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兰州至公堂 |
释义 | 至公堂在兰州市翠英门路,为清代贡院应试之堂。同治年间(1862一1874),陕甘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求在兰州设立贡院,获准。光绪元年(1875年)贡院落成,当时地盘纵140丈,横90丈,号称可容纳考生4000名,左宗棠题写匾额“至公堂”。主体建筑至公堂、衡鉴堂和观成堂3座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另有回廊、厢房等。现占地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中文名:兰州至公堂 所属区域:中国甘肃 门票:5元 开放时间:8:00——17:00 简介至公堂在兰州市翠英门路。为清代贡院应试之堂。同治年间(1862一1874),陕甘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求在兰州设立贡院,获准。 光绪元年(1875年)贡院落成,当时地盘纵140丈,横90丈,号称可容纳考生4000名,左宗棠题写匾额“至公堂”。主体建筑至公堂、衡鉴堂和观成堂3座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另有回廊、厢房等。现占地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历史至公堂为乡试取舍重地,其后有鉴衡堂,为乡试阅卷之所, 今为云南大学图书馆。至公堂前原有明远楼,楼前东西有号舍,“每号以八尺为度,舍得五尺,衢路三尺,高其檐,宽其壁”。屋内原为泥地,每逢风雨,一片泥水,后改以“蚌壳铺地,使无涓泥”,道光六年(1821),又“均瓮以砖”。如此号舍,清末之时,竟有5000余间,号舍四角筑有高楼,以为监督之用。时号舍排列整齐,形如长巷,巷口设号栅,便于关锁。号舍以千字文编号,每号住生员一人。入场后考三次,每次考三天,考生唱名入号,耗时终日,后鸣炮封门,交卷始开,三天吃住,均在号舍之中,而以敲锣报时。按《重修贡院碑记》载,时“闱中无水,取食于翠湖,日需夫三百名,绕道上坡为艰,门禁启闭,有时往往缺之”。后在贡院凿井,水困稍解。今云大会泽院内,仍有号舍40间,近年又整修一新,可窥见当年号舍风貌之一斑。清末科举制度取消,光绪二十八年(1903),云南贡院举行最后一次乡试,即告结束。贡院遗迹,除至公堂与号舍外,还有今云大正门,旧称龙门,原左右各有牌坊一座,左为“腾蛟”,内额匾书“明经取士”;右曰“起凤”,匾书“明经取士”。20世纪60年代,两坊俱毁。原入门坡上还有明弘治年间立“科甲英雄”牌坊,毁于明末。大门之外,西有贡院坡,明清以来通称贡院坡,贡院门口的街道称贡院街,登贡院城修长的石级称龙门路。贡院街上原有座石桥,是从城内到贡院的要道,称龙门桥。旧时“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可谓直上青云,贡院街后来亦改为青云街。贡院西边直至大西门,是当年各州县应考生员云集的地方,大有文人如林的气象,故称文林街。翠湖西岸的先生坡,则因有馆舍供誊录、考务的先生下塌而得名。翠湖东路还有皇华馆,专供考官在考试前后寓居。其中文林街、先生坡等地名仍然保存下来。 主体兰大二院的行政楼顶部鸟瞰残存的至公堂,它只不过是绿树掩映下的一座普通古建筑而已。在外部装潢甚美的水泥楼林映衬下,它显得太不起眼了。翻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甘肃新通志》记载着,当年的甘肃举院坐东向西,东西约300米,南北约467米,外筑城垣,内建棘围。西南角开贡院门,进门北行为大门,大门左右两侧设点名厅和搜拣厅。进大门,自西朝东,沿中轴线分布有龙门、明远楼、至公堂、观成堂、衡鉴堂、雍门、录榜所。明远楼两侧建南北号房,一次可容纳4000名考生参加考试。至公堂南北分设监临总督署、提调道署、监视道署、对读所、誊录所、弥封所、收掌所等。至公堂后为穿廊,穿廊两侧为走廊,中间穿廊紧接内帘门,门左为内收掌署,门右为内监试署。观成堂左为北衡文署,右为南衡文署。衡鉴堂前为北五房和南五房,堂后设有栅栏,中立牌坊一座,栅栏内南侧为执事厅,北为受卷所。举院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气势恢弘,可谓兰州一时之人文胜景。至公堂其实是兰州大学最初的阅览室,其历史可追溯到1909年,1913年以清代贡院遗留的“观成堂”为书库,“至公堂”为阅览室,1946年以后修建二层独立馆舍一座,名曰“积石堂”。 今天的至公堂则是兰大二院的大礼堂,而相距不远的衡鉴堂则处境悲惨。曾在兰州市的土地规划中,以这处堂院的中心为界,分划给二院及甘肃化工机械厂,一处古迹被“破了肚”,保护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如今的衡鉴堂已成了一个堆放物品的仓库,部分已经坍塌,它靠南的墙被一道砖墙一分为二。据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明先生说,衡鉴堂与至公堂、观成堂这3座古建筑是清代甘肃举院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遗存。 景点介绍从史料记载看,至公堂为甘肃举院的中心建筑,是监临(用大员监临,以纠察关防总摄闱场事务)、外帘官(在考场提调监试的官员)办公的处所。建筑制式为十三檩五脊悬山顶,面阔七间21.7米,进深12米,青砖砌五花山墙,琉璃筒瓦屋面。前檐下悬挂青底金字巨匾一块,上面是左宗棠先生用行楷篆刻的“至公堂”匾额,上款镌写“光绪元年孟秋月吉日”及阴文小篆“千古大文章”压角印;下款刻“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轻车都尉左宗棠书”刻阴文小篆“左宗棠”及阳文“东宫太保恪靖伯”两方印。堂内金柱悬挂左宗棠撰写的:“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楹联。今天无论至公堂的匾额还是金柱上的对联在风吹日晒下,变得模糊不清。据史料载,明远楼为举院又一标志性建筑,高三层,全木结构,用于监临、监试、巡察官员登楼眺望考场内外形势,居高临下的稽察士子有无私相往来,及执役人等有无传递关通之弊。1919年刘尔炘将明远楼移至五泉山,改名为万渊阁,今已成五泉公园一景。 这几乎是一处被人遗忘了的古老建筑——至公堂,曾为清朝年间贡院乡试的取舍重地、兰州大学的前身,在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剥蚀后,这个拆迁潮流下的劫后余生者,终于有幸得到了工匠们的重视。“他们是永靖古建公司的匠人们,正在维修至公堂。”保安老梁说。至公堂一侧的平房就是保安的值班室,平时,这座高大庄严的古建筑紧锁着双扇木门,有些阴冷。粗壮的槐树和零乱而又枝叶茂密的松树,以及顽强的牵牛花等,将这座气势恢弘的古建筑重重包围。至公堂和堂前绿树以及杂草被一米来高、底漆斑驳的铁栏杆围住,中间形成了一段绿荫披拂的甬道,供人进出。 走近至公堂,这座高大的堂屋,记录着沧桑的门板和被历史湮灭但依然可辩的大梁彩绘,门廊里黑枯而沧桑的的那些雕梁画栋以及风韵犹存的黝黑檐头,仿佛都将人带入那古老而高雅的世界。泛黄的檐角椽梢以及木质的刻花窗棂,还有人字架屋梁坚固而灵巧。观其外部,至公堂的主体是完好的,几年前在一场大风中坍塌的房顶后脊已被修复。它的后墙外则凌乱地堆放着青色方砖,还有被泥土弄脏的青筒瓦。说起今天的兰州大学或者它的第二附属医院,几乎无人不知,但要是提起至公堂来,相信没有多少年轻人会知道。这座处在医院大院中心的古老建筑,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后,如今像一位垂垂暮年的老人,在默默地倾诉着过往的沧桑。患者和家属们时常三三两两地坐在围栏上聊天,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至公堂,现在是兰大二院的会议室,有时也客串护士们的俱乐部。一位老者说:“这里曾有宝贵的清代古建筑群,但后来为了建这个门诊楼(正在新建的门诊大楼)都拆了。”他说,这栋楼底下就是过去的甘肃制造局。“拆除文物是违法的,但当时的领导拍板了,谁也阻拦不住!”这位兰大二院退休好几年的老医生感慨万端。 再往东,与至公堂紧邻着一排低矮的红砖房,以北则是楼层并不高的家属区,居住的大都是本院职工家属。再往东还有一个形似至公堂般高大威严的古建筑物,墙壁和柱子的颜色更显陈旧,有的地方裂开了二指宽的缝子。芨芨草爬满了房顶,钢筋拧成的门栓上挂着一把锈蚀的大铁锁。门前堆满着各种废旧建筑材料,还有一面红色底漆的大鼓。隔着宽宽的门板裂缝,可以看到里面的木头和屋架,还有几张破旧的桌子等。尽管上面没有标志和文字记录,但据长期研究兰州地方史志的邓明先生说,这个古建筑的名字叫衡鉴堂。 走出的人才今天的兰大二院,旧时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甘肃文化名人荟萃之地。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距离西关十字不远,也就是今天的兰大二院才是真正的萃英门,它得名也正在于此。1928年4月,时任甘肃省主席的刘郁芬,在原政法专门学校(甘肃举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兰州中山大学,并取“人文荟萃”之意,亲手书写门额:“萃英门”(萃英门于建国后因城市建设已被拆除),现在的萃英门只是一条普通的街名而已,其东起西关十字西口,西行止解放门外北侧。也就是今天兰大二院门前的街道,再向北折至滨河东路白云观东侧止。 清廷陕甘分闱和甘肃举院的兴建,为当时朝廷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对促进兰州乃至甘肃的科举考试,开启了甘肃一时之文气,对甘肃文化教育事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光绪元年(1875年)秋,在新建成的甘肃贡院里进行了陕甘分闱后的第一次乡试,应试者三千人,青年才俊安维峻中解元,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进士,传为一时佳话。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又奏准清廷允许甘肃每科增加10名举人,自此每科乡试,甘肃可考取40名举人。此后,从光绪六年(1880年)至二十九年(1903年)甘肃举院共选取646名举人赴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11名,其中兰州地区考中31名进士,特别是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有同榜进士柴朴、孙尚仁、王树中、刘积义等4人,光绪二年的丙子恩科、 光绪三年的丁丑科、光绪六年的庚辰科、光绪二十年的甲午科、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科、光绪二十九年的癸卯科,以上每科都有3名兰州进士荣登皇榜,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少见的。对地处西陲的兰州来说,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这些兰州进士中,既有抵御外敌以身殉国的颜履敬,以死谏诤的御史吴可读,“文坛泰斗”张国常,一代名医秦霖熙,兰州翰林、五泉山人刘尔炘,也有积极参与“公车上书”的王世相等一批与时俱进的精英人物。同时,陕甘分闱和甘肃举院建立后兴起的大批兰州籍科举人物,在典籍整理研究、文学创作、学术的交流传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弘扬甘肃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因为在古代,科举制度决定着一切,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必然要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来实现。无论升官还是发财,这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为了甘肃、青海、宁夏的秀才们就近考试,省去盘缠路费,免去长途跋涉的劳苦就近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里设立了举院,增加了举人的名额,同时许多读书人因此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因此,说甘肃举院推动了甘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一点也不夸张。 相关信息美食高三酱肉 高三酱肉为兰州的传统名食,始由高彬吾在集各地传统酱肉制作技艺精华的基础上,精心研究,卤制而成。因高氏行三而得名,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现主要在张掖路西端的福华轩专门经营。高三酱肉以肉质新鲜、色泽光亮,略显透明,不肥不腻,芳香四溢而闻名遐迩。在制作时,先选用大猪身上肥瘦适宜的臂肉、肿肩肉或剔骨带皮硬肋猪肉,烙烤至红黄色,切成二三斤的长条,用马莲绳捆好,即可用泡过肉的血水煮肉。先加入适量草果、桂皮、花椒、桂籽、丁香、山茶、大香打包,再加入食盐、绍兴酒、冰糖、豆酱胚,用旺火煮肉至半熟后,再用文火慢煮,则酱肉嫩而不烂,浓味醇香,大有“龙涎麝脐难比其风”之韵味。 金城白塔兰州古称“金城”,白塔是屹立于兰州北山的一座七级八面的塔式建筑, 南临黄河;雄伟的中山铁桥横跨黄河南北,蔚为壮观。兰州厨师精心构思创作的冷荤拼盘“金城白塔”,即巧妙地反映了这一雄伟奇特的兰州景色。金城白塔的制作方法是:切开午餐肉,和白、黄虾糕,摆成梯级平台;将午餐肉、盐水猪肝和黄虾糕改刀摆为“铁桥”;用午餐肉、黄虾糕、火腿、火灌肠制成塔座;将白虾糕调成的“白塔”架于塔座上;再用蛋卷、肘花、鲍鱼、叉烧、盐水虾、海带丝等制成“草丛”,并以萝卜、雕花、香菜作叶,春茄围边即可。“金城白塔”造型逼真,色泽艳丽,口味多样,实为难得的饮食“工艺品”。 交通市内可以坐1路、85路、100路、101路公交车到云南大学站下车,进云大校园即可看到会泽院乐在景区至公堂 游览至公堂与会泽楼,是云南大学校园内的两座建筑。比起新盖的大楼来,它并不惹眼。然而,它却与云大,甚至整个云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 云大的校址,原是明清两代云南的贡院,即全省进行科举考试的总考场。据说,云南的科举考试,原先是借学堂或郡府举行的,到明朝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才单独修建贡院,地点在城中“长春观”旁,建院那一年的“乡试”,考中者达55名,是云南开科取士以来最多的一年。(见《景泰云南图经·新建云南贡院记》)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迁至保顺门(北门)内,今天云大校址。明末著名的大学士王锡衮,在这里遭到杀害。过去,至公堂前侧,曾有“风节亭”,表示对他的纪念。清康熙年间曾两次重建、重修贡院,凡监临、提调、掌卷、对读、誉录、密封、巡捕、医药,均各有室,另有东文场、西文场、北文场,考生的“号舍”4865间。(见康熙四十七年《重修贡院碑记》)而贡院院的中心建筑至公堂和衡鉴堂。至公堂是决定考生命运的地方。衡鉴堂为评卷之地。云大建校后,衡鉴堂改建为图书馆,至公堂则保留下来。1946年7月,李公朴先生死难经过报告会,就在这里举行,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曾拍案而起,在这里发表了铄古震今的《最后一次的演讲》。 兰州至公堂 购物洮砚 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其石料出自甘肃卓尼县东北50多公里处的洮砚乡喇嘛崖。花色品种有三边雕花砚、池头雕花砚、杂形雕花砚、自然雕花砚 、素砚等五大类。价格40~850元。 兰州砂锅兰州砂锅至少有六千至一万年的历史。共有砂罐、砂壶、煨罐、火锅等20多个品种,最大者口径一尺五寸,小者如碗般大小,以阿干镇与雷坛河所产为最佳。数千年来,兰州人民不断继承并创新砂锅制造技艺,生产的砂锅坚固耐用,轻巧灵便,不裂不炸,别具特色。价格40~150元。 最佳旅游时间兰州深居内陆,地处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冬季漫长且较寒冷,雨雪少;春季转瞬即逝,冷暖变化大;夏季短促,气温较高,但无酷暑;秋季降温快。年平均气温9.3;C,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去兰州旅游的人一定要备件厚外衣,以备不时之需。 附近景区兰州至公堂 ·白塔山 ·天斧沙宫 ·丝绸古道 ·桑科草原 ·邓家花园 ·黄河母亲 ·中山桥 ·德哇仓文殊佛殿 相关词条·甘南八角城 ·庄严寺 ·兰州五泉山公园 ·兰州白塔山公园 ·石佛沟风景区 ·白衣寺塔 ·西关清真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