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乙酰麦迪霉素
释义

§ 药理作用

红霉素本品为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抗菌谱、耐药性皆与红霉素同。对大多数细菌的作用较红霉素略逊。对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表葡萄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以及某些革兰阴性菌如奈瑟菌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本品不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与红霉素有交叉耐药。

§ 动力学

肾本品口服吸收较好,约1h达血药峰浓度,本品能迅速进入大多数组织和体液,且浓度较高,许多组织如肺、脾、肾、肝、胆、皮下等药物浓度可高于加药浓度。本品大部分经分泌进入胆汁,胆汁中浓度较高,小部分经肾脏排出,尿中药物浓度较低。不能透过正常脑膜。半衰期约为2.5h。

§ 适应症

可作为红霉素的替代品,应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口咽部、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胆道等部位感染。

§ 用法用量

口服,1日量O.8~1.2g,分3~4次用。儿童1日量30mg/kg,分3~4次给予。

§ 不良反应

小肠本品不良反应轻微,常见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偶可引起转氨酶短暂升高及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物热、嗜酸细胞增多等,过敏者禁用。

§ 注意事项

(1)本品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有较密切的交叉耐药性。

(2)本品在pH≥6.5时吸收差。过去生产肠溶衣片,血药浓度低。现改为胃溶衣片有利吸收。

§ 片剂制品

肝药理作用

本品系麦迪霉素的二醋酸酯,其作用机制、抗菌谱、耐药性皆与麦迪霉素相同:亦不诱导金葡菌的耐药性。

动力学

本品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较麦迪霉素高,约0.5h达血药峰浓度,食物可降低血药峰浓度,但不延迟达峰时间。本品能迅速进入大多数组织和体液中,许多组织的药物浓度可高于血药浓度。本品主要在吸收部位及肝脏中代谢后排泄,小部分经肾脏排出。半衰期约为1.3h,儿童的半衰期与成人相似。

适应症

临床用于敏感菌所致皮肤和软组织、呼吸道、眼耳鼻喉感染等。适合于儿童用药。

皮疹用法用量

空腹口服:成人,0.6~0.9g/d,分3次服用;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20~40mg,分3~4次服用。

不良反应

本品不良反应轻微,常见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偶可引起转氨酶短暂升高、嗜酸细胞增多及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物热等,过敏者禁用。亦有步态不稳、口角炎的报道。新生儿使用经验不足,慎用。

§ 颗粒制剂

蛋白质药理作用

本品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但抗菌作用略弱,对革兰阳性菌和奈瑟菌属具较好活性。本品不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部分耐红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对本品仍可敏感。本品通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作用,为生长期抑菌药。本品为淡橙黄色颗粒。

动力学

本品为麦迪霉素的二醋酸酯,较麦迪霉素吸收好,血药浓度高。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约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广泛分布于腮腺、咽部、扁桃体、皮肤软组织及肺、肝、肾等脏器,组织中药物浓度均较同时期血药浓度高,持续时间也较长。在痰及支气管分泌液中的分布也较多。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胆汁排出,故在胆汁中的浓度可高达血药浓度的10倍以上。血消除半衰期(t1/2()为1.3~1.5小时。成人口服本品600mg后,24小时内尿中排泄率为4%~5%。本品难以透入脑脊液中。

扁桃体适应症

适用于敏感葡萄球菌、各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所致的毛囊炎、疖痈、蜂窝织炎、皮下脓肿、中耳炎、咽峡炎、扁桃体炎和肺炎等。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日0.6~1.2g,小儿按体重一日20~40mg/kg,分3~4次服用。

不良反应

1.肝毒性:在正常剂量下本品的肝毒性较小,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和暂时性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

2.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和荨麻疹等。

3.偶见恶心、呕吐、上腹不适、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

禁忌

对本品及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肾小管注意事项

1.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本品与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3.如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

4.本品在pH≥6.5时吸收差。尚不明确。

相互作用

本品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与茶碱合用时可致茶碱的血药浓度异常升高而致中毒,甚至死亡,故两药合用时应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

储藏

遮光,密闭,在阴凉处保存。

§ 含量测定

肺麦迪霉素片和麦白霉素片均为抗生素类药,常用于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白喉杆菌感染,两药均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由于两药的质量标准非常接近,不易区分。重庆市药品检验所研究人员根据两药的最大区别———麦迪霉素a1含量的不同,参照麦迪霉素原料中测定麦迪霉素a1含量的色谱条件和方法,建立了测定麦迪霉素片中麦迪霉素a1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方法与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c18为色谱柱,0.1摩尔/升甲酸铵溶液-乙腈(80∶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2纳米。麦迪霉素a1浓度在0.5~8毫克/毫升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s=5989c-24.65,r=0.9995;重现性rsd=1.4%(n=5);平均回收率为99.35%,rsd=1.2%(n=6)。

乙酰麦迪霉素取不同厂家生产的麦迪霉素样品8批,每批各10片,精密称定,称取适量用乙腈适量溶解,按本文给定的色谱条件测定。测定数据表明,麦迪霉素和麦白霉素的主要区别在于麦迪霉素a1的含量,麦迪霉素中麦迪霉素a1含量高,麦白霉素中麦迪霉素a1含量低。因此,研究者建议麦迪霉素片药品标准中应增加麦迪霉素a1含量的测定,以区别麦白霉素。

结论:该法简便易行,可用于麦迪霉素片的质量控制。

§ 呼吸系统感染治疗

细菌疾病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2.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继之出现喷嚏、流涕、鼻塞、咳嗽。3.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4.鼻、咽、喉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青霉素用药原则

轻症病人口服板蓝根冲剂、复方感冒灵及对症治疗为主。2.有中度发热的病人可肌肉注射病毒唑或双黄连注射液。合并细菌感染者口服复方新诺明或肌注青霉素治疗。4.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快速产生细胞抗病毒作用,使临床情况好转。

治疗方案

1、对症治疗。适当选用下述药物及疗法:口服乙酰麦迪霉素胶囊、复方乙酰水杨酸片、感冒通、速效感冒冲剂、复方吗啉胍,或肌注复方柴胡注射液2~4ml,1~2/d。鼻塞可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咽痛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华素片、银黄含片或溶菌酶片等,或气雾吸入。止咳常用复方甘草合剂10ml,3/d,溴己新(必嗽平)16mg,3/d,沐舒痰60mg,3/d,干咳可用可待因糖浆5ml或咳快好20mg,2~3//d。

2、有细菌感染,可用抗菌药物治疗。

阿卡波糖3、中医中药治疗。外感风寒,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香苏饮等;外感风热,可选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4、降温及镇静。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35%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或口服阿司匹林每次5~lOmg/kg,或口服扑热息痛每次10~15mg/kg。高热烦躁者给退热剂的同时应给予苯巴比妥以防止惊厥的发生。

5、鼻塞。可在进食前或睡前用0.5%麻黄素滴鼻。用药前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每次每侧鼻孔滴入1~2滴,可减轻鼻粘膜充血肿胀,使呼吸道通畅,便于呼吸和吮乳。

§ 不良反应案例

葡萄糖患者,男,10岁,因咽喉肿痛自服乙酰麦迪霉素胶囊(批号:990928)10mL,3次/d。ld后,胸、背、腹部及四肢近端出现大片针尖大小皮疹,呈淡红色、奇痒。口服氯雷他定(开瑞坦)治疗,第2天继续服用乙酰麦迪霉素胶囊,皮疹加重。立即停用该药,静注葡萄糖酸钙及抗过敏药物治疗,1周后皮疹消失。

讨论:乙酰麦迪霉素胶囊是由金银花、黄芩、板兰根、水牛角、大黄等组成。对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退热、消炎、镇咳、祛痰等作用,主治小儿外感高热、头痛、咽喉肿痛,大便干结等症,在儿科中应用十分广泛。本例患者既往无过敏史,服用乙酰麦迪霉素胶囊1d后出现皮疹,第2天继续服用后皮疹加重,停用该药,用抗过敏药物治疗,1周后皮疹逐渐消失。可确定该皮疹由乙酰麦迪霉素胶囊引起,提示儿科临床,在应用中成药制剂时也要慎防药物的副作用。

中枢神经乙酰麦迪霉素系西药制剂,具有清热利湿,疏肝退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有湿热内蕴、胆汁外溢、黄疸胁痛、乏力、纳差等症的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较好的退黄作用。在应用苦黄静滴治疗黄疸型肝炎时发生2例药物热,报告如下:

例1女,41岁。因乏力1月,纳差、尿黄3d于2002年4月16日入院。查体:T37℃,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神经系统无异常。胸部计算机X线摄像(CR)检查无异常,心电图及腹部肝胆B超均无异常。入院诊断:急性黄疸型。给予乙酰麦迪霉素、潘南金注射液、肝太乐、复合维生素B治疗。自用药第3天起,在静滴乙酰麦迪霉素时,出现发热、全身不适,体温最高达38.6℃,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咯痰,无呕吐、腹泻,连续3d。查血常规正常,胸部CR检查无异常。于第6天,停用乙酰麦迪霉素后,其它药继续用未再发热。诊断为乙酰麦迪霉素致药物热。住院15d,症状明显减轻,胆红素及转氨酶明显下降,肝炎好转出院。

静脉例2男,49岁。因乏力、纳差、尿黄12年,加重伴昏迷2天于2002年7月27日入院。患者1年前因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胃底食道静脉破裂出血行脾切除、胆囊切除、胰尾切除、胃底静脉结扎术。入院查体:T38.2℃,BP120/60mmHg(1mmHg=0.133kPa),慢性肝病面容,深度黄疸,头颈及上肢可见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口腔无溃疡,颈部抵抗,双肺底呼吸音低,有湿啰音,心浊音界不大,心音正常,腹部隆起,肝肋下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扑翼样震颤(+)。胸部CR检查示双下肺炎,心电图基本正常,腹部B超示肝硬化、大量腹水。入院诊断: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晚期,肝性脑病,脑水肿,双下肺炎,电解质紊乱。经综合治疗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病情好转,无发热、咳嗽、咯痰,无呕吐、腹泻、腹胀,无意识障碍,自主体位,腹水消失,扑翼样震颤(-),肝功能好转,因黄疸不退,加用乙酰麦迪霉素治疗。用药70d时,在静滴乙酰麦迪霉素过程中,患者连续5d出现发热,全身不适,体温最高达38℃,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咯痰,无呕吐、腹泻。查血常规、尿、便正常。自第6天,停用乙酰麦迪霉素后,未再发热。诊断为乙酰麦迪霉素致药物热。

DNA讨论临床应用苦黄、茵栀黄注射液治疗黄疸型肝炎较普遍,但它们致药物热报道不多见。本文提示苦黄可以致药物热。目前西药制剂特别是针剂,广泛用于临床,并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应认识到中药注射制剂引起的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以皮疹最多见,其他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血管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接触性皮炎等。这些变态反应主要由抗原和相应抗体的相互作用所致。对此要高度重视。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不滥用或慎用中药注射液,必须应用时,应加强用药监测,一旦发生不良反应予以及时处理。

§ 参考资料

1、中国医学药典 第二部。

2、乙酰麦迪霉素胶囊说明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