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儿科学 |
释义 | § 概述 儿科学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临床医学学科。儿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儿科学医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疾病防治水平,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的总体素质。儿科学儿科学内容包括绪论和各论。凡是涉及小儿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科学的范围。按其工作性质,可分为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和临床儿科学即儿科诊疗学。预防儿科学突出“预防为主”在小儿时期的重要性。除了对传染病的预防外,它的范围还包括其他器质性和精神情绪疾病的预防;对象包括自胎儿至青少年各年龄阶段的小儿,内容包括增强体质,加强心理卫生,预防行为偏离和精神疾病,预防意外,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处理等。发育儿科学是研究和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包括体格生长、心理发育、心理性疾病的预防、儿童的学习困难、社交障碍、智能发育迟缓等。 临床儿科学即儿科诊疗学,已派生出各种专业分支如心血管学、血液学、神经病学、肾脏病学、围产医学、新生儿学、内分泌学和遗传学等。绪论阐述儿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儿科学发展史、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儿科学的目的。各论介绍生长发育、营养基础、婴儿喂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新生儿总论、新生儿呼吸障碍、新生儿黄疸、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原发型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的病理生理、症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 学习目标 (1)小儿体格及智力发育的规律及评价; (2)小儿喂养的正确方法和指导方法; (3)儿童保健的内容和实施; (4)各系统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培养学生掌握儿科的各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为以后继续教育及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儿童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 学科范围 儿科学的重要性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它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 1、学科研究范围:儿科学研究从胎儿到青春期儿童有关促进生理及心理健康成长和疾病的防治。目前有儿童保健、新生儿学、呼吸、心血管、血液、肾脏、神经、内分泌与代谢、免疫感染与消化、急救以及小儿外科等专业。每个专业学科又和基础医学某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如生理、生化、病理、遗传以及分子生物学等。 2、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电子计算机应用以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基础医学课程。 专业课:儿科学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科各专业课程。 儿科学主要相关学科: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等。 § 研究内容 相关书籍儿科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等。 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疾具体方法。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三级学科分支类似内科学,主要以系统划分,如呼吸、消化、循环、血液、神经、肾脏、内分泌和遗传代谢和免疫等。 新生儿医学和儿童保健学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其它临床学科极少涉及的方面:新生儿期疾病的种类和处理方法与其它时期有诸多不同,死亡率高;儿童保健学是研究儿童各时期正常体格生长、智力和心理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由于某些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特殊的临床特点,近年来发展出了围生期医学,一般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胎儿与新生儿,实际上是界于儿科学和产科学间的交叉学科,需要二个学科的积极合作来共同研究处理这一时期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广泛普及,儿科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传染病已明显减少,有些多发病的发病率也在迅速降低,小儿的体质普遍增强。儿童保健已从单纯的躯体保健发展到包括智能发育以及气质、行为、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在内的全面保健。各种高新技术源源不断地渗入医疗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目前我国婴儿和儿童死亡率虽然已经明显的降低,但与先进国家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将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为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相关书籍本学科涵盖了儿童保健、营养、新生儿疾病、遗传性疾病、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各大系统疾病等内容,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理论课50学时,见习课40学时,学生还将参加为期4-6周的临床实习,先后进入新生儿、呼吸、肾脏、神经、血液、心脏等病房。理论课主要学习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理论知识,临床见实习通过病例直观示教以及参与临床病例的诊治过程,加深理论知识,逐步获得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培养临床思维方式。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儿科学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实践中大胆尝试PBL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及双语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学科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内科专业以及本市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地位。 § 治疗特点 儿科学对疾病强调综合治疗,儿科疾病尤应如此。综合治疗除药物外尚包括饮食疗法、液体疗法及物理疗法等。儿科护理是治疗疾病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除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应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完成治疗计划;观察病情变化,向医生提供治疗后的效果以及病情的进展。心理护理更为重要,医护人员态度应和蔼耐心、动作必须轻柔,使患儿感到亲切与温暖,消除顾虑和恐惧,配合医疗及护理,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1.早期治疗:是疾病治疗的共同点,儿科疾病治疗更应强调早期治疗,疾病早期病情较轻,机体调节能较强,并发症少,及时治疗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2.合理用药:药物有付作用和毒性反应等不利于机体的方面,因此选择药物治疗时必需全面衡量药物的利弊。能用一种药物可以治愈的疾病,无必要选用二种或更多的药物;能口服药物取得良好疗效者,无必要注射给药;能够用肌肉注射取得相同效果者,无必要静脉给药以减轻痛苦和输液反应。应杜绝诊断不明而滥用所谓“保险”药物(如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等)和安慰剂等。 3.整体治疗:治疗疾病除主要治疗外(大部分情况下为药物治疗),尚应从机体的整体功能考虑治疗的其他方面,如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应用敏感抗生素的同时必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各个方面(保持室内的温度、湿度、供给充足的水分、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有效的祛痰药物、及时抽吸痰液等)以及患儿热量摄入情况和并发症的处理等环节,否则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4.预防用药:某些儿科疾病预防性给药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由轻转重。最典型的例子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若能在强调多晒太阳,合理喂养的同时给予充足的预防量的维生素D制剂,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单纯母乳喂养的3个月以内的婴儿,若母亲在产前两周每天连续服维生K120mg,产后乳母注意补充维生素K,并多吃蔬菜、水果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含量,即可以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因本病所致凝血机能障碍可导致致命的颅内出血,造成死亡或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