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山派
释义 华山派

华山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郝大通为开派祖师。郝大通,字太古,号广宁子,全真教祖王重阳之弟子。卒于金崇庆元年(1212)。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广宁通玄太古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该派活动无系统记载,仅见零星记录。

§ 历史记载

华山派华山派

清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贝本恒,字常吉,淮阳人。年十七,礼武当袁正遇为师,后师龙门派王常月受戒律。康熙乙亥(1695)结茅武康(浙江旧县,1958年并入德清)之高池山。乾隆乙丑(1745),余杭人延主洞霄宫。乾隆二十三年卒。于《易》学颇有造诣,著有《周易参义》、《黄老旨归》。此处谓其受龙门派王常月戒律,当为龙门派道士,但《金盖心灯》卷四《沈轻云律师传》则谓其为华山派裔。曰:“贝常吉,名本恒,为华山派裔”,与龙门道士沈轻云友善,本恒有弟子李仁凝,号云峰,在沈轻云逝世后,“为封其龛,葬于大涤山之金筑坪”。卷三《樊初阳律师传》亦谓贝本恒为华山派裔,谓其又从樊太初(号初阳)学,“得其宗旨”。

《金鼓洞志》又记李仁凝事:“月峰真人者,即世所称妙衷定命真人也,姓李名仁凝,皈依常吉真人为师。隐于云窝山房,好清静,修性炼命,备尝苦楚。性喜洁,最爱花木,精修三十年。”据此,贝本恒乃华山派道士,又曾参学龙门派。他和弟子李仁凝在清康、雍、乾间活动于浙江德清、余杭一带。于此可见华山派活动之一斑。《诸真宗派总簿》第十三,记有华山派之传代派字,前四句为:“至一元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据此,贝本恒为华山派第十五代,李仁凝为十六代。

§ 武功简介

华山派

紫霞功

具自疗及疗人之用,还可以治疗别人的混元无极内伤。

华山剑法

基本招式:

白云出岫,有凤来仪,天绅倒悬,白虹贯日,苍松迎客,金雁横空,无边落木,青山隐隐,古柏森森,无双无对

特殊招式: 太岳三青峰(迅速攻击敌人三剑) ,飞剑(向对方随机发出三种不同的攻击招式)

紫霞飞剑:威力最大,一旦命中,受伤极其严重。

紫霞剑芒:使对手处于忙乱状态。

养吾剑法

希夷剑法

淑女剑法

君子剑法

无双无对,宁氏一剑

(华山宁女侠不传之秘,华山绝学)

夺命连环三仙剑

(向对手共出威力巨大的三招,命中率极高,华山派剑宗绝学)

玉女十九式

(华山气宗剑法极诣,武林绝学)

狂风快剑

(华山剑宗剑法极诣,武林绝学)

冲灵剑法

基本招式:青梅如豆 柳叶似眉 雾中初见 雨后乍逢 同生共死

劈石破玉拳

基本招式:劈石破玉拳原为劈石及破玉两路拳法绝学。

起手式,石破天惊,铁闩横门,千斤坠地,傍花拂柳,金刚挚尾,封闭手,粉石碎玉

华山身法

基本招式:巨鹏亮翅,风送紫霞,燕徊朝阳,却别苍松, 旭日初升,金雁横空,晚月朗星,幻眼云湮。

独孤九剑

想当年独孤求败创此剑法之后,打遍天下却难求一败,最终埋剑于剑冢,归隐山林。

§ 镇山之宝

华山派紫霞功

紫霞功

紫霞功乃华山派镇山之宝,是华山派修炼内丹的快速功法,为长生不老之仙术,亦为道家技击之无上玄功,功成“罡气”贯注全身,穿经过穴,周天行走,可闭穴,移穴。全身不畏刀枪,尖锐之物击打,皆如触败絮,隔物传功,反震可抛敌万丈,炸碎脏腑,并可开碎裂石,打散服气之功(软,硬气功)常规功成需三年。

本派功夫启于《易》理,源于无极图,无极为图,一分为二成阴阳;二分为四阳中阴。阴阳互相转化,互相依存,对立而又统一,即以说明宇宙万物化极变之理,也以此阐述武理与功法,上应天象,下应地物。

桩为万功之基,历来我武级百珍秘,非嫡传不得其窍,全真华山本门亦即如此。以站桩调身(形),达到神、形、息、合一而悟到全真。例如全真祖师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为修炼大道,偏翘一足,独立九年。东临大海,未尝昏睡,人称为铁脚先生。邱长春真人赞之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血眠。”如此站桩练形九年,而入大妙,为全真道嵛山派创立者。

1、预备式: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身形正中,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舌抵上腭,目视前方,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凝神定意,如此站立约1–3分钟。

2、龙旋法:

两手抬至腰际,插腰,手指自然张开,食、中、无名、小指等四指置于前腰,两手中指(本派称“黄龙指”)指腹放置于大横穴,两手拇指放置于志室穴。

3、腰部先向左旋转九回,即81次,成九九归元之数。(旋腰时,以缓慢和为度,幅度不宜太大)

无极桩(三盘法)

1、 两膝弯曲下蹲,两脚尖内扣,十指抓地,重心落于两脚正中,膝部外展与脚尖垂直,裆部撑圆,头正劲直,含胸腰直,沉肩收胯,两臂屈肘,环抱于胸前,中、食指伸直相对,大母指上挑。中指、无名指、小指,弯曲如握鸡卵,呼吸自然,由每次10分钟增至90分钟为度。

2、龙扰身:

(1) 双手上举,手心向后,然后下拉至丹田前,握拳,成双拳锋风持状,身体随下拉之势缓缓上升,至双腿伸直。

(2) 双手变掌,成掌心向上,然后,内襄外翻,手心向外,向上成托天状,缓缓上推。随之,身体缓缓下蹲成马步。

(3) 龙拔身一起一落为一回,共做八十一回为度。

(4) 意念由手掌—-丹田—-腿—–足,随上托下拉要有拉开、托山之意,同时体会内力之运使。

推山功华山派推山功

(1) 两足左右分开,成马步,头顶挎坐,两臂屈肘握拳抱于腰际,拳心向上,目视前方,气沉丹田,而后座腿屈膝右拧成右弓步,同时左掌变拳,向左右推,右拳变掌,向后推,目视右掌;随之体向左转180度,成左弓步,左手向左推,目视左掌。如此,左右为一次共81次。

(2) 双脚成前三后七之技击步,立于墙前或树前两掌按于墙(树)上,放松,含胸拔背,将丹田之气引至双臂及双掌,此时全身聚然一紧,迅猛发劲,将气集中一点,重心亦猛然前移,然后,重心下沉后移,准备第二次发劲,此功为81次为度。

摩云手

(1)屈膝成马步,两臂屈肘握拳抱于腰际两侧,拳心向上,目视前方。由右拳向上缓缓推运,拳高于肩平,拳心向下,左拳不动;随即右拳变爪,手指张开如抓东西一般,缓缓(用内力)抓掳至腰际变拳;同时左拳亦随之缓缓用内力推出,拳心向下,随即变掌后抓回,如此反复运81次。要点:呼吸自然,不可努气,同时腰如磨盘随拳爪回左右转动。

(2)由马步桩身体左转成前三后七之大虚大步桩式。双手随左拧身爪立于胸前,左手前,右手后成格斗式。目视前方,右爪变拳向前缓缓推进,拳心向下;左爪配合带至左腭下,拳心向下,右拳变爪,回抓带,左拳向前推进,如此左势做81式,随后,右拧身180度,成右大虚步式,按上法练习,亦81次为度,要求:脊柱正直,头有上顶之意,臀部有下坐之势,呼吸自然,意微注小腹(丹田)。

拍打功

1、 身体平开自然站立,或成前三后七之技击步,全身放松,以自己双手掌或拳拍打身体,先自头、面、前胸、腹部、两肋、大腿、自上而下,依次拍打,力量由轻到重,从身体能承受为止,同时体会受击部位的松紧和反弹的力度。

2、(1)将上体露出,躺于床上,仰卧,意念集中丹田(3—5分钟)双手相叠,左手下,右手上,盖于丹田。

(2)以双手从丹田开始先顺时针,由小到大推揉81圈,正好遍布整个胸腹,然后再逆时针由大到小推揉81次,使气回归丹田,然后静养到丹田热为止。

3、用药法:

前功毕,使行药法。分内外两法,困内腹,非面授不得其窍,易出偏,故略之。

(1) 汤洗法:

汤洗之法,使气行透,功入内,肌肉富有弹性,加速功夫过程。食盐50克、丁香10克、白芷10克、川穹5克、地骨皮50克、虎骨20克、老桂木10克。

(2) 将上述药加水煎之,水沸即用。方法为:用布浸药水,擦上身及双臂,到发红,发痒为止。

§ 剑术武学

华山派剑术武学

华山派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时代,那时华山附近就有诸多剑侠的故事流传。历经岁月至今,华山派已是武林中声名显赫的名门正派,而华山派的武功尤其是剑术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剑术体系,后又经华山派历代的高手的千锤百炼,华山派剑术越发精妙,声震武林,因此华山派又被称为华山剑派。

华山派剑术剑意取自西岳华山“奇,险”二字。华山无限风光尽在尽在奇险二字中,奇险往往与秀美相映相衍,因此华山剑术奇拔峻秀,高远绝伦,招式处处透着“正合奇胜,险中求胜”的意境。

华山派剑术众多,江湖闻名的如五云剑法,玉女剑法,铁针剑式,朝阳一字剑等上乘剑法。入门修习的华山剑法虽简单,但却是华山剑术的根本所在,因此也在武林中广为流传,武林中人希望能靠修习此剑法悟得华山剑术的精髓。

五十年前,华山派被世仇日月教攻上华山,一战之后,华山派高手耆宿死伤殆尽,几乎灭门。华山派众多上乘剑法就此失传。除基本的入门华山剑法外现仅有铁针剑式留存,

§ 《笑傲江湖》武学派别-----华山派

华山派原为五岳剑派中势力最强的一派,但华山两位前辈岳肃和蔡子峰因时机巧合,得以一窥当世无上武学密籍「葵花宝典」;但却又因见解不同,一人主张以修气为本,教导弟子重修气,另一人却以为因当以剑法为主而教导弟子重剑法,华山派至此竟分裂为剑、气二宗。二宗各持己见,终于水火不容,兄弟阋墙,同门操戈!高手伤亡殆尽,华山因此式微。 华山属名门剑派,空手技能相对较弱。需要所有华山弟子能团结在一起,发扬风老前辈的侠风,共创华山威名!

§ 华山派人物简介

华山派十三代掌门人 岳不群(专收男弟子): 华山派目前掌门,身怀具有「王者风范」的紫霞神华山派十三代掌门岳不群功,华山气宗高手,以其翩翩的君子风度,及出神入化的剑术,在江湖中侠名远播,嫉恶如仇,甚得人心,博得「君子剑」的美誉。不过其人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伪君子,只不过掩饰得太好了而已,江湖中,许多前辈名人均对其颇有微词,冲虚曾直言其“度量却嫌不广”。他深谋远虑,将林平之收入门下,从而谋得《辟邪剑谱》,并用此武功杀死恒山派定闲、定逸两位师太、夺取五岳剑派掌门之位。后来被仪琳意外杀死。 华山派十三代掌门岳不群

影视港版-风清扬

华山派十三代掌门人夫人 宁中则(专收女弟子):岳不群之妻,婚前以华山宁女侠出名,为人心地善良,武功亦不差,独创无双无对,宁式一剑,深得江湖中人的尊敬。宁中则更是个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武功与岳不群不相上下。之后见到丈夫岳不群在与令狐冲比剑时出招卑鄙,深感耻辱而自杀。

剑宗长老风清扬: 风清扬为当世唯一身具「独孤九剑」的人物。独孤九剑为宋朝独孤求败所创。独孤影视港版-风清扬九剑,有进无退,招招都是进攻,攻敌之不得不守! 独孤氏以此称雄武林数十载,号称「剑魔」,走遍天下欲觅一对手而不获,为求一败而不得,一生寂寂。最终与一神雕归隐,埋剑于「剑冢」。「独孤九剑」的威力可想而知。风清扬是剑宗高手,当年气宗、剑宗火并时被人(很可能是气宗的人)以娶亲为名拖在江南,使气宗得以掌门华山派。最终发现这“娶亲”完全是一场骗局,“妻子”竟是一个妓女,且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于是风清扬羞愧之下选择归隐于华山后山。一日他偶然见到令狐冲与田伯光打斗,觉得他聪明伶俐,心生好感,遂传令狐冲“独孤九剑”,之后仍然归隐江湖。

华山派十四代首席大弟子:令狐冲: 当今华山派大弟子,武功在年轻一辈的华山弟子中无人可望其项背,乃是下一任华山掌门的不二人选。生性狂放不羁,爱结交江湖朋友,因此经常被岳掌门训斥。在思过崖面壁思过时有幸得风清扬传授“独孤九剑”,从此剑术通神。在洛阳绿竹翁处学琴时与任盈盈结缘。在孤山梅庄地牢中又无意中学会了“吸星大法”,武功更加无人能敌。曾经应定闲师太遗嘱做恒山派掌门。后来与任盈盈成亲,归隐江湖。 华山论剑

岳灵姗: 华山派小师妹,是岳不群和宁中则的掌上明珠,与令狐冲从小青梅竹马长大,感情笃深,并且自创一套冲灵剑法,喜欢在华山瀑布练习。之后与林平之相爱,结为夫妻,林平之学习《辟邪剑法》之时看穿了岳不群的阴谋,从而对她产生误解,在林平之选择投入左冷禅手下时将她杀死以明决心。

劳德诺: 华山二弟子,虽然年龄比较大,但是由于入门比令狐冲晚,所以是华山二师兄。表面:武功驳杂,似乎是云贵一带出身。但心计深沉,似乎 隐藏着什么秘密。实则:原是嵩山派左冷禅的第三弟子,由左冷禅派往华山派卧底,查察岳不群的武功底细,并杀死陆大有偷走《紫霞秘笈》,后事情被败露逃离。最后由于学习《辟邪剑谱》不得要领而全废武功,被任盈盈锁在两只大猴之间,为陆大有报了仇,承受后半生的痛苦。

林平之:原为福建福威镖局总镖头林震南之独子,辟邪剑法唯一合法传人。在福威镖局被青城派所挑后逃亡,投入华山派。林震南夫妇去世以后,曾疑辟邪剑法被令狐冲所得,后辗转得到此剑法,练成后诛杀青城派掌门人余沧海、“塞北明驼”木高峰。杀死木高峰时被毒液弄瞎了眼睛,后来投在左冷禅手下。最终被令狐冲打伤,关在梅庄地牢中,终其一生。

陆大有:华山派六弟子,生平最喜欢猴子,因此被同门师兄妹们戏称为“六猴儿” 为人性格开朗,与令狐冲交好。后被劳德诺为盗取《紫霞秘笈》而杀死。

其他有姓名出现的门人弟子:梁发、施戴子、高根明、陶钧、英白罗、舒奇。

封不平、成不忧、丛不弃:华山派剑宗传人,自从二十年前华山“气剑之争”以后,隐姓埋名,苦练剑法二十余年,现在已经是江湖上的绝顶高手,时刻不忘二十年前被逐出华山的耻辱,意图卷土重来,重新执掌华山派。成不忧因重伤令狐冲而被桃谷六仙撕成四半。封不平、丛不弃在与令狐冲的比试中铩羽而归,只得归隐。

§ 作品评析

其一:

作者:倪匡

金庸在创作《碧血剑》时,已在寻求一个新的突破,他这部小说采取了一种特异的结构。书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是一个早已死了的人,一切活动,只在倒叙中出现。而另一个摆出来一本正经是主角的人物袁承志,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所以,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双线并叙的时候,虽然只是一线出色,还有可观之处。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线告一段落之后,就有溃崩的迹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说中最差的一段,可称败笔。 那一段败笔,在金庸重新修订他的作品时,几乎整个改写,改写之后,自然比前次发表时变好得多,但在金庸作品中的“劣品”地位却不变。 在《碧血剑》中,金庸首先向正统的是非观念挑战。金蛇郎君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个性,将他写得极其动人、可爱。 《碧血剑》的另一个特色是金庸采真实的历史和虚构情节的揉合发挥得更成熟,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可以在江湖上行走。这都是虚构和真实的揉合,真真假假,成为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而到了《鹿鼎记》时,更是发挥到了淋漓殆尽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碧血剑》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最乏善可陈的一篇,其地位、排名在第十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版《碧血剑》的单行本中,有一篇附篇:《袁崇焕评传》。 这篇评传,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写袁崇焕,对于明末的历史,作了极详实的叙述,也写出了一个历史上英雄人物,因为性格而铸成的悲剧的那种悲壮而无可奈何的境况,令人阅后沧然。 这篇文字中,对于群众的盲目性,虽然没有什么严重的字眼加以谴责,但是非议之意,跃然纸上。

《袁崇焕评传》是一篇极有价值的论文,而且可读性极高,近世堪与比拟的相类文字,只有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而已。

其二:  作者:曹正文

失败之处:一是金庸说此书的主角是明末的忠臣袁崇焕,但袁崇焕未出场,虽补《袁崇焕评传》一篇,终归与武侠脱节,这是不成功之一。 其二,本书主角袁承志,写得与陈家洛一样叫人失望。这位袁公子东奔西走串戏,不伦不类。又莫名其妙爱上一个撒娇胡闹的温青青,实在丢男人的脸。

其三,《碧血剑》在结构上不够紧凑,故事焊接上有裂缝,语言表达上也未必比《书剑恩仇录》娴熟,这可能与金庸初涉武林世界、驾驭语言的功力无法做到游刃有余。 但《碧血剑》是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从摸索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成功之处,是作者吸收新文艺手法,第一次在他的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形式来展示故事的起伏曲折。请注意,书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终没有出场,他的个性特点以及有关他的故事,全部依靠温仪与何红药两个女人的动人回叙,这个手法正是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的重要区别。

《碧血剑》第二个贡献,是金庸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半正半邪的艺术典型。金蛇郎君夏雪宜这一形象的诞生,大大丰富了武侠世界中人性的复杂性。

其三:  新浪娱乐讯

《碧血剑》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小说,属于金庸先生的早期创作,带着早期金庸小说的一些特征,这也可以说是金庸、梁羽生先生开创的“新武侠小说”的一些特征。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有两点,第一点是武侠小说和历史叙事相结合,第二点是传奇的内容为历史的主题服务。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并非由主人公的性格所决定所推动,也不是由人性的命运所决定,而是由既定的历史素材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有关历史的思想主题演绎出来的。 《碧血剑》的创作,在《书剑恩仇录》之后,在《射雕英雄传》之前,因而比较明显地带有从《书剑恩仇录》向《射雕英雄传》过渡的痕迹,即从“历史传奇”向“人生成长”过渡的痕迹。我们看到,与《书剑恩仇录》不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袁承志的故事是从他小时候开始的,不像《书剑》的主人公陈家洛一出场就是一个武功高强、性格定型的青年;但另一方面,袁承志的成长故事又是一个不完整的成长故事,不像《射雕》的主人公郭靖那样由性格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为主人公的性格成长服务的。在这部小说中,到了第四回,主人公袁承志从华山派艺成下山,他的性格就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其后的故事情节中,袁承志的这种性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就是说,袁承志的故事其实不是他本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有关江山社稷的历史演变的故事,主人公袁承志只不过是在这个江山社稷的故事中充当一个引线或者是导游,有时候甚至是历史主题的一个演绎或表达的工具。 根据这些,张纪中拍摄的这部30集电视剧《碧血剑》设定双重主题(双重叙事线索),即有关江山历史的叙事线索,和有关江湖传奇的叙事线索。小说第二次修订版的后记中指出,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人公,其实不是在小说中所看到的主人公袁承志,当然更不是夏青青,而是他们的父亲,即从没有正式出场过的两个早已经去世了的人物:明朝的蓟辽总督袁崇焕,和金蛇郎君夏雪宜——在这次第三版修订本后记中,作者将这句话删除了,这说明,作者在这次修订中,努力将这部作品的叙事重点转移到正式出场的人物身上,也就是转移到袁承志和夏青青的身上,让他们来承担小说的思想主题。但即便如此,小说原来的构想痕迹,仍然存在于小说的文本内外。最好的证明,就是在海内外《碧血剑》的版本中,仍然将作者专门创作的历史人物袁崇焕的评传放在书后。 无论最终的艺术成就如何,作者这样的创作设计,都是一种可贵的艺术创新尝试,让早已经去世的人物的影子活跃于现实生活及其人物的言谈、记忆与心灵之中,从小说叙事的字里行间或故事背景中呈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赞赏和钦佩的构想。

很显然,历史人物袁崇焕和传奇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这样的两个人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他们的不同,首先是真实与虚构的不同,袁崇焕其人其事都是真实存在的,有案可查的;而夏雪宜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则全都是由作者想象和虚构出来的,只能存在于这部小说之中。其次,对于小说的主题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那就是这两个人的个人品格、精神境界和价值指向也是完全不同的:袁崇焕是一个为了江山社稷奋不顾身、数十年生命都献身于明王朝、汉民族和中原的苍生百姓,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的英雄;而金蛇郎君夏雪宜,却是明显的另外一种人,即为了个人的、家庭的仇怨而苦斗,不仅消耗了自己的全部生命,而且还制造了更多人的苦难和更多人仇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典型的江湖浪子。 从这两个不同的人身上就能够分析出这部小说的两个不同的主题。从袁崇焕的人生故事中,我们得到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道德典范,即道德人格的主题;而从金蛇郎君夏雪宜的传奇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则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情感风貌,即个人情感的主题:夏雪宜这个人物是一个典型的传奇人物,一个典型的江湖的、武侠的人物,他的存在目的,就是要为家人复仇,同时又为寻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复仇和寻宝的过程中,他的情感经历,又是那样的扣人心弦。 根据小说,直接出场的主人公袁承志、夏青青、阿九等人,就全都有着双重身份,首先,是作为上述主题的承载者,即作为上述不在场的主人公的后人,寻访先辈的生存和死亡之谜,或为先辈报仇雪恨,但不论如何,都是先辈故事和历史的寻访者和导游员。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自己的故事,只不过,他们的身上流着先辈的鲜血,他们的故事也并没有脱离上述思想主题——在一个层面上,可以说,历史人物袁崇焕的儿子袁承志是承担了小说中的历史主题;江湖儿女夏雪宜的女儿夏青青则是承担了小说的江湖的主题。而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还可以说,在小说的第一主人公袁承志一个人身上,实际上已经同时承担了历史的主题和江湖的主题,也就是社会悲剧与个人情感的悲剧,因为,阿九这个情感人物原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她是皇帝的女儿,也就是袁承志仇人的女儿,但更是袁承志倾慕的对象,这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对象。 这样的双重主题,形成了小说《碧血剑》的一种叙事的“复调”,甚至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交响”,形成了小说故事与传奇的一种巨大的内在张力,不仅看起来错综复杂、起伏跌宕、气象万千,而且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和情感的艺术空间,让人无限感慨、浮想联翩、心灵震撼。

立足于“江湖传奇的故事是为历史的主题服务”的原则,这部《碧血剑》对主题进行了整合,即将小说的第二主题即江湖恩怨和个人情感的主题放在第一主题之中,因为,江湖传奇的故事完全是在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历史的视野中发生的,小说《碧血剑》的双重主题,可以整合成一个主题,即历史的主题,这也是小说的作者金庸先生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候的主要目标。如前所说,小说一开始的构想,是要把“广东蛮子袁崇焕”的形象和事迹通过武侠小说的形式传播开来、传承下去。也就是说,作者要通过传奇故事的方式,讲述自己心目中不能忘怀的历史。在作者的心中,这就是一种历史。更重要的是,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作者为我们确定了历史的坐标,而且,这种历史的坐标还是双重的。 第一重历史坐标,是小说的开头,不是从一般的江湖人物或江湖背景开始的,小说讲述的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江湖故事,而是讲述海外渤尼国华侨张朝唐公子万里迢迢来祖国参加功名考试,被官兵当成盗匪的这段奇异的经历。作者对海外渤尼国的叙述,完全是一种历史小说的笔法和基调。有意思的是,在这部小说的结尾,这个倒霉的张朝唐再一次出现在中原故国大地,且再一次被官兵当成盗匪,只不过,这一次的官兵不再是明朝的官兵,而是李自成统帅的大顺王朝的官兵!也就是说,李自成的官兵和明朝的官兵,对于张朝唐而言,对于所有的老百姓而言,并没有真正的区别!这是一个严肃的、深刻的历史总结。

第二重历史坐标,是小说的开头,出现了“山宗”即历史人物袁崇焕的旧部的聚会,为的是要纪念这个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了大半辈子但到晚年却蒙受巨大冤屈的英雄人物,甚至为此要宣誓报仇,也正是为此,山宗的领袖决定要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联合。很显然,他们把李自成当成了人民的救星,当成了这个时代的希望,当成了历史的拯救者。然而,在小说的最后,我们却看到,发生在袁承志的父亲袁崇焕身上的大悲剧,在袁承志的义兄李岩身上再一次重演了!明朝的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与李自成冤杀李岩,可谓如出一辙。如果说,这部小说的主线,是讲述袁承志如何为父亲袁崇焕洗刷冤屈,甚至报仇雪恨,即以一种奇特的传奇方式进入历史的话,那么,最后李岩的遭遇,则是对袁崇焕的经历的又一次重复。似乎,这乃是中国历史的一种必然,或者说,这种“黄龙未捣,武穆蒙冤”的悲剧,正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真相。除了小说开头结尾处的这两重历史的坐标之外,实际上,这部小说的叙事背景,也正是历史的真实;而这部小说真正的叙事主题,也正是历史的真相。我们应该看到,小说的叙事背景,甚至小说的叙事主干,完全可以说是讲述明朝末年的历史风云,讲述明朝、满清、大顺王朝等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是金庸讲述的独特的“三国演义”故事。这,当然是一个历史的故事,要完成的主题当然是历史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小说堪称为金庸版的“三国演义”——在这部小说中,明王朝是如何衰落和腐朽,看到满洲清王朝是如何兴起和发展,也看到李自成的大顺王朝是如何建立并如何迅速垮台。

从这个角度看,剧本对袁承志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方式就会有新的看法,那就是,袁承志这个主人公,与其说是一个江湖世界的传奇侠士,不如说是真实的历史结构中的一个穿针引线者。他的父亲袁崇焕是被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陷害的,也是被崇祯残酷地处死的,因此,明朝皇帝和清朝首领都是袁承志的杀父仇人;而与此同时,李自成及其农民起义军,则一直是袁承志的希望所在、也是他全力支持的对象:从袁承志艺成下山的那一刻开始,李自成的义军就已经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焦点,而袁承志此后的所作所为,也无不是为李自成的义军效力。首先是在浙江衢州温家为李自成索回军饷;其次是发掘财宝献给李自成的起义事业;又次是到北京为李自成进入首都做准备;最后,刺杀皇太极和崇祯的行为,虽说是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其实也在帮助李自成的事业。也就是说,袁承志实际上一直是李自成军队中的一个不入花名册的骨干成员! 进而,除了明确的“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和叙事线索之外,小说《碧血剑》实际上也是在探索和呈现这样一种深刻的历史主题:为什么历史的悲剧总是一再重演?为什么社会与历史总是一种可悲的循环? 为了展示这一历史的主题,这部作品提供了下列三个相关的思想主题,也可以说是三个不同社会层次的例证,由下到上,分别是——

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百姓遭殃的例证,重点是开头和结尾处海外游子张朝唐的遭遇和精力,在明朝末年,和在李自成的败军之际,充分表现了即使改朝换代,老百姓都过不上好日子,照样遭殃。当明朝末年,兵匪一家的时候,人们是那样寄希望于李自成的起义队伍,盼望“闯王来了不纳粮”且“管叫大小都欢悦”,结果却是,老百姓遭殃更多!除了张朝唐之外,小说开头的广东农民,尤其是小说结尾的北京市民、陕西农民,遭到的灭顶之灾,让人惨不忍睹。在改编中,一定要把李岩为李自成起义军编造的歌谣利用好,前面要做好铺垫,后面要做好反衬,在最悲惨的画面中出现李岩的歌谣,这样会产生一种艺术上的震撼力,也能够烘托好这样一个历史的思想主题。

二,“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这也是一段歌谣,是李自成的军队在北京进行抢劫和淫掠的时候,一个盲人歌手对李岩和袁承志所唱的,这个盲人歌手,就像古希腊神话或古希腊悲剧时代的一个先知,预告了李岩的命运结局。实际上,自毁长城,不仅是明朝皇帝崇祯的悲剧,也是李自成的悲剧,甚至是中国专制社会中所有的统治者的悲剧。只不过,这部小说中的崇祯杀掉袁崇焕,和李自成杀掉李岩,显得更加愚蠢,也更加令人震撼。比起普通老百姓的遭遇,袁崇焕和李岩的悲剧,应该显得更加明确,也更加深刻。

三,“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中,谁能够真正幸福而快乐?”这是针对崇祯皇帝本人而言的。因为,崇祯皇帝本人并不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坏蛋,并不是一个愚蠢无知的白痴,而是一个想要励精图治、力挽狂澜,但却无能为力的人,也是一个烦躁、孤独、刚愎自用、怀疑一切、忧心忡忡、心理上明显有变态痕迹的人。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也生活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悲剧之中。他给袁崇焕和袁崇焕的部下和亲人带来了悲剧和不幸,也给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带来了更大的不幸,小事情是亲手将自己的女儿手臂斩断,大事情则是自己上吊而死,并且亲手不情愿地葬送了明朝的江山。他本人并不明白,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何大名江山会如此垮台,但,小说的作者和电视剧的改编者应该明白这一点。之所以要提出这一点,那是希望不要把崇祯皇帝当成一个简单的、想象中的亡国君主、混账王八蛋来描写。否则,就不大可能直达历史的深处。

四,痛苦的江湖人生,实际上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补充,或者说是对历史的一种揭露。江湖的传奇,其实也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上述的三个方面是我们很容易理解的常态的历史,或历史的常态的话,那么,在小说的传奇部分,即江湖故事部分中所看到的则可以算是变态的历史,或历史的变形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只要小心仔细,我们实际上还是能看到历史的影响,和对历史的证明。我们看到,金蛇郎君夏雪宜所得、袁承志和夏青青所发掘的那份宝藏,并不是传奇异宝,而恰恰是明朝建文皇帝在燕王朱棣政变夺权之际留下的一笔“历史的财富”!看到的那些强盗,正是这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的必然产物。我们看到的明朝官兵将老百姓当成强盗抓起来,而袁承志又将明朝的总兵水鉴变成了一个被迫的起义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证据,是五毒教这样带有想象和传奇性质的纯粹的江湖组织,也参与了明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即参与了惠王的篡位活动。 看起来,小说中的一些纯粹的私人情怨,不能直接与常态的历史挂钩,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所有这些江湖儿女之情,完全可以放在“乱世儿女”的背景和框架之中,而乱世,则正是小说的历史主题的基本叙事内容。 电视剧《碧血剑》的风格设计也可谓“创新”。小说的思想主题是在小说文本中隐含的,几乎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经过适当的“发掘”,就能得出明确的认知。至于这部作品的风格,尤其是将要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的风格,则需要“创造性”地去设计。既然这部作品有历史故事和江湖传奇两条叙事线索,有公共道德和私人情感两种叙事主题,那么这部作品的风格设计,也就不应该溢出这两条线索和两种主体的边界。 具体说,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在历史和传奇之间,创造出一种既像历史、也像传奇的艺术世界来;第二种是在这二者之间,偏向于传奇,因为,小说的主人公袁承志等人的经历毕竟是以江湖生涯为主,即使是涉及江山庙堂,也是以传奇的江湖的方式参与的;第三种是在历史和传奇、江山和江湖二者之间,偏向于历史的叙述。这三种选择或设计,肯定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特色。

剧本最好是选择地一种方案配合第三种方案,即偏于历史的叙事,创造历史的情境,让人感受一种奇异的历史风貌,完成并且突出小说的历史主题。在这一基础上,再展开我们的想象,创造一种“成人的童话”。 这样选择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想与其他的作品区分开来——首先是要与别人曾经拍摄的《碧血剑》区分开来,过去拍摄的《碧血剑》,无论是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大多是按照传奇的风格路子走的,也许是那些改编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武侠电视。其次,也希望这部作品,与张纪中过去几年中拍摄的金庸电视剧区分开来。张纪中拍摄的几部金庸电视剧,有不同的风格,但却还没有一部是按照历史剧的风格路线拍摄的。 这给《碧血剑》的剧本创作留出了很好的创作空间,可以进行创新的尝试。当然,尽管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非常明显,历史线索无处不在,历史主题深刻而又突出,却并不当真是想要拍摄一部讲述明末历史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而是要拍摄一部“仿历史剧”——即借用历史剧的风格形式,讲述一个独特的江湖传奇故事。 在一定的程度上说,只是借用历史剧的“外套”。通常的历史剧,或者说是正宗的历史剧、正经的历史剧,大多是要走写实的路线,或者说是要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但,这部《碧血剑》却并不是非如此不可,实际上,不是要历史现实主义,而是要“仿历史剧”这种特殊的形式。

因此不一定非要用“照相现实主义”不可,完全可以采用一种可以称为“绘画写意主义”的方式,即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完成历史故事主题,但却并不是要简单地复制历史,而是要突出历史的实质,突出现实主义的精神,给人以观照真实历史的感受。因此,就是应该有非常自由的传奇空间,毕竟电视剧不是用来历史认知,而是用来观赏娱乐。上述的“绘画写意主义”这个概念,是剧本编写时臆造的一个说法。真正的意思,是要以“水墨山水画”的形式或风格来表现这一段历史故事、完成这样的一个丰富厚实且深刻复杂的历史主题。 水墨山水画的特征,是不必一一“写实”,而是在写实的同时,也可以、甚至必须加入“写意”的构思和创意,显示出以写意的方式记录历史现实的风格。进而,就是想看到一种历史的线条,但在这些线条之间,还应该有非常大的艺术空间,来容纳虚构的传奇故事和江湖/民间人物的情感。最后,所期待的水墨山水,是以一种单纯质朴的形式出现,让人能够看到历史的质感,但同时,在该有色彩的地方,不妨大胆使用,甚至意气风发。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我们的风格设想,那就是:

——以历史背景主题作为“外套”;

——以江湖传奇情节作为“筋骨”;

——以人物性格情感作为“血肉”。

§ 参考资料

[1] 豆瓣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57637/

[2] 搜狐娱乐 http://yule.sohu.com/20070828/n251824424.s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