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子他说续集 |
释义 |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名:老子他说续集 又名:/ 作者:南怀瑾 原版名称:老子他说续集 译者:/ ISBN:9787506039185 类别:文学类 页数:260000 定价:39.00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6-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图书信息老子他说续集 作 者: 南怀瑾 讲述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1 字 数: 260000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06039185 定价:¥39.00 内容简介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或尊重原意,或借题发挥,对《老子》作了七百余种解说。本书接续《老子他说》,对《老子》二十七章到八十一章进行了南怀瑾式的独特解读和评说,经史相参,以经注经,将《老子》上、下经的篇章相互对照,以“知人论世”的思想为指导,融汇儒、释、道三家之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指出《老子》并非仅是权术谋略之书,而是包含深刻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军事哲学和历史哲学,其中所论人情事理皆在阐发因果律;以《老子》为基础的道家文化是影响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首要因素;等等,揭示出老子思想的真正内涵,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别样的老子——一个真实生动、满怀忧国忧民之念的老人和智者。 目录出版说明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经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 书摘插图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不着痕迹的善行 这一章所讲的修道标准,非常符合佛教传人中国后,所特别强调的大乘道精神。道家和儒家本来就融通了出世与人世两条生命路线,只是在表达的方式和因时因地的制宜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文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呢?本章恰是一篇最好的说明。 现在先讲本章对修道人在行为品格上的要求,必须要做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的标准,然后才能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所谓“善行无辙迹”,是说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着痕迹,你决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非常重视“阴功积德”。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报;如果做了一点好事,还要人家来宣扬,那就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为善的行为,不像车辆行过道路一样,留下痕迹,如果有了轮印的痕迹,就知道车子经过那些地方,等于自挂招牌,标明去向或宣扬形迹了。 所以说“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由此理推,一个人要修道,当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无上大道并非人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虚寥廓、寂灭无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于下乘,就如车过留痕,已有形迹可循,已非至善了。 后来庄子更加发挥“善行无辙迹”的意义说:“绝迹易,无行地难。”一个人的动作行为要想不留痕迹,虽然已经很难做到,但也不算太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