内建有神运井,泉极甘冽,广纵约二丈余,内外引汲不竭。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由寺僧道济重建。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由清杰修浚。圆照井于原罗汉殿后,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湖井皆涸,由住持圆照开凿原有井泉,名圆照井,传说有金色鳗鱼浮现,将鱼别甃方池于净慈寺之傍,放生其间,称金鳗池,殿前原有双井,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由住持石田法熏以杖叩殿前使凿双井,大出泉水以给众僧(《净慈寺旧志》一卷)。 长廊 旧志载,长廊一百三十楹,从寺两庑,自山门绕至毗卢阁左右相通。周显德元年(954年)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于壁,极为壮观,为海内所仅有。已毁。 宗镜堂 原于寺之毗庐阁后,即演法堂。宋建隆初,永明延寿著《宗镜录》百卷,集贤首、慈恩、天台三宗之旨,融贯禅宗心法。惠洪《宗镜堂纪略》称:“此书初出,其传甚远,异国群长读之皆望风称弟子,学者航海而至,受法而去者不可胜数”。为纪念著《宗镜录》,该寺专设宗镜堂,现于寺之东侧专设永明塔院。原有延寿舍利塔院建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由钱弘俶树亭志,宋太宗赐额,陈瓘撰碑铭,后因迁流患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大壑禅师重建,宗镜堂后额仍用宋太宗御书“寿宁”,由董其昌题名,吴方伯撰铭,钱塘令聂心汤志记“永明是弥陀化身也”。边有普同塔七座。附净慈寺原布局图。净慈寺据《西湖新志》:该寺于民国五年(1916年)重建大殿,七年修寿松堂,八年创立念佛堂,以实行“禅净双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十日大火毁济公殿、运木古井;次年寺前修马路,碑亭由万工池旁移至山门前。 建国以后,净慈寺于1950年开始多次进行修缮;1955年曾全面整修,前、中、后三大殿焕然一新,并在殿西建济祖殿,在山门前建“南屏晚钟”碑亭。“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一度被占用,有的损毁。1982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寺庙移交杭州市佛教协会,重新修建,先后整修藏经阁、戒堂、后大殿,于1986年重建天王殿、御碑亭、运木井(亭)、钟楼、寮房等。目前正在续建济公殿、永明殿等。 1988年8月,佛教协会研究决定由雪相出任方丈,1989年大雄宝殿整修一新、殿内供奉六十吨铜铸毗卢遮那(即报身佛)、且一叶一佛配以千佛莲座。同年成立寺庙管理委员会。净慈寺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 § 主持、禅师名录 开山始祖 道潜 蒲津人,宋建隆二年九月十八日示寂 第一代 冲元延寿 余杭人,宋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寂 第二代 通辨道鸿 第三代 洪寿 与延寿同为德韶弟子 第四代 圆照宗本 无锡人,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示寂,寿八十 第五代 大通善本 颖人,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示寂,寿七十五 第六代 道坚 第七代 永程 第八代 佛智道容 湖州人,原湖州佛智寺住持。 第九代 肯堂彦充 于潜人,曾师事庐山东林寺僧颜,并于天目从义堪学法得度 第十代 佛智端裕 会稽人,后住灵隐,南宋绍兴二十年十月十八日示寂 第十一代 水庵师一 婺州人 第十二代 自得慧晖 会稽人,南宋淳熙十年仲冬二十九日逝 第十三代 楚明宝印 百粤人 第十四代 道端 第十五代 普照象 越州山阴水 第十六代 混源昙密 天台人 第十七代 月堂道昌 湖州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主径山,不久转主净慈,乾道七年一月二十日圆寂,寿八十二 第十八代 元净 于潜人,北宋元祐六年九月一日示寂 第十九代 法真守一 江阴人 第二十代 德辉 嘉泰初住净慈四年,寺毁随火化去 第二十一代 晦翁悟明 福州人 第二十二代 隐之重显 遂宁人,曾住灵隐,雪窦,皇祐四年七月七日寂 第二十三代 木庵安永 闽县人 第二十四代 普照明 第二十五代 退谷义云 宋淳熙十四年住持净慈寺 第二十六代 石桥可宣 蜀嘉州人,迁径山,于二月十三日逝 第二十七代 谷源道举 第二十八代 孤云权 第二十九代 少林妙崧 建宁人,南宋嘉定十四年迁径山于二月二十二日逝 第三十代 中庵皎 第三十一代 倚松如壁 苏州人 第三十二代 潜庵慧光 第三十三代 石田法熏 眉山人,曾住灵隐,南宋淳祐四年三月示寂,寿七十五 第三十四代 笑翁妙堪 慈溪人,由灵隐迁往净慈寺,寿七十二 第三十五代 大用必才 第三十六代 灭翁文礼 临安人,寿八十四 第三十七代 敬叟居简 潼川人,淳祐元年四月三日示寂,寿八十三 第三十八代 大川普济 明州人 第三十九代 无极观 第四十代 偃溪广闻 福建闽候人,后迁径山,景定四年六月十四日示寂,寿七十五 第四十一代 荆叟如珏 婺州人,后迁径山,十二月初十逝 第四十二代 断桥妙伦 天台黄岩人 第四十三代 介石明 第四十四代 简翁敬 第四十五代 淮海原肇 通州人,先后住育王、灵隐、净慈,后迁径山,六月初 十逝 第四十六代 虚堂智愚 四明人,后迁径山,十一月初八逝 第四十七代 石帆衍 第四十八代 东叟仲颖 宋末高僧 第四十九代 香山远 第五十代 石林行巩 宋末高僧 第五十一代 清溪源 第五十二代 无文义传 第五十三代 古田德垕 第五十四代 愚极至慧 第五十五代 方山文宝 第五十六代 本源善达 仙居人 第五十七代 雪庭正传 第五十八代 晦机元熙 豫章人,后迁径山元延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化去,寿八十二 第五十九代 东屿德海 第六十代 千濑善庆 严陵人,元至元四年八月三日化去,寿七十九 第六十一代 灵石芝 第六十二代 石湖渼 第六十三代 日溪泳 第六十四代 樵隐逸 第六十五代 天岩吉 第六十六代 平山处林 仁和人,元至正二十一年五月一日化去,寿八十三 第六十七代 愚庵智及 吴县人,明洪武十五年九月四日化去 第六十八代 悦堂颜明 明州人,后住径山 第六十九代 孤峰明德 昌国人,明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化 第七十代 用童俊 第七十一代 清远怀渭 号竹庵,南昌人,洪武八年十二月逝 第七十二代 逆川智顺 瑞安人 第七十三代 南州藻 第七十四代 孚中怀信 奉化人,明永乐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逝,寿七十八 第七十五代 愚溪智 第七十六代 无旨可授 号休庵,临海人 第七十七代 德隐普仁 兰溪人 第七十八代 同庵夷简 第七十九代 德祥止庵 仁和人,后住径山,明洪武二十七年十月十三日寂,寿六十三 第八十代 仲邠岐 第八十一代 祖芳道联 别号拙逸叟,鄞县人,明永乐七年七月初三逝 第八十二代 一源纯 第八十三代 无碍心 第八十四代 希古师颐 字简庵,号佛鉴,嘉兴人,洪武五年十月四日逝 第八十五代 节庵礼 第八十六代 鼎庵 第八十七代 觉庵宗妙 钱塘人,明正统八年七月十二日寂 第八十八代 照庵宗静 杭州人,明正统十二年逝 第八十九代 大章如圭 前主中天竺,正统间主净慈寺 第九十代 南宗广衍 明景泰三年主净慈寺,天顺七年正月四日逝 第九十一代 玉冈蒙润 海盐人,元泰定元年十二月六日逝,寿六十八 第九十二代 元宝洪 第九十三代 乾宝真 第九十四代 别宗演 明天顺四年主净慈寺 第九十五代 遗庵壁 第九十六代 云轩津 第九十七代 道初义 第九十八代 晓堂晟 第九十九代 秀峰玉 第一百代 古渊智源 仁和人,明成化十年主该寺。 第一百零一代 大云道庆 第一百零二代 用仁文怀 第一百零三代 世英慧俊 仁和人 第一百零四代 无相德聚 第一百零五代 本清永迪 钱塘人 第一百零六代 大潮清涌 钱塘人,明嘉靖二十七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零七代 了然道富 钱塘人,明嘉靖三十二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零八代 无碍道通 钱塘人,前住下天竺,嘉靖三十八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零九代 我云德隆 仁和人,明正德十一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十代 莲洲圆昆 钱塘人 第一百十一代 竹泉道钦 海宁人 第一百十二代 芜洲圆仑 钱塘人 第一百十三代 心谷圆澄 仁和人 第一百十四代 镜莲如纲 桐乡人 第一百十五代 心源圆清 仁和人,明万历二十三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十六代 文英 嘉兴人,明万历四十三年春逝 第一百十七代 性莲 嘉兴人,文英之弟 第一百十八代 明广 钱塘人 第一百十九代 云谷圆岳 湖州人 第一百二十代 云溪真玺 钱塘人 第一百二十一代 口庵真宗 钱塘人 第一百二十二代 毅庵辨才 海宁人 第一百二十三代 静庵清杰 萧山人 第一百二十四代 云滨真琇 山阴人,明万历四十三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五代 文宇真濬 钱塘人 第一百二十六代 翠峰明庙 钱塘人,万历四十七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七代 西宗静方 钱塘人,明天启元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八代 简庵如贵 仁和人,天启六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九代 见初性恒 仁和人,崇祯元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三十代 慈庵如仁 归安人,崇祯二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一代 切若海澜 钱塘人,崇祯四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二代 印涵道尊 钱塘人,崇祯十一年建宏法堂 第一百三十三代 戒香德馨 仁和人,崇祯十三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四代 净元照珠 仁和人,清初入院 第一百三十五代 般舟海航 钱塘人,清顺治六年造祖师殿 第一百三十六代 际涯如琏 武康人 第一百三十七代 无生正愿 钱塘人,清康熙三十一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八代 惟一然许 仁和人 第一百三十九代 在焉临俨 桐乡人,清康熙五十九年建应真殿 元代高僧原妙、中锋明本和孤峰明德皆出于净慈,时谓“净慈三峰”。净寺历代高僧辈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首推永明延寿、济公活佛和如净禅师。 § 济公 净慈寺 在大雄宝殿西例有济祖殿,殿前有运木古井一口,这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济祖殿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济公(1148-1209年),俗名李心远,原是名将之后,南宋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其母梦吞日光而生”。十八岁时,在杭州灵隐寺从高僧堂远出家,法号道济。他热情、直率,诙谐幽默而富有才学,乐于助人,颇有令名。但民间传说中,济公却是一位不修边幅、不拘形迹的癫僧,连相貌也是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啼非啼,一半脸儿笑,一半脸是哭,哭中有笑、笑中有哭的尴尬。他的墓志铭《北石间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称他“狂而疏,介而洁,著语不加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在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匡庐潜皖,题墨万隽永、寒暑无完衣,与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而明河补续的《高僧传中》中则直言:济癫僧“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裤,形媟露,人讪笑之,自视夷然。”尽管他举止痴狂,被称作“济癫”,但道行高深,志端行笃,嫉恶如仇,敢作敢为,常做大快人心的好事:斗蟋蟀戏弄权奸,疯僧扫秦叽剌误国奸相,抢新娘飞来峰下救众生,至今犹在在民间广为传颂。他虽有饮酒食肉的行为,其实却是带果行因的圣僧。他痛恶巴结权贵,却“与市井觉俘”,救济穷苦人,受到民众爱戴。他“矢口成文,信笔满纸”,很有文才,被任为寺中书记。传说当年妙崧禅师立志重修寺院,就请济公起草募资的榜文。济公并不推辞,索酒一壶,欣然命笔。榜文中“下求众姓,盖思感动人心;上叩九天,直欲叫通天耳”的佳句轰动了杭州,连皇帝老儿也派人送来三万贯钱布施钱。济公六十岁时坐化园寂,作偈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达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传说济公是“罗汉转世,应化人间”、“诸显异不可殚述”。据记载,有一次,济公在净慈寺酒醉,大喊:“无明发”,寺僧莫名其妙,果然不久大火毁寺,济公在灾后题诗曰:“无名一点起逡巡,大厦千间尽作尘。非是我佛不灵感,故要楼台一度新。”重修净慈寺(一说为灵隐寺)木料供应不上,派济公外出募化。济公大大冽冽拍了胸脯,却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他在寺中烂醉如泥地睡了三天,冥冥中暗使神通令六甲神相助,源源不断的大木便从寺中香积厨的醒心井中运出。一直拉到第七十根,在旁估算木料的木匠随口说了声“够”,井里的木头就再也拉不上来了。从此,醒心井被称为“运木古井”,那最后一根木头就留在井底,成为净慈寺最吸引人的“古迹”。游人到净慈,都要到井口去,借助蜡烛的点点微光,看一看永远守候在井底的神木。 § 延寿大师 延寿大师(西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国时僧人。俗姓王,字冲元,本是江苏丹阳人,后迁居浙江余杭,吴越王钱穆时,曾为余杭库吏。青年时既信仰佛教,戒杀放生。年二十八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见集市中鱼虾飞禽等,每生慈悯心而购之放生,后来因擅自动用库钱买动物放生,事发之后,王镇将被判处死罪,押赴市曹处斩之际。面对死刑,王镇将镇静自若,毫无惧色。自言:“吾为活数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 文穆王知道王镇将擅用库银并无私用一文。同时也赞许王镇将的慈心善举。便将其特赦免刑释放。并听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县境内)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剃度为僧,法名延寿,字智觉。由此而成就了后来在中国佛教史上名扬四方的高僧-延寿大师。是岁大师年方三十,时维西元933年。 净慈寺大师自少天资过人,年十六时,曾著《齐天赋》献于吴越王钱穆。出家以后,非常用功修行,“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是《宋高僧传》中所记延寿大师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写照。在龙册寺住了一些日子后,延寿便拜辞令参禅师,出外参学。初于金华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后往天台山德韶禅师处修学禅法。德韶是禅门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大师的弟子,禅学功夫甚深,吴越王曾礼其为国师。延寿在禅学上的成就即是来自于德韶禅师的座下,《宋高僧传》记云:“永明(延寿)在德韶会中,普请次,闻坠薪有声,豁然契悟,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延寿在禅学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认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禅师传法成为禅门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延寿居天台山时,常在国清寺里,结坛修习为时二十一天的《法华忏》,后来又往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历时三年之久。佛学修养与禅定功夫与日俱增。在天台山修学期间,于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获大辩才。又于中夜经行时忽觉普贤菩萨之莲花在手。由是大师感于自己终身的修行趣向未有决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名 “一心禅观”、一名“万善庄严净土”冥心恳祷之后,历经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万善庄严净土”那一阄。于是延寿大师才下定决心开始一意兼修净业。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延寿前往奉化雪窦寺任住持。开展弘化事业,讲授禅学法要与净土理论。依从他学习禅理与净土学问的人为数甚多。而此时的延寿也开始著笔著书。《雪窦寺志》中有记载延寿是在雪窦寺完成《宗镜录》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大师往杭州,主持复兴灵隐寺的工作,梵刹因之得以中兴。一年之后,延寿迁往邻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净慈寺)居住,从其教者,有两千余人之多。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延寿大师在永明寺这一住就住了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的事。延寿大师又称“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来。忠懿王深为器重大师的德行,诏赐名号为“智觉禅师”。“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声也因此而远扬于四方。 延寿大师在常住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主要是受持神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于旷野施食予鬼神等类。此外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常达数百。时人常有听闻螺贝天乐响于天际。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中则有详尽的记载。此外,在北宋开宝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督建一座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六和塔,以作镇潮之用,巍巍立于江边,蔚为杭州一大景观。延寿大师居永明寺时,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时也注重于将自己的修行体验与对佛学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数量达一百卷之巨的《宗镜录》即是在此时定稿刊行的。其他的著作如《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唯心决》、《受菩萨戒》、《定慧相资歌》、《警世》各一卷等书,也是相续在永明寺写成而传于世的。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寿大师,又再次回到久别的天台山,在山上开坛传授菩萨戒,一时引来约一万余人的求受戒者。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的传戒法会。此后岁月,大师自知世缘无多,便闭门谢客,专心念佛,誓生净土。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之后,焚香礼佛,普告大众,趺坐而化。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四十二岁。荼毗后的舍利,鳞砌于全身。太平兴国元年 (976)门人立其塔于大慈山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后有游僧自临安来山经年绕塔,人问何故?答言:“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询之知乃杭州永明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礼敬耳”。是以仰慕大师故,特意来此瞻礼舍利宝塔。可谓是净土教史上一大奇闻。大师寂后,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诏敕赐延寿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宋崇宁五年(1106),徽宗下诏追谥延寿为“宗照禅师”。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延寿大师集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与净土宗六祖为一身。是以其佛学思想必是禅与净的相结合者。而会宗各家之说导归西方净土则是其佛学思想之特色所在。延寿将密教之密行及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诸学说并及净土理论折衷而综合为一。此等倡举,开历史之先河,遂成一时之风气,使之启迪了后来佛门诸宗并合修学的端倪。 延寿居永明寺十五年间,日行一百单八件佛事,这些行事中可以看出,几乎包罗了当时佛家各宗所倡行的修行方式。可以说是各宗各派皆具,样样法门全备,于此行事中,恒以净土为依归,将所有行持皆回向往生净土,是其总持的旨趣所在。从延寿大师的代表作-《宗镜录》中可以窥得其佛学思想的大概,将当时盛行于世的佛教行法与理论,融会而贯通之,而使自家的思想体系别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镜录》的问答卷里,用连绵不断的问答形式,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等宗的教理,并于引证章中,旁征博引,引证了大乘经典一百二十种,西天东土诸祖法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本,共计三百种言说,目的即是在于说明此是“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诲,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览,重重引证若鹫岭之亲闻,善令面云立雪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入圆宗”。由此可以看出书中论点也是在诠释,延寿所倡导的禅教同佛说,本来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经据典,广集佛言祖语,旨在说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圆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终都归“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圆融互通,正和《宗镜录》卷二十四中说的“此宗镜中,无有一法而非佛事” 这个道理相契。将所有佛法,判释为归于一心法门,此种观念也是延寿大师推行净土,一心趣向极乐的动力根源。纵观《宗镜录》全书,处处可见延寿精辟的佛学妙理,书中倾注了大师毕生大部分的心血。清代雍正皇帝阅此书后,给予了 “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的高度评价。这部百卷巨著自成书以来,便流行于世广为人传诵,甚至远播海外,据《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记云:“高丽国王,览师言教,遣使斋书,叙弟子礼,奉金镂袈裟,紫金素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人,亲承印记,归国各化一方”。是中所记高丽国三十僧彼时乃是得延寿相传的禅法,归国后而使法眼宗禅法传于东海。也正因如此,作为延寿佛学思想的主流之一的法眼宗禅法,能流行于异域,反而中国却未见其盛。今人蒋维乔所著《中国佛教史》一书中,有云:“厖自是法眼宗弘扬于高丽,而中国反衰矣!”这是延寿大师禅法影响远及高丽的史实记载。 作为净土宗的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净土思想的莫过于世人熟知的“四料简偈”,其文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从这四句偈语中,可以看出延寿大师的修行态度,偈中指明,世人修禅固可,但须以净土为依归,其中第三句,就是标明禅净双修的好处,而以延寿个人的立场来说,禅净双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门,他认为弘宗演教是僧伽的本职,所以出家僧伽宜应禅净双修,如此才能现世为人师,广弘教法以利他;来世作佛祖,圆满圣果以自利,如此,则自他二利圆成,而一般的学佛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则应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求生净土是有保障的,所谓的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若是单修禅教而摒弃净土则十有八九会有危险,要是无禅又无净土,那将是万劫千生轮转三途六道,受苦无尽了。这四句偈语,言辞简练,但却义理明朗,足可作为从教学佛者修学的准则,对于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时至今日,仍富有生命力。 延寿大师作此四料简的最初动机是在于欲矫正唐末以来学佛者重禅而轻净土之时弊,以禅宗祖师的身份与修禅的丰富阅历,会合修持净土法门的心得,作此四料简偈是最有资格且最具权威的了。净宗十三祖印公对此四料简极为赞赏,曾言:“夫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要,修持之高抬贵手”。又云“(四料简)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足见四料简在于净业学人而言,实是重要也。 此外,延寿主张的禅净双修的行法,在当时来说可以起融解禅门与净土学者之间固有争执的作用,也使得后来宗门教下诸多的行者,渐能接受各修不同法门但皆能领纳净业,并归净土的这一理念,纵然说,自隋唐以降,佛教各宗林立,净土之思想或多或少,已被大乘各宗之所纳受。如天台之智者、华严之杜顺、三论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专弘一宗而兼修净土的。当然此中之净土包括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等,再者如禅宗有百丈禅师于丛林清规中,铁定僧在荼毗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净土的例子,但真切促使求生净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诸大乘教派,并且蔚然成风者,实乃延寿大师之功。 综上所述,可以全窥延寿大师于禅于净的功绩。其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禅净双修的行法,在佛教行门中独立一帜,影响著无数的修行者步其后尘,依教修持,因而无论是禅门行者或是净宗学人,都是万分景仰延寿大师。《莲宗宝鉴》云:“师(延寿)志诚殷重,专以念佛示人,同生净土,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此嘉赞之语,如实地点明了大师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众所周知,现今佛教丛林中例行的纪念阿弥陀佛的诞辰日,即是以延寿大师的生日为准,直接地将其奉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这又是一例后世净业学者缅怀敬重延寿大师的佐证。延寿大师集禅教、净土于一身,志心净土,兼修万善众行,治学深严,懿行高尚,值得世人归敬,延寿大师生西后,其嘉行伟绩于教之内外广为传诵,称扬赞叹之语不绝于篇。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万善同归集》序文中云:“近阅古锥言句,至永明智觉禅师,观其《唯心决》、《心赋》、《宗镜录》诸书,其于宗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因加封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其倡导之地,在杭之净慈。敕地方有司,访其有无支派,释人承接,修葺塔院,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礼拜供养。诚以六祖以后,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又于《宗镜录》序文赞延寿大师曰:“实为震旦第一导师”。纵观历代净土诸祖,得历代帝王之加封嘉奖者不乏其人,然赞之以美名若此,则为稀有矣! § 南屏晚钟 净慈寺在净慈寺门右边有一座“南屏晚钟”碑亭,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就是这里叩响的。净慈寺的钟声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唐代诗人张岱“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的诗句就已把净慈寺钟声的美妙写得出神入境了。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铸了一口重约两万斤的巨种,每日傍晚,夕阳西下,暝色苍茫,钟声在群山碧空中回荡,响彻云霄。由于南屏山空穴怪石较多,钟声经石穴回荡互激,钟声传播到十多里外。相传康熙皇帝以目品西湖十景,均广建庭阁,也在净慈寺寺门外建一碑亭,上刻“南屏晚钟”四字。而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享盛名。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 直到1984年10月,净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相助下,重铸铜钟。1986年11月21日,中日佛教界人士400多人欢聚净慈寺,举行了隆重的大梵钟落成法会,l08记雄浑有力的钟声回荡在西湖上空,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新鸣起,为祖国美丽的山湖壮色增辉。这口铜钟悬挂在净慈寺重建的二层三檐的钟楼内,高3.6米,直径2.3米,重一万公斤。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大乘妙法莲华经》,6.8万余字,铸造精致,每敲一下,余音达2分钟之久,余音袅袅,十分浑重动听。 § 南屏诗文选 净慈寺 自宋以后,诗人文豪常去南山寻章酌句,并与净慈寺诗画高僧交吟酬唱。寺志称:“寺居湖南诸山之胜,名贤纪咏繁绩”。南宋建都临安,湖上常有诗酒之会,“南屏诗社”、“湖南吟社”等西湖八社云集南屏山下。诗人们穷山揽胜,僧侣则煮茶吟客,儒释相交,蔚为西湖文化佳话。《随园诗话》称,净慈寺僧常将诗人“留宿古寺,诗成传抄,纸价为贵”。《凫亭诗话》称,净慈寺僧人让山、大恒、巨涛等均能诗,卓锡湖上,尽得佳句,并盛赞让山七绝特佳,如有“半间破屋绿萝牵,一亩琅玕个万千,如此清幽干净地,独留云雨鹤分眠”等上乘之作。杭世骏、沈鹏、范炳等诗人均尊称其为“让公”。 对南山诗盛,张瀚在《夏日集湖南吟社诗》中有证: 结社南山下,萧然远世氛, 偶偕泉石趣,得与鹿麋群。 小燕窥帘语,新篁绕径芬, 长堤一水断,宿雾两峰分。 国士吴公绩,诗豪晋右军, 持觞夸圣酒,学道证元文。 笑傲娱长日,声歌焕绮云, 回看即陈述,延赏坐余曛。 南屏诗文甚多,选录如下: 病中独游净慈寺谒圆照本长老 宋 苏轼 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风尘五百间。 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 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访净慈寺泛舟至孤山惠勤禅院诗 宋 苏轼 白发长嫌岁月侵,病眸兼怕酒杯深, 南屏老宿间相访,东阁郎君懒重寻。 试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霜药嚼黄金, 扁舟又载平湖去,为访孤山支道林。 游南屏山诗 宋 苏轼 南屏一尺雪,雪内山苍然, 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 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 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 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 只乐听山鸟,携琴写寒泉。 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 归来始觉远,明月高峰巅。 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 宋 苏轼 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 还从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书书。 葑合平湖久芜蔓,人经半岁尚冰疏; 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 由新堤过南屏诗 宋 苏轼 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九月十日同龙延之观净寺新殿 宋 杨万里 昨雨败重九,谓并败此行, 云师出小谲,垂晓偷放晴。 初愁落君后,我反先出城, 伫立已小倦,喜闻马来声。 南山有新观,大殿初落成, 入门山脊动,仰目天心横。 柱起龙活立,檐飞鹏怒升, 影入西湖中,失尽千峰棱。 天竺拉灵隐,骏奔总来庭, 老禅定何巧,幻此壮玉京。 书生茅三间,饥眠方曲肱。 游南屏山 宋 丘道源 南屏高瞰帝城西,画舸千艘共醉迷, 西柱台边烟是幕,百花桥畔葑连堤。 龙蟠民路迎舆隼,绮绣青山污粉题, 暮色沉沉郛郭闭,宝灯辉映梵天低。 应天长 南屏晚钟 宋 宋矩 翠屏对晚,乌榜占堤,钟声又敛春色。几度半空敲月,山南应山北。欢娱地、空浪迹。谩记省,五更闻得。洞天晓,夹柳桥疏,稳纵香勒。前度涌金楼,笑傲东风,鸥鹭半相识。暗数院僧归尽,长虹卧深碧。花间恨,犹记忆。正素手,暗携轻拆。夜深后,不道人来,灯细窗隙。 奉答孙推官南屏旧游诗 宋 蔡襄 已怜重翠在湖边,最胜浓岚返照前, 无不工夫能刻饰,只因山骨自清坚。 岩端下溜添春润,穴底来风送野烟, 欲仗何人安屐齿,更寻幽境一攀缘。 南屏山诗 宋 杨蟠 日落游人散,山寥起树声。 玲珑石上穴,处处有云生。 寄广慈才法师诗 宋 赵抃 乞得邻州乐矣哉,雷峰庵静此徘徊。 浙江莫谓音书隔,一日潮声两度来。 净慈寺 宋 赵抃 鼎新堂殿郁嵯峨,中有方袍千指多, 来审雪山黄面老,树边一宿意如何。 南屏晚钟 宋 王洧 涑水崖碑丰绿台,春游谁向此山来; 晚烟深处蒲牢响,僧自域中应供回。 寄题西湖并送净慈显老三绝 宋 范成大 膏肓泉石痼烟霞,半世游山不著家, 老入蒲团三昧近,坐看穿膝长芦芽。 中秋月老又黄花,卯后新醅午后茶, 到没功夫谈不二,文殊休更问毗耶。 南北高峰旧往还,芒鞋踏遍两山间, 近来却被官程累,三过西湖三见山。 送净慈大辨陵书记诗 元 虞集 寒梅的的西来意,翠竹青青劫外春, 日出碧鸡山竹雾,台空采风地无尘。 八年写遍湖山好,万里归来月色新, 我在锦官城里住,白云满屋便为邻。 净慈诗 元 白珽 奎额昭回龙屈盘,入门已觉厌尘寰, 何当白发三千丈,来寄清风五百间。 帝子釜摇金潋滟,家人卦剔翠孱颜, 西湖日日船如织,半在南屏第一山。 闰九月游南屏山诗 元 张翥 山僧领客兴何长,慧日峰前俯大荒。 旧俗尚存三令节,人生难遇两重阳。 丹枫换叶随秋老,黄菊留花过闰香, 更欲摩崖访陈迹,西风吹冷薜萝裳。 赠净慈源师诗 明 张羽 僧中麟一角,尊宿遍参来, 诗体得活法,禅心如死灰。 看云寒生石,踏雪晓寻梅, 湖上径行处,沙鸥见不猜。 寄南屏渭长老诗 明 张羽 蒲室传心第一宗,老寻古刹寄行踪, 赞花偈就人争写,坏色衣穿自懒缝。 案上梵经皆贝叶,手中掸兰是青松, 何年慧远重开社,来听东林寺里钟。 寄渭清远诗 明 徐贲 自喜幽居接上方,风烟野墅共相望, 禅边梅老知僧腊,经里莲芳悟性香。 石为弹琴曾作荐,屋缘藏茗别开房, 日长何处堪消暑,欲借山中竹下凉。 净慈寺诗 明 王守仁 卧病深山春复夏,山中幽事最能知, 雨晴阶下泉声急,夜静松间月色迟。 把卷有时眠白石,解缨随处濯清漪, 吴山越峤俱堪老,正奈燕云系远思。 南屏诗 明 王守仁 溪风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开, 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旧我重来。 层楼雨急青林迥,古殿雪晴碧嶂回, 独有幽禽解相信,双飞时下读书台。 净慈寺诗 明 田汝成 绀殿蔚春阴,苍萝护紫岑, 池莲风冉冉,台竹雨沉沉。 花绕行廊远,香流别院深, 樵歌山径里,时听晚松吟。 题净慈 明 文征明 南山上人松石图,诗古石埋苍藓乔, 柯舞翠阴不教霜,雪损自负岁寒心。 赠心湛一诗 明 袁宏道 布衲裁云雾,蒲团藉草莎, 雷峰定里火,湖影观中波。 削发嫌根在,忘言恨古多, 少年色力健,魔佛奈他何? 南屏雪钟 明 凌云翰 翠屏化作玉千层,楼近钟疏恍若凭, 和雪送来清沥沥,穿云透出慢腾腾。 华鲸漫意秋号月,铁马浑疑夜响冰, 一百八声才击罢,雷峰又照塔中灯。 南屏钟楼 明 杨慎 莎汀影泊仙槎,蒲劳声震毗沙; 望里催圆宝月,醉中敲醒繁华。 游净寺 明 张宁 为爱南屏第一山,寻春远自六桥湾, 峰峦影落空青里,楼殿香生翠蔼间。 乍到只疑天路近,因游聊借竹房闲, 醉中不记归途晚,笑倚肩舆待月还。 南屏晚钟 明 杨周 重湖夜色已沉沉,楼阁参差半夕阴, 南浦钟声和雨至,满村渔火出前林。 南屏晚钟 明 万达甫 玉屏青嶂暮烟飞,绀殿钟声落翠微, 小径殷殷惊鹤梦,山僧归去扣柴扉。 南屏诗 明 姚绶 第一桥头归日晡,天风吹酒已全无, 人家只隔东西崦,烟水平分里外湖。 自解金鱼怜杜甫,谁招白鹤吊林逋, 两峰胜概山僧得,好为南屏写一图。 过南屏访无生上人诗 明 吴伟业 谓此一公住,偶来闻午钟, 山容参雪峤,佛火隐雷峰。 路细因留竹,云深好护松, 精庐人不到,相对话南宗。 南屏晚钟 清帝 弘历 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 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 湖山四面画为屏,合有钟声警众声。 唐宋至今诸物改,霜天惟此未曾更。 湖上诗 清 宋琬 山色南屏好,涳濛半有无, 曲塘容舴艋,衰柳卧鹈鹕。 云起千峰乱,天晴一塔孤。 兴来思远眺,羌笛满西湖。 从南屏入南高峰憩新庵净室诗 清 毛奇龄 停舸还中峰,徐步出北林, 莲洞接幽眇,藕花长升沈。 辄更西路高,顷入南屏深, 黄槁披道隅,梧楸列崇岑。 寒风动絺衣,白日移广襟。 朗衍见石屋,窈窕来沧浔。 烟霞识前题,满觉还旧吟, 残桂芬树倚,孤花曜聚阴。 拾磴折葱青,杖策扶萧森, 羊肠若襟带,象鼻同笄簪。 高峰上难量,石塔杳不任, 仙掌擘律屼,伏钵缠岖喑, 下当空清潭,前有飞鸣禽, 愀怆乍惊飚,恻恻离我心。 南屏诗 清 杭世骏 藤刺钩衣石有棱,旋螺山路记来曾, 贪凉客喜因秋健,无碍天真似水澄。 竹里煮茶清响发,树头安塌午风增, 孤怀欲寄东林社,不见虚堂觅句僧。 立冬日陆云轩招集南屏让公房看红叶分韵诗 清 厉鹗 闲随渔艇泊烟汀,绛叶招人此再经, 十日晴光连树醉,数峰寒影上楼青。 雁来已是新霜后,僧定还同夜雨听, 最好湖水放归翟,斜阳有意画南屏。 南屏山 清 陈时 翠屏春时绿,锦屏秋时红; 其下净慈寺,亦在围屏中。 晚烟过湖去,一杵斜阳钟。 南屏 清 张云璈 鱼鸟依人镜里天,西湖景物自安全; 不知何处南屏鲫,曾识东坡十五年。 选集永明禅师诗 据《净慈寺志》 自甘疏拙懒经营,谁信尘劳直下明。 争似息机高卧客,更无余事可关情。 景于吟处炼磨空,万象从来一径通。 道合古今浑总是,坦然天事却全功。 莫于尘世自沉机,今日元关有路归。 虚幻已知休更续,万般惟道最堪依。 一瞬荣枯万古悲,岂堪回首暂思之。 应须长远存高节,誓与青松作老期。 免教拘迫事相牵,身外无余意了然。 一志直教齐大道,蔬餐寒寝度年年。 得趣了然无所虑,只图闲适乐箪瓢。 因慈永断攀缘意,门掩空庭思寂寥。 门锁薜萝无客至,任从苔藓没行踪。 谁人会我高栖意,忙处须闲淡处浓。 忽尔有心成大患,安然乐道合希夷。 千般不更经营得,何假虚名上古碑。 重建净慈山报恩光孝禅寺记 宋 程珌 崔嵬净慈山,东南推甲乙。鉏荒不记年,吴越号慧日。道潜与延寿,相仍坐教席。皇皇太宗,更号寿宁;绍兴有制,追严佑陵。载易今名,厄度中更;佛智道容,再堂应真。昙密法进,宝殿经营;孝皇御历,赐金趣成。既成临幸,震动山林;嘉泰之四,埃于爨攸。退谷义云,载吼龙蚪,杰阁层空,天画云浮。河沙真谛,辄赐龙楼。唯是罗汉之林,大雄之殿,费大莫兴。星霜几换,嘉定庚午,起禅老崧。一顾慨然,孰振祖风,尔议择才,尔谦程工。规置坚定,一朝屹立,都人骇叹,谓出神力。无碍广修,尤奉尊者,五百巨人,耽耽广厦。功绪方延,合而未全,乃以小嫌,引去翩然。自尔八年,住牒四传,丹漆金碧,迄未之圆。辛已有命,以崧再至,至不期年,始克竣事。于是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于琉璃;日耀璇题,金橼耸乎玳瑁。良田千秋,纪节召入阙庭;赐号赐衣,殊渥亡伦。椒殿邃严,天赍亦均。风动八表,欢喜见闻,施以金缯,川委云蒸。佛行有橐,亦复自倾,嗟此突兀,其工匪易,凡二十年,始终乃备。禅师各妙崧,赐号佛行禅师。 五百罗汉堂记 宋 曹勋 临安都会,实据形胜,东连巨浸,揖溟渤之空阔;西接天目,孕山乳之宏秀;面朝背负,势兼吴越。而湖在其右,一水练静,名岫环叠。平碧十余里,傍岸皆僧坊宝社。净慈山报恩光孝禅寺实居其首。在钱氏时为永明寺,慈化定慧师道潜居之,潜尝请于忠懿王求塔下金铜罗汉像;会王曾梦十六大士从师而行,密符请愿,因如其求,归于精舍。是后智觉延寿禅师相继住持,作《宗镜录》等数万言,为衲子指南。至圣朝仁宗皇帝,以圆照禅师宗本、大通禅师善本相继法师,英风仪概,声彻上都,诏对殿中,名动海内,丛林之盛,号为南山之冠。建炎初,寺遭回禄,其址坦存,缁褐萧然,遂为荆榛之地。绍兴初,翠华巡幸,暂驻此邦,士大夫往往感今怀昔,访寻曩所,咸欲稍复旧观,日以为念。会有荐湖州佛智大师道容住持,既至,开辟堂宇,持搭禅徒,鱼鼓声闻,一新爽垲。又念昔金铜像,梦应殊胜,乃劳心募化,罔惮寒暑,能者效勤,巧者献工,富者输财,辩者劝施,以致行商坐贾,田间著姓,破悭捨有,整平故基,创建五百大士,释迦中尊,金碧相鲜,丹(*204页)有度,行列拱对,环相序居,萧散契方广之名,庄严等石桥之胜,榱题焕丽,绕以重楹,应供之相,觉颜间俱有喜色。逮及宝幢花幡,张座供器,凡作佛事者,靡不毕举。鸠工于癸酉之夏。落成于戊寅之春,讫岁五周,始即厥绪,四方观者,莫不赞叹。规制雄伟,像与法称,大江而南,得未曾有,宜为行都道场之冠。塑者一僧,事竟即化。时劝化有承宣使王公继宣,名重一时,心存诸佛,善缘所在,无不导众心而称首。故兹胜事,助缘最于他人。自治木塑造,装饰修供,莫不身亲。惟兴隆之意,岂昔因中以俨然未散处,自有一种活性,不然何皈依响导之切也。佛智屡求文于予,予乃摭寺废兴,檀那资助,佛智竭力,及总费十万余缗,叙为梗概,俾览者具详众事于予文。 净慈报恩寺记 元 虞集 杭州路净慈报恩禅寺,在郡城之阴,面临湖水。后周时,钱氏国于吴越,忠懿王俶,迎衢州慈化定慧禅师道潜至其府受菩萨戒,建慧日永明寺以居之,今净慈是也。潜常从忠懿求塔下金铜十六罗汉像,忠懿适梦十六人者从潜行。异而与之。斯有罗汉殿之始也。智觉禅师延寿者,本余杭人,宋建隆初,忠懿王迎居灵隐山,遂往永明,居十五年,作《宗镜录》一百卷,则寺所以有宗镜台也。熙宁中,郡守陈襄,请圆照宗本居之。岁旱,湖水尽涸,寺西隅甘泉出,有金色鳗鱼游焉,因凿为井亭,众千余饮之不竭,名之曰“圆照井”。元丰初,继者其门人大通善本,时所谓大小本也。宋南渡,寺毁而复兴。绍兴初,高宗临幸,延湖州道容住居,复十方大士之旧,并塑五百罗汉像,皆出一僧之手。像成而化去。九年,始赐净慈之额,既而又毁,孝宗时赐金成之;未数十年又毁,住山者退谷义云闻于朝,给钱以更作。后数十年,少林妙崧主之,赐田曰“泰宁庄”。绍定四年,主者石田法熏,犹以寺之取水为远,以杖扣佛殿前地,因使凿双井,大出泉以给众。景定五年,虚堂智愚主之,又赐田曰“天赐庄”。不十余年而宋亡矣。宋时定京辅佛寺,推次甲乙,尊表五山为诸刹纲领,而净慈在其中。唯我圣朝,尤重象教,至元中住山无文义传置田若干亩。名“至元庄”。庚寅岁寺又毁,独传泾毗尊者不坏,自是住者以次复之。古田德*(后+土)作蒙堂,以居诸方之尊宿,次作库堂、旃檀林、观音殿。愚极至慧建佛殿、法堂、罗汉殿、皆有像。雪庭正传作选佛场、宗镜堂、晦机元熙作千佛阁,辟门外之道,则提点广泽相之也。东屿德海作钟楼、方丈。千濑善庆作藏殿。历数十年,累数师之勤,各效其功,犹有待也。至正壬午,平山处林自中天竺受宣政院使高公纳麟之请来主兹山,积其金以备营建,于是观音、罗汉之殿,严饰相好,学众游息安禅之所,增举完美,尊而祖堂,幽而三塔,廊庑之修,库庾之积,凡所宜有,莫不备具,诸方以为仪则。昔高公自枢密同知外领宣政,出其经济之绪余,施于佛刹丛林,风致焕然一新。右丞相别怯不花躬为外护,先后左右名公大臣赞襄文治,底于无为,使浮屠氏之人,大得以行其道。后之览者,又将观于一刹,而有考于一代之盛乎。至正五年岁乙酉六月吉日书。 重修净慈寺碑文 清圣祖 玄烨 盖闻宝界三千,咸发净业,珍台八万,同证慈航。施布地之银衣,国名舍卫,供弥天之珠树,园号祗洹。自灵鹫西来,至玉函南渡,层轩飞阁,起鹿苑于湖山,芝盖花幡,记伽蓝于崖谷,皆为选佛之场,实是栖真之室。杭州净慈者,周显德中缔构也。宿尊入梦,殿辟永明;白足藏书,堂开宗镜。担经锡杖,卓石上之奔泉;皈法金鱼,伏亭前之寒井。南屏山色,螺翠千盘;北岸波光,琉璃百顷。高柯映户,时来献果之猿;修竹参霄,常见衔花之鸟。数经营于越角,已历多年,论景致于(*氵+制)江,信称胜地。乃者僧人不戒,难返风轮;遂尔像教延灾,适遭火劫。禅基未续,道迹将湮。朕周览余杭,巡行南国,惜兹善果,结此福因,命集工徒,重葺院宇。兰楣佳楝,出炎网而焕金绳;藻梲雕题,化昆冈而为玉阙。巍峨琳殿,偕莲座以俱新,璀灿瑶幢,对雷峰而并立。飘孤山之香雪,居然花散维摩;舞方丈之长松,依旧风清罗汉。龙天护法,郁东岭之烟霞;狮象宣音,应西兴之钟鼓。蛟藏江浦,再听梵音;鸽下晴空,还看瓶刹。智灯回照,显色相于已倾;慧日高悬,镇檀林而永固。俾下域顾瞻净土,时怀常净之心;愿群生感化慈缘,悉发大慈之隐。用摛紫翰,述壮丽之规模。爰勒青珉,标建修之岁月。(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 多欢终是复多愁,万事须从静处休。 只有此途为上策,岂劳艰险访瀛洲。 休夸凤诏千年贵,寂寞门中有道华。 从此必知宏此志,既能成国又成家。 游南屏山记(节录) 宋 释契嵩 其山控凤凰城之西,偏南走湖上,高视灵鹫而俯揖胥山。大约从麓至顶,岩石皆奇,殊形诡状,世所无有,如人物禽兽,飞走腾跃,往往至乎云氛歘作,交相掩映,真若神鬼效灵,千变万化,眩人心目。 智觉塔树亭崇报志 明 虞淳熙 按宋史太平兴国戊寅,吴越王俶纳所莅一军十三州八十六县之土于宋,宋帝喜谕曰:卿能保全一方归我,不致血刃,深可嘉也。谈者往往谓其臣崔仁冀导之至,云弗谋弗咨而一统。志乃引陈瓘撰智觉禅师延寿赞曰:钱氏重民轻土,捨别归总,惟用师之劝谕。诚用师之劝谕,于是十一万兵,五十五万户,千四十艘,官吏族属之命,皆广长莲舌所胎孕而更生者,保全抑何多耶。盖俶藉三世四王之余烈,毗陵一战,目摄曹潘气陵,昶煜睥睨,赵氏仅埒,柴郭复何意衔壁事哉。而师之嗣韶,俶所知也,已用韶言享归国之利,不得不信其徒之劝谕,邀国土之利耳。瓘是以不德冀而德师,不赞冀功而独赞师之功。良有纳土之由,信佛顺天,非他亲倖所敢望矣。兹为之建塔树亭,视表忠观,崇德报功于是。……讵设空言翰斌以君,命逞狼心,都城必屠,屠则靡孑遗,屠者无留种,馀亦不免残破,将所谓积骸为城,洒血为池者…… § 邻近景点 ·双投桥 ·清照亭 ·钱王祠 ·涌金池 ·太子湾公园 ·苏东坡纪念馆 ·章太炎纪念馆 ·南屏晚钟 ·朱娘酒店 ·柳浪闻莺 ·林霭漫步 ·亭湾骑射 § 旅游信息 交通概况 到湖滨或延安路中心站乘4路公交车,即可抵达。 位置 南屏山慧日峰下 § 导游图 净慈寺 § 参考资料 1、http://news.fjnet.com/jjdt/tushu/tushunr/t20060414_23978.htm 2、http://www.fjnet.com/jjdt/tushu/tushunr/t20060414_24064.htm 3、http://www.zh5000.com/ZHJD/zgsm/zgsm-0005.htm 4、http://my.poco.cn/lastphoto_v2.htx&id=571243&user_id=35521619&p=2 5、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_detail_10719_3.html 6、http://www.hangzhou.gov.cn/main/zpd/lypd/travel/detail.jsp?id=46 7、http://www.tintcn.com/destination/show/show.asp?PID=62&ID=483&sceneryId=291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