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乔治·奥威尔
释义

§ 个人资料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出生:1903年6月25日

英属印度比哈尔邦

去世:1950年1月21日(46岁)

英格兰伦敦

职业:作家、小说家、记者、社会评论家

流派:小说

§ 人物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作品,在这两篇小说中,奥威尔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和批判以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为代表的、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主义;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那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的人;而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被历史所印证,这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被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词汇甚至成为通用词汇而广泛使用,由此可见奥威尔和他的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巨大影响。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评家如是说。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一九八四》直到1985年才有简体中文版刊行,而且标明“内部读物”只允许特定人群购买阅读。

§ 生平经历

乔治·奥威尔:不为中国人熟知的经典

1903年乔治·奥威尔生于英属印度彭加尔省(孟加拉邦)摩坦赫利(莫蒂哈里)一个政府下级官员的家庭,父亲供职于印度总督府鸦片局,家境并不宽裕,奥威尔自称家庭属于“上层中产阶级偏下,即没有钱的中产家庭”

1905年除了父亲仍任职于印度总督府的鸦片局外,全家返回英国牛津的亨利 。由于无力就读贵族学校,1911年,奥威尔只能进入一个二流的私立寄宿学校圣·塞浦里安预备学校,寄宿学校带有许多极权主义社会的特点,鞭子教育、等级制、恃强凌弱、规范化、反智等等。1917年,奥威尔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奖学金,进入英国最著名的中学——伊顿公学,但他穷学生的背景使他备受歧视。早年的经历对他同情社会底层,呼唤平等和人性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对极权主义的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14年,11岁的奥威尔首次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一篇诗作《醒来吧,英国的小伙子们》。

1921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后,没有申请牛津或剑桥奖学金,家庭经济状况无力供他升学,只得投考公务员,加入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服役五年。做为英籍警官,他享有很多特权,能够近距离观察审判、笞刑、监禁和绞死囚犯,这一阶段的经历让他细致地观察到了人性中残暴的一面;对西方地殖民主义政策产生了反思;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极权主义。在缅甸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殖民主义罪恶的一面,并因此离开了殖民警察部队。

1927年,离开公职的奥威尔回到英国,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浪生活,在这四年里他辗转英国本岛和欧洲大陆,深入社会底层,先后做过酒店洗碗工、教师、书店店员和码头工人,但他的上层社会身份和在伊顿公学形成的贵族口音使他很难被底层社会真正接纳。不过这一段时期的经历仍然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整体对于个人的压力和普遍的社会不公并且最终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奥威尔自己曾经提到“贫困的生活和失败的感觉增强了我天生对权威的憎恨,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存在”。

1929年,退休金遭窃,在俄国饭馆做事,并请伦敦朋友找寻工作。

1930年,回到伦敦。在坎特郡作采摘忽布(一种香料)的工作、家庭教师、或书店店员,不断转职。

1933年,以乔治·奥威尔的笔名发表处女作《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1934年,以缅甸经验为题材的小说,《缅甸岁月》(Burmese Days)在纽约出版,在英国由高兰兹出版社出版。

1935年,小说《牧师的女儿》(A Clergyman's Daughter),由高兰兹出版社出版。

1936年,小说《让叶兰飘扬》(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出版。受到当时评论家康普腾·马肯吉注目。为雅德尔菲等杂志撰稿。 受比克托尔·高兰兹之托,在一月去北部的雪非尔德、曼彻斯特、里斯、威根,等煤矿工业都市,观察不景气下的工人生活、失业情况。

六月,与艾琳·奥肖内西结婚,离开伦敦,移居哈佛郡,写作兼营杂货店。

十二月,在塞克出版社支援下,赴巴赛隆纳,报道西班牙内战。后加入统一工党市民军。

在经历了社会底层的生活之后,奥威尔成为几千名国际志愿者中的一员参加了由西班牙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军,支援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内战。几个月之后,因为喉部中弹而不得不回国修养。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看到了由共产国际领导的国际纵队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清洗。接纳了奥威尔的巴塞罗那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被共产国际认定为托派组织,斯大林下令消灭马统工党,把政治警察特务、搜捕异端及清洗专家和军事指导员一起派至西班牙,在共和军中建立恐怖统治。奥威尔夫妇被目为“狂热的托派分子”,当然受到严密的监控。他的妻子爱琳的房间受到西班牙共产党的搜查,他保存的一批资料也被抄走。更为可怕的是,在共和军内部,受伤的马统工党党员仍然遭到逮捕,甚至连孩子和被截肢的人也不放过,包括奥威尔本人也在撤退到巴塞罗那之后还遭受到共和军的追杀。权力与支配无所不在,不容存在任何个人意志的斯大林式极权主义反而使奥威尔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或者确切的讲社会民主主义的信念。奥威尔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西班牙内战和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社会民主主义。”后来,奥维尔将他在西班牙的经历写成《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揭露了共产国际一些关于西班牙内战的谎言,这也是奥维尔的成名作之一。

1937年,反映下层工人生活实况的报告文学《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发表。

1938年,描写西班牙内战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发表。因旧病复发,冬天到摩洛哥疗养。

1939年,冬季后搬回英国。小说《起风》(Coming Up for Air)发表。

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旋赴伦敦,积极投身从事各类备战支前工作。

1940年,评论集《鲸内》(Inside the Whale)发表。

1941年,奥威尔受雇于BBC从事有关战争的报道。评论集《狮子与独角兽》(The Lion and the Unicorn)发表。

1943年,辞职BBC的工作,任《论坛报》(Tribune)编辑。 《动物庄园》

《动物庄园》1944年,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奥威尔写成了《动物庄园》一书,这本书成为奥威尔个人写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他的文字从单纯地关注底层社会的生活,转向了捍卫真正的社会民主主义,在1947年他为《动物庄园》乌克兰语版的绪言中写道:“在过去十年中,我一直确信,如果我们想使社会主义运动恢复生机,就必须得摧毁俄国神话。”此书早在1944年即写成,但遭到四家出版社拒绝,直到冷战来临。

1945年,辞去《论坛报》编辑的职务,任职随军记者,赴欧洲大陆,直到纳粹德国溃败。奥肖内西死于英国。 八月,《动物庄园》出版,顿时好评如潮。

1946年-1948年,旧病复发并恶化,辗转苏格兰数处疗养,并写作《一九八四》。

1948年,奥威尔写成了他的传世名著《一九八四》。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可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思想自由是一种死罪,独立自主的个人被消灭干净,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受到严密的控制,掌握权力的人们以追逐权力为终极目标并对权力顶礼膜拜。《一九八四》出版之后奥威尔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他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还相信,极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但令人遗憾的是,奥威尔笔下的寓言式的社会却不断以各种形态出现的人类的历史中,尤以红色高棉在柬埔寨的暴力统治达到顶峰。

《一九八四》耗尽了奥威尔的全部精力,在1949年该书出版后不久,1950年一月,奥威尔因肺结核(肺内一条血管破裂而大出血)去世于伦敦的大学医院。

1968年奥威尔的遗孀索妮亚·奥威尔与伊安·安格斯共同编辑出版了四卷本《随笔、新闻文章及书信集》书中收录了奥威尔的大量作品。

1998年彼得·戴维森编辑的《奥威尔全集》(十九卷本)出版。

2007年根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军情五处和苏格兰场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逝世。

§ 代表作品

我为什么写作

《我为什么写作》

《所谓快乐,不过如此这般……》

《政治和英语》《置身鱼腹》

《我为什么写作》

《一九八四》

《动物农场》

§ 人物评价

乔治·奥威尔是一个经典,而且是一个不为大部分中国人所知的经典

乔治·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ArthurBlair),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随着对奥威尔成 就的评价越来越高,他个人的形象也变得越来越完美,各种立场的学者都对他表示敬佩,有人甚至用“圣徒”来形容他。他有坚强的道德勇气、优秀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敏锐的对未来的洞察力,并且坚持思考的独立性,忍受生活的困苦,历经挫折,仍然决不放弃。总之,作为一个个人来说,他无懈可击。

其作品因艺术性和政治的尖锐性而闻名于世,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寓言小说家,开创了独特的文艺风格。他的政治寓言《动物庄园》(1945)和《一九八四》(1948)已被译成60多种文字,销量超过4000万册。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文人慑于他在文坛上的巨大威望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众多读者,极力用各种形容词和名号吹捧他,称之为“20世纪冬季的良心”“一代人的冷峻良心”(V·S·普里切特)等,却有意抹杀了他作为社会主义者(而且说他是激进社会主义者也不为过)的一面(奥威尔抨击苏联的官僚专权和狭隘民族主义,主张无产阶级民主和革命的国际主义,同情并且部分地接近于列宁—托洛茨基派的共产主义者)。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他按自己理解为西班牙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做了一定辩护(这个革命党派遭到斯大林派第三国际的迫害,在当时惟有托洛茨基领导的第四国际作为政党敢于为之辩护),对此,国际资产阶级文坛一直有很大非议。

乔治·奥威尔是中国人思想和生活之外的一个文学概念。即使重新对其思考,奥威尔似乎也已成为了一段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只要影响奥威尔的社会和思想,以及他批评的那些极权体制还存在一丝的影子,那么奥威尔的意义就仍然存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在这两篇小说中,奥威尔观察和批判了以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为代表的,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主义;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的人;而小说中预言的那个极权主义政权在之后的50年中也不断地被历史所印证。由他名字而来的形容词“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经常出现在各国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然而,由于中国受前苏联极权主义的影响,奥威尔的作品很晚才在国内书店的书架上出现。即使在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对他仍然比较陌生,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人远远多于知道《一九八四》的人,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读过《一九八四》的人,就会了解到中国曾经的一段时期和他的预言是多么的相像。但奥威尔的贡献绝不限于这两部长篇作品。他的思想体现在多部短篇作品当中,像《所谓快乐,不过如此这般……》、《政治和英语》、《置身鱼腹》以及《我为什么写作》等都是包含深刻思想的文章。

《我为什么写作》可以说汇集了他在创作巅峰时期的思想之光。想要进入奥威尔思想的读者不妨从本书开始。此外,这本书是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将更加有助于读者对奥威尔作品的理解。在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里,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甚至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预言。因此,他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5: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