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司城 |
释义 | 老司城位于永顺县城东19公里处的灵溪镇司城村。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清贡生彭施铎作《竹枝词》赞“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中文名:老司城 地址:湖南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 本名:福石城 历史沿革:开平四年(910年)世袭27代至清代 政治制度:分封地方世袭首领 简介老司城位于猛洞河漂流景区上游,这里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来留下的众多古文化遗址,也是湘西历代土家族土司王经营了八百多年的历代古都。千年祖师殿、彭氏宗祠、摆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馆”,是一处寻幽觅古揽胜的旅游胜地。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 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清贡生彭施铎作《竹枝词》赞“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老司城留存遗址很多,现成为游客、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辖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古长城专家罗哲文等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保护价值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辖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古长城专家罗哲文等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老司城遗址分布有宫殿区、衙署区、居住区、墓葬区、宗教祭祀区等遗址区,遗址区内尚存祖师殿、皇经台、玉皇阁、古墓葬、古街道、古城墙、牌坊、铜钟、石马、若云书院等遗址,是湘、鄂、渝、黔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民族文化遗存,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世袭首领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湖南永顺县属于土家族地区,这一地区的土司制度始于五代,初为竭糜制度,发展于宋,完备于元、明两朝,由竭糜制度发展成为土司制度,终止于清中叶,长达800余年。 茂树翠竹掩映中的老司城遗址上,木为墙柱、黛瓦盖顶的典型土家族老民居依然错落有序。土司内宫、寝宫、乐宫、地宫、御街和城墙、城门、烽火台、摆手堂、演兵场、土王祠、祖师殿等遗址显示出的建筑格局,隐约让人感到古城昔日的气势与辉煌。 历史沿革老司城为溪州土司的故都,溪州土司从自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彭瑊成为溪州刺史开始,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至宋、元、明、清,历时818年,世袭27代,共35位土司王,鼎盛时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而且从未中断过,这种统治历史之久,在国内其他少数民族中是少有的。 唐天授二年(690年)置州,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建城。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官兵对进犯东南沿海的倭寇屡战不胜,年仅19岁的永顺土司彭翼南和保靖土司、广西兵等赶赴江浙,两次合击,即斩杀并俘获入侵倭寇2200余人,令敌闻风丧胆,受到朝廷嘉奖,赐服三品,并授昭毅将军等,《明史》誉之为“盖东南战功第一”,为平息横行沿海地区的倭患、保卫祖国的统一和安定立下了载入史册的显赫功勋。 雍正初年,清廷国力强大,为实现天下一统,加强边远地区的中央集权管理,对西南诸土司实行“改土归流”。清雍正六年(1728年),永顺土司彭肇槐自动献土,皇帝诏谕,改为流官,带着子孙离开湘西,回江西祖籍地方立户,迁府于上游的颗砂,延续了9个王朝计818年的永顺土司政权终于宣告结束。从此,老司城逐渐冷落萧条。 2001年6月,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老司城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配合遗址本体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9月启动了老司城第四次考古发掘。目前已调查老司城核心区域20余平方公里,新发现土司时期遗址20多处,包括烽火台、军事关卡、土司庄园、古墓群、宗教遗址、石刻题铭等,对军事设施、宗教中心、墓葬区、休闲区、王族封邑的空间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留存遗址综述老司城留存遗址很多,现成为游客、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 祖师殿祖师殿位于老司城太平南麓,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于明代。正殿柱大数围,上架木枋处无斧凿痕迹,相传为鲁班显灵所建。此殿占地580多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长17.5米,宽13米,高20米,全木材结构,永34根大柱支撑屋顶。柱础用双曡圆鼓式,殿脊殿檐是图案精致的陶砖陶瓦。殿中金柱前,砌有神龛一座,上供“祖师”神象。殿宇斗拱雄伟古朴,梁架结构颇为特殊,是土家族地区颇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氏宗祠彭氏宗祠位于司城中心,,在土司“寝宫”的后面,内供历代土司的牌位,有精美的木雕像,各具神态,槢槢如生,还收藏了历代土司制定的三纲五常法谱。为明代完历十九年(公元1591)第24代土司彭元锦任宣慰使时所建。从祠堂大门直到正街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官道,要经过四个平台和五段石阶梯三十余个石级,逐步高升显出一种威严的气派。祠堂门口有一对石鼓,估计每只至少重五千斤以上,民间传说是土家族古代英雄哈力噶巴从离此百多里的五官坪一只手提一只提到司城来的。祠堂前还有三棵古老的桂花树,据说是土司时代栽植的,现在这些桂花树依然葱茏,每当八月桂花盛开时节,司城处处桂花漂香。 翼南牌坊翼南牌坊位于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云书院的雅草坪,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上刻“子孙永享”四字,系为表彰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又功而立。明嘉靖三十三年(1954),年仅十八岁的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击倭寇。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王江径一役歼敌一千九百余人,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 土司德政碑土司德政碑立于司城衙署遗址左侧,由青石雕凿而成。碑高2.74米,宽1.2米,腹背刻字,上有石帽盖顶,旁扶石柱。此碑是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2月永顺土官为永顺等处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颂德而建。碑头篆书“甘棠遗爱”四字。正碑两侧有一对联:“一片石铭恩德厚,千秋歌颂山河新”。正中刻有“钦命世镇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爷中涵德政碑”。碑文记述了所辖58旗、380洞军民怀念彭泓海之德政以及“尝闻恩可结民心,不能使民心之不忘记,功可显当时,不能使后世之取法”的土司统治信条。 土司古墓群土司古墓群多集中于司城紫金山、雅草坪、帕桶湖三个地方,其中以紫金山最多。据勘察,紫金山一处共有土司王及其贵族坟墓109座。彭福石冲以后的土司、土官及其眷属,都分别埋葬在这里。古墓的规模大小,视其官爵而定。从已挖开的30多座古墓来看,基本形式是用土砖拱成半圆形,墓前有石人石马,四周筑有围墙,进出必经铁门。墓室四壁上刻有精美的花草图案和龙凤图案。棺材系楠木、梓木做成,用土漆漆成乌黑色,并用铁钩悬挂在石室之内。随葬器物也极为丰富,有金花、金譬、发插、耳环、莲蓬等金银饰物,还有各种玉器等。明代一些名土司彭显英、彭冀南等人的坟墓至今尚保存完好。古墓群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