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老子他说
释义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

基本信息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451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309032381

·市场价:¥24.0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使深奥的古籍通俗化,专门的学术大众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书末还附有历代《老子》研究书目。本书原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自1980年问世以来,作者又根据自己的体认做了多次修订,现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老古1994年第6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目录

由老子到孙子

内用黄老 外示儒术

黄老的内涵

拨乱反正的趣谈

太上老君与李老子

汉文帝善用老子的法宝

半壁江山一纸书

老子吃瘪

曾国藩与屠羊说

王明阳与曾国藩

阴柔不是阴谋

老子还他老样子

老子五千文过关

第一章

头头是道

有无主宾

玄元之妙

第二章

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

善反而不美

有无相生

老子背上历史的烂帐

流水行云永不居

第三章

老子薄视时贤

贤与不贤的君子小人之辨

道家与法家的辨贤

现代化好人与老人的表扬法

盗机与哲学

历史上严禁工业科技发展的死结

劫灰和人类的物质文明

世上无如人欲险

虚心实腹与鼓气

道家虚心养气的真传

赵宋是再次的南北朝

寇准的胆识

宋真宗贿赂宰相

第四章

道与存在不存在间

汉文帝、康熙、郭子仪

郭子仪与鱼朝恩

卢杞、李白与郭子仪

半个芋头十年宰相

白衣山人——李泌

山人自有妙计

英雄退步学神仙

第五章

圣人与刍狗

正言若反

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第六章

吹毛用了急须磨

人为神的守护人

第七章

老子的不自偷生

第八章

水的人生艺术

第九章

富贵难保的反面文章

中外历史上的悲剧

进退存亡之际

急流勇退的类型

第十章

魂魄精神一担装

养气与修心

为政治国的哲学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花花世界奈聋盲

第十三章

宠辱谁能不动心

天下由来轻两臂

第十四章

时空心物与道的体用

第十五章

老子的“士”的内涵

濯足浊流人自清

动的哲学

第十六章

静的妙用

芸芸众生的命根

第十七章

人生哲学与道的层面

第十八章

忠臣孝子的伪装

春秋两大名医——老子与孔子

第十九章

“王”“贼”并列的烂帐

唯大英雄能本色

第二十章

知识是烦恼的根源

老子素描修道者的人生

只是同流不下流

老子处世哲学的人证

第二十一章

老子的物是什么东西

春秋时代南北文学的境界

此精不是那精

孟子的证道

第二十二章

曲直分明转一圈

尧的儿子,汉武帝的奶妈

刘备的淫具,齐景公的刽子手

枉则直的教育法

狐狸、豹皮的吸引力

有了富贵,失去欢乐

四不的领导学

第二十三章

这自然不是那自然

非人力所及的因果变灭律

第二十四章

企鹅的步伐,猩猩的醉舞

投鞭断流的苻坚

山泉绕屋知深浅

第二十五章

天下大老母

万道不离王道与人道

好不容易自然

念天地之悠悠

自然神仙

第二十六章

一肩挑尽古今愁

谁肯放下自私的包袱

两臂重于天下

超然轻重的历史故事

附录:历代《老子》研究书目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原文节选

有无主宾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后人有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

闲话不说,书归正传,由《老子》第一章的“有、无”与“有名、无名”问题告一段落。跟着而来的,便是“常无、常有”的附带问题。我们既已认可首章的“无”与“有”两个字各自标成一句,构成一个观念。当然文从字顺,下面句读,也使承认是“常无”与“常有”,而不照一般传习,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了。不过,以一般从事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认定“常无欲”与“常有欲”的句读才是对的。那也不错,反正增增减减,都在寻章摘句之间玩弄文字的把戏,如以老子看来,应当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经说到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故”字,当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词,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玄元之妙

好了,到此我们已经看出《老子》本书在第一章中的三段要点。真有一语中具备三玄门,一玄门具备三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段,他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后语中又附带说明,在不得已的表达中,提出了一个“道”字;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

第二段,告诉我们,在形而下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道体。但是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第三段,再反复说明有无之间的互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复。因此而说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讲到这里,又要让我们慢慢来,先解决其中一个字和一个句读的问题了。

古书的“玄”字,从唐、宋以后,往往与“元”字混用互见,很多年轻人大为困惑。其实,“玄”字是正写,“元”字是替代品,是通用字。因为在家族帝王专制时代的历史上,作兴对皇上名字和庙号的尊敬,人们不可随便直呼,也不可低写。不然,就犯了“大不敬”的律令,甚至会杀头。杀了头,当然不能说话吃饭了。唐明皇的庙号叫“玄宗”,所以在唐玄宗以后,所有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讳。因此后世所见的古书,“玄”“元”不分,或者“玄”“元”同用了。

再者,有关这几句的句读,从前我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此两者同”应读成一句,“出而异名”读成一句。不可读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他说,这种句读才能显出有无同源的妙用与深意,而且在文气来讲,透彻而有力。如此云云,当然有他的独到见解。后来,我也看到经古人圈点过的几本古本《老子》,也是这样句读。但我却认为这是习惯作古文文章的手法,意义并无太多差别。要同便同,要同出也可以。这里我没有固执定见,学老子的语气说一句:“无可无不可。”

交代了这些意见,再来讲老子首章原文的第三段。他再说明有无相生互用的道妙。便说“无”之与“有”,这两者是一体同源,因为作用与现象不同,所以从无名之始而到有名之际,必须要各以不同的命名加以分别。如果要追溯有无同体,究竟是怎样同中有异的?那便愈钻愈深,永远也说不完。所以,在它同体同源的异同妙用之际,给它下个形容词,便叫作“玄”。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所以又再三反复地说,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

但也有不走哲学思辨的路线,只从文字结构的内涵去了解,也就可通它的大意了!“玄”字的本身,它便是象形字,包括了会意的作用。

依照古写,它是宫形态,也等于一个环节接连一个环节,前因后果,互为因缘,永远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因此,后世由道家一变而成为道教的道士们,手里拿着一个囗连环圈在玩,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永无穷尽的标记。

又有只从“玄”字训诂的内涵作解释,认为“玄”字是极其细小的生物,几乎细小到渺不可见的程度。因此又有加上现代的新观念,认为“玄”字的内涵,等于是细胞或微生物的形容字,便把已出函谷关以外的老子,轻轻一扯,向西方的唯物思想去归队,硬说老子的《道德经》基本上是建立在唯物哲学的基础上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