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劳动经济学
释义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学术定义

劳动经济学 Labour Economic

是研究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形成与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劳工问题(包括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日益突出,劳工运动不断发展。这是劳动经济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一词开始在经济学著作中出现。此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劳工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一定的劳工政策来缓和劳资矛盾,以保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劳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资标准及最低工资的制度,劳动时间的规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就业的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条件的监督,劳资纠纷的调解,工厂法、工会法、罢工法、劳资关系法,等等。

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各种设想,并进行改善劳工处境的实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工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作出科学的预言。

20世纪初,一些专门研究劳动和劳工问题的经济学著作相继问世。美国管理学家F.W.泰罗(1856~1915)在工厂组织中进行劳动定额和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有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实验,并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著作,对微观劳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1925年出版的美国S.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包括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致使劳工问题极端尖锐化。此后,西方劳动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非自愿失业”概念的提出,对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的研究,例如行为科学、工效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不断丰富着劳动经济管理的内容。

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的形成晚于西方的劳动经济学。它是一门研究社会劳动组织和劳动政策的学科。目前,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着重研究与劳动技术组织相联系的劳动的社会组织,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计划、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劳动报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已得到了初步传播。1928年,日本北泽新次郎的《劳动经济论》译本在中国出版。1929年出版的陈达(1892~1975)的《中国劳工问题》一书,论述了中国劳工问题的历史、现状和解决途径。1931年,朱通九的《劳动经济》一书出版。朱通九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还出版了一批有关劳工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与法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劳动经济学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联的劳动经济学传入中国。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有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劳动经济专业,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了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机构。80年代以来,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进一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①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

③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

④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

⑤劳动力的微观管理。包括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劳动组织与人员配备,劳动定额与劳动计量,劳动环境与人体保护。

⑥工资。包括影响工资的因素,工资职能,工资形式,工资水平,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工资差别。

⑦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疾病、工伤、老年退休等社会保险中的经济问题。

⑧劳动效率。包括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微观劳动效率与宏观劳动效率及其相互关系。

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劳动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具体经济科学,它应研究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部分,即研究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形式、对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形式等主要内容。

科学研究

第一项研究成果源于贝克尔(Becker)、兰卡斯特(Lancaster)、马斯(Muth)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特别是贝克尔(Becker)的“时间资源配置理论”一文,明确地认识到家庭是劳动力供给行为决策中的基本单位。他把相关的决策问题分解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长短的决策,另一方面是家庭产出和消费的决策。贝克尔将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这三项决策归结到一个家庭模式中,清楚地说明了在效用最大化行为的支配下,一个家庭如何确定其成员从事市场性活动和非市场性活动的时间安排比例,自产物品和外购商品的组合,以及不同家庭成员从事各项工作的劳动分工。贝克尔模型在劳动力供给研究方面很有影响力,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很多劳动力供给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贝克尔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分析手希能卓有成效地适用于家庭行为研究等方面,如成婚、离异适度的家庭成员规模等等。A.西加诺(Alessandro Cigno)从多方位讨论、拓展了贝克尔模式的理论框架,并探究了这一理论模型对很多问题的启迪与含义,如多人口家庭的时间分配、劳动力的性别分工等等。

第二项研究成果是人力资本理论,其关注的基点是劳动力素质等问题。诚然,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史的长河中可以追溯得很远很远(Smith,1776)。不过,是米恩瑟(Mincer,1958)和贝克尔(Becker,1964)的研究才使得人力资本理论丰满起来并具备了可操作性,他二人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此类文献中独领风骚。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和培训看成个人投资方式,对解决劳动经济学领域与酬金结构有关的许多问题很有指导意义。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在以劳动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各门学科中,劳动经济学居于重要的地位。这些学科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劳动卫生学、劳动保护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劳动管理学、劳动社会学等。

劳动经济学在职研究生培养优势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和现状,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劳动经济学在职研究生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假期班:利用公众节假日上课;

在中国的发展

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与人力资本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它包括就业、人口经济、人力资本理论等,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占居重要地位。劳动经济学不仅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由于其研究问题涉及到最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因而在研究方法上常有创新之举,推动经济学研究方法不断进步和完善。劳动经济学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西方工业化社会,对劳动就业问题的关注首先是由于工业化生产所导致的劳动分工,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失调所引起的失业问题。因此,劳动经济学最初的发展是基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而引起的。

中国劳动经济学兴起相对较晚,研究水平与国际同行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内专门从事这个学科研究的单位很少,不能适应于经济建设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失业、劳动力市场发育等问题成为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借鉴国外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经验,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同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是当务之急。

据人口所所长兼任该学科带头人蔡昉介绍,该学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市场理论、迁移理论、就业与失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工资与收入分配理论、人口转型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等领域。研究室已形成相互合作、分工有序的研究梯队,被国内外同行和有关国际组织认为是国内劳动经济学领域最优秀的研究队伍之一。近年来,国内劳动经济学主要致力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与国际的接轨。因此,研究室将发展的总体目标设定为,通过加强学科基础资料和学科队伍建设,造就2~3名学科带头人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骨干,成为中国劳动经济学领先的研究阵地,推动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研究室主要进行应用基础理论与政策研究,其主要建设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借鉴现代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劳动经济理论体系;通过组织与劳动有关的重大课题研究、开展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以及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服务于转轨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问题政府决策的智力支持系统;实现与研究单位和政府决策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对劳动就业形势进行实时监测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平台。

研究室负责人都阳说,经济转型是当前中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就是劳动力市场制度向规范的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目前,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已经开始在中国实施,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研究这些制度和规范的产生背景、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将是当前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面临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在职工下岗、提前退休和“买断工龄”、失业保险制度、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等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关注了转轨时期弱势群体的福利、准确判断了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厘清了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构建了转轨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

图书信息1

基本信息

书 名:劳动经济学

作 者:杨河清,胡建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6-1

ISBN:9787307069527

开本:16开

定价:30.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内容包括:劳动、劳动问题、劳动经济、劳动经济理论及劳动经济学概论;劳动需求决策的基本原则、影响劳动需求的基本因素、劳动市场的主要劳动经济问题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劳动问题与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问题概述

第二节 劳动经济与劳动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范畴的两类集合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劳动需求

第一节 与劳动需求相关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短期劳动需求分析

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需求

第四节 劳动需求弹性与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劳动需求

第六节 短期劳动需求与长期劳动需求的联系与区别

第七节 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需求

第三章 劳动供给

第一节 劳动供给分析的前提与假设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供给

第三节 劳动供给曲线

第四节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第五节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第四章 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参与决策

第一节 生命周期的变化

第二节 就业与就学的决策

第三节 结婚与育儿的决策

第四节 就业与转换工作的决策

第五节 退休的决策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第二节 教育投资分析

第三节 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均衡的经济学涵义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三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七章 劳动时间

第一节 劳动投入量的计算尺度

第二节 劳动供给者角度的劳动时间

第三节 企业角度的劳动时间

第四节 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

第五节 经济运行周期与劳动时间的变化

第六节 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

第八章 工资理论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

第三节 经济学各个历史时期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九章 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的宏观分析与调控

第一节 工资水平的宏观变动因素

第二节 工资水平的宏观调控

第三节 工资差别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第一节 歧视的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三节 工资收入歧视及其测量

第四节 消除歧视的法规政策

第十一章 就业与失业的宏观经济分析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第二节 就业与失业理论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 就业结构分析

第四节 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

第五节 中国现阶段失业原因分析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与政府行为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与国家财政

第二节 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编后记

图书信息2

基本信息

书名:劳动经济学

ISBN:750453231

作者:马培生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定价:20

页数:0

出版日期:2002-6-1

版次: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全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教材之一。

全书在介绍劳动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后,以劳动力市场为主线,从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到劳动力的供给、需求、流动,从劳动力市场本身到相关要素,不仅分析劳动经济的基本理论,而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介绍了劳动经济的部分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系统、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劳动经济学的内容。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

一、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机理(1)

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3)

三、揭示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5)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5)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6)

一、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6)

二、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7)

三、我国传统文化是以承认个人理性为前提假设的(9)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经济理论体系的前提假设(9)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性质和方法(12)

一、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2)

二、劳动经济理论在经济理论中的作用(13)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3)

本章小结(19) 本章重要概念(19) 思考题(19)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20) 第一节 劳动力的一般理论(20)

一、劳动力的概念界定(20)

二、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界定(21)

三、劳动力的生产与人力投资(22)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24)

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24)

二、劳动力市场的特点(24)

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25)

四、劳动力市场的功能(27)

五、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28)

六、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体系(28)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体制(31)

一、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特征(31)

二、相应的劳动经济体制(34)

三、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通(35)

本章小结(38) 本章重要概念(38) 思考题(38)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40)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40)

一、劳动力供给的含义(40)

二、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46)

第二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49)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中的基本概念(49)

二、工作决策理论(52)

三、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53)

四、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55)

五、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55)

六、市场劳动力供给弹性(56)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57)

一、家庭生产理论(57)

二、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58)

三、生命周期与劳动力供给(61)

本章小结(63) 本章重要概念(63) 思考题(63)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65) 第一节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65)

一、劳动力需求的含义(65)

二、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66)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68)

一、企业劳动力需求模型的主要类型(68)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70)

三、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78)

第三节 市场劳动力需求(84)

一、工资率变化对企业和市场劳动力需求量的不同影响(84)

二、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84)

三、市场劳动力需求弹性(84)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89)

一、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89)

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93)

本章小结(94) 本章重要概念(95) 思考题(95)

第五章 人力资本及其投资(96)

第一节 人力资本概述(96)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96)

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100)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02)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概述(105)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105)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核算(106)

第三节 教育投资(109)

一、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109)

二、微观教育投资(114)

三、宏观教育投资(115)

第四节 在职培训(118)

一、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118)

二、一般培训(120)

三、特殊培训(121)

本章小结(123) 本章重要概念(124) 思考题(124)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125)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必然性(125)

一、劳动力流动的动因(125)

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126)

第二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129)

一、自然因素(129)

二、教育因素(131)

三、职业因素(133)

四、成本因素(135)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化(136)

一、劳动力流动趋势(136)

二、劳动力流动成本(138)

三、劳动力流动决策(141)

本章小结(143) 本章重要概念(144) 思考题(144)

第七章 工资理论(145)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145)

一、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145)

二、李嘉图的工资理论(147)

第二节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148)

一、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48)

二、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工资分配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按劳分配(148)

三、社会主义工资也是劳动力的价值(148)

第三节 工资水平(149)

一、工资水平的概念(149)

二、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150)

三、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150)

第四节 工资差别(151)

一、工资差别的概念(151)

二、工资差别的形成(151)

三、工资差别的扩展――收入分布(154)

第五节 工资形式的选择(157)

一、工资形式的概念(157)

二、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选择(158)

三、工资与福利、社会保险支出之间的选择(159)

第六节 收入分享政策与我国的企业工资制度(160)

一、韦茨曼的收入分享(161)

二、我国的工效挂钩制度(162)

三、比较与分析(16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工资制度(164)

本章小结(165) 本章重要概念(166) 思考题(166)

第八章 劳动就业理论(167)

第一节 就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67)

一、失业问题的出现是创立就业理论的根本原因(167)

二、资产阶级就业理论(167)

第二节 劳动就业与失业(173)

一、劳动就业的基本概念(173)

二、失业与失业率(173)

三、失业的类型及其原因(174)

第三节 就业量的决定(176)

一、什么是就业总量(176)

二、总供给价格函数和总需求价格函数(176)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决定就业量(177)

四、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178)

第四节 我国的失业问题(178)

一、我国失业状况(179)

二、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180)

本章小结(181) 本章重要概念(182) 思考题(182)

第九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183)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概念(183)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184)

一、个人偏见产生歧视的理论模型(184)

二、统计性歧视的理论模型(187)

三、垄断力量造成市场歧视的理论模型(189)

本章小结(191) 本章重要概念(191) 思考题(191)

第十章 工会与劳动力市场(192)

第一节 工会与集体谈判的基本概念(192)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及其功能、目标(192)

二、集体谈判的概念和范围(193)

第二节 工会化水平模型(194)

一、工会活动需求与供给简单模型(194)

二、影响工会化水平的其他因素(195)

第三节 工会达成目标的战略选择(196)

一、弱化市场约束的工会政策(196)

二、改变对工会劳动力的需求(197)

三、工会的谈判力与谈判过程模型(197)

四、工会影响工资增长的活动模型(198)

五、其他工会活动模型(200)

第四节 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201)

一、工会对工资、就业影响的经济分析(201)

二、工会对生产率影响的经济分析(206)

本章小结(207) 本章重要概念(209)

思考题(209) 第十一章 最低工资法(210)

第一节 最低工资法概述(210)

一、最低工资法的概念(210)

二、最低工资法的沿革(210)

三、最低工资法的种类(210)

第二节 完全覆盖下的最低工资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211)

第三节 非完全覆盖下的最低工资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212)

第四节 最低工资法对就业影响产生的收入变化效应(214)

一、完全覆盖模型下的最低工资法产生的短期总就业量减少的总收入变化(214)

二、非完全覆盖模型设定下的最低工资法产生的总就业量未变的总产值变化(215)

第五节 我国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215)

一、从短期看,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215)

二、从长期看,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真正落实企业的各项自主权(216)

本章小结(216) 本章重要概念(217) 思考题(217)

第十二章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218)

第一节 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必然性(218)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劳动者主人翁地位(219)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220)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约束条件(221)

一、约束条件(221)

二、约束条件的满足或实现(223)

本章小结(227) 本章重要概念(227) 思考题(227)

主要参考文献(228)

图书信息3

基本信息

书名:劳动经济学

图书编号:153243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定价:24.0

ISBN:750174746

作者:胡学勤

出版日期:2006-01-01

版次:1

开本:21cm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劳动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如建立劳动力市场、劳动市场流动、人力资本、劳动报酬分配、劳动者职业的选择、就业与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图书目录

目录:

第1章导论

1.1劳动科学体系

1.1.1经济学科中的劳动科学

1.1.2管理学科及其他学科中的劳动科学

1.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2.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2.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3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3劳动经济理论的方法论

1.3.1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要素

1.3.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1.3.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第2章人的劳动与人力资源

2.1劳动

2.1.1劳动是人的本质

2.1.2劳动的涵义与分类

2.1.3劳动的意义

2.1.4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转变

2.2 劳动的主体——人

2.2.1人性假设

2.2.2人的行为

2.2.3人的价值观

2.2.4人的现代化

2.3人力资源

2.3.1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2.3.2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2.3.3人力资源开发

2.3.4人力资源配置

第3章劳动力供求

3.1劳动力供给

3.1.1劳动力供给概述

3.1.2劳动力供给行为分析

3.2劳动力需求

3.2.1劳动力需求概述

3.2.2劳动力需求决策

3.3劳动力供求政策

3. 3.1最低工资法

3. 3.2工薪税征收政策

3.3.3工资补贴政策

3.4我国劳动力供求分析

3.4.1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

3.4.2影响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因素分析

3.4.3改善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政策建议

第4章劳动力市场

4.1劳动力市场概述

4.1.1劳动力市场概念

4.1.2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与特点

4.1.3劳动力市场的类型

4.1.4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4.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4.2.1劳动力市场均衡概念

4.2.2单一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4.2.3多维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4.3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4.3.1影响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主要因素

4.3.2劳动力市场的几种非均衡

4.4劳动力市场的歧视

4.4.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

4.4.2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原因

4.4.3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衡量

4.4.4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表现

4.5劳动力市场制度

4.5.1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会制度

4.5.2民权法和平等工资法

4.6我国的劳动力市场

4.6.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4.6.2制约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

4.6.3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取向

第5章劳动力流动

5.1劳动力流动概述

5.1.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类型

5.1.2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5.1.3支配劳动力流动的内在机制

5.1.4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5.1.5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5,2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分析

5.2.1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合理性

5.2.2非经济因素与劳动力流动决策

5.2.3劳动力流动的优化决策

5.3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模式

5.3.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式

5.3.2拉尼斯一费景翰的劳动力流动模式

5.3.3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式

5.4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流动

5.4.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5.4.2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征

5.4.3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

5.4.4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

5.4.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思路

第6章人力资本

6.1人力资本概述

6.1.1人力资本概念的历史考察

6.1.2人力资本的界定

6.1.3人力资本的特征与类型

6.1.4人力资本的价值及其度

6.2人力资本投资

6.2.1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

6.2.2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6.2.3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分析

6.3人力资本配置

6.3.1人力资本置的类型

6.3.2影响人力资本配置的因素分析

6.3.3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6.4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6.4.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6.4.2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4.3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

6.5主要西方国家有关人力资本的几种政策

6.5.1 法制定人力政策

6.5.2教育与培训政策

6.5.3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

6.5.4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6.5.5反歧视政策

6.6我国的人力资本分析

6.6.1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

6.6.2影响我国人力资本的因素

6.6.3开发利用我国人力资本的政策

第7章工资

7.1工资概述

7.1.1工资概念

7.1.2工资职能

7.1.3组织工资的基本原则

7.2 工资学说

7.2.1工资决定学说

7.2.2工资差别学说

7.2.3工资管理学说

7.2.4工资分配学说

7.3工资水平

7.3.1工资平的概念

7.3.2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7.3.3工资水平运行规律

7.4工资形式

7.4.1计时工资

7.4.2计件工资

7.4.3奖金

7.4.4年薪制与利润分红

7.4.5津贴

7.5工资制度

7.5.1工资生成制度

7.5.2工资分配制度

第8章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8.1职业概述

8.1.1职业释义

8.1.2职业的特点

8.1.3职业对于“人”的重要作用

8.2职业生涯

8.2.1职业生涯概念

8.2.2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8.2.3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

8.2.4职业生涯模式

8.3职业选择

8.3.1人业互择理论

8.3.2择业动机

8.3.3个人差异与职业选择

第9章就业

9.1就业概述

9.1.1就业释义

9.1.2就业的类型

9.1.3就业的功能

9.2西方的主要就业理论

9.2.1传统的就业理论

9.2.2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9.2.3货币主义的“自然失业率”假说

9.2.4理性预期学派的就业观点

9.2.5供给学派的就业观点

9.2.6加尔布雷思的就业观点

第10章失业

10.1失业的界定与类型

10.1.1失业的界定

10.1.2失业的类型

10.2失业的衡量与失业的影响

10.2.1失业的衡量

10.2.2失业的影响

10.3失业归因理论与失业治理

10.3.1失业归因理论

10.3.2失业的治理政策

10.4.失业的相关理论分析

10.4.1充分就业与失业

10.4.2失业与通货膨胀

10.4.3失业与公平和效率

第11章社会保障

11.1社会保障概述

11.1.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

11.1.2社会保障的类型、作用及原则

11.2社会保障学说

11.2.1福利主义者的社会保障学说

11.2.2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保障学

11.2.3其他重要社会保障理论

11.3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11.3.1社会保险

11.3.2社会福利

11.3.3社会救助与社会优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信息4

基本信息

书名:劳动经济学(2005年版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ISBN:750455456

作者:王守志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定价:19

页数:1

出版日期:2006-2-1

版次:1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将现代劳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分析框架和方法上,突出运作分析研究的同时,注意制度分析,以反映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本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材。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第二节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劳动参与决策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第一节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第三节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第四节劳动力需求的调整

第五节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

第四章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第五节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求

第五章人力资本

第一节人力资本投资

第二节个人教育投资决策

第三节企业培训投资决策

第四节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与工资结构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

第二节工资形式

第三节工资差别

第四节产业和地区工资差别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第三节集体协议与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的一般考察

第一节就业总量的决定

第二节失业及其类型

第三节失业的度量及影响

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第二节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

第三节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第十一章劳动关系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调整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劳动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

开放分类:
社会科学数学经济学劳动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6次
最近更新:2012-02-03
创建者:波斯拖鞋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天使的牙齿 

辛勤贡献者:

补补大师 展开

43276088 

大明星喜洋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