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释义

§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发展历程

1946年 国立兰州大学始建地理系;

1952年 设立自然地理学本科专业;

1958年 设立地质学本科专业,并更名为地质地理系 ;

1971年 设立气象学本科专业;

1977年 设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本科专业;

1984年 从地质地理系分出地质学系;

1986年 设立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经济地理学本科专业;

1987年 从地理系分出大气科学系;

1994年 由地理科学系、地质学系、大气科学系组建成资源环境学院;

1996年 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

1999年 在地理科学系、地质学系、大气科学系、环境科学系等基础上重组,成立实体的资源环境学院;

2002年 成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

2003年 成立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

2004年 大气科学系分出建院;

2005年 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分出,并入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学院指导思想

院训: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院风:海纳百川、厚德笃行。

学风:勤奋、求实、团结、创新。

本科教育定位:加强各学科共同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采取宽口径和跨学科培养的方式,以基础人才培养为主体,注意培养“理论-应用”复合型人才。

办学格局: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

办学理念:立足西部、自强不息、争创一流。

服务面向: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在西部开发中大展宏图。

发展思路:以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为基础,建立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形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群,力争把资源环境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师资简介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学院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33人、硕士学位40人,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被国家教委列为“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院共有正高职27人、副高职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38人。

学院配套资源

学院设有文献资料室,藏书4万余册,中文期刊90余种,外文期刊近百种。

资源环境学院现有教学、科研等专业实验技术人员19人,有包括18个专业实验室在内的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总面积3321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实验室拥有配套齐全、国内先进、国际领先的仪器设备及颇有研究价值的矿物、古生物等标本,基本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此外,实验室还承担着国家、地方、厂矿企业的科研课题以及社会委托的各种科研、生产任务。

学科建设

1986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自然地理学为国内接受访问学者的专业;

1991年 自然地理学被国家教委首批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5年 西部资源环境被确定为兰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8年 被国家教育部批准列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1999年 成立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1年 成立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2002年 自然地理学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名列专业第一名;

2003年 新批环境科学和古生物地层学两个博士点以及环境工程、岩土工程和水文水资源三个硕士点;

2004年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通过评审开始招生;

2004年 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评估中获得优秀。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不断完善具有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不少毕业生已成长为高校、科研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的业务骨干和领导。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被传为美谈;2002年自然地理学在读博士生唐述林再度前往南极考察,续写辉煌。

1991年元月秦大河、姚檀栋、王锦贵、孟自芳被原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1995年10月孙克勤、效存德参加庆祝中国实行博士后制度十周年成果展;1998年冯兆东博士被国家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计划” 特聘教授;2003年秦大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陈发虎教授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 特聘教授;2005年陈发虎教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学术交流

学院学术交流活跃。在国内,长期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西兰、蒙古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英、法、美、德、日、俄等十几个国家先后一百多人次来院访问,我院也先后派出40多人次出国学习,并于2000年、2001年和2003年三次成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同时,我院的国际交流已拓展到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层面。学院与英国伦墩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分别签署协议,互派学生进修或开展野外实习,影响颇佳。如今,我院已成为兰州大学国际学术交流最活跃的学院之一。

科研成果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年来,我院每年争取科研经费超过千万元,科研项目总体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项目层次和含金量高,并且SCI论文发表量逐年上升。在2004年各种课题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加强和保持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我院非常注重应用研究,在环境监测和评价、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以及找矿勘探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学院的总体和人均研究经费一直名列全校前茅,年科研经费约占学校总经费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是学校发展前景最好的学科群之一。

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为赶超国际科学发展先进水平,地理学基地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渠道招聘、引进在科学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高层次地学人才。1999年本基地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为进一步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保证。本基地现有教师5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 人,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获得者2人;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4人,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4%,高职人员占60%。

地理学基地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改革和建设,探索出了一套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案和思路,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三项大奖。在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高强度支持,目前有3门课程为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 门甘肃省精品课程,5 门校级重点课程,6 门双语教学课程,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其特长和潜能,本基地已把科学研究纳入培养方案。一是根据学校和社会的要求提出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研究,并提倡三、四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教授、甚至校外的专家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二是在基地建设经营经费中设立学生科研培训项目(每年6万元),支持本科学生开展独立设计、选题先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并选派学术思想活跃、开拓创新能力强的教师为导师,知道学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此外,还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发明创造活动,诸如CAI课件制作、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撰写并进行学生论文报告会和评选等。

鉴于本科生的国际化交流已是大势所趋,本基地建立之初即积极争取各种机会进行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从1993年起,本基地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理学系达成协议,两校不定期开展联合实习,共同培养优秀学生。2003年3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理系环境变化研究中心的Jonathan Holmes 博士来我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和讲学,为2000级地理学基地班讲授了“全球环境变化”课程的主要内容。今后,拟选基地班优秀学生赴欧美等国家实习,进一步向国际化目标前进。

除保送和考取本校外,基地班每年均有部分学生考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高校或科研单位的硕士生或硕博连读研究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