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郎世俊
释义

郎世俊(1914-1997),自动化专家,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长期从事自动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工业自动化的专门人才。为我国钢铁工业推广应用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研究解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工业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文名:郎世俊

国籍:中国

出生地:贵州省贵阳市

出生日期:1914年8月31日

逝世日期:1997年

毕业院校:昆明西南联大

主要成就: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人物简历

1914年8月31日 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

1930年 赴北平(今北京市)求学,先后就读于志成中学,今是中学。

1933年 回乡,在贵阳市贵阳小学任教。

1935年2月 考入南京金陵大学电机系。

1935年8月 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1939年8月 由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39年—1945年 在重庆大渡口钢铁厂任实习员,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

1945年—1946年 考入中国航空公司,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丹姆丹机场维护向中国运送物资的飞机的电气设备。

1946年—1947年 任上海渝通工程公司工程师。

1947年—1950年 在贵州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任副教授、教授。

1950年9月 由东北招聘团招聘来沈阳,在东北工学院(现为东北大学)任教授至今。

1961年—1966年 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78年—1986年 当选为辽宁省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5年— 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荣誉理事。

1986年—任辽宁省自动化学会荣誉理事长。

1997年去世。

人物生平

郎世俊,1914年8月31日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父亲郎伯舆,早年曾任贵州省织金县与安顺县县长,感于西南边陲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鼓励朗世俊外出读书。1930年,郎世俊由贵阳一中初中毕业后,只身一人经重庆至上海,辗转万里赴北平(今北京市)念书,后因病辍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他随清华大学迁至昆明,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毕业后,在重庆大渡口钢铁厂负责全厂供水与电气机械设备的安装维修与管理。其时,该厂购进的西门子公司的炼钢电弧炉不能正常工作。他仔细检查电炉运行情况,对照图样分析原因,终于找出并纠正了控制电路设计中的错误,从此萌发了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兴趣。

1945年,他考入中国航空公司,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丹姆丹机场负责飞机电气设备的检查维护工作,为确保运输线的畅通作出了贡献。1946年,上海光复,他任上海渝通工程公司的工程师,主持中国纺织公司第六厂的发电厂的安装工作。1947年,回到故乡,在贵州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任副教授,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课认真,深受学生爱戴。来校仅一年即提升为教授,时年仅34岁。

1950年,他毅然携妻带子从西南来到沈阳,参加东北工学院的组建工作,在电力系任教授,讲授电机设计和交流电机等课程。1952年,他在东北工学院主持创办了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1955年,他兼任电力系主任,1959年电子系成立,他转任电子系主任。1961年,组建自动控制系,他又任主管科研的系副主任。

1956年,他参加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并和钱伟长等科学家一起提出了在我国创建发展工业自动化学科的建议。

1957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采取培养自动化人才的紧急措施,他在清华大学参与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进修班—全国生产过程自动化进修班,为国家培养了首批自动化的高级人才。

自1953年起,他经常深入钢铁工业第一线,从事科研工作。他提出了开闭环控制的新思想,并在工业应用中获得成功。1960年,反映此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加快自动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新方法》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第一届世界大会上发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文化大革命”中,他不幸患了帕金森氏症,说话、行走、书写均有困难。他以惊人毅力与疾病斗争,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努力工作。1980年,他作为第一批博士导师在东北工学院创办了工业自动化博士点。他和他的研究生取得的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勤奋的工作和杰出的成绩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信任。1957年至1967年,他当选为辽宁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1958年至1966年当选为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1982年担任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1983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顾问。他还担任了《控制与决策》、《信息与控制》和《冶金自动化》等学术刊物编委会委员。

自1947年在贵州大学任教起,郎世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早年他主要讲授电机设计、交流电路等课程,并编有《交流电机》教材。由于教材理论清晰,并收入了当时电机的最新发展方向,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1952年,在郎世俊主持下,东北工学院首批创办了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该专业师资水平高,实验设备完善,在国内属一流。郎世俊主持制定了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亲自为学生讲授自动调节原理、自动电力拖动和生产电力装备等课程。他讲课深入浅出,紧密联系实际,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1955年,该专业学生毕业,成为我国自动化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30多年来,共为我国培养了4000多名自动化专门人才,在我国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59年,以自动化专业为基础创办了电子系,郎世俊担任系主任。以后,电子系与其他系合并为自动控制系,他担任了主管科研的副系主任,直到1987年退休,他一直是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多年来,他为全国工业自动化专业的教材作了大量编审工作。1982年,他被聘为机械工业部高等院校自动化类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

1980年,郎世俊作为全国首批博士导师,在东北工学院创办了工业自动化博士点。至1987年,他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4人获博士学位,17人获硕士学位。他对学生悉心指导,把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和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传给了他的学生。他的学生大多成为科研、教学与生产的骨干。他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目前已成为东北工学院最年轻的博士导师。在他和他的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该博士点在自适应控制领域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多变量系统、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等多个专题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和他的研究生共同撰写的学术论文已有20多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1988年,他和博士生共同完成的名为“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天,东北工学院的工业自动化专业已发展成为有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应用、自动化仪表与装置3个博士点,以及多个硕士点的自动控制系。该系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56年,郎世俊参加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在苏联专家洛西耶夫斯基教授的倡导下,郎世俊和钱伟长、朱物华等人一起提出了在我国创建发展自动化学科的建议。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他们共同起草了自动化的任务说明书。其中,生产过程自动化的中心问题说明书是由郎世俊编写的。自动化技术在国家12年科学规划中列为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从此,自动化学科在我国蓬勃地发展起来了。

1957年,受教育部委托,根据紧急措施,在北京清华大学参与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进修班——全国生产过程自动化进修班,为国家培养急需的自动化的高层次人才。这个进修班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班。该班共有学员99名,分别来自全国各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25名教职工则来自清华大学、东北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教育部还特别将东北工学院1956年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该班参加学习,并兼任助教工作。在郎世俊的主持下,经过教师们讨论,制订了一个60周的教学计划。该计划不仅考虑了我国对工业生产自动化的需要,也考虑了学员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并充分利用了清华大学工业自动化实验室的设备条件。通过一年半的紧张教学,进修班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这批学员通过进修,掌握了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在我国工业自动化事业的发展中起了骨干作用。今天,我国不少知名的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是这个班的学员或教师。

为发展我国自动化学科,中国科学院于1956年,在北京组建自动化研究所筹备委员会,钱伟长任主任委员,郎世俊任委员。不久,召开了第一次筹委会,研究决定如何建所的重大问题。当时正在美国留学的自动化专家陆元九、杨嘉墀、屠善澄相继应召回国,到该所工作。为把国外自动化的最新发展带到国内,郎世俊随即邀请他们到自动化进修班讲课,并参加制订教学计划。

1959年,东北工学院负责筹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为此,东北工学院成立了电子系,为建所培养人才。郎世俊任系主任,负责主持建所工作。还抽调了100多名中专学生到电子系学习,这批学生后来成了该所的骨干力量。1960年,沈阳自动化所正式成立后,郎世俊担任该所学术委员会成员,参加该所科研方向和方案的论证工作,为重大科研决策提供咨询。他还组织所里的科研人员参加他指导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培养了科研队伍。如今,北京、沈阳两个自动化研究所已成为我国自动化领域里最有影响的研究机构。

郎世俊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深深感到轧钢机、龙门刨、锯钢机等频繁起动、加速、制动、转向的生产机械,由于电力拖动系统的过渡过程不快,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原材料浪费严重。自1957年始,他带领一个科研组从事加快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研究工作。

其时,以庞特里雅金的极大值原理为代表的现代控制理论尚处在萌芽状态。他以取得最优的控制效果为目标,提出了开闭环控制的新思想。即用开环控制的方式加快过渡过程的调整速度,用闭环控制的方式以保证控制精度,而以函数发生器来实现二者的结合。1958年,开闭环控制的方法在东北工学院电力拖动实验室实验成功。1959年至1960年,他带领科研组赴鞍山钢铁公司进行工业实验。历时两年,终于取得成功。

以后,现代控制理论发展成熟,人们意识到这种开闭环控制的方法实质上是最优控制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工业实现。而从控制模式可变的意义上看,这种控制方法是自调整控制的雏形。这项研究为他日后从事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成果

就这项研究成果撰写的学术论文《加快自动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新方法》经中国自动化学会推荐,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审查,被选为IFAC第一届世界大会的论文。1960年,他去莫斯科参加大会,报告了上述论文。论文提出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提问者络绎不绝,讨论十分热烈。会后,苏联《真理报》作了报道,使我国刚刚起步的自动化事业在世界科学殿堂上崭露头角。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逐步应用,郎世俊带领科研人员用微机实现开闭环控制的方法的实验。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获得成功,控制精度显著好于过去用函数发生器控制的结果。此项成果的学术论文《用微型计算机加快自动电力拖系统的过渡过程》发表于《自动化学报》第7卷中,尔后,这项成果应用于本溪钢铁公司轧板厂的工业实验中,取得显著的控制效果。

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过程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自调整、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等新的控制方法纷纷出现。郎世俊看准了这个最新的自动化发展方向,在我国率先开展对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其时,他已是古稀之年,加上患有帕金森氏症,他让子女用自行车推着他去研究室。在这种顽强的工作精神的支持下,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研究生一起制订研究计划,选择突破方向,终于在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的领域里首先取得了成功。控制方法应用于多段电加热炉的温度控制,获得了满意的控制效果。

继之,他又与研究生一起对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等多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的新的控制方法在炼钢电弧炉电极位置的控制中获得了成功。

从重庆大渡口钢铁厂到东北工学院,40多年来,郎世俊与我国的冶金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自50年代初起,他就经常工作在冶金生产的第一线。鞍山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太原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抚顺钢铁公司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轧钢机旁、炼钢炉前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

20世纪50年代,郎世俊就提出冶金工业要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为核心,进行技术改造。于是,用新兴的自动化技术解决钢铁生产的疑难问题便成了他下厂工作的“主旋律”。

鞍钢大型轧钢厂的切割轧成品的热锯由于过渡过程太慢,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他带领科研组应用开闭环控制的方法,加快了过渡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鞍钢无缝钢管厂的往复式拉钢管的自动小车的反向,加速时间过长,他又和同志们一起反复实验,用新的控制方法加快了调整速度。1965年,鞍钢冷轧厂基本建成,并试生产。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大型冷轧厂。由于冷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生产中的困难很多。当时冷轧生产线基本上全是凭工人手动控制,生产率低,废品率居高不下。郎世俊带领科研组与几名学生进驻冷轧厂,首先对轧机的关键部分压下系统的自动化进行攻关。他们提出了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设放大器作控制机构的方案。经过实验调整,终于实现了轧机压下的自动化。首战告捷,引起了鞍钢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于是,鞍山钢铁公司与郎世俊领导的科研组共同组成了冷轧厂自动化规划组,经过反复调研,提出了实现钢板焊接自动化、轧机自动化、退火自动化和镀锡自动化等一系列的自动化的方案。这些方案为日后鞍钢冷轧厂的全面自动化打下基础。

“文化大革命”后,他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下厂工作。但他仍然情系冶金自动化事业。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工学院自动控制系资料室编辑了《冶金自动化动态简讯》和冶金部情报所主编的《冶金文摘》的自动化部分。这两份科技文摘期刊从1972年至1983年坚持办了12年,为广大冶金自动化工作者在改革开放之前那段时间里掌握世界的新技术动向创造了条件。

1957年5月由钱学森牵头,郎世俊和沈尚贤、钟士模、陆元九等共同发起,成立了由29人组成的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同年6月,筹委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大会,成立了9人的常务委员会。郎世俊当选为常务委员。

1958年,筹委员召开扩大会议,他在会上作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综合报告》。

1961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正式成立。会议修改并通过了会章,选出了第一届理事会。钱学森当选为理事长,郎世俊当选为常务理事。1965年,他又当选为第二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

“文化大革命”后,他不顾身患疾病,先后参加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在太原、北京和重庆召开会议,为学会恢复组织机构和活动出谋划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他退居二线,1985年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上,他被选为荣誉理事。

此外,他还是辽宁省自动化学会的主要创建人。1978年,他与蒋新松、张嗣赢、王众讬等人一起组织创建了辽宁省自动化学会,并担任了学会的第一、二届理事会的理事长。鉴于他为辽宁省自动化学科的发展作了大量工作,1986年辽宁省自动化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推选他为荣誉理事长。

1987年,郎世俊退休了。但是他仍然心系祖国的自动化事业。阅读学术期刊,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审核学科评议材料,为自动化学会和东北工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提供咨询。

郎世俊一心扑在工作上,一下厂经常四五个月不回家。以至于父亲去世,妻子分娩,幼女夭折他都不在家里。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自动化事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