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闷笛
释义

§ 简介

小闷笛

小闷笛是彝族双簧竖吹乐器,竹制,适于表现山歌风格的曲调,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云南彝族聚居地区,尤以楚雄州和大理州为盛。富有田园风味,适于表现山歌风格的曲调,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传统的小闷笛有单管和双管两种,规格尺寸大小不一。笛身均用苦竹梢或其他竹制作,管身上升有4或7个音孔(皆有一个背孔)。民间较为流行的是单管四孔小闷笛和双管七孔小闷笛。单管笛全长8-10厘米,双管笛全长10-13厘米,内径均为0.7-0.8厘米。笛管上端置有用虫茧制作的哨子,以采用亚热带地区河谷地带橄揽树或野蒿树上结的一种蓑蛾囊为佳。双管闷笛是用两支音高相同的七孔闷笛,削平管壁一侧,并列捆扎而成,笛管下端还系有丝线穗子作为装饰。

单管4孔小闷笛,音域d2-f3,适于吹奏A、bB和C调乐曲。演奏时,口含虫哨,运用适中气息吹奏,以右手持笛并按放音孔,用左手掌辅以闷、放、扇、合等动作,来控制音色、音量变化。吹奏双管闷笛,口含双哨,双手持笛按双孔,但不能发挥闷、放、扇、合等演奏技巧。

小闷笛是楚雄彝族人民的一种民族乐器。它是用竹管制成。小闷笛长约三寸,宛如小指般粗细,音孔共有四个,前方三孔,后方一孔。吹奏乐时靠口中气流控制音阶和音量,并以放开不同音孔和基手掌的蒙放来改变音调和音色。

小闷笛又分为公笛和母笛,公笛细短而音高;母笛粗长而音低。小闷笛体形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和使用。小闷笛即可独奏又可用于伴奏。在彝族地区不信纸是在高山深箐,田间地角时时都能听到它那清脆悦耳的声音。

小闷笛是楚雄彝族人民的一种民族乐器。它是用竹管制成。小闷笛长约三寸,宛如小指般粗细,音孔共有四个,前方三孔,后方一孔。吹奏乐时靠口中气流控制音阶和音量,并以放开不同的小闷笛 。

§ 传说历史

小闷笛

闷笛有着久远的历史,但究竟起源何时何地?今日已难于查考。据云南彝族地区许多民间老艺人讲述,彝族远祖曾用小闷笛吹退洪水,拯救了彝家人的性命,它是由彝族祖先世代相传 、一脉相承而流传至今的。基默热阔(彝族)在《金沙江文艺》 1980年第3期上发表的《闷笛泪》中,记述着富于浪漫色彩的传说:“……白胡子老人摆出长者的姿态说:‘是阿普阿波(彝族圣祖的名字)子孙的人们,你们听我说,我们彝家的命是闷笛救下来的。在天下发 洪水那年,水淹到了纳乌山的半山腰,眼看着大水就要把我们彝家洗净了。是我们的远祖, 用闷笛吹退了大水,我们彝家才得以传宗接代到今天’。”故事对闷笛的艺术魅力大加赞颂 ,赋予它巨大而神奇的力量。

§ 形制结构

小闷笛----形制结构

民间的传统小闷笛,由管身和管哨组成。管身竹制,一般多采用当地生长的笔管粗细 的凤尾竹或苦竹梢制作,也有使用芦苇或膺翅羽管制作的。管身上下通透,管长7厘米~15厘米,下口内径0.7~0.9厘米。管身上开有三、四或七个圆形按音孔,其中皆有一个背孔。民间最为流行的四孔小闷笛,常用管长7厘米、内径0.7厘米的细竹管制成,正面所开 的三个音孔,孔距均为1厘米,背孔开在第二、三两孔之间。管身上端管口内,插有一个双 簧哨子。管哨用虫茧制作,外形呈蛇头状,哨长1.5厘米,以采用亚热带地区河谷地带橄榄 树或野蒿树上结的一种蓑蛾囊(虫茧)为佳,经过压、烤、磨等工艺而制成。

§ 演奏技巧

小闷笛---演奏技巧

演奏时,管身竖置。口含管首上端虫哨,运用适中气息吹奏。四孔者:单手持笛并按放音孔,民间艺人多用左手持笛按孔,专业歌舞团乐手多用右手持笛按孔,食指、中指、无名指按 正面三孔,拇指按背孔,用另一手掌辅以闷、放、扇、合等动作,控制和调节音色、音量变化。七孔者:双手持笛按孔,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正面下三孔,左手无名指、中指、 食指按正面上三孔、拇指按背孔,音准、音域较四孔闷笛为好,但不能发挥闷、放、扇、合 等技巧。管身的长短或粗细、管哨的大小或软硬、口含管哨的深浅、唇齿的位置和用气力度 的变化等,都可控制或影响闷笛发音的高低。除民间传统演技“喷吹”外,还可借鉴 吸收花舌、单吐、双吐、指颤音等多种其它气鸣乐器的演奏技巧。四孔小闷笛音域d2—f3,运 用控制气息的方法,可吹奏A、bB和C调乐曲。七孔小闷笛音域c2—e3。音色清脆悠扬 ,富 有田园风味,适于演奏委婉抒情、优美动听的曲调,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常即兴吹奏 ,传统独奏曲有《出工调》 、 《过山调》 、《阿苏则》、《顺宁调》、《沙街调》、《马樱 花》等。彝族人民特别喜欢在阳春三月吹奏闷笛,以便在欢畅的乐声中开始春播生产。届时 ,山林间百花争艳,田野里笛声飞扬。闷笛常与竹笛、三弦和木叶等乐器组合在一起进行合 奏,还经常为歌唱伴奏,出现在彝家唱山歌、对调子的场合里。在彝族青年男女恋爱和“打 歌”时,小闷笛是形影不离的“红娘”。它由男性演奏,小伙子就是用闷笛来约会心爱的姑 娘的。在恋爱生活中,男青年用笛声向自己的情侣倾吐内心的隐秘,抒发纯真的爱慕之情, 许多美满婚姻就是伴随着笛声缔结的。民间艺人常把要表达的词意用小闷笛描述出来,把情感溶于吹奏的乐曲之中,所以在许多不便用语言表达的。

§ 演奏场合

彝族人民特别喜欢在阳春三月吹奏闷笛,以便在欢畅的乐声中开始春播生产。届时 ,山林间百花争艳,田野里笛声飞扬。闷笛常与竹笛、三弦和木叶等乐器组合在一起进行合 奏,还经常为歌唱伴奏,出现在彝家唱山歌、对调子的场合里。在彝族青年男女恋爱和“打 歌”时,小闷笛是形影不离的“红娘”。它由男性演奏,小伙子就是用闷笛来约会心爱的姑 娘的。在恋爱生活中,男青年用笛声向自己的情侣倾吐内心的隐秘,抒发纯真的爱慕之情, 许多美满婚姻就是伴随着笛声缔结的。民间艺人常把要表达的词意用小闷笛描述出来,把情 感溶于吹奏的乐曲之中,所以在许多不便用语言表达的场合里,小闷笛就成了彝家的代言人。

§ 改革

演奏《乌蒙的春天》

改革小闷笛,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开始了对小闷笛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创作了闷笛独奏曲《彝家乐》和《乌蒙的春天》等。1980年9月,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小闷笛加入到彝族小乐队,演奏了器乐合奏《接亲路上》,并在其中担任领奏,充分发挥了它欢快优美的山歌特色,增加了民间喜庆的热烈气氛,收到较 好的艺术效果,获得音乐界的好评。作为色彩性乐器,它还多次用于民族乐队和中西混合乐 队以及为合唱、领唱伴奏的乐队中,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它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

1982年,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北京管乐器厂支持和帮助下,对小闷笛进行了改革探索,先后制成了五孔(前四后一)小闷笛(音域g1—e3)和加键七孔( 前六后一)小闷笛(音域f1—f3)。加键七孔小闷笛,增加了两个按键,解决了单手演奏手指不够用的困难,在管身下部增开了一个笛膜孔,提高了低音的明亮度,哨与管身之间增 加了调音管,并在管尾设置了辅助持笛的笛勾。改革闷笛既保持了民间闷笛的音色、音量、 传统的单手持笛演奏方法和闷、放、扇、合的演奏技巧,又保证了音准、使音域扩大到两个八度,并能转调,使之成为富有彝族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在1982年云南 省首届“聂耳音乐周”民族器乐演奏会上,用加键七孔闷笛演奏了李汉杰编创的独奏曲《秋收的喜悦》收到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1986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又改革制成八孔小闷笛。管身用凤尾竹制成,管长12.5厘米、内径0.7厘米,管身开有八个(前六后二)圆形按音孔 ,背孔分别为第四和第七孔,正面第八孔距上端管口1.5厘米,在管尾还设置了带拉环的塑料制滑动架,演奏中可用小指钩住拉环,完成闷、放动作。这种闷笛在保持民间闷笛原有音色和闷、放等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可以双手持笛演奏,音域扩展了纯四度,显著提高了乐器的表现力。

§ 专辑问世

小闷笛---演奏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国内首张小闷笛器乐曲VCD专辑。

云南土地辽阔、民族众多,堪称一座民族乐器蕴藏无比丰富的艺术宝库。彝族小闷笛则是这座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其形状仅有一支香烟大小,原为楚雄、大理彝族群众中长期流行的双簧类吹管乐器,其形成年代已不可考。

1980年起就开始发掘研究小闷笛这种云南彝族特有的少数民族乐器,同年,并将它推向全国。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发现了小闷笛的长处,同时也发现一些短处。从1982年开始,着手于小闷笛的改良工作,不但拓宽了它的音域,还增强了它发音的稳定性并融入了管乐演奏的技巧,创作出一批用小闷笛演奏的器乐曲。除此之外,还发掘改良了哔噜、芦管等多种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并将它们介绍到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地区,为增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添加了几朵奇葩。

这张名为《闷笛欢歌》的器乐曲专辑,以闷笛为主打乐器,同时佐以牛角筚篥、补热、巴乌等6种各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共同演绎出白、彝、傣、佤、藏、景颇等云南少数民族的绚丽风情。专辑共收录了13首乐曲,除了《小河淌水》 、《绣荷包》、《放马山歌》、《蝴蝶泉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云南经典民歌外,还包括《阿哥阿妹跳起来》、《彝山春早》等新创的器乐曲。整张专辑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器乐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