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峨眉茶道
释义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845年间,由峨眉山昌福禅师(今眉山人)创立,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传统认识为标准定论。

中文名:峨眉茶道

创始人:昌福禅师

创立时间:公元845年间

代表人物:隆元法师、宏仁居士

峨眉茶道简介

隆元法师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我们后来的当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历代高僧几乎都会种茶制茶,著名的中国名茶“竹叶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绿茶之系列产品。

峨眉茶道发展史

公元952年秋,隆元法师圆寂,其俗家玄徒多达200余人,纷纷前往参拜逝容,据《单灵名谱》一书载,这是唐朝时期俗家弟子对名僧最多的一次逝容参拜典礼。公元953年,峨眉茶道改由新到峨眉山皈依佛门的长安儒生能明和尚主持,同一时期还有大中律僧和隆达大师习茶授僧,但因佛事过多,终没长久下去。能明和尚在修佛之余,采用他对儒家学派的理解,首次将峨眉茶道的年历按儒家史记方式编写整理出来,用于传承记录峨眉茶道的历代承载人和一些重大茶道事件,名为《峨眉茶法法历》。能明和尚于公元995年获谥号能明法师,时年72岁。公元1016年,仁空法师和圣云禅师两人共同从能明法师手中接过峨眉茶道的主修权,大力提倡全山僧众修习茶法,便于佛教内修,对参禅者大有益处。这一时期应为峨眉山茶法活动最为兴隆的时期,有关峨眉山史册的书籍多有记载。

公元1071年圣云禅师圆寂,为峨眉茶道中人年岁最高者,享年119岁。公元1080年,峨眉山圣水阁果悟大师接手峨眉茶道。果悟大师原本为峨眉山佛家土建方面的专职僧人,对峨眉山水土十分了解,著名的养生玉液泉就是由果悟大师发掘出来的,后来著名的大词家苏东坡、黄庭坚等名人均在此落下墨宝。峨眉茶道在果悟大师时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加之峨眉山各门宗法林立,佛教门生从南北二宗分为更细的八宗佛教门派。各个山地都成了争夺范围。峨眉茶道修习者随之减少,果悟大师为峨眉茶道第二位广收俗家弟子学习茶道的主持者,并随俗家弟子前往峨眉山白龙洞(今峨眉山白龙寺院一带)考察地形,最后在这一地区开荒种茶达600余亩,至今这一地区仍是我国唯一最有发言权的正宗“峨眉山茶”主产地,别的地方十有八九为假冒伪劣。

在果悟大师的努力下,峨眉茶道虽然有所发展,但很难向前推进,佛教僧众大多以习武诵经为主。直到公元1140年,才由武僧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还不到22岁的果德无从修习茶法,平常做点记录算是完成任务,他对果悟大师的授法难以达到静寂状态。但就是他这样一名武僧,却为峨眉茶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动摇的作用,因常年习武,养成了动的习惯,并时常拿起一些品茶器具以武术的方式比划起来。果悟大师见多识广,要求果德将其动作细化成一种规范的表现套路。公元1152年,一本完全有别于昌福禅师以求静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一样的书,《茶之缘》诞生了。《茶之缘》以动为修习茶道,结合武术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强,同时对静寂者提供了身心放松的条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达400余人,分为动和静两种类别。以至于在果悟和果德圆寂后长达30年时间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人选,大多自然修习,形成一系列茶法形态。其中主要分为峨眉禅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长壶茶道四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公元1222年,常申和尚接手峨眉茶道的事务,期间接待了无数从江南逃难到四川峨眉山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余观赏峨眉茶道,这为当时元王朝政治打压下的九等人(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佛家居士王道驹在其作品《言茶记》中收录了峨眉茶道的《茶之缘》全部内容。大词家吴文英虽然在峨眉山停留时间不到一年,但他任然在其词作《天道山月·登峨眉山怀旧》中写道“山月随风冷太白,峨眉茶法古来亲”。公元1260间,喇嘛教传入峨眉山,本土佛教受到很大的冲击,各路宗派相持自保。常申和尚年事已高,无力再为茶道布法,交由常玄师弟主持。常玄和尚本人几乎没有发展几名茶道授众,于1311年转交给常圆大师处理。因常圆大师身份威望很高,山上山下多有僧众朋友,峨眉茶道才得以再度升温。

自1373年常圆大师圆寂后,峨眉茶道几乎就不需要专人主持服务了。在长达近三百年的岁月里,峨眉茶道已成为峨眉山众佛家人士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门专门的法政,用以修习。凡有来客,大都自然而然地使用峨眉茶道的常规泡茶方法,接待访友。最为著名的是,神宗万历元年别传和尚进京受赐紫衣和纯金制万岁牌时,别传和尚就向神宗朱翊演绎了峨眉茶道,并回赠了朱翊皇帝峨眉山白芽茶叶,该茶叶就在当年被列入明朝贡茶册。别传和尚也因此获谥号“洪济禅师”,朱翊还亲笔提写了“圣积寺”牌匾,该匾于1797年间被夹江僧人盗走,放于夹江家中,后不知去向。《明史·列传》中载有明代多位吏使前往峨眉山封牌和赐寺院等记录,这个王朝,应该是峨眉山茶叶和峨眉派茶道最为辉煌的时代。

康熙年间,峨眉山高僧元亨禅师受康熙帝赐“善觉寺”之匾时,正是元亨禅师对峨眉茶法最热心的时期。如果要说清朝时期的峨眉茶道传人或研究者,那一定是元亨禅师了。他在原茶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问茶、坐思、听经和乐水四个茶法程序,用以串联整个峨眉茶道动和静的必由规律。公元1862年,峨眉山演有和尚在其散札《生录》中将元亨禅师的茶事茶法先后整理出了三篇茶法理论经训,分别为《参悟茶法》、《明悟茶法》、《缮悟茶法》。该经训于1864年被收录进《禅宗大典》全经的第331卷《六和经》中。1866年,演有和尚再次将峨眉茶道进行了一次最全面的年历推定,并将其编写到自己的《生录》中。

公元1889年,峨眉山白龙洞俗家居士祥魁为专修茶法而来,于1898年对峨眉茶道各种程序修成,法正无误,并取得白龙寺主持政元大师许可,同意将峨眉茶道传出峨眉山之外设置布道场。从此峨眉茶道正式转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间,中国佛教的前景难以定夺,多数僧众处于观望国事,无心修习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68年,白龙寺高僧演哲大师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务后,更是总在空闲之余研修峨眉茶道,广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宽明、宽治、宽云、宽轻、宽海等等,后多为茶道中高手。以至于因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并有了当前我国大名鼎鼎的峨眉派茶艺名师宏尘、宏玄、宏德、宏静等人问世。在峨眉山佛门中的宽灵法师、宏山大师都是演哲培养的习茶高手。

随着时间的近程和历史的久远,加之历代僧人、居士对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缘》这组动态茶道的观点不一,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里也就出现了多重样本的茶法形式,纯粹的峨眉茶道茶法和演绎多有不太统一的一面。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演哲大师带领其弟子宽轻和尚在峨眉山山上山下的各大藏经阁和实地溯古推今,寻幽访秘。在前贤的基础上发掘出更为系统的一组峨眉茶道(表演性),即峨眉禅茶、太极茶道、儒学茶艺、空中书法、峨眉道家茶道、龙凤茶艺六大篇章和问茶三式、茶缘十三式、龙凤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飞仙四十四式、朝圣五十五式、圣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一共十一组。同时,又在演有和尚的《生录》年历上增补了三名峨眉茶道的传人名单。随之演哲大师将峨眉茶道提升为一个传统茶道流派,并取一总冠名“峨眉派”来一统峨眉茶道中的各种茶法。1985年,演哲大师亲笔提写“峨眉派”牌匾,作为传承唯一标识。

演哲大师圆寂后,峨眉派的三大分支都因市场经济的冲击波而无法正常布道。于是在1996年夏天,宽轻和尚将整套峨眉派茶道法则交由其弟子金刚石来完成市场开发。至此,峨眉山的茶道之路正式终止,大步进入市场化。金刚石是学中文出身,三年时间内将峨眉派的各种思路和现有市场趋势作了对比,并作出了大范围调整。首先是将一切传统合法化,申请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动作专利保护以及注册申办四川省峨眉派茶艺学校等。其次是对峨眉派商标注册名称作出变更,改为“巴蜀峨眉派”,实用名为“峨眉派”,表明专业指向和开发方向。第三是将原有茶道法则语言现代化、多样化。第四是表现方式为纯舞台化、生活化、实用化。

1999年,金刚石正式成为峨眉茶道的三十七代注册传人,执行峨眉派的一切布道事务。2000年,其峨眉派茶艺表演艺术正式公开演出,在通过金刚石及其龙凤胎子女金刚小石和金刚玉石的长期表演,其知名度也随之而飞向了全国各地。之后跟进的是由金刚石组建的教练班子也不断地在全国各地演出,更加深了峨眉派市场化的速度,也得到了观众朋友们的基本认可。

峨眉茶道精神

峨眉派的茶道精神应分为三个时期来列出:

第一个时期为昌福禅师创立的参禅悟道习茶法时期,昌福禅师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中明确提出峨眉派的茶道精神是“智”,他在律书开篇律言中讲道:“茶全禅性,禅全茶德。理究三通、四才、五天、六地、七人、八悟。学人得失均同,则无何。得上苑之风,落上东之水,取下仪之器,集下沉之礼,再无何。学苍生而爱苍天,习凡尘而助众物,明无何。人水合一,学人初道;人茶合一,学人能道;人壶合一,学人会道;天人合一,学人明道。”,这种概述表明昌福为峨眉派首先提出了好学之人为道的基本原理。

接着昌福禅师又在分律立法一中讲道:“初为水,晨练一草。次为茶,晨练一劳。三为壶,晨练一事。四为人,晨练一了。序式一:问茶,通虚则悟,也道。序式二:静寂,清戒则还,也道。序式三:焚香,忘心则入,也道。序式四:鸣乐,凡尘则去,也道。序式五:涤壶,冥思则为,也道。”这一节为参禅悟道明确了首要的标准茶法思路。

在分律立法二里,昌福禅师十巧妙地将修法之人的各种心态摆出,便于洗净身心,他讲道:“气,生气不生,则动。神,来神不解,则问。韵,承韵不着,则补。定,世定不平,则安。

分律立法三为昌福禅对峨眉派的茶道精神集中体现地方:“智生于智,法式曰:智中大智还有智。智长于智。法式曰:智育成智再积智。智功于智。法式曰:智多养智放还智。智传于智。法式曰:智能哺智化众智。

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的最后一章的第六节里,昌福禅师将世间万物的性格包罗其中,表达茶道始于人道,还原于人道,他讲道:“修及人物,厚人。修及草木,厚天。修及凡心,厚世。人有道,法有道。茶法,静佛静清也,还道乃人终。茶中品,人清静,参禅悟,千古文。”

昌福禅师创立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精神在佛门中广为使用,得法者很多。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壶合一、天人合一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揽天地山水、人文性情于一体。昌福禅师说:“得上苑之风,落上东之水,取下仪之器,集下沉之礼”,这应该是茶道的最高法境。有“合天地而唯一,成佛者之灵光”的特征。从这一观点上看,昌福禅师对茶道理解是大气而又现实的,只有得天地人和,才有格律谈茶道,这个本位的法理都没有,谈茶可能就是一种小器。

再则,用昌福的观点来看,要求别人怎么处事为人,不是茶道讲的,教人怎样用茶也不是茶道讲的,评述自己静心也不是茶道所要表达得全面的,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八个字让多少人学到老死都没有学通,那么茶道应为什么理念呢?昌福禅师说:学苍天而爱苍生,习凡尘而助众物。这里说到“学苍天”和“习凡尘”其意重在包罗万象,所以昌福禅师在其宗法立五里指出:“习茶,大庸者不能,大学者则为之”,按他的意思应理解为:茶道,不是谁都能学,也不是谁都能做到,好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样,不是用来做摆设好奇,不是喊出来标榜自己用的。

昌福禅师在借鉴原峨眉山道家学派的观点上,更深度地将天视为诚,将人视为明,“因诚则明,因明则智”,这正好是的道文化的经脉之一。在总结和综合当时中国各家学派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将峨眉茶道的精神立足于——智。这符合破除唐朝大量的道教神学——玄。

第二个时期的峨眉派精神应为果德和尚时期,果德和尚提出了动态的茶道精神,更易于修习和传承。果德和尚在《茶之缘》一书中强调:“精神之道,贵于行,伤于停。动为武形,停为静始。有形为下,载形为上。茶法无动无形,载之难却。”果德和尚虽没有直接标明他这一时期峨眉派的茶道精神,但我们多少能分清他是提倡以动载形,才能达到静坐参禅的境界,如形都没有了,何来静心悟道的思想。其实,昌福禅师也提出了形的重要性,只是没有这么明确。那么果德和尚的峨眉派精神应该是“造型”。

第三个时期的峨眉派精神是演哲大师时期,拥有书法绘画大师称号的演哲,对于茶道美学更是有相当的发言权,他说:“峨眉派,一年系日风彩,二年武艺夸张,三年舞蹈柔美,四年美术视野,五年茶叶气息,六年书法神韵,七年众生亲切。”演哲为当代高僧,他理解的茶道精神体现在唯美方面很是突出。1987年,他对峨眉派的接班人宽轻提出:“峨眉派要发展成绿色的、健康的、生态的、传统的、专业的、艺术的和有身份色彩的队伍。最终达到一门个性鲜明而又独具匠心的茶道流派。”

演哲大师曾问他的茶友:“揽尽三千佳茗,谁解个中真味?”茶友无言以答。后来演哲大师在修正《峨眉茶道宗法清律》时,将自己一生的品茶心得补了进去,他说:“古往今来,因茶生道而多能;因茶生佛而多善;因茶生心而多缘。正所谓静心者——智、平心者——德、修心者——才、养心者——健、问心者——达。”这是演哲大师对茶与人之间的悟语。他还在《茶之缘》一书中写入了“问茶与上与中与下,共聚一统时隐时现,忘家什、淡衣帛,出形入境,问得三春满人间。”的品茶哲理。他提出的茶道精神为:智、德、才、健、达五元素。后来金刚石将峨眉派的“造型”精神改为现代语言:“峨眉派茶艺表演艺术,讲求法度严谨,手眼一气呵成,形神一脉相通,表演以形影相随为第一境界;以得心应手为第二境界;以得意忘形为第三境界。观者需心平气和、意无杂念、屏声静气、调和呼吸,于一招一式中体悟行云流水的杯中谒语,表演以配合精巧而至上,以动作连惯而至心,以群英共舞而至尊。”

2003年,经金刚石反复研究,放弃当今多数茶道学者们提出的“和、清、静、寂”等等不太现实的现代人生活方式茶道精神要求。列出峨眉派的茶道精神就是“智、美”,不以传统认识为标准定论。前贤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列智和形为核心精神,说明是有远见的。为人提供智慧或美感就足够了,不必要求境界太高,那是容易出现曲高和寡的结局。

峨眉茶道宗法

《峨眉茶道宗法清律》

昌福/著

(清代演有和尚修订本1866年)

律言

律言一

露争一晓 日薄归去 只形春回 凡发心起 司源乱伐 灵有不生 众能无道 天行边辞 风招民害 度生之德 何故成休 谓之于世

律言二

佛陀呻知 吟育杂众 单语一木 悟送百家 分之耳翡 工之体正 生之鄙恶 心之瞻顺 木经土 经拾 经造 经水 经火 经具 谓之于茶

律言三

茶全禅性 禅全茶德 理究通才地人 学人得失均同 则无何 得上苑之风 落上东之水 取下仪之器 集下沉之礼 再无何 学苍生而爱苍天 习凡尘而助众物 明无何 谓之于诚

律言四

苍生一元 佛典一叶 肉身一毛 年轮一周 诩身一禅 大隐一秋 智者一片 细发一丝 尘埃一点 茶法一品 谓之于静

律言五

小规识大法 细节度全谱 博无水土间 问而修饰真 林中读禅语 诗流梦童中 酒色情生腐 胸生一汗毛 顺天得天道 行明路平直 谓之于和

律言六

天地之道 天地之人 由伤而生 由生而亡 棍人淫歌 善人言茶 心道非生 折难非常 凡身草木 气神韵道 门开淡淡 谓之于清

律言七

人水合一 学人初道 人茶合一 学人能道 人壶合一 学人会道 人禅合一 学人修道 人人合一 学人悟道 天人合一 学人明道 谓之于道

律言八

爱山 道山道 爱水 悟水悟 山入世而近水 水入门而道山 青观清而宁 高助低而远 长非长 短非短 是道非道 是茶非茶 破则通 谓之于然

律言九

泰如置之根 安静布之心 行言流之忘 孤身贵今人 谓之于德

律言十

修东明 修西暗 何为朝日何为年 习而重 道而萌 常多识 为以勉其苦日能从一 月能从二 佛能从三 为以难其回 谓之于空

分律

分律立法一

分者 选也 选之而择 择可析优 遇忧停 风障平 事过事来 调思切乱 分难则先 分明则先 分无则先 分喜则先 不分不工 不分不心 不分不身 不分不立也

分律立法二

初为水 晨练一草 次为茶 晨练一劳 三为壶 晨练一事 四为人 晨练一了 养修而复生 道可为 律可正

分律立法三

问茶 通虚则悟 也道 静寂 清戒则还 也道 焚香 忘心则入 也道 鸣乐 凡尘则去 也道 涤壶 冥思则为 也道

分律立法四

气 生气不生 则动 神 来神不解 则问 韵 承韵不着 则补 定 世定不平 则安

分律立法五

茶炉烟 地气滨 来去自然 分而性不移 伤味也 分而性多变 伤心也 分而性一 则可为之 天纵物归 地纵物去 人纵物远 故茶法 取于理 置于道 顾于行 山南心法 莫于动焉 盟必烦 分必静 取其道而唯心性也

分律立法六

天分三时 晨光唱 午光度 夕光悟 劳而得 闭而失 闻道茶中言 三才之内有明道 可法 三时之内现公道 可法 是为茶法要义也

分律立法七

净身之下 净尘 净心之下 净淫 凡理之于谋 天理之于道 茶法中干 哗无一叶 别中无形 常益也 碗内现法 大益大德 众口诵之

分律立法八

众交色旺 分交心旺 主交损和 客交益邦 乐授人 本无羞 强授人 根无主 天下一事 益交益得 恶往独去 茶法之众 和乐长生

分律立法九

律立之规 树道之理 闻香之际 忆前思后 众物众士 儒性佛陀 顾之非物 一口 清人众口 清诸 乃致顺之

分律立法十

智生于智 法式曰 智中大智还有智 智长于智 法式曰 智育成智再积智 智功于智 法式曰 智多养智放还智 智传于智 法式曰 智能哺智化众智

工律

工律立法一

工者 研也 研其形 洞其真 发其理 创其哲 布其道 为其参 形定意来 真观具赏 理究源吾 哲民上晟 道生要录 参传世仰

工律立法二

植种于山 吸吮于水 茶之于阳 搭之于春 承之于裳 温之于壶 知行世事 服如条理 志大春收 理大秋还 山水一壶 乾坤一壶 坐卧端详惟是身心归一也

工律立法三

植种丘 泡复于池 茶之现烈 拓之于夏 担之于手 睬之于碗 蒙动太间 山无法份 想小春荒 怀小秋俭 丘池三碗 百态三状 行走谩语 惟是错节也

工律立法四

植种洼 浊足于浑 茶之照泽 持之于秋 扭之于口 暴之于缸 胡嘬敬欢 水无乳色 敬微夏苦 惘微冬辑 淡而尖羁 劳而非果 薄暮知祸 萧于寡 惟是欺心也

工律立法五

合天地而唯一 成佛者之灵光 静手起叶 三五更听 母食中指 并节与寸 注指 展于鼏

工律立法六

驾炉三尺 竹炭首 木柴次 后草皮 生火明 闻火近 细雪水 山泉水 一壶五咕 中碗五啾 得线温而入 门火停 昴时限 闻而品

工律立法七

琉器仁 石器德 青器情 木器残 陶器和 访喁间成 无枯则生

工律立法八

先瞌羁人 再噶器 仓储别光 瘦无碎杂 炕炉下 壶台中 具器上 复以匹巾

工律立法九

惟工时 明工理 工到山则意到水 工到水则意到身 泡壶山水 尽收一壶 是春非春 轻风一孔 千山万秀 放收间 天地宽也

工律立法十

艰工而长 厚工而睦 茶法之工 内练载年 十有九工 细睹物 爱吾物 工中大小 相安也

心律

心律立法一

生者为生 死者殃死 身殃心死者 无茶 生伤心生者 无茶 徒之记生者 无茶 惟生死一毛 鄙生死其中者 茶伴而厚之

心律立法二

举财加义 其欺心足 惟财动心 其害心足 淫盗奸匪 蒙世一时 其耻心足 此茶法远矣 遁无持 挂无寄 爱无限 诚无毒 此茶法近矣

心律立法三

言之忠 行之正 乐载心 昌旺及也 小克小欺 茶晓道中人 寿无久远也

心律立法四

止戈之人和 呈攻之人嚃 君子置茶 利贺三秋 小人奸心 为后不仁 因果之内 必有祸殃 夺名夺利者 法送断后 惟心无盗蝇 茶法自报

心律立法五

学苍天而爱苍生 习凡尘而助众物 习茶 大庸者不能 大学者则为之 习法 大恶者淫心取财 大善者慈悲助弱 此为天道之结也

心律立法六

修及人物 厚人 修及草木 厚天 修及凡心 厚世 人有道 法有道 茶法 静佛静清也 还道乃人终 茶中品 人清静 参禅悟 千古文 始终回环 有始有终也

心律立法七

茶之大章 莫如一脉 土若砣经 黑白通心 碗若石经 进出通心 琉若冰经 冷热通心 杯若磐经 里外通心 壶若金经 上下通心水若柔经 强弱通心 火若炊经 衰荣通心 木若栈经 春秋通心 凡举善暗欺者 心通气垂 惟大道之耻 凡义善明爱者 心障气通 惟大道之心

心律立法八

因诚则明 因明则智 心者 灼之金也 取大巧 功大世 圆大德 舒大器 惟是宣人孺 哲人执茶归 学人持茶来圣人拈茶谱 道人拣茶呖 素人援茶昌 奸人拔茶财 是以茶法之至也

心律立法九

早到春赤 枯骨苛虹 衣禄奇楔 淡然世炎 莫为苍茫 生无上法 死无下灾心法之法 律立为本 昔往年轮 牧而天行 智品之顽 犬鸣峰间 度生追水 芳流佛典

心律立法十

悟善真 道善真 山月有早茶 央林听雨音 古法静庙众 烟台飘光阴 焙香醉禅意 佛语入天堂 是惟峨眉茶之道法真境也

峨眉茶道传人

峨眉茶道历代传人

1代:公元845年间遇仙洞昌福禅师创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

2代:公元881年间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峨眉茶道

3代:公元953年间万年寺能明和尚主持并编写《峨眉茶法法历》

4代:公元959年慧灯庵大中律尼主持峨眉茶道

5代:公元963年华严寺隆达大师主持峨眉茶道

6代:公元1016年遇仙洞仁空法师主持峨眉茶道

7代:公元1023年圣水台圣云禅师主持峨眉茶道

8代:公元1080年圣水台果悟大师主持峨眉茶道

9代:公元1122年圣水台果然禅师主持峨眉茶道

10代:公元1140年伏虎寺果德律僧主持峨眉茶道创写茶法传《茶之缘》

11代:公元1156年宝觉庵常晨尼姑主持峨眉茶道

12代:公元1197年解脱庵普龙禅师主持峨眉茶道

13代:公元1222年解脱庵常申和尚主持峨眉茶道

14代:公元1276年解脱庵常玄禅师主持峨眉茶道

15代:公元1311年万年寺常圆大师主持峨眉茶道

16代:公元1374年万年寺常乐大师代授峨眉茶道

17代:公元1403年万年寺白水律僧代授峨眉茶道

18代:公元1455年万年寺别通和尚代授峨眉茶道

19代:公元1511年万年寺别祥大师代授峨眉茶道

20代:公元1555年圣积寺别传禅师主持峨眉茶道

21代:公元1601年圣积寺别空和尚代授峨眉茶道

22代:公元1618年圣积寺别云禅师主持峨眉茶道

23代:公元1623年降龙院元太禅师主持峨眉茶道

24代:公元1652年降龙院元亨禅师主持峨眉茶法

25代:公元1689年华严寺明慧禅师代授峨眉茶法

26代:公元1713年华严寺净尘大师代授峨眉茶法

27代:公元1745年华严寺净真和尚代授峨眉茶法

28代:公元1767年华严寺智光大师代授峨眉茶法

29代:公元1819年报国寺圆德禅师代授峨眉茶法

30代:公元1862年清音阁演有和尚主持峨眉茶道 创写茶事传《生录》

31代:公元1877年雷音寺政元大师主持峨眉茶道

32代:公元1889年转由祥魁居士俗家弟子于宝光香堂代授峨眉茶道

33代:公元1923年澄海居士俗家弟子于宝光香堂代授峨眉茶道

34代:公元1968年转回峨眉山白龙寺佛家演哲大师主持峨眉茶道 创写书法《峨眉派》

35代:公元1981年白龙寺宽灵主持峨眉茶道

36代:公元1993年转由宽轻居士俗家弟子于畅书堂代授峨眉茶道

37代:公元1999年宏仁居士(金刚石)俗家弟子于成都主持峨眉茶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