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释义 | § 简介 1907年,清朝云贵总督委托曾公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胡景伊在云南陆军武备学堂和陆军小学基础上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选址为昆明翠湖承华圃,筹办期间云贵总督易人,改由与胡景伊同校毕业的韩建铎与胡景伊共同于1909年8月再办讲武堂,首任总办由云南兵备处总办高尔登兼任,李根源任校监,次年李接任总办。 自1909年至1935年停办共开班22期,每期一年半至两年,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四科(后增设有辎重、航空、空降等科),1919年,李根源还在广东韶关开设过讲武堂分校,共办两期。第15期还有归国华侨和朝鲜、越南的留学生,在抗战期间为东南亚国家培养大量指挥军官。1935年后改名为“中央陆军学校第五分校”,开办至1945年停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 晚清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三十六镇(师),其中第十九镇建于云南。新军编练亟需新型军官,清政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校址设在昆明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占地7万余平方米。1909年(宣统元年)8月15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高尔登为首任总办(校长)。学堂开办之初,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设甲、乙、丙三班。课程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加以调整而成,分为学科、术科两项。讲武堂聘用了一批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时,讲武堂已为云南新军输送中下级军官600余名。 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战绩辉煌,故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邻省甚至邻国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来昆明报考求学。据不完全统计,从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鲜、越南来留学的青年达200余名。 1930年,龙云在讲武学校成立滇军教导团,龙自兼团长,除步、骑、炮、工四兵科外,增设宪兵、经理、交通三个区队以培养专业军官。教导团共办三期。至此,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学校共办22期,包括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队、班,共培养各类军官、军士约9000人。 1938年,该校按黄埔军校系列,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黄埔军校的9个分校,均由蒋介石兼校长,具体实行主任负责制,昆明分校由龙云兼主任。依照黄埔军校系列定为黄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训各类学员近8000人。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办。 20世纪初,清政府决定在全国编练新军36个镇(师)。地处边疆的云南,因国防需要,计划建立新军两镇。1909年2月,云南新军编成一个镇,被授予第十九镇的番号,官兵总计为10900人;与此同时,全省巡防队也改为营制,共62个营,第十九镇与巡防营官兵总计约3.5万人。 讲武堂 新军的编练迫切需要新式军官,因此开办陆军学堂以培养人才,势在必行。云南陆军讲堂是清末各地创办的讲武堂中最为重要的一所。它初办于1907年9月,由陆军小学堂总办胡景伊兼管,开学之初有学员86人,而到2月,留堂者仅41人,学堂设施及教学质量均较差,结果才7个月就停办了。一年以后,由护理云贵总督沈秉堃及云贵总督锡良经过一番筹备后又重办。 云南陆军讲武堂复办之际,正好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中国留日学生毕业回国,云南当权者便从中物色人才,任命大批回国留日学生为讲武堂的骨干和教官。在这批人中,同盟会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李根源、李烈钧、张开儒、方声涛、赵康时、沈汪度、唐继尧、庾恩旸、顾品珍、刘祖武、李鸿祥、李伯庚、罗佩金等。 据统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办之初的47名教职员中,同盟会员就有17人,革命分子11人,倾向革命者8人,政治态度不明者11人,没有发现明显的反动分子。从学历来看,受过新式教育的占绝对优势,在已知的担任教官(教员)的40人中,日本各学堂毕业者有28人,就学于北京京师大学堂者有4人,就学于越南巴维学校者2人,情况不明者6人,这个分类的数据,反映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员的政治、业务的基本情况。 与清王朝统治者的愿望相反,云南陆军讲武堂为同盟会提供了重要的活动场所,革命党人事实上掌握了讲武堂的大权,使之成为云南革命的重要据点,成为西南地区团结革命力量的核心。筹备之初,讲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由云南兵备处总办高尔登兼任,同盟会员李根源任监督(相当于主管教学训练的副校长或教务长)。 到1910年5月,高尔登连名义上的讲武堂总办也辞了,李根源继为总办,沈汪度为监督,张开儒为提调,这样,讲武堂的一二三把手全为同盟会员所担任。正是因为如此,重办以后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焕然一新。 § 特点 第一、规模较大。班次较多,学生人数也比较多。云南陆军讲武堂一开始就开设了甲、乙、丙三班,计420人。以后又从丙班学员中挑选成绩优秀者100人,特授学术,为特别班。1910年初随营学堂(系由部队中选拔学术科学好的军士和上等兵,加上一部分普通学校学生)200人并入丙班。同年5月,云南两级师范学堂毕业生有志从军者30人,投入讲武堂,于是讲武堂又设一“附班”。这样,开办之初全校学生共630人,1910年8月,甲、乙两班第1期学员毕业时,又调选了甲、乙两班第2期学员各80人入堂学习。这样,辛亥革命爆发前,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接受过军事训练和民主革命思想洗礼的近800人。这批人返回新军和巡防营,成为辛亥云南起义的重要骨干和基本力量。 第二、学制较长。根据清末关于军事学堂学制的规定,讲武堂的学制每1期一般为4个月,除假期及往返时间外,实际在堂学习时间仅为3个月,而云南陆军讲武堂甲、乙班学制为1年,特别班为两年半,丙班为3年,学制要比规定的时间长几倍(而实际执行却又短一些)。 第三,课堂设置完善。教学质量较高。云南陆军讲武堂分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五种兵科。甲、乙班入堂后重点学习军事学科,如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军制学、卫生学等,并学习兵科教程,如本兵科的典、范、令等。丙班、特别班先学习普通学科及军事学基本教程,如国文、伦理、器械画、算术、史地、英文或法文、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工作教范、野外演习等,然后分科专业学习军事学科和本兵科教程。 学校的制度和作风是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纪律非常严格,每天上课6小时,上操2小时,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晚上还有自习,而且夜间有紧急集合的训练。由于课程较为完善、教学严格、纪律要求高,使得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的质量在当时与其它军事学堂相比,高出一筹。 § 地理位置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在今云南省农展馆、省图书馆一带。现存讲武堂的主要建筑,是一院规模宏大的中国传统的走马转角楼式的土、木、石建筑,呈正方形,东、西、南、北楼各约长120米,宽10米,对称衔接,浑然一体,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人。南北楼为学员宿舍,南楼中部突起,为阅操楼。今农展馆一片,是当时的阅兵操场。东楼是办公室,西楼是学科教室。大楼西北面的平房,是当时的礼堂。解放后,这座建筑经多次修缮,保存较为完好。 云南陆军讲武堂 昆明翠湖西侧叫承华圃,有一幢米黄色两层砖木结构的走马转角楼式的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它由四座各长120米的楼房围成一个方形四合院,院内成为操场。这就是培养出中国现代史上许多叱咤风云人物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 办学任务 轮训在职军官 期限一年;招收普通学员,经过三年培养,到新军中任中下级军官,学科设置为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四个专科。讲武堂的管理和教育训练非常严格。 学校有一大批高水平教官,他们依照日本军事教育制开儒、顾品珍、刘祖武、李鸿样、罗佩金等,其中同盟会员占很大的比例。经过积极筹备,云南陆军讲武堂于1909年8月15日正式开学。除低年级开设必要的文化课程外,军事学课程系统全面。文化课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伦理、器械画、英文和法文;军事课有战术学、兵器学、军制学、地形学、测绘学、筑城学、卫生学、马学,各种典范、令,以及战术实施,沙盘教育,野外演习等。讲武堂的教官军事素养好,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效果非常突出。讲武堂的教官和学生在后来的军事生涯中,经得住战火考验,不仅具有新的军事知识理论,熟知战术战法,而且能征善战,英勇无比。所以,滇军被后人称誉为"强兵强将,能征惯战"的队伍。 讲武堂在进行严格军事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学员操行的培养,要求着装军容一丝不苟,要求学员和善礼貌,公买公卖,严禁惊扰百姓。学校用正直与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影响学生。正如李根源编写的校歌所唱:"风潮滚滚,感觉那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练铁肩,担重任,壮哉中国民:正当中!"这一切正好与清朝统治者的愿望相反,讲武堂成为了培养大 批民主革命战士的新式学校,成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主要阵地。 § 革命英雄 李根源是较早加入同盟会的会员,他以隐密的革命党人身份主办讲武堂后,乘机大量聘用具有士官毕业生资格的同盟会员及具有革命思想的人土到校任教。全校教官41人,同盟会员有17人,反清革命派有11人,倾向革命的教师有8人。 1910年4月李根源任总办后,委任湖南籍土官生沈汪度任监督,加上原任提调的张开儒,他们3人都是同盟会员。可以说讲武堂实际的行政领导权已经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了。在讲武堂的课堂中,在 野外演练的阵地上,革命的教官都应用各种方式,用举例、暗示、隐喻的方法,宣传反清思想,"以革命大义激励学生"。方声涛教官对资产阶级民主的理论很有研究,秘密宣讲孙中山的主张,对学生有很深影响。唐继尧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李根源让学生看滇越铁路通车,以法国殖民者耀武扬威的现实素材,激发学生反帝爱国情绪。与口头宣传、现实教育相配合,革命的书刊也在师生中广泛而秘密的流行。《民报》、《云南》、《警世钟》、《猛回头》等都是进步学生争相传阅的刊物。但是,革命党人在讲武堂的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清兵曾到学校搜查革命书刊,开除了传阅革命书籍的历史教官李伯东,自动剪去发辫的几名学生被监视上课。李根源任劳任怨,极力保护师生。大家也团结一心,谨慎开展革命活动。同盟会在讲武堂的组织十分严密,一般以小组活动,相互之间无横向联系。而且还秘密发展同盟会员,朱德就是进校后不久加入同盟会的。这些办法十分有效,才使得反动统治者查无实据。讲武堂为辛亥革命做了较好的人才准备。留日回国的同盟会员大量进入讲武堂和云南新军,正是革命党人遵循孙中山革命计划的一种安排。朱德亿当时的情形说:"大家经常谈论和考虑的,就是怎样发动革命起义。在昆明"重九起义"中,曾在讲武堂任职的教官占大多数。新军中的讲武堂毕业生在起义斗争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在这一场真刀真枪的浴血拼杀中,讲武堂师生身先士卒,有的英勇牺牲。云南陆军讲武堂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熔炉。 在后来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讲武堂师生怀着尚武报国的忠诚,不惧强权,不畏牺牲,勇往直前,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功勋。历届毕业生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杰出的革命将 领。第三期的朱德、第十五期的叶剑英,双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龙云、卢汉将军为云南和平解放做出过贡献。还有解放军中的白族将军周保中,后来成为朝鲜国家领导人的崔庸健等都从讲武堂走上革命道路。这些爱国人士和著名人物永远成为了讲武堂的骄傲。 § 文物 由于该校教员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很多人在日本学习时就是倾向革命党的分子,一部分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概要,使学校成为培养反清革命的重要据点,团结云南革命力量的核心。历届毕业生中有些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将军,如朱德、叶剑英等。 为充分肯定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培养出众多民族英雄和爱国人士的历史功绩,1983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陆军讲武堂光耀史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