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云南独蒜兰
释义

§ 物种简介

种中文名:云南独蒜兰

种拉丁名: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 Rolfe

海拔:1100-3500

命名来源:[orchid rev . 11: 292. 1903]

中国植物志:18:374

组中文名:春花独蒜兰组

组拉丁名:Sect.Humiles G.Zhu et S.C.Chen 云南独蒜兰

属中文名:独蒜兰属

属拉丁名:Pleione

亚族中文名:贝母兰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Coelogyninae Benth.

族中文名:树兰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亚科中文名:兰亚科

亚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兰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纲中文名:单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ORCHIDACEAE

§ 形态特征

地生或附生草本。假鳞茎卵形、狭卵形或圆锥形,上端有明显的长颈,全长1.5-3厘米,直径1-2厘米,绿色,顶端具1枚叶。叶在花期极幼嫩或未长出,长成后披针形至狭椭圆形,纸质,长6.5-25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渐尖或近急尖,基部渐狭成柄;叶柄长1-6厘米。花葶从无叶的老假鳞茎基部发出,直立,长10-20厘米,基部有数枚膜质筒状鞘,顶端具1花,罕为2花;花苞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草质或膜质,长2-3厘米,宽5-8毫米,明显短于花梗和子房,先端钝;花梗和子房长3-4.5厘米;花淡紫色、粉红色或有时近白色,唇瓣上具有紫色或深红色斑;中萼片长圆状倒披针形,长3.5-4厘米,宽6-8毫米,先端钝;侧萼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稍斜歪,常近等长于并稍宽于中萼片,先端钝;花瓣倒披针形,展开,长3.5-4厘米,宽5-7毫米,先端钝,基部明显楔形;唇瓣近宽倒卵形,长3-4厘米,宽2.5-3厘米,明显或不明显3裂;侧裂片直立,多少围抱蕊柱;中裂片先端微缺,边缘具不规则缺刻或多少呈撕裂状;唇盘上通常具3-5条褶片自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褶片近全缘或略呈波状并有细微缺刻;蕊柱长1.8-2.3厘米,多少弧曲,两侧具翅;翅自中部以下甚狭,向上渐宽,在顶端围绕蕊柱,宽达5-6毫米,有不规则齿缺。蒴果纺锤状圆柱形,长2.5-3厘米,宽约1.2厘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1]

§ 生长分布

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生于海拔2000-2800m处的山坡林下或沟谷石壁上。由于国外需求量大,导致大量挖掘,直接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的现象严重,云南独蒜兰已被长期过度利用而导致资源量下降,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现若人工繁殖,通过调节温度,可促成云南独蒜兰提早开花。 云南独蒜兰

§ 药用价值---活血珠

此药为兰科植物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的假鳞茎。因其假鳞茎底部圆形似珠,具舒筋活血功效,故得此名。独蒜兰为多年生小草本。高15—25厘米。假鳞茎长颈瓶状,肉质,外常带粉红色,顶端有一杯状齿环,基部有纤维状残鞘。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长椭圆状披针形。5~7月从假鳞茎顶端生出花茎,顶生1朵淡紫色或粉红色花,美丽。6~9月结果,果圆筒形,有棱。分布于大九湖、下谷坪、木鱼、田家山、老君山、新华等地。生长于海拔1300~1800米的山沟边或山坡岩石上。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舒筋活血的功效。用于痈肿疗毒、淋巴结核、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