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口转变论 |
释义 | § 人口转变论 人口转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人口学家A.兰德里。他最先分阶段论述人口转变,认为人口理论的中心任务是阐明和领会“人口转变”,即从高出生和高死亡时代到低出生、低死亡时期的转变;他把生产力看作是人口过程的主要因素。他在《人口革命》论文中首次论述了自古以来人口变动的三大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在该论文及稍后的同名专著中,他对“人口转变”进行了较充分的阐释。他把人口发展分为3个阶段,即原始的、中期的和现代的,它们分别与各经济发展时期互相适应和依次更替。原始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因素主要通过死亡率来影响人口发展,对生育率没有抑制作用;人口增长的限度决定于生活资料。中期阶段,为维持既得生活水平,人们往往较晚结婚,甚至终身不结婚,从而降低了生育率和人口增长速度;经济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婚姻关系来实现的。现代阶段,较高的生活水准和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心理变化,逐步地完成了人类生育观的重新塑造;人们通常自觉地限制家庭规模,生育率普遍降到低水平。根据生育率普遍下降甚至低于替代水平的现象,他认为在现代,T.R.马尔萨斯所说的人口过剩已不存在,新的问题则是人口不足。 20世纪西方人口转变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口学家F.W.诺特斯坦。在40~5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人口转变”的论著,其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1953年写成的《人口经济学与食物供给》。该文后来被收入第八次国际农业经济学会议文稿。他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初步工业化时期”、“进一步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他对各个阶段和特征作了分析,认为在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死亡率虽时有升降,却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作为对高死亡率的补偿,出生率很高且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略有提高。在初期工业化阶段,近代科技的发展使死亡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发展中的时滞作用,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提高。在进一步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初步成就使死亡率继续下降;随着时滞作用的终结,生育率也开始下降,但降速慢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最高水平。工业化阶段,经济发达和高水平的生活,促进了人类生育观的重塑和转变;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降到很低的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趋于零增长或负增长。 诺特斯坦不同意“饮食改善为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特别是医学的长足进步是死亡率下降的根本原因。他还反对用现代生产提供的更多更富有营养的食品降低了人类生育力的观点,也不赞同把现代避孕手段的出现和普及看成是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只有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来解释出生率下降才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这些因素是:①家庭职能的变化。传统的家庭生产职能在现代社会几乎完全丧失;家庭教育和消费的职能也被严重地弱化了。②儿童的综合经济价值的降低。现代经济的要求使儿童抚育和新劳动力早期培养费用倍增,而他们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大大下降(养老愈来愈不依靠子女)。③妇女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为改善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妇女们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就业,倾向于少生育、多就业。④死亡率下降对生育的作用。与农业社会中以高出生弥补高死亡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在现代,降低了或下降中的死亡率为降低生育创造了条件。上述 4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人口转变”得以实现。 当代人口转变论认为,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剧增已成为这些地区现代化的主要障碍。诺特斯坦曾反复强调,为减轻经济发展的负荷,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努力降低出生率,别无选择。人口转变论对人口变动和发展的阐释,对研究人口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它不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化来从根本上说明“人口转变”,不是以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化来阐释生育率等生命统计的变化,因而带有严重的缺陷。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