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狼山石刻
释义
1 内蒙古狼山石刻

有内蒙古狼山石刻、江苏狼山石刻。其中位于南通城南的狼山风景名胜区,五山临江而立,秀美万状,共有43处古建筑、8处古墓、23处题刻石刻、13处古洞穴,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山北麓多摩崖石刻,主要景点有题名坡、林溪精舍、观音岩、夕阳洞等。“题名坡”三字为张謇所书。这里最著名的有五代天祚年间(公元937年)的姚存题字石刻,还有宋熙宗、绍熙、淳佑及光绪年间的石刻多处。

内蒙古狼山石刻

狼山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属阴山山脉西段,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70千米,南侧以断崖临河套平原,北侧倾斜较缓,逐渐过渡到巴彦淖尔高原,西端没入博克台沙漠,亚玛雷克沙漠及海里沙带之中。地处干旱大陆性气候地带,山上几乎无植被,属荒漠、荒漠草原类型。呼和巴什格坐落在狼山的中部,它东面和北面以陡坡形式临大坝沟,西南坡度较缓。呼和巴什格山峰是狼山的最高峰,也是内蒙古的最高山,高度2364米。 交通:市内交通便利,有到达景区的车辆。

景观:在狼山脚下有两块刻石。一块长约1.3米,厚约0.7米,上刻五言诗一首:

总统五千兵,纵横万里路,

踏平金积堡,调防紫金驻。

忽逢重九日,登高于此处,

只见蒙古包,不见村与树。

在石刻的西边10米处有小石刻,也刻有“同治壬申”等字。“同治壬申”即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可见石刻为此时的作品。从五言诗中看,刻石者为一领兵将军。

这里可以品尝到巴彦淖尔盟市的美味。狍子肉、山鸡肉、山野菜、野生蘑菇等美味佳肴品种极为丰富,供随意选择。其中扒肉和烤全羊,最有特色。

2 江苏狼山石刻

狼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南通市区南郊,距市中心约8千米的长江边上,由狼山、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啬园等组成。五山沿江成弧形排列,绵延3.6公里,庙宇苍松,古朴秀丽,山水相映,景色清雅。经过历朝的修建,特别是解放后的重点建设,狼五山更加瑰丽多姿,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区。 狼山海拔104.8米,宋淳化年间(990~994)州官杨钧以“狼”字不雅上书改为“琅”,又因山岩多紫色故又称为紫琅山。狼山正当江面最宽阔处,水天一色,风光绮丽。千百年来为文人墨客所赞颂,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游狼山后,发出“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的感叹。山南坡石径曲折,古木参天,寺、院、碑、坊点缀其间,亭、塔、楼、阁交相辉映。有唐骆宾王、辛亥革命烈士白雅雨的墓冢、碑记,有紫琅禅院、法乳堂、幻公塔、平倭碑亭、望江亭、葵竹山房、御碑亭、支云塔等景观;山北麓多摩崖石刻,主要景点有题名坡、林溪精舍、观音岩、夕阳洞等。

“题名坡”三字为张謇所书。这里最著名的有五代天祚年间(公元937年)的姚存题字石刻,还有宋熙宗、绍熙、淳佑及光绪年间的石刻多处。

石壁

景观 狼山位于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狼山海拔106.94 米,最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相传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传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州牧杨钧觉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为琅山,后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后人又称之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这个雅致的别称。狼山原在长江之中,唐代高僧鉴真第三次东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风,北宋时狼山才与陆地涨接。自宋至清陆续兴建了庙宇殿塔,总名广教寺。佛教中狼山为大势至菩萨道场,列为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

天祚岩下面有一小斜坡,为题名坡。题名坡上刻满了自五代以来的历代游山题刻,共有15处,为狼山刻石最为密集之处,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代十国杨吴时姚存的题刻,其字如碗大,体近北魏,文曰:“天祚三年口月十四日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觐回到此。”天祚三年即927年,天祚为杨吴的年号,东洲和静海为姚氏辖下两处市镇,姚存所上西都即今南京。上南京是因为徐诰被册立为齐王,故往朝贺,朝贺后乘舟回通,系舟于狼山江,此行料必得意,故在此题名。此石刻从实物上保存了南通最早的建置称号。唐时南通大部分土地尚未成陆,一部分江中沙洲,称“胡逗洲”,一部分陆地属海陵县,狼山已设立镇遏使。唐朝南通是全国主要产盐地,盐质优于楚州和浙江,每岁盐的收入相当于全国租赋的1/3。唐末胡逗洲与大陆连接,五代时命名为静海,杨吴于此设立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始终由盘据在南通的姚氏家族担任。题名坡上还有宋诗提刑薛球太守臧师颜题名、熙宁癸丑(1073)蒋之奇题名、绍熙癸丑(1193)赵师睾题名、淳祐甲辰(1244)杨公瑜题名、淳熙丁未(1187)题名、明嘉靖十五年(1536)及清光绪徐乃昌的题名。淳祐题名记载了城市毁于兵灾的历史,淳熙年的题名表明了狼山和剑山成陆的初步状况。“题名坡”三字为张謇先生所题,其字现刻于坡上方之石上,张謇还为此写了《天祚题名跋》。

狼山远眺长江

记述 清光绪二十四年徐乃昌(积余)与郡人范锺、范铠兄弟同游狼山观天祚岩时作《台城路》词一阕,内中有“深沉琳宇,忆朝罢人来,舣舟何处”,即写天祚题名故事。当时徐乃昌还请画家郑抉云绘《狼山访碑图》,并请张謇题诗。其诗云:

杨吴天祚题名日,鳀壑中央见此山。

不待千龄变沧海,竟成一掌控江关。

沙人香火祈田处,太守林峦剔藓还。

见说鱼龙方曼衍,何当猿鹤共消闲。

海月岩在天祚岩西,因该岩向外挑出,能承光照,海上月出先临于此而得名。海月岩上刻有“海月岩”三个大字,其下一石刻有“嘉靖十五年四月望游此询明月僧知为观音岩遂为扁上其曰‘海月庶名’”。据此可见海月之名最晚当出于明,而“海月岩”三字乃刻于嘉靖十五年。明人殷学思游海月岩诗亦可为证:

海白月初出,月圆海复满。

照见牟尼珠,寒光湿不散。

考证

南通狼山北麓观音岩脚下有历朝好几篇题名刻石,其上有岩石挡风避雨。因在褐紫色的巨石斜坡上凿刻,所以叫“题名坡”。刻石以“天祚”最古,又称“天祚岩”,全称《狼山天祚崖题刻》,列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他有宋朝熙宁、绍熙、淳祐以及清朝光绪年间的题名石刻,它们也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天祚年间的姚存的题名石刻据管劲丞先生生前踏勘,天祚石刻缺6字,“天祚”下面缺4字,“东”字下面缺2字,另有两字残破可辨识,确证为27字,唯“天祚三年某月”尚不能定夺。依据管劲丞先生考研的成果,将天祚石刻全文抄录如下:

天祚三年□月十四日东州静海都镇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觐回到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9 13: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